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敲开伍淑清常委在北京的酒店住房,客厅里的桌子和沙发、茶几上都摆满了中英文本的资料、文件以及报刊、杂志。她一边收拾,一边自嘲“像个书店的仓库”,这便是她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虽身为国内001号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公司的董事和全国其他15家航空食品的港方股东,伍淑清却无一点珠光宝气,打扮上简朴、简单,倒是平和中多几分凝重,与她政协常委的身份似乎更为吻合。采访过程中,她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就是常常被迫打断采访去接听手机、联系着来自国内国外的事务。
在茶几的一角,记者注意到一张国航“知音白金卡”,这是国航为每年乘坐该航空公司百万公里以上的乘客提供的航空里程积分卡。伍淑清说:“我是国航知音卡的第一批持卡人,刚开始是蓝色的普通卡,后来飞得多了,就升级为现在的白金卡。从1979年我就开始乘坐国航的飞机经常往来于香港和内地了。最多的时候一天飞三次,现在大约飞了1600多次国航的航班。”
小小的一张知音卡竟不经意间成为从一个侧面记录伍淑清这个“社会活动家”这些年来人生历程的见证。虽然忙于16家合资企业的日常事务,但她对社会公益情有独钟,各种社会职务有几十个,最主要的是世界贸易中心协会大中华区副主席、香港宋庆龄儿童基金主席及香港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执行主席。作为一个香港同胞、一个来自香港的政协常委,在国家利益最需要的时候,她总是挺身而出,奔波于内地和香港之间,尽自己最大的财力和精力,想方设法多做些对国家民族有利的事情。不仅如此,她拥有财富不图个人享受,做善事不为炫耀,一直默默无闻地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如果说谁是中国西部穷孩子的朋友,伍淑清当之无愧”
在拉萨市江苏路朗堆巷,酥油茶的香味夹杂着孩子们的笑声从一个被巨大杨树覆盖着的藏式小院里隐隐传出来。记者走进院子,10岁的盲女孩尼玛在练习使用藏文盲文打字机,熟练的嘀嘀哒哒键盘声让人很难相信这是身有残疾孩子所为。尼玛摸着记者的手说,她现在最喜欢学习盲文打字了,这可以让她将来学习使用电脑变得轻松,这是香港伍阿姨告诉她的。这里的孩子们迎接客人方式很简单,热情、单纯、好奇,从不像外人想象的那样因为失明而流露出对外部世界、人的恐惧和自卑甚至自闭。这所盲童学校由德国盲女萨布里耶与荷兰丈夫保罗创办,尼玛和其他40来个天生失明的孩子们经常都能收到伍淑清从香港或北京带来的面包、学习用具和英语书籍,以帮助孩子们学习英语和其他课程。保罗对记者说:“伍淑清一点一滴的奉献,形成了爱的源泉,滋润着藏族盲童渴望关爱与帮助的心田!”
