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翻译教学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已经在高校中应用多年,本文首先介绍了计算机技术对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辅助应用情况,并着重分析近年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带给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帮助和启示。以及探讨面对这一技术发展,我们的高校教学形式和课程应做的调整。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教学;高校英语教学
一.引言
翻译教学一直是高校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高校的培养,大量翻译人才被输送到社会充实到政府、企业等各单位,为数十年间的对外经济活动提供了语言沟通方面的有力支持。近年,国家对高校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对于英语专业来说,高校应当着力培养应用型的、有效服务于语言产业的复合型人才。相比于早期的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即MT),近年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即CAT)在技术深度、输出质量、应用效率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所以培养翻译人才的高校应当尽快消化吸收这项新技术,并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实施,使得学校及学生从这一技术进步中获得收益。
二.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交流日益增多,需要翻译处理的资料也呈爆炸性增长。尽管计算机技术已经发展超过了半个世纪,但早期的机器翻译的质量和效率越来越难以满足要求。
机器翻译属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一个分支,原理是利用计算机翻译程序,参考人类语言翻译的规则,设计出计算机可以运算的翻译规则,实现这一功能过程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整体上称作机器翻译系统。翻译系统在输入待翻译资料后,按照源语言的语法将信息分割成若干个便于处理的语言“单元”,再按照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依照程序执行转换、组合、调整等一系列动作,输出目标语言。这一过程通常是没有人工干预的,速度基本取决于系统运算速度,所以速度惊人。但是机器翻译也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因为人类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多意词/多意字机器无法区分,即使一些词义相对单一固定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也会有不同的含义,另外不同文化和民族背景下大量的习语很难被机器准确翻译。
由其技术所决定,纯机器翻译的质量难以让人满意,翻译结果需要大量的人工核对和修正,使得机器自动化运转带来的高效率被大大折减了。在此背景下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出现了,这是在机器翻译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升级系统,可以理解为把专业人力和机器翻译的运算力结合到了一起,借助CAT系统中的术语管理系统和翻译记忆系统,由人力对翻译结果进行适当干预,相对于机器翻译来说,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主体不是机器而是人。CAT系统具有强大的储存能力,其储存的已翻译过的原文和译文的数据库,利用计算机快速搜索能力可以省却人们免去反复查询的重复劳动。其在翻译速度和翻译质量上统筹处理,是目前专业翻译机构的主流技术手段。
三.新技术给翻译教学带来的收益及课程设置建议
近年来,教育部提出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方针,高校的翻译方向学生需偏向应用型,并把计算机辅助翻译科目作为核心课程列入翻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目标和技术手段的改变也要求课程设置做相应调整。
目前我们高校的翻译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选定教材、开课、考试”模式,主要传授手段是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在这种模式下,机器翻译这类技术对于教学的帮助有限,只是起到了电子词典和对照翻译的参考作用。新的教学目标要求把学生作为主体,强调学习上的主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从事各项学习和实践。要求学生把课程作为项目进行实践,脱离单纯的纸笔练习模式。
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由于其开发初衷就是面对翻译项目的,系统能够提供的功能也比较适合翻译教学实践。首先相比于传统机器翻译系统,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具有更广博的词汇库,除了基本的基础词库、各学科专业词库之外,还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形成超越基本词汇对译的“意译”。有助于学生理解日益爆炸性增长的各细分行业的新词汇。其次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的管理模块可以收录大量的整句翻译结果,并将其存入翻译记忆库中。这些翻译“例句”本身就是最生动、多样的教学案例,而且其翻译资料库是不但可以随着输入的信息动态增长,并且可以随时跟随业界的普遍认知做动态修正。再次,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中保存了大量与翻译结果相关的背景资料,这些丰富的资料不但可以提高翻译效率,还能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其本身也可以为教师使用,作为最贴近行业发展的背景知识传递给学生。
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辅助手段,相应地也应当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首先原有的专业基础课应当保留而且做精,比如综合英语、英语阅读等。在通识教育方面,英语文学和汉语课程都要加强,良好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积淀都会对翻译人才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其次,在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的加入下,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实践类课程。由于翻译教学的目地是面向实用性的技术和人才培养,所以在这个学科的教学形式上也应当更多地考虑贴近现实应用。比如可以通过建立翻译项目组的方式,以翻译项目为驱动核心,参考行业内翻译公司的项目人员配备将学生配置成若干个项目组,以按时保质完成项目为导向指导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完成项目,同时在项目实践中掌握辅助翻译系统的使用和基本项目管理知识。还应当包括针对学生的创业创新类课程,比如教授学生翻译类项目管理的系统知识,翻译行业公司通用的公司创立、运营、和发展的基本知识,使得学生初步了解语言服务行业概况、翻译角色和职责、笔译口译项目管理特点等等。
四.结语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已经在翻译行业内大范围应用,这就需要高校贴近现实更快更多地培养出了解行业现状,掌握主流技术手段,多学科复合型的专业翻译人才。所以在高校英语翻译专业中引入并逐步深入实施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课程是必要的。随着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在高校中开设,这必将会提高翻译行业整体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谊,范姣莲.计算机辅助翻译——新世纪翻译的趋势[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2).
[2]刘建中.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6.
[3]周泉兴.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6(1).
[4]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11).
[5]宋新克,张平丽,王德田.应用型本科翻译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设计改革 [J].新乡学院学报,2010(12).
[6]孙洪山,薛峰峰.计算机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潜力与局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5).
[7]周俊博.国内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8).
[8]何刚强.取精用弘,图远务实-简谈翻译硕士專业教材《笔译理念与策略精讲》编撰原则[J].中国翻译,2009,(1).
