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6年伊始,诸多国际性活动落户杭州,由此,世界目光聚焦于此。张小泉剪刀因其具有三百余年悠久的历史,国内外深远的知名度,是杭州民间手工艺实至名归的代表。基于此,笔者以张小泉剪刀为例,寓“工匠精神”于城市精神,借工匠精神丰富和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内涵,以手工艺品的“城市名片效应”促进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产生影响,最终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杭州 手工艺 工匠精神 城市文化形象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1-0003-04
一、城市文化与民间手工艺
21世纪,大城市群密集性规划建设成为当下趋势,在此趋势下城市特色将会逐渐被城市群的综合性定位所遮蔽,反观城市发展,深度在于其文化。文化乃一城之灵魂,而形象则是城市的味道。“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城市的发展由三块基石所垒砌:首要因素在于城市的地理位置,众所周知四大文明古国的起始均源于大河流域的滋养,因此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说法;地缘基础上,人类的演化决定了这片区域未来的性格,人是能动的,会在不经意间创造、影响甚至改变这片区域的性格,因此为城市发展奠定基础的第二块基石便是“土著居民”,易中天先生的《读城记》中直截了当地将城喻为人:“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有的粗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温情。”①而当我们回味城市的个性时,不难发现这其实就是这座城中市民普遍性格的彰显:北京爷们的“大气醇和”、上海男人的“开阔雅致”、广州人的“生猛鲜活”以及厦门人的“美丽温馨”。在一城内千百代的传承、万千年的发展最终汇成一城的历史,她是有温度的,而这温度又刚刚合适于这一城的民众,不冷不灼,恰到好处,因此最后这块基石便是这座城的历史。
城中人的性格受城市位置所影响,而这座城的历史亦然会受到城中人能动的影响,又会反过来影响着后辈人的传承与发展。因此,这一城的三个支柱相互叠加,共同构筑城市鲜活的文化特色。
民间手工艺是与我们的传统结合在一起,是一座城市的地缘条件、历史与土著民最为契合的衍生品,地域条件决定了民众的所需,驱使着民众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以发明相应的工具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而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手工艺品得以更新换代,谱写出自身的历史,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以小见大,同时也正是一座城市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民间手工艺的发展尤其是与当地悠久历史文化传承密不可分,不仅如此,手工艺也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它从传统延续至今,作为活态的文化传承于民间,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發生着种种效用,堪称我们的文化之根。
近年来,我国正在经历全球化、城市化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在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被遗忘。但像民间手工艺这样一种生活化的文化活化石,在今天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手工艺,是展现城市内心的最佳介质。一个城市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生活方式,都可以凝聚在一件小小的手工艺品之中。直到今天,一些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依然作为支柱产业,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脉之中,推动着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发展,更加迫切地要求我们对城市中保留的手工艺进行深入解读,为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注入活力。
作为活态传承品手工技艺的驾驭者——手工工匠,当代社会所稀缺的职业手工艺人。李克强总理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一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匠人”这个职业的特殊性。2016年的“两会”后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发掘、学习、传承“工匠精神”的浪潮。自“蒸汽革命”后,人们的注意力重回“作坊”,重回民间手工艺者的手指间。从最早的古猿人时期,人类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制造工具的方法,也正是在这种不断发展与演进的过程中,人类的智慧融入手工艺品的创作中,一件件实用、美观的手工艺品应声而出。
二、张小泉剪刀与其所蕴含的“工匠精神”
张小泉品牌成名于1663年(癸卯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华老字号品牌,同时也是刀剪行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在2002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年还获得原产地注册保护。产品包括家庭用剪系列、工农业园林剪系列、服装剪系列、美容美发剪系列、旅游礼品剪系列、刀具系列等共100多个品种、400多个规格。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受消费者信赖。②