从1999年至今,伍淑清已经30多次到西藏进行考察访问,几乎每次她都要抽时间去看望盲童学校的孩子们,不仅如此,她还自费带领香港的朋友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官员们一起去。
对于西藏,伍淑清的感受是,“每次从青藏高原上空飞过都不平静,总想着要记录下这人间少见的气势与美景,同时,也想起那些盲童期待的表情和伸出的热情小手。”
由于高海拔地区低氧、高寒、强紫外线光照等自然因素的伤害,一些藏族儿童生来就被夺去了光明;同时,由于落后的习俗与偏见,盲人在当地象征着一种厄运,许多失明的儿童得不到及时救治,只能面对一个缺乏光明和温暖的世界。但在盲童学校里,孩子得到的是温暖、是快乐、是对未来的憧憬。拉萨当地一位名叫次仁卓嘎的藏族大姐这样评价伍淑清,“给盲童学校捐助的人也不少,但她考虑的都是孩子们的实际需要,她的捐助从来都不求回报的,更不是大张旗鼓的。”伍淑清已经在香港成立“中国西藏儿童健康教育基金”,从海外及民间的渠道为西藏儿童筹集款项,改善那些西藏残障儿童目前还并不理想的生活状况。
考察宁夏时,伍淑清得知南部山区乙肝发病率较高,危害当地青少年健康状况时,决定通过联合国向这一地区捐赠有关物品,重点支持宁夏在南部山区贫困儿童中推广乙肝疫苗接种。很快,她在香港募集资金,捐赠了乙肝疫苗和相关医疗设备,并委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进行项目管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高级项目官员桑妮兰女士称赞她:“如果说谁是中国西部穷孩子们的朋友,伍淑清是当之无愧的。”
伍淑清有一个理念:“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越是有机会,越是有发展的空间。”她认识到,要彻底改变西部地区孩子们不富裕的现状,就要尽快促进西部的经济发展。早在2000年的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她作了题为《港澳同胞要为西部开发贡献力量》的发言,响应党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从2006年开始,她力促美国夏威夷跨国公司——IDG联合发展集团与西藏自治区合作,在拉萨市郊开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目的地,反映当地独特氛围的环境保护和弘扬西藏的文化遗产。这个项目采用新式的旅游理念,鼓励旅游者与当地社区间的互动,以达到加强对西藏文化了解和正确评价的目的;运用其在环境保护和修复方面的实践经验,为当地居民提供投身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机会,并保留藏族居民的原有生活方式,包括在度假区出售农作物和其它农产品、土生土长的手工艺术品以及在度假区内就业。为此项目的落实,她特地在香港注册了西藏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公司,为香港和西藏的经济和文化往来来提供咨询的平台。该项目目前仍在运作当中,等待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批准。
近年来,扩大西部对外宣传经常挂在她的心上,一些媒体人士和影视编导成为她经常招待的客人。为了吸引海外人士到宁夏观光、旅游、创业,她个人出资组织实力强大的摄制队伍,拍摄“精品宁夏”的宣传片。她也曾自费请香港的媒体朋友和中央电视台的编导到西藏拍摄访问,用笔和镜头记录西藏人的真实生活,并制成光盘,拿到联合国机构和国外播放。???????为了让更多的中国民营企业家走进非洲
一年365天,伍淑清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飞机上度过的,不少空中小姐都非常熟悉她的飞行安排,有朋友戏称她为“空中飞人”。自从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和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以来,伍淑清主要精力忙于社会公益活动和参政议政,商务成为次要活动。她更关心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努力在世界和中国之间“铺路架桥”,因此,她在空中飞行的时间比以前更多了。
记者在北京采访时,她刚刚从非洲喀麦隆出访归来,参加首家孔子学院在喀麦隆首都雅温得第二大学揭牌成立仪式。谈起非洲,伍淑清如数家珍,她觉得,孔子学院为当地汉语爱好者提供了固定的学习场所和优良的学习条件,有利于提升两国交往的文化内涵,而且能为两国经贸合作与交流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她说,非洲与中国的长期友谊和文化交流是推广“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基础,非洲的商机来自于中国与非洲经济的高度互补。在非洲有30个最贫穷的国家,也有19个国家人均GDP和中国持平,6个国家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非洲因为工业比较落后,尤其是制造业落后,大部分商品依靠进口,是一个多层次且潜力巨大的未开发市场,今后几年将出现一个中国对非洲国家投资的小高潮。在这种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信息基地,投资非洲正逢其时,可以进一步拓展香港的未来发展空间。