[9]罗忠民,陈楚君.信息技术与机器翻译研究 [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教学;高校英语教学
一.引言
翻译教学一直是高校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高校的培养,大量翻译人才被输送到社会充实到政府、企业等各单位,为数十年间的对外经济活动提供了语言沟通方面的有力支持。近年,国家对高校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对于英语专业来说,高校应当着力培养应用型的、有效服务于语言产业的复合型人才。相比于早期的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即MT),近年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即CAT)在技术深度、输出质量、应用效率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所以培养翻译人才的高校应当尽快消化吸收这项新技术,并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实施,使得学校及学生从这一技术进步中获得收益。
二.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交流日益增多,需要翻译处理的资料也呈爆炸性增长。尽管计算机技术已经发展超过了半个世纪,但早期的机器翻译的质量和效率越来越难以满足要求。
机器翻译属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一个分支,原理是利用计算机翻译程序,参考人类语言翻译的规则,设计出计算机可以运算的翻译规则,实现这一功能过程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整体上称作机器翻译系统。翻译系统在输入待翻译资料后,按照源语言的语法将信息分割成若干个便于处理的语言“单元”,再按照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依照程序执行转换、组合、调整等一系列动作,输出目标语言。这一过程通常是没有人工干预的,速度基本取决于系统运算速度,所以速度惊人。但是机器翻译也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因为人类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多意词/多意字机器无法区分,即使一些词义相对单一固定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也会有不同的含义,另外不同文化和民族背景下大量的习语很难被机器准确翻译。
由其技术所决定,纯机器翻译的质量难以让人满意,翻译结果需要大量的人工核对和修正,使得机器自动化运转带来的高效率被大大折减了。在此背景下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出现了,这是在机器翻译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升级系统,可以理解为把专业人力和机器翻译的运算力结合到了一起,借助CAT系统中的术语管理系统和翻译记忆系统,由人力对翻译结果进行适当干预,相对于机器翻译来说,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主体不是机器而是人。CAT系统具有强大的储存能力,其储存的已翻译过的原文和译文的数据库,利用计算机快速搜索能力可以省却人们免去反复查询的重复劳动。其在翻译速度和翻译质量上统筹处理,是目前专业翻译机构的主流技术手段。
三.新技术给翻译教学带来的收益及课程设置建议
近年来,教育部提出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方针,高校的翻译方向学生需偏向应用型,并把计算机辅助翻译科目作为核心课程列入翻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目标和技术手段的改变也要求课程设置做相应调整。
目前我们高校的翻译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选定教材、开课、考试”模式,主要传授手段是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在这种模式下,机器翻译这类技术对于教学的帮助有限,只是起到了电子词典和对照翻译的参考作用。新的教学目标要求把学生作为主体,强调学习上的主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从事各项学习和实践。要求学生把课程作为项目进行实践,脱离单纯的纸笔练习模式。
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由于其开发初衷就是面对翻译项目的,系统能够提供的功能也比较适合翻译教学实践。首先相比于传统机器翻译系统,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具有更广博的词汇库,除了基本的基础词库、各学科专业词库之外,还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形成超越基本词汇对译的“意译”。有助于学生理解日益爆炸性增长的各细分行业的新词汇。其次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的管理模块可以收录大量的整句翻译结果,并将其存入翻译记忆库中。这些翻译“例句”本身就是最生动、多样的教学案例,而且其翻译资料库是不但可以随着输入的信息动态增长,并且可以随时跟随业界的普遍认知做动态修正。再次,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中保存了大量与翻译结果相关的背景资料,这些丰富的资料不但可以提高翻译效率,还能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其本身也可以为教师使用,作为最贴近行业发展的背景知识传递给学生。
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辅助手段,相应地也应当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首先原有的专业基础课应当保留而且做精,比如综合英语、英语阅读等。在通识教育方面,英语文学和汉语课程都要加强,良好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积淀都会对翻译人才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其次,在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的加入下,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实践类课程。由于翻译教学的目地是面向实用性的技术和人才培养,所以在这个学科的教学形式上也应当更多地考虑贴近现实应用。比如可以通过建立翻译项目组的方式,以翻译项目为驱动核心,参考行业内翻译公司的项目人员配备将学生配置成若干个项目组,以按时保质完成项目为导向指导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完成项目,同时在项目实践中掌握辅助翻译系统的使用和基本项目管理知识。还应当包括针对学生的创业创新类课程,比如教授学生翻译类项目管理的系统知识,翻译行业公司通用的公司创立、运营、和发展的基本知识,使得学生初步了解语言服务行业概况、翻译角色和职责、笔译口译项目管理特点等等。
四.结语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已经在翻译行业内大范围应用,这就需要高校贴近现实更快更多地培养出了解行业现状,掌握主流技术手段,多学科复合型的专业翻译人才。所以在高校英语翻译专业中引入并逐步深入实施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课程是必要的。随着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在高校中开设,这必将会提高翻译行业整体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谊,范姣莲.计算机辅助翻译——新世纪翻译的趋势[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2).
[2]刘建中.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6.
[3]周泉兴.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6(1).
[4]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11).
[5]宋新克,张平丽,王德田.应用型本科翻译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设计改革 [J].新乡学院学报,2010(12).
[6]孙洪山,薛峰峰.计算机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潜力与局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5).
[7]周俊博.国内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8).
[8]何刚强.取精用弘,图远务实-简谈翻译硕士專业教材《笔译理念与策略精讲》编撰原则[J].中国翻译,2009,(1).
[9]罗忠民,陈楚君.信息技术与机器翻译研究 [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外国语言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