张小泉剪刀以“三百年历史,三百年信誉”的盛名被誉为“剪刀之冠”。剪刀选用优质中碳钢镶嵌锻制刃口,经过72道工序制成,其“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剪切锋利、开合和顺、样式新颖、手感轻松”的特点,一直为人所称道。
2007年6月9日,我国的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其中,徐祖兴和施金水两位老人作为张小泉剪刀锻制工艺的传承人代表位列其中。两位老人作为张小泉剪刀最后的传人,所面对的是高科技流水线上的高速化生产,按照传统张小泉的剪刀工艺的要求,手工锻制一把剪刀要经过72道工序,基于当前的工业生产水平,生产一把剪刀的工序从72道降为24道,甚至只有9道。面对如此情况,施金水老人言到:“弃简从繁,没有人愿意去做这样的选择。”
机械化生产的当下,一切均以“商业利益”为核心追求点,而在如今人工成本逐年增长的情况下,机械化生产成了最好的选择,“效率最大化,成本最低化”这是机械化生产的最大优势,当然也是商家所竞逐的企业核心点。
但老的手工艺技艺需要得到记录,因为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人们进行商业生产活动所从事的行为。而这一行为能够间接地反映出当时历史发展的状况以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为了便于生产所作出的创新,是当时手工艺者经验与智慧的结晶。而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当下,这样的手工艺显然不能满足商业生产的需要,但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又弥足珍贵,而我们在基于保护历史的原则下,应通过影像及文字记录的方式,将其保存下来,存档于档案馆与专题博物馆中,以便后人的观摩与学习。 对于手工技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其产品,而是其从上至下、历久弥新的“工匠精神”,它是手工艺品的灵魂,是手工艺品最深意的内涵。机械化生产给张小泉带来的是效率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效益的增加。但逐渐失去的是“张小泉剪刀”所秉持的手工艺脉络与手工艺传承者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实地的调研采访,笔者发现“张小泉剪刀”所蕴含的“工匠精神”有如下几点:
(一)“张小泉剪刀”秉持精工细作的工匠态度
说起张小泉剪刀,就不得不提及张小泉的父亲——张思家。张思家,徽州黟县人,明末中国名剪“张小泉”剪刀的创始人。张思家自幼就在以“三刀”闻名的安徽芜湖学艺。学成后,回到家乡黟县,在城边开了个剪刀铺,招牌叫“张大隆”,简陋的小作坊,“前店后场”的做工方式,使“张小泉”这个品牌一直坚持了下来。剪刀虽小,但加工制作的工序却不少,而且每道工序要求都非常严格。“由于他刻苦钻研,不断摸索,所以对剪刀的锻打、出样、泥磨、装钉、抛光等各道工序都非常精熟,因而他打磨的剪刀坚韧锋利,久用不钝,备受人们称赞,在徽州都很有名气。”③
产品的质量对品牌信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我国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手工艺初起,一切生活用品均为纯手工打造,而这就对手工艺者提出了严苛的要求。纯手工打造不比机械化生产,没有统一的刻度和计量单位,因此要求手工艺者要有十足的经验,以身体代替测度工具,以手感代替计量标准。并且通过多次的亲身试验、亲身感受来获知产品的质量。这也表明了一件好的产品是用时间和手艺人的经验熬出来的,是需要手艺者不断打磨与雕琢的。
张思家和其伙计们正是秉持了这一理念,才使得当时的受众能够青睐“张大隆”(“张小泉剪刀”最早名为“张大隆剪刀”)这一品牌,从而使得“张大隆”的生意如同他的招牌一样大大兴隆。
(二)“张小泉剪刀”坚守执著坚持的工匠意志
明朝崇祯年间,灾害频繁,烽烟四起,黟县百姓生活朝不保夕,苦不堪言,生意更是难做。于是张思家带着儿子张近尚(张小泉)来到杭州,在火井巷觅到一块空地,开始搭棚设灶,锻制剪刀,招牌仍挂的是 “张大隆”,父子二人继续以制剪为业。在战乱的年代,国家经济基本上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自古至今,如出一辙。张小泉父子仍能在如此艰苦的环境坚持将剪刀铺开下去,其早已脱离了对商业价值的追求,而更多考虑到的是“剪刀锻造”这门手艺的传承,这虽然是两个人的坚持,但却成就了“张小泉剪刀”三百年的产业历史。
时代能够造就一个英雄,同时也能成就一门手艺。张小泉父子对于这门手艺的坚守,使其没有在战乱中断档和消亡。结合当下,社会的整体氛围趋于浮躁,很多人不愿潜心去追求一项事业,想着付出一点便能即刻获得回报,而结果往往是自己的计划落空,之后再去追寻下一个起点,如此往复,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一事无成,心生抱怨。从诸多事理中,我们也能发现,做一事贵在坚持,即便是最微小的事业,坚持下去,也能成就最终的华丽。
(三)“张小泉剪刀”执持创新进取的革新意识
杭州,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是干将莫邪铸造宝剑的地方,有着传统的铸造技术,张思家刻意求师,技艺大进,他吸取龙泉宝剑的铸造工艺,经过反复研究,创造出了独特的嵌钢制剪的新工艺,他选用闻名的浙南 “龙泉”“云和”的优质钢为原料,镶嵌剪刀的刃口,又用镇江特产的泥砖研磨。制成的剪刀由于镶钢均匀、磨工精细,因而刀口锋利、开闭自如、经久耐用,所以名噪一时,许多专业艺人,如裁缝、锡匠、花匠等,都纷纷慕名而来定制剪刀,因此又产生了了鞋剪、袋剪、裁衣剪、整枝剪、猪鬃剪等诸多新的产品。据说清朝乾隆皇帝二次下江南时,曾购得一把“张小泉”剪刀,并且带回了宫里,因被其“寒光闪烁,锋利无比”所吸引,遂作为宫内用剪继而被列为贡品。④日后“张大隆”三个字就成了金字招牌,从此“张大隆”的生意兴隆,后来,也就是我们刚刚所提及的,“张大隆”被诸多商铺所效仿,因此张家不得不抛弃几十年创下的金字招牌,将“张大隆”改名为“张小泉”,“小泉”者,杭州著名的“龙泉”宝剑之后者也,因而,生意更是火爆,如日中天。