2005年,中央政府及时地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起来,以促进国内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增加核心竞争力。两年来,伍淑清潜心探讨如何为实施这一战略出点力。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伍淑清做了大会发言,她提出,为更好地实施这一战略,应充分发挥港澳地区,特别是香港作为自由港,在融资、信息、港口与研发方面的优势。
她是这样说的,在实际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而且是亲历亲为。她把促进中非合作当作全国工商联倡导的“光彩事业”的一部分,扩大了光彩事业和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影响,让参与光彩事业的民营企业得到了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的机会。两年来,她访问了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和南非等国,频繁出席当地的国际高峰论坛。
为配合中非民间商会的工作,发挥香港在中非经贸合作中的桥梁作用,她积极筹备并于2007年4月在香港正式成立中非民间商会香港分会,不仅提供了融资的新渠道,协助更多中国民营企业走进非洲,而且也提供了一种民间形式的中非合作模式。2007年7月,她联合香港浸会大学主办了中非商会论坛,搭建了香港与非洲文化和经济交往的平台。联合国贸易及发展委员会代表Mr. Khail Hamdani、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代表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等官员、以及七名非州国家驻中国大使也专程到港出席会议和香港经济学者和专家数十人参加了这一论坛。
情系香江、情系中华
香港是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社会,在商言商是天经地义的事。凭借自己的实力和社会地位,伍淑清若只是为自己发财、出名,或是为自己个人的奢侈享受,是完全有条件的。但她信奉人活着就要服务社会的人生哲学,为了更多人的温饱和幸福而默默无闻地工作,以苦为乐,乐此不疲,这真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生境界。可以说,在香港很少有人象伍淑清对社会责任想得那么深,对社会发展看得那么远,她在社会公益活动方面的所作所为和她的商业投资和她的生意并不相干。
作为香港人,伍淑清对香港的孩子十分关心。香港回归后,长期的殖民地教育影响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她敏锐地发现应该让香港的青少年更多地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悠久丰富的历史,培养“爱祖国,爱香港”的情怀,为香港的长久稳定和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前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和特区政府的支持下,她亲手建立了香港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考虑到回归初期有些香港市民对此类教育的不理解,她采用市民比较熟悉的“中华”香烟品牌作为基金会的名称,既为普通人容易记住,又贴切地表现基金会的主题、含义深远。
作为该基金的执行主席,伍淑清将全部心血投入到具体工作中。在1998年基金会成立初期,她每年都带领数十个代表团的千名学生回到祖国内地进行交流,每次来内地活动,她自费补贴给每个学生约3000元,所承担的巨额费用不为外人所知。基金会还得到了香港许多知名人士的捐助,伍淑清十分感激他(她)们对下一代的深厚情谊,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没有他们的捐助,香港青少年的爱国教育就不会达到今天的规模。”按照基金会的章程,她对基金会所收到的捐助严格管理,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的身上。
