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档影院林立的城市,看电影是件很平常的事——只要愿意,你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到喜欢的影片。但不知怎么回事,我总也找不到少年时代看电影的那种美妙感觉。那在打谷场上悬挂着的雪白的银幕,那精彩纷呈的露天电影,常常不招自来,偷偷潜入我的梦境,唤醒我尘封的记忆。乡村电影,记载着我那难忘的少年时光。
上个世纪80年代的豫南农村,人们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文化活动还很贫乏。除了赶庙会的时候偶尔听听书看看戏,平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别的娱乐方式,看电影就更是一种奢侈了。每一部影片,往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甚至对许多人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家的一个亲戚,就因为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走上练功习武之路的。
可惜那时看电影的机会太少,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常常每个村几个月才能放映一场电影,因此,看电影就成了乡村的一桩盛事。尤其是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往往有电影必看,即便看过的电影,仍然看得津津有味,记得《高山下的花环》我至少看过4遍,《刘三姐》至少看过10遍。有时为了看一场电影,走七八里的山路也没有怨言——看电影的愉快使人忘记了赶路的辛苦。现在想起来还感觉不可思议,那时对电影真是太痴迷了!
放电影的地点通常是打谷场。如果是秋冬季节,地里的庄稼收割完毕,低洼地就成了最佳的露天影院。因为那里地势开阔,能容纳更多的观众,又依山势渐次抬升,即使坐在后排,也有良好的视听效果。乡村的露天影院虽然有些简陋,却有许多豪华影院所不具备的优势——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旁边就是青山绿水,夜风裹挟着青草和庄稼的气息迎面吹来,让人的心里有说不出的舒畅。当然,如果遇到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甚至下起雨来,也难免大煞风景,只是这种情况毕竟少见。
为了让十里八村的乡亲知道放电影的消息,电影队老早就在桐树上挂起了电影银幕,高音喇叭也调到最大音量,流行歌曲(记得当时最时髦的曲目是《回娘家》、《十八的姑娘一朵花》,还有《少林寺》和《霍元甲》的主题歌)。的声音随风传送到十里之外。天黑的时候,通往露天影院的山路上人声喧哗,星光闪烁,那是手持电筒扛着板凳兴冲冲赶来看电影的男女老少。很快,现场人头攒动,连银幕的后面也坐得满满当当。熟人见面免不了热情地寒暄,谈论着庄稼地里的事儿和将要播映的电影,精明的小贩不失时机地兜售着瓜子儿、甘蔗和糖果,真是好不热闹。
电影开映的时候,灯光熄灭了,喧闹的现场渐渐安静下来。人们被银幕上的故事所吸引,随着情节的发展,时而高声尖叫,时而发出愉快的笑声,时而切齿地咒骂,完全模糊了现实和虚幻的界限。电影散场的时候,已是半夜时分,月亮升高了,清光笼罩着远远近近的山岭,山路上又是人语喧哗,还夹杂着此起彼伏的狗吠声。渐渐地,人声狗吠变得隐隐绰绰,终于消失了,只能听见虫鸣唧唧,山村又恢复了它惯有的平静。
我怀念乡村电影,怀念那混合着青草味儿的清新空气,怀念那浓烈的现场气氛,怀念那至纯至真的乡土之情,虽然为了看一场电影,我常常不得不忍受奔波之苦。也许,正是因为看电影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才会倍加珍惜。乡村电影给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子,形成了最初的对于美丑善恶的判断,并使我对明天产生了一种朦胧的向往。
现在,已经不需要辛辛苦苦地走很远的山路去看露天电影了,豪华的影剧院,层出不穷的新影片,为人们欣赏电影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可惜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去影剧院看电影成了一项贵族消费,动辄近百元一张的电影票把众多收入不高的影迷拒之门外。粗制滥造的剧本,狂轰滥炸的炒作,暴力、凶杀、色情题材充斥银幕,使电影越来越沦为商人牟利的工具。看电影成为时髦和小资的代名词,很少有人仅仅抱着欣赏的目的(而不是为了猎奇或者跟风)去看一场纯纯粹粹的电影了。
乡村电影,裹挟着纯朴的乡土风情的,像淅淅沥沥的春雨滋润着我的心田的乡村电影,莫非只能到儿时的记忆里去寻找吗?