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产品只有通过创新来满足时代要求,符合消费者需求,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张思家深知这样的道理,在不断摸索中结合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需求,不断创新和改造“张小泉”产品,才使其能够获得如日中天的产品效益,从而使“张小泉剪刀”这个品牌享誉世界。
三、工匠精神与城市文化形象建设
一座城市的延续和发展,取决于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用新的先进的城市文化理念引导城市今后的发展,不断丰富城市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找到属于城市自身的文化发展路径,努力创新和发展属于城市自身的文化,才能使之永远葆有鲜明的特色,永遠葆有鲜活的灵魂,永远葆有蓬勃的生机。
“工匠精神”恰恰是民间手艺与城市文化的契合点,手工艺者受城市内外在因素的影响,并以自身需求出发,迸发出手工艺品制作的灵感,从而使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亮相于世。而“工匠精神”则是这座城市文化形象的缩影,它代表着手工艺者的坚守、执著与创新。
解安等学者在其《城市文化形象成因与定位之解读 ——以天津为例》中将城市文化形象定义为:“城市文化形象或城市的文化性格,是指从构成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的物质实体和城市主体的人当中所表现和折射出来的文化环境、文化品位、文化倾向、文化水准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在该城市内外公众心目中所产生的宏观综合印象,这种宏观印象具体体现在城市居民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语言、习俗等文明状况方面。”⑤城市中的每一个细微组成部分都会对城市形象起着重要的影响。匠人精神作为城市中民间手工艺文化传承的结晶,更多起到的是社会精神与社会风气的引领,犹如城市之魂,带领城市的发展。并且将会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自内而外——自城市、自市民、自其产品本身,向外界展示着一个城市所独有的魅力。那么,如何以工匠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呢? (一)深入发掘地域性工匠精神特质
工艺上“精工细作”、品牌上“执著坚持”、产品上“创新进取”,“张小泉剪刀”所蕴含的“匠人精神”不仅代表着“张小泉”手工艺品自身,而且也是杭州手工艺产业的集中体现。品牌需要能够联系时代的工匠精神,城市文化形象需要土著品牌打造自身良好的文化内涵。手工艺者在创作中会不自觉地受地域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文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会衍生出地域性工匠精神的特质,这个特质就是这个地域上手工艺者传承的根基,它将给手工艺者以信心和原动力,从而推动手工艺的源源发展。因此,需要我们深入发掘地域性工匠精神,全面、具体地将其保存下来,并不断推进其演进与发展。只有充分地发掘,我们才会知道,我们有什么;只有经历发掘后地精细化筛选,我们才会发现,我们应该保留下什么;只有找出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利用何种方式与办法去传承与发展。
(二)联动建立科学性手工艺文化保护机制
百年字号,穿越几代人的生活轨迹,传承至今。其在传承中的艰难是当代同类型企业所无法预料与想象的,但是它们延续了下来,这不仅是一个品牌或是该品牌的传承人在努力,也要依托受众对该品牌的信赖。而城市文化形象其实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只有有历久弥新的韵味,才会有受众回味的余度。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需要城市不断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实自身的内涵,将城市味道变得更加“醇厚”。
而“城市味道”的发展难免会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因此亟待我们建立对民间手工艺文化、对“工匠精神”保护的机制。这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为辅助。
1.政府政策支持是机制开展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各级政府应以此报告为蓝本,制定相应的区域性政策,为更好地促进区域性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相关立法部门的立法支持是机制运行的保障
2016年我国颁布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此法的出台是我国在文化立法上的突破,此法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规范了公益性、普惠性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更重视推进公共文化的均等化以及鼓励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能。并且相关的文化立法也在有序的推进过程中,诸如《文化产业促进法》等法律将会一一得以颁布与实施。相关法律的立法将会提高人们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并且投入更多力量到文化产业的保护上,这样将会为保护机制的运行提供坚实的保障。
3.民间手工艺社会团体和个人是机制运行的载体
保护机制的运行是基于手工艺团体及手工艺者的基础之上的,是因需设立的,因此也需要手工艺团体和手工艺者把握好当下的机会,从自身需求出发,提出建立相关保护机制的要求和想法,从而也使得政府政策的颁布与立法的实施能够更好地“接地气”,从而促进该保护机制的良性运行。