近几年,在现任特首曾荫权的支持下,她继续推进基金会的工作,不但“引进来”,也积极“走出去”,个人出资500万元设立“56个民族学生境外考察奖学金”,每年组织一个团到境外考察。同时,她又将基金会的教育推广到香港中、小学老师,让学校的教育者去影响更多的受教育者,逐步扩大“爱国爱港”的教育面。她觉得这样的安排,虽然投入的人力和花费是巨大的,但是对香港下一代成长影响是深远的,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现今,在中华历史文化教育基金会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香港大、中学生组织各种名义的交流团、考察团回内地,汲取中华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精髓。
2003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降临香港,“非典行型性肺炎”的疾病让喧闹繁荣的市面上变得萧条了许多。伍淑清说:“那时人人都会谈‘非典’色变,但我更怕疫情不受控制,会有更多人感染或死亡。我在医院看到很多医护人员紧守岗位,就想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他们在抗击‘非典’的最前方。”
恰好前特首夫人董赵洪娉建议提高大家战胜“非典”的信心,欲购买3万只大粽子(每只香港市场价为98元)慰问医护人员,但在香港,政府无权随意动用公用资金进行此类民间活动。伍淑清就和家族企业美心集团以成本价(约50元)提供全部高质量的粽子,仅此一项,就亏损约150万元。在特殊时期,粽子成为鼓舞香港每个医生、护士以及洗衣工一份温馨的礼物和象征。
在处理各种社会事务方面,伍淑清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不以善小而不为。在人生旅途上,她象一名充满爱心的慈善大使,永远精神焕发,凭着坚定的信念,不断开辟新的活动领域。
(全文完)
在茶几的一角,记者注意到一张国航“知音白金卡”,这是国航为每年乘坐该航空公司百万公里以上的乘客提供的航空里程积分卡。伍淑清说:“我是国航知音卡的第一批持卡人,刚开始是蓝色的普通卡,后来飞得多了,就升级为现在的白金卡。从1979年我就开始乘坐国航的飞机经常往来于香港和内地了。最多的时候一天飞三次,现在大约飞了1600多次国航的航班。”
小小的一张知音卡竟不经意间成为从一个侧面记录伍淑清这个“社会活动家”这些年来人生历程的见证。虽然忙于16家合资企业的日常事务,但她对社会公益情有独钟,各种社会职务有几十个,最主要的是世界贸易中心协会大中华区副主席、香港宋庆龄儿童基金主席及香港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执行主席。作为一个香港同胞、一个来自香港的政协常委,在国家利益最需要的时候,她总是挺身而出,奔波于内地和香港之间,尽自己最大的财力和精力,想方设法多做些对国家民族有利的事情。不仅如此,她拥有财富不图个人享受,做善事不为炫耀,一直默默无闻地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如果说谁是中国西部穷孩子的朋友,伍淑清当之无愧”
在拉萨市江苏路朗堆巷,酥油茶的香味夹杂着孩子们的笑声从一个被巨大杨树覆盖着的藏式小院里隐隐传出来。记者走进院子,10岁的盲女孩尼玛在练习使用藏文盲文打字机,熟练的嘀嘀哒哒键盘声让人很难相信这是身有残疾孩子所为。尼玛摸着记者的手说,她现在最喜欢学习盲文打字了,这可以让她将来学习使用电脑变得轻松,这是香港伍阿姨告诉她的。这里的孩子们迎接客人方式很简单,热情、单纯、好奇,从不像外人想象的那样因为失明而流露出对外部世界、人的恐惧和自卑甚至自闭。这所盲童学校由德国盲女萨布里耶与荷兰丈夫保罗创办,尼玛和其他40来个天生失明的孩子们经常都能收到伍淑清从香港或北京带来的面包、学习用具和英语书籍,以帮助孩子们学习英语和其他课程。保罗对记者说:“伍淑清一点一滴的奉献,形成了爱的源泉,滋润着藏族盲童渴望关爱与帮助的心田!”
从1999年至今,伍淑清已经30多次到西藏进行考察访问,几乎每次她都要抽时间去看望盲童学校的孩子们,不仅如此,她还自费带领香港的朋友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官员们一起去。
对于西藏,伍淑清的感受是,“每次从青藏高原上空飞过都不平静,总想着要记录下这人间少见的气势与美景,同时,也想起那些盲童期待的表情和伸出的热情小手。”
由于高海拔地区低氧、高寒、强紫外线光照等自然因素的伤害,一些藏族儿童生来就被夺去了光明;同时,由于落后的习俗与偏见,盲人在当地象征着一种厄运,许多失明的儿童得不到及时救治,只能面对一个缺乏光明和温暖的世界。但在盲童学校里,孩子得到的是温暖、是快乐、是对未来的憧憬。拉萨当地一位名叫次仁卓嘎的藏族大姐这样评价伍淑清,“给盲童学校捐助的人也不少,但她考虑的都是孩子们的实际需要,她的捐助从来都不求回报的,更不是大张旗鼓的。”伍淑清已经在香港成立“中国西藏儿童健康教育基金”,从海外及民间的渠道为西藏儿童筹集款项,改善那些西藏残障儿童目前还并不理想的生活状况。
考察宁夏时,伍淑清得知南部山区乙肝发病率较高,危害当地青少年健康状况时,决定通过联合国向这一地区捐赠有关物品,重点支持宁夏在南部山区贫困儿童中推广乙肝疫苗接种。很快,她在香港募集资金,捐赠了乙肝疫苗和相关医疗设备,并委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进行项目管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高级项目官员桑妮兰女士称赞她:“如果说谁是中国西部穷孩子们的朋友,伍淑清是当之无愧的。”
