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的载体,它对教师职业尤为重要。
〓〓一、提问语言的艺术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巧妙的诱导之言,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维擦出火花。在讲《石壕吏》这一课快结束时,笔者故意节外生枝地置疑:“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诗中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你们同意这一观点吗?”这问题一提出,处于教学尾声的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最后在争论中统一了认识:“杜甫在诗中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景的描写来表达感情的,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出来讲话,但同情谁、憎恨谁态度鲜明,因而上述观点是没有根据的。”这样,学生对诗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也对诗的创作要用形象思维的艺术创作法有一点认识。然而,笔者并不就此“收场”,而是再起波澜:“你们知道你们不同意的观点是谁提出来的吗?是郭沫若在他的著作《李白与杜甫》中提出来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的话又一次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权威的意见,我们学生也能评长论短。如此“收场”,既强化了学生已有的认识,更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释疑语言的艺术
〓〓1. 一“石”二鸟
〓〓一位在全国智力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曾说:“我认为人的知识结构有如下三种:一种是珍珠型的,尽管颗颗闪光,但缺一条线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一种是牌楼型的,雕梁画栋、精细绝妙,但只靠几根木桩撑,经不起大的冲击。一种是金字塔型的,有雄厚的基础,有严密的结构,有突出的尖端。我力求达到这种知识结构。”你看如今的学生对于自己知识要求如此高,作为他的老师,要想hold住你的学生,那么教学语言要尽可能的做到一“石”二鸟,甚至更多“鸟”,能带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如讲到莫泊桑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笔者不但给学生讲莫泊桑的《羊脂球》、《项链》、《漂亮的朋友》的故事,还跟学生讲跟莫泊桑并称的三大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契柯夫和欧·亨利,讲他们三人的代表作品里面的故事。当讲到沙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时,我跟他们讲沙翁四大悲剧及经典悲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讲到《威尼斯商人》里面视财如命的夏洛克时,我还会给学生讲世界文学史上的其他三个吝啬鬼——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还有中国文学史上的吝啬鬼——严监生这些人物的经典情节。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给调动起来了,而且还激发了他们课后阅读的兴趣。
〓〓2. 一“斑”窥豹
〓〓有这么一个故事:古时有人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要求三位画师作画,第一位画师画了深山古寺的全景;第二位画师描绘了密林掩映的深山中露出古寺一角;第三位画师描画了一个老和尚在青山脚下汲水的情景。大家都说第三位画师画得妙,因为它留给大家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如今很多老师都很能讲,都很敬业,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说起来可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课堂成了老师的个人秀,完全忽略了坐在下面听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新课改提出的阅读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对文本的重新构建。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有个性的解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把握讲的度。笔者认为,老师要能给学生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登高》时,教师可以先通过介绍杜甫写作本诗的时代背景和四处漂泊的经历,渲染杜甫登高时的凄凉心境,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意象想像杜甫吟诗时的情景,头脑显现杜甫登台所见的渚清沙白、风急天高、飞鸟盘旋、猿啼凄厉、落叶纷纷、江流滚滚的萧瑟秋景,显现杜甫国恨家愁涌上心头、百感交集的神情,从而进入诗的意境,更深刻地感受诗人的家国之痛,身世之悲。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提问语言的艺术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巧妙的诱导之言,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维擦出火花。在讲《石壕吏》这一课快结束时,笔者故意节外生枝地置疑:“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诗中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你们同意这一观点吗?”这问题一提出,处于教学尾声的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最后在争论中统一了认识:“杜甫在诗中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景的描写来表达感情的,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出来讲话,但同情谁、憎恨谁态度鲜明,因而上述观点是没有根据的。”这样,学生对诗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也对诗的创作要用形象思维的艺术创作法有一点认识。然而,笔者并不就此“收场”,而是再起波澜:“你们知道你们不同意的观点是谁提出来的吗?是郭沫若在他的著作《李白与杜甫》中提出来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的话又一次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权威的意见,我们学生也能评长论短。如此“收场”,既强化了学生已有的认识,更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释疑语言的艺术
〓〓1. 一“石”二鸟
〓〓一位在全国智力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曾说:“我认为人的知识结构有如下三种:一种是珍珠型的,尽管颗颗闪光,但缺一条线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一种是牌楼型的,雕梁画栋、精细绝妙,但只靠几根木桩撑,经不起大的冲击。一种是金字塔型的,有雄厚的基础,有严密的结构,有突出的尖端。我力求达到这种知识结构。”你看如今的学生对于自己知识要求如此高,作为他的老师,要想hold住你的学生,那么教学语言要尽可能的做到一“石”二鸟,甚至更多“鸟”,能带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如讲到莫泊桑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笔者不但给学生讲莫泊桑的《羊脂球》、《项链》、《漂亮的朋友》的故事,还跟学生讲跟莫泊桑并称的三大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契柯夫和欧·亨利,讲他们三人的代表作品里面的故事。当讲到沙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时,我跟他们讲沙翁四大悲剧及经典悲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讲到《威尼斯商人》里面视财如命的夏洛克时,我还会给学生讲世界文学史上的其他三个吝啬鬼——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还有中国文学史上的吝啬鬼——严监生这些人物的经典情节。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给调动起来了,而且还激发了他们课后阅读的兴趣。
〓〓2. 一“斑”窥豹
〓〓有这么一个故事:古时有人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要求三位画师作画,第一位画师画了深山古寺的全景;第二位画师描绘了密林掩映的深山中露出古寺一角;第三位画师描画了一个老和尚在青山脚下汲水的情景。大家都说第三位画师画得妙,因为它留给大家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如今很多老师都很能讲,都很敬业,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说起来可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课堂成了老师的个人秀,完全忽略了坐在下面听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新课改提出的阅读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对文本的重新构建。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有个性的解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把握讲的度。笔者认为,老师要能给学生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登高》时,教师可以先通过介绍杜甫写作本诗的时代背景和四处漂泊的经历,渲染杜甫登高时的凄凉心境,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意象想像杜甫吟诗时的情景,头脑显现杜甫登台所见的渚清沙白、风急天高、飞鸟盘旋、猿啼凄厉、落叶纷纷、江流滚滚的萧瑟秋景,显现杜甫国恨家愁涌上心头、百感交集的神情,从而进入诗的意境,更深刻地感受诗人的家国之痛,身世之悲。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