(三)合理推动代表性工匠精神与城市文化相结合
联系杭州“精致”为首的城市精神,张小泉“精工细作”的工匠态度正是其形成的基础。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⑥精益求精不仅代表着杭州手工艺者精细认真的工艺尺度,还体现在杭州整个城市带的建设与规划之中,是火车东站大厅上悬挂的密集而清晰的指示牌;也是西湖集贤亭上的细细的雕刻。精益求精不仅仅是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同时也是一类人生活方式的体现,它直接决定着这类人的生活品质。被美国《纽约时报》评选为“2011年全球最值得去的41个地方”;与湛江、大连、苏州等十个城市被评为“中国十大环境最好旅游城市”。这些便是其杭州“精致化”城市的最佳佐证。
杭州“手艺人”被世人所称赞的亦在于其坚守与执著,举世瞩目的“阿里巴巴”集团便是原来小小的翻译社一直发展为现如今的全球化知名企业,多少次企业危亡之时,也正是“手艺人”的坚守呵护,这份手艺才能突出重重围挡,发展成如今的规模。相比之下,杭城的民间手工技艺也是如此,一段段艰难、困苦的征途换回如今杭州手工技艺的蓬勃,这是杭城的一段历史,但更是杭州民间艺人的坚守史。
革新是一个组织发展的源泉,而同时也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一家企业如果不革新将会被市场所淘汰,国家不革新便会落后于国际化发展的浪潮,同样城市如若不革新将会死气沉沉、无人问津,生活在如此城市中的市民将会缺乏生活的热情、工作的激情,一切将会变得死寂一般。因此创新城市文化,带动城市政、经、文协同发展是当前每个组织都在极力完善的课题。现代的杭城已经极富活力,未来的杭城值得期待!
(四)整合规划可持续性城市文化形象传播
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与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带动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城市作为一个主体,其本身是不发声的,声源在于城中的人、在于城中的品牌。良好“工匠精神”的傳承正是在城中人、城中品牌的基础上得以继承与发展。城市在不断发展,城市的功能分区也在不断优化,在此基础上,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在城市变革发展大的背景下,依据城市自身优势,提早规划可持续性城市文化形象传播策略,从而以城市“工匠精神”特质丰富和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内涵,从而带动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对促进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产生影响,以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
四、结语
杭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人文古迹名胜广布,优质传统手工艺产品众多。近年来诸如2016年G20峰会的到来,2022年亚运会在杭州举办等大事件证明,杭州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迎来了城市发展的新契机,民间手工艺中所体现出的工艺上“精工细作”、品牌上“执著坚持”、产品上“创新进取”的“工匠精神”影响杭州城市文化形象,并将重新定位杭州城市文化特征,向世界宣传杭州城市文化,塑造文化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带一路”重要发展思想的提出,国家重点提出要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这一策略倾向与“互联网 ”的优势的双向推动,为杭州城市产业由制造业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应借此契机以杭州手工艺中的“工匠精神”定位城市文化特征,塑造良好城市文化形象,从而带动城市发展。 注释:
①易中天.读城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②李日芳.阳江市民营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以阳江五金刀剪产业为例[D].中山大学,2007.
③叶家辉.传统“老字号”企业视觉形象的现代重塑——以百年老店张小泉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5(12):32-33.
④王贤辉.明朝“张小泉”剪刀创始人张思家[J].产权导刊,2008(8):79.
⑤解安,郭英香,郭建强.城市文化形象成因与定位之解读——以天津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10):44-45.
⑥李克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R].
參考文献:
[1]徐艺霏.“匠人营国”——浅谈台湾社会的“匠人精神”[J].江苏商论,2016(26):184-185.
[2]何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人精神与匠人精神——以端砚文化为例[J].求索,2010(6):68-69 124.
[3]单霁翔.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7(5):35-46.
[4]杨旭明.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理论及其动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3):159-163.
[5]朱玉明,尹清忠.城市形象提升的理论与实践——以济南市为例[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4):121-125.
[6]王强,吴齐.从城市文化定位中思考和塑造城市形象[J].沈阳建筑大学学 报.2008,10(4):482-485.