题 图:李敏学
上个世纪80年代的豫南农村,人们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文化活动还很贫乏。除了赶庙会的时候偶尔听听书看看戏,平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别的娱乐方式,看电影就更是一种奢侈了。每一部影片,往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甚至对许多人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家的一个亲戚,就因为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走上练功习武之路的。
可惜那时看电影的机会太少,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常常每个村几个月才能放映一场电影,因此,看电影就成了乡村的一桩盛事。尤其是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往往有电影必看,即便看过的电影,仍然看得津津有味,记得《高山下的花环》我至少看过4遍,《刘三姐》至少看过10遍。有时为了看一场电影,走七八里的山路也没有怨言——看电影的愉快使人忘记了赶路的辛苦。现在想起来还感觉不可思议,那时对电影真是太痴迷了!
放电影的地点通常是打谷场。如果是秋冬季节,地里的庄稼收割完毕,低洼地就成了最佳的露天影院。因为那里地势开阔,能容纳更多的观众,又依山势渐次抬升,即使坐在后排,也有良好的视听效果。乡村的露天影院虽然有些简陋,却有许多豪华影院所不具备的优势——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旁边就是青山绿水,夜风裹挟着青草和庄稼的气息迎面吹来,让人的心里有说不出的舒畅。当然,如果遇到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甚至下起雨来,也难免大煞风景,只是这种情况毕竟少见。
为了让十里八村的乡亲知道放电影的消息,电影队老早就在桐树上挂起了电影银幕,高音喇叭也调到最大音量,流行歌曲(记得当时最时髦的曲目是《回娘家》、《十八的姑娘一朵花》,还有《少林寺》和《霍元甲》的主题歌)。的声音随风传送到十里之外。天黑的时候,通往露天影院的山路上人声喧哗,星光闪烁,那是手持电筒扛着板凳兴冲冲赶来看电影的男女老少。很快,现场人头攒动,连银幕的后面也坐得满满当当。熟人见面免不了热情地寒暄,谈论着庄稼地里的事儿和将要播映的电影,精明的小贩不失时机地兜售着瓜子儿、甘蔗和糖果,真是好不热闹。
电影开映的时候,灯光熄灭了,喧闹的现场渐渐安静下来。人们被银幕上的故事所吸引,随着情节的发展,时而高声尖叫,时而发出愉快的笑声,时而切齿地咒骂,完全模糊了现实和虚幻的界限。电影散场的时候,已是半夜时分,月亮升高了,清光笼罩着远远近近的山岭,山路上又是人语喧哗,还夹杂着此起彼伏的狗吠声。渐渐地,人声狗吠变得隐隐绰绰,终于消失了,只能听见虫鸣唧唧,山村又恢复了它惯有的平静。
我怀念乡村电影,怀念那混合着青草味儿的清新空气,怀念那浓烈的现场气氛,怀念那至纯至真的乡土之情,虽然为了看一场电影,我常常不得不忍受奔波之苦。也许,正是因为看电影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才会倍加珍惜。乡村电影给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子,形成了最初的对于美丑善恶的判断,并使我对明天产生了一种朦胧的向往。
现在,已经不需要辛辛苦苦地走很远的山路去看露天电影了,豪华的影剧院,层出不穷的新影片,为人们欣赏电影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可惜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去影剧院看电影成了一项贵族消费,动辄近百元一张的电影票把众多收入不高的影迷拒之门外。粗制滥造的剧本,狂轰滥炸的炒作,暴力、凶杀、色情题材充斥银幕,使电影越来越沦为商人牟利的工具。看电影成为时髦和小资的代名词,很少有人仅仅抱着欣赏的目的(而不是为了猎奇或者跟风)去看一场纯纯粹粹的电影了。
乡村电影,裹挟着纯朴的乡土风情的,像淅淅沥沥的春雨滋润着我的心田的乡村电影,莫非只能到儿时的记忆里去寻找吗?
题 图:李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