伍淑清有一个理念:“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越是有机会,越是有发展的空间。”她认识到,要彻底改变西部地区孩子们不富裕的现状,就要尽快促进西部的经济发展。早在2000年的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她作了题为《港澳同胞要为西部开发贡献力量》的发言,响应党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从2006年开始,她力促美国夏威夷跨国公司——IDG联合发展集团与西藏自治区合作,在拉萨市郊开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目的地,反映当地独特氛围的环境保护和弘扬西藏的文化遗产。这个项目采用新式的旅游理念,鼓励旅游者与当地社区间的互动,以达到加强对西藏文化了解和正确评价的目的;运用其在环境保护和修复方面的实践经验,为当地居民提供投身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机会,并保留藏族居民的原有生活方式,包括在度假区出售农作物和其它农产品、土生土长的手工艺术品以及在度假区内就业。为此项目的落实,她特地在香港注册了西藏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公司,为香港和西藏的经济和文化往来来提供咨询的平台。该项目目前仍在运作当中,等待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批准。
近年来,扩大西部对外宣传经常挂在她的心上,一些媒体人士和影视编导成为她经常招待的客人。为了吸引海外人士到宁夏观光、旅游、创业,她个人出资组织实力强大的摄制队伍,拍摄“精品宁夏”的宣传片。她也曾自费请香港的媒体朋友和中央电视台的编导到西藏拍摄访问,用笔和镜头记录西藏人的真实生活,并制成光盘,拿到联合国机构和国外播放。???????为了让更多的中国民营企业家走进非洲
一年365天,伍淑清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飞机上度过的,不少空中小姐都非常熟悉她的飞行安排,有朋友戏称她为“空中飞人”。自从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和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以来,伍淑清主要精力忙于社会公益活动和参政议政,商务成为次要活动。她更关心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努力在世界和中国之间“铺路架桥”,因此,她在空中飞行的时间比以前更多了。
记者在北京采访时,她刚刚从非洲喀麦隆出访归来,参加首家孔子学院在喀麦隆首都雅温得第二大学揭牌成立仪式。谈起非洲,伍淑清如数家珍,她觉得,孔子学院为当地汉语爱好者提供了固定的学习场所和优良的学习条件,有利于提升两国交往的文化内涵,而且能为两国经贸合作与交流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她说,非洲与中国的长期友谊和文化交流是推广“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基础,非洲的商机来自于中国与非洲经济的高度互补。在非洲有30个最贫穷的国家,也有19个国家人均GDP和中国持平,6个国家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非洲因为工业比较落后,尤其是制造业落后,大部分商品依靠进口,是一个多层次且潜力巨大的未开发市场,今后几年将出现一个中国对非洲国家投资的小高潮。在这种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信息基地,投资非洲正逢其时,可以进一步拓展香港的未来发展空间。
2005年,中央政府及时地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起来,以促进国内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增加核心竞争力。两年来,伍淑清潜心探讨如何为实施这一战略出点力。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伍淑清做了大会发言,她提出,为更好地实施这一战略,应充分发挥港澳地区,特别是香港作为自由港,在融资、信息、港口与研发方面的优势。
她是这样说的,在实际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而且是亲历亲为。她把促进中非合作当作全国工商联倡导的“光彩事业”的一部分,扩大了光彩事业和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影响,让参与光彩事业的民营企业得到了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的机会。两年来,她访问了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和南非等国,频繁出席当地的国际高峰论坛。