[7]吕洪年.民间文化杭州论稿[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
[8]罗群,陈一平.抱一分殊:杭州公共文化的协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9]吴忠.城市文化与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0]李春雨,刘勇.比较视野中的北京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11](日)酒井顺子.都与京[M].江明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12]Elnur Latif Hasanov.Innovative Importance of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Wares of Ganja on the Basis of Biochemical Methods[J].Asian Journal of Natural
关键词:杭州 手工艺 工匠精神 城市文化形象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1-0003-04
一、城市文化与民间手工艺
21世纪,大城市群密集性规划建设成为当下趋势,在此趋势下城市特色将会逐渐被城市群的综合性定位所遮蔽,反观城市发展,深度在于其文化。文化乃一城之灵魂,而形象则是城市的味道。“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城市的发展由三块基石所垒砌:首要因素在于城市的地理位置,众所周知四大文明古国的起始均源于大河流域的滋养,因此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说法;地缘基础上,人类的演化决定了这片区域未来的性格,人是能动的,会在不经意间创造、影响甚至改变这片区域的性格,因此为城市发展奠定基础的第二块基石便是“土著居民”,易中天先生的《读城记》中直截了当地将城喻为人:“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有的粗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温情。”①而当我们回味城市的个性时,不难发现这其实就是这座城中市民普遍性格的彰显:北京爷们的“大气醇和”、上海男人的“开阔雅致”、广州人的“生猛鲜活”以及厦门人的“美丽温馨”。在一城内千百代的传承、万千年的发展最终汇成一城的历史,她是有温度的,而这温度又刚刚合适于这一城的民众,不冷不灼,恰到好处,因此最后这块基石便是这座城的历史。
城中人的性格受城市位置所影响,而这座城的历史亦然会受到城中人能动的影响,又会反过来影响着后辈人的传承与发展。因此,这一城的三个支柱相互叠加,共同构筑城市鲜活的文化特色。
民间手工艺是与我们的传统结合在一起,是一座城市的地缘条件、历史与土著民最为契合的衍生品,地域条件决定了民众的所需,驱使着民众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以发明相应的工具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而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手工艺品得以更新换代,谱写出自身的历史,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以小见大,同时也正是一座城市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民间手工艺的发展尤其是与当地悠久历史文化传承密不可分,不仅如此,手工艺也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它从传统延续至今,作为活态的文化传承于民间,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發生着种种效用,堪称我们的文化之根。
近年来,我国正在经历全球化、城市化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在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被遗忘。但像民间手工艺这样一种生活化的文化活化石,在今天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手工艺,是展现城市内心的最佳介质。一个城市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生活方式,都可以凝聚在一件小小的手工艺品之中。直到今天,一些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依然作为支柱产业,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脉之中,推动着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发展,更加迫切地要求我们对城市中保留的手工艺进行深入解读,为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注入活力。
作为活态传承品手工技艺的驾驭者——手工工匠,当代社会所稀缺的职业手工艺人。李克强总理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一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匠人”这个职业的特殊性。2016年的“两会”后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发掘、学习、传承“工匠精神”的浪潮。自“蒸汽革命”后,人们的注意力重回“作坊”,重回民间手工艺者的手指间。从最早的古猿人时期,人类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制造工具的方法,也正是在这种不断发展与演进的过程中,人类的智慧融入手工艺品的创作中,一件件实用、美观的手工艺品应声而出。
二、张小泉剪刀与其所蕴含的“工匠精神”
张小泉品牌成名于1663年(癸卯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华老字号品牌,同时也是刀剪行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在2002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年还获得原产地注册保护。产品包括家庭用剪系列、工农业园林剪系列、服装剪系列、美容美发剪系列、旅游礼品剪系列、刀具系列等共100多个品种、400多个规格。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受消费者信赖。②
张小泉剪刀以“三百年历史,三百年信誉”的盛名被誉为“剪刀之冠”。剪刀选用优质中碳钢镶嵌锻制刃口,经过72道工序制成,其“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剪切锋利、开合和顺、样式新颖、手感轻松”的特点,一直为人所称道。
2007年6月9日,我国的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其中,徐祖兴和施金水两位老人作为张小泉剪刀锻制工艺的传承人代表位列其中。两位老人作为张小泉剪刀最后的传人,所面对的是高科技流水线上的高速化生产,按照传统张小泉的剪刀工艺的要求,手工锻制一把剪刀要经过72道工序,基于当前的工业生产水平,生产一把剪刀的工序从72道降为24道,甚至只有9道。面对如此情况,施金水老人言到:“弃简从繁,没有人愿意去做这样的选择。”
机械化生产的当下,一切均以“商业利益”为核心追求点,而在如今人工成本逐年增长的情况下,机械化生产成了最好的选择,“效率最大化,成本最低化”这是机械化生产的最大优势,当然也是商家所竞逐的企业核心点。
但老的手工艺技艺需要得到记录,因为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人们进行商业生产活动所从事的行为。而这一行为能够间接地反映出当时历史发展的状况以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为了便于生产所作出的创新,是当时手工艺者经验与智慧的结晶。而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当下,这样的手工艺显然不能满足商业生产的需要,但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又弥足珍贵,而我们在基于保护历史的原则下,应通过影像及文字记录的方式,将其保存下来,存档于档案馆与专题博物馆中,以便后人的观摩与学习。 对于手工技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其产品,而是其从上至下、历久弥新的“工匠精神”,它是手工艺品的灵魂,是手工艺品最深意的内涵。机械化生产给张小泉带来的是效率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效益的增加。但逐渐失去的是“张小泉剪刀”所秉持的手工艺脉络与手工艺传承者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实地的调研采访,笔者发现“张小泉剪刀”所蕴含的“工匠精神”有如下几点:
(一)“张小泉剪刀”秉持精工细作的工匠态度
说起张小泉剪刀,就不得不提及张小泉的父亲——张思家。张思家,徽州黟县人,明末中国名剪“张小泉”剪刀的创始人。张思家自幼就在以“三刀”闻名的安徽芜湖学艺。学成后,回到家乡黟县,在城边开了个剪刀铺,招牌叫“张大隆”,简陋的小作坊,“前店后场”的做工方式,使“张小泉”这个品牌一直坚持了下来。剪刀虽小,但加工制作的工序却不少,而且每道工序要求都非常严格。“由于他刻苦钻研,不断摸索,所以对剪刀的锻打、出样、泥磨、装钉、抛光等各道工序都非常精熟,因而他打磨的剪刀坚韧锋利,久用不钝,备受人们称赞,在徽州都很有名气。”③
产品的质量对品牌信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我国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手工艺初起,一切生活用品均为纯手工打造,而这就对手工艺者提出了严苛的要求。纯手工打造不比机械化生产,没有统一的刻度和计量单位,因此要求手工艺者要有十足的经验,以身体代替测度工具,以手感代替计量标准。并且通过多次的亲身试验、亲身感受来获知产品的质量。这也表明了一件好的产品是用时间和手艺人的经验熬出来的,是需要手艺者不断打磨与雕琢的。
张思家和其伙计们正是秉持了这一理念,才使得当时的受众能够青睐“张大隆”(“张小泉剪刀”最早名为“张大隆剪刀”)这一品牌,从而使得“张大隆”的生意如同他的招牌一样大大兴隆。
(二)“张小泉剪刀”坚守执著坚持的工匠意志
明朝崇祯年间,灾害频繁,烽烟四起,黟县百姓生活朝不保夕,苦不堪言,生意更是难做。于是张思家带着儿子张近尚(张小泉)来到杭州,在火井巷觅到一块空地,开始搭棚设灶,锻制剪刀,招牌仍挂的是 “张大隆”,父子二人继续以制剪为业。在战乱的年代,国家经济基本上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自古至今,如出一辙。张小泉父子仍能在如此艰苦的环境坚持将剪刀铺开下去,其早已脱离了对商业价值的追求,而更多考虑到的是“剪刀锻造”这门手艺的传承,这虽然是两个人的坚持,但却成就了“张小泉剪刀”三百年的产业历史。
时代能够造就一个英雄,同时也能成就一门手艺。张小泉父子对于这门手艺的坚守,使其没有在战乱中断档和消亡。结合当下,社会的整体氛围趋于浮躁,很多人不愿潜心去追求一项事业,想着付出一点便能即刻获得回报,而结果往往是自己的计划落空,之后再去追寻下一个起点,如此往复,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一事无成,心生抱怨。从诸多事理中,我们也能发现,做一事贵在坚持,即便是最微小的事业,坚持下去,也能成就最终的华丽。
(三)“张小泉剪刀”执持创新进取的革新意识
杭州,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是干将莫邪铸造宝剑的地方,有着传统的铸造技术,张思家刻意求师,技艺大进,他吸取龙泉宝剑的铸造工艺,经过反复研究,创造出了独特的嵌钢制剪的新工艺,他选用闻名的浙南 “龙泉”“云和”的优质钢为原料,镶嵌剪刀的刃口,又用镇江特产的泥砖研磨。制成的剪刀由于镶钢均匀、磨工精细,因而刀口锋利、开闭自如、经久耐用,所以名噪一时,许多专业艺人,如裁缝、锡匠、花匠等,都纷纷慕名而来定制剪刀,因此又产生了了鞋剪、袋剪、裁衣剪、整枝剪、猪鬃剪等诸多新的产品。据说清朝乾隆皇帝二次下江南时,曾购得一把“张小泉”剪刀,并且带回了宫里,因被其“寒光闪烁,锋利无比”所吸引,遂作为宫内用剪继而被列为贡品。④日后“张大隆”三个字就成了金字招牌,从此“张大隆”的生意兴隆,后来,也就是我们刚刚所提及的,“张大隆”被诸多商铺所效仿,因此张家不得不抛弃几十年创下的金字招牌,将“张大隆”改名为“张小泉”,“小泉”者,杭州著名的“龙泉”宝剑之后者也,因而,生意更是火爆,如日中天。
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产品只有通过创新来满足时代要求,符合消费者需求,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张思家深知这样的道理,在不断摸索中结合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需求,不断创新和改造“张小泉”产品,才使其能够获得如日中天的产品效益,从而使“张小泉剪刀”这个品牌享誉世界。