为配合中非民间商会的工作,发挥香港在中非经贸合作中的桥梁作用,她积极筹备并于2007年4月在香港正式成立中非民间商会香港分会,不仅提供了融资的新渠道,协助更多中国民营企业走进非洲,而且也提供了一种民间形式的中非合作模式。2007年7月,她联合香港浸会大学主办了中非商会论坛,搭建了香港与非洲文化和经济交往的平台。联合国贸易及发展委员会代表Mr. Khail Hamdani、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代表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等官员、以及七名非州国家驻中国大使也专程到港出席会议和香港经济学者和专家数十人参加了这一论坛。
情系香江、情系中华
香港是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社会,在商言商是天经地义的事。凭借自己的实力和社会地位,伍淑清若只是为自己发财、出名,或是为自己个人的奢侈享受,是完全有条件的。但她信奉人活着就要服务社会的人生哲学,为了更多人的温饱和幸福而默默无闻地工作,以苦为乐,乐此不疲,这真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生境界。可以说,在香港很少有人象伍淑清对社会责任想得那么深,对社会发展看得那么远,她在社会公益活动方面的所作所为和她的商业投资和她的生意并不相干。
作为香港人,伍淑清对香港的孩子十分关心。香港回归后,长期的殖民地教育影响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她敏锐地发现应该让香港的青少年更多地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悠久丰富的历史,培养“爱祖国,爱香港”的情怀,为香港的长久稳定和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前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和特区政府的支持下,她亲手建立了香港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考虑到回归初期有些香港市民对此类教育的不理解,她采用市民比较熟悉的“中华”香烟品牌作为基金会的名称,既为普通人容易记住,又贴切地表现基金会的主题、含义深远。
作为该基金的执行主席,伍淑清将全部心血投入到具体工作中。在1998年基金会成立初期,她每年都带领数十个代表团的千名学生回到祖国内地进行交流,每次来内地活动,她自费补贴给每个学生约3000元,所承担的巨额费用不为外人所知。基金会还得到了香港许多知名人士的捐助,伍淑清十分感激他(她)们对下一代的深厚情谊,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没有他们的捐助,香港青少年的爱国教育就不会达到今天的规模。”按照基金会的章程,她对基金会所收到的捐助严格管理,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的身上。
近几年,在现任特首曾荫权的支持下,她继续推进基金会的工作,不但“引进来”,也积极“走出去”,个人出资500万元设立“56个民族学生境外考察奖学金”,每年组织一个团到境外考察。同时,她又将基金会的教育推广到香港中、小学老师,让学校的教育者去影响更多的受教育者,逐步扩大“爱国爱港”的教育面。她觉得这样的安排,虽然投入的人力和花费是巨大的,但是对香港下一代成长影响是深远的,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现今,在中华历史文化教育基金会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香港大、中学生组织各种名义的交流团、考察团回内地,汲取中华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精髓。
2003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降临香港,“非典行型性肺炎”的疾病让喧闹繁荣的市面上变得萧条了许多。伍淑清说:“那时人人都会谈‘非典’色变,但我更怕疫情不受控制,会有更多人感染或死亡。我在医院看到很多医护人员紧守岗位,就想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他们在抗击‘非典’的最前方。”
恰好前特首夫人董赵洪娉建议提高大家战胜“非典”的信心,欲购买3万只大粽子(每只香港市场价为98元)慰问医护人员,但在香港,政府无权随意动用公用资金进行此类民间活动。伍淑清就和家族企业美心集团以成本价(约50元)提供全部高质量的粽子,仅此一项,就亏损约150万元。在特殊时期,粽子成为鼓舞香港每个医生、护士以及洗衣工一份温馨的礼物和象征。
在处理各种社会事务方面,伍淑清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不以善小而不为。在人生旅途上,她象一名充满爱心的慈善大使,永远精神焕发,凭着坚定的信念,不断开辟新的活动领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