三、工匠精神与城市文化形象建设
一座城市的延续和发展,取决于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用新的先进的城市文化理念引导城市今后的发展,不断丰富城市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找到属于城市自身的文化发展路径,努力创新和发展属于城市自身的文化,才能使之永远葆有鲜明的特色,永遠葆有鲜活的灵魂,永远葆有蓬勃的生机。
“工匠精神”恰恰是民间手艺与城市文化的契合点,手工艺者受城市内外在因素的影响,并以自身需求出发,迸发出手工艺品制作的灵感,从而使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亮相于世。而“工匠精神”则是这座城市文化形象的缩影,它代表着手工艺者的坚守、执著与创新。
解安等学者在其《城市文化形象成因与定位之解读 ——以天津为例》中将城市文化形象定义为:“城市文化形象或城市的文化性格,是指从构成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的物质实体和城市主体的人当中所表现和折射出来的文化环境、文化品位、文化倾向、文化水准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在该城市内外公众心目中所产生的宏观综合印象,这种宏观印象具体体现在城市居民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语言、习俗等文明状况方面。”⑤城市中的每一个细微组成部分都会对城市形象起着重要的影响。匠人精神作为城市中民间手工艺文化传承的结晶,更多起到的是社会精神与社会风气的引领,犹如城市之魂,带领城市的发展。并且将会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自内而外——自城市、自市民、自其产品本身,向外界展示着一个城市所独有的魅力。那么,如何以工匠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呢? (一)深入发掘地域性工匠精神特质
工艺上“精工细作”、品牌上“执著坚持”、产品上“创新进取”,“张小泉剪刀”所蕴含的“匠人精神”不仅代表着“张小泉”手工艺品自身,而且也是杭州手工艺产业的集中体现。品牌需要能够联系时代的工匠精神,城市文化形象需要土著品牌打造自身良好的文化内涵。手工艺者在创作中会不自觉地受地域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文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会衍生出地域性工匠精神的特质,这个特质就是这个地域上手工艺者传承的根基,它将给手工艺者以信心和原动力,从而推动手工艺的源源发展。因此,需要我们深入发掘地域性工匠精神,全面、具体地将其保存下来,并不断推进其演进与发展。只有充分地发掘,我们才会知道,我们有什么;只有经历发掘后地精细化筛选,我们才会发现,我们应该保留下什么;只有找出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利用何种方式与办法去传承与发展。
(二)联动建立科学性手工艺文化保护机制
百年字号,穿越几代人的生活轨迹,传承至今。其在传承中的艰难是当代同类型企业所无法预料与想象的,但是它们延续了下来,这不仅是一个品牌或是该品牌的传承人在努力,也要依托受众对该品牌的信赖。而城市文化形象其实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只有有历久弥新的韵味,才会有受众回味的余度。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需要城市不断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实自身的内涵,将城市味道变得更加“醇厚”。
而“城市味道”的发展难免会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因此亟待我们建立对民间手工艺文化、对“工匠精神”保护的机制。这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为辅助。
1.政府政策支持是机制开展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各级政府应以此报告为蓝本,制定相应的区域性政策,为更好地促进区域性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相关立法部门的立法支持是机制运行的保障
2016年我国颁布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此法的出台是我国在文化立法上的突破,此法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规范了公益性、普惠性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更重视推进公共文化的均等化以及鼓励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能。并且相关的文化立法也在有序的推进过程中,诸如《文化产业促进法》等法律将会一一得以颁布与实施。相关法律的立法将会提高人们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并且投入更多力量到文化产业的保护上,这样将会为保护机制的运行提供坚实的保障。
3.民间手工艺社会团体和个人是机制运行的载体
保护机制的运行是基于手工艺团体及手工艺者的基础之上的,是因需设立的,因此也需要手工艺团体和手工艺者把握好当下的机会,从自身需求出发,提出建立相关保护机制的要求和想法,从而也使得政府政策的颁布与立法的实施能够更好地“接地气”,从而促进该保护机制的良性运行。
(三)合理推动代表性工匠精神与城市文化相结合
联系杭州“精致”为首的城市精神,张小泉“精工细作”的工匠态度正是其形成的基础。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⑥精益求精不仅代表着杭州手工艺者精细认真的工艺尺度,还体现在杭州整个城市带的建设与规划之中,是火车东站大厅上悬挂的密集而清晰的指示牌;也是西湖集贤亭上的细细的雕刻。精益求精不仅仅是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同时也是一类人生活方式的体现,它直接决定着这类人的生活品质。被美国《纽约时报》评选为“2011年全球最值得去的41个地方”;与湛江、大连、苏州等十个城市被评为“中国十大环境最好旅游城市”。这些便是其杭州“精致化”城市的最佳佐证。
杭州“手艺人”被世人所称赞的亦在于其坚守与执著,举世瞩目的“阿里巴巴”集团便是原来小小的翻译社一直发展为现如今的全球化知名企业,多少次企业危亡之时,也正是“手艺人”的坚守呵护,这份手艺才能突出重重围挡,发展成如今的规模。相比之下,杭城的民间手工技艺也是如此,一段段艰难、困苦的征途换回如今杭州手工技艺的蓬勃,这是杭城的一段历史,但更是杭州民间艺人的坚守史。
革新是一个组织发展的源泉,而同时也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一家企业如果不革新将会被市场所淘汰,国家不革新便会落后于国际化发展的浪潮,同样城市如若不革新将会死气沉沉、无人问津,生活在如此城市中的市民将会缺乏生活的热情、工作的激情,一切将会变得死寂一般。因此创新城市文化,带动城市政、经、文协同发展是当前每个组织都在极力完善的课题。现代的杭城已经极富活力,未来的杭城值得期待!
(四)整合规划可持续性城市文化形象传播
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与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带动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城市作为一个主体,其本身是不发声的,声源在于城中的人、在于城中的品牌。良好“工匠精神”的傳承正是在城中人、城中品牌的基础上得以继承与发展。城市在不断发展,城市的功能分区也在不断优化,在此基础上,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在城市变革发展大的背景下,依据城市自身优势,提早规划可持续性城市文化形象传播策略,从而以城市“工匠精神”特质丰富和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内涵,从而带动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对促进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产生影响,以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
四、结语
杭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人文古迹名胜广布,优质传统手工艺产品众多。近年来诸如2016年G20峰会的到来,2022年亚运会在杭州举办等大事件证明,杭州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迎来了城市发展的新契机,民间手工艺中所体现出的工艺上“精工细作”、品牌上“执著坚持”、产品上“创新进取”的“工匠精神”影响杭州城市文化形象,并将重新定位杭州城市文化特征,向世界宣传杭州城市文化,塑造文化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带一路”重要发展思想的提出,国家重点提出要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这一策略倾向与“互联网 ”的优势的双向推动,为杭州城市产业由制造业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应借此契机以杭州手工艺中的“工匠精神”定位城市文化特征,塑造良好城市文化形象,从而带动城市发展。 注释:
①易中天.读城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②李日芳.阳江市民营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以阳江五金刀剪产业为例[D].中山大学,2007.
③叶家辉.传统“老字号”企业视觉形象的现代重塑——以百年老店张小泉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5(12):32-33.
④王贤辉.明朝“张小泉”剪刀创始人张思家[J].产权导刊,2008(8):79.
⑤解安,郭英香,郭建强.城市文化形象成因与定位之解读——以天津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10):44-45.
⑥李克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R].
參考文献:
[1]徐艺霏.“匠人营国”——浅谈台湾社会的“匠人精神”[J].江苏商论,2016(26):184-185.
[2]何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人精神与匠人精神——以端砚文化为例[J].求索,2010(6):68-69 124.
[3]单霁翔.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7(5):35-46.
[4]杨旭明.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理论及其动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3):159-163.
[5]朱玉明,尹清忠.城市形象提升的理论与实践——以济南市为例[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4):121-125.
[6]王强,吴齐.从城市文化定位中思考和塑造城市形象[J].沈阳建筑大学学 报.2008,10(4):482-485.
[7]吕洪年.民间文化杭州论稿[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
[8]罗群,陈一平.抱一分殊:杭州公共文化的协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9]吴忠.城市文化与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0]李春雨,刘勇.比较视野中的北京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11](日)酒井顺子.都与京[M].江明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12]Elnur Latif Hasanov.Innovative Importance of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Wares of Ganja on the Basis of Biochemical Methods[J].Asian Journal of Natu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