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国采取何种汇率制度决定于国家经济运行状况,我国在运用汇率目标区理论时应当结合实际经济状况,加以修正。本文对汇率目标区理论进行梳理回顾的基础上,探究了基于汇率目标区理论的我国离散浮动汇率制度。
【关键词】汇率目标区理论 汇率 运用
一、汇率目标区理论
(一)汇率目标区理论提出和发展
汇率目标区理论的概念是由一国中央银行或中央银行当局为适应国际收支的长期状况,确定的一套可以调整的汇率范围,汇率可以在货币当局确定的范围内波动而不受限制。
凯恩斯于1922年曾提出各国汇率应当被允许围绕基于当时价格建立的货币平价上下波动,波动幅度为5%。威廉姆斯和伯格斯坦则在1982年,提出了汇率目标区的概念。1991年,克鲁格曼建立了汇率目标区理论的基本模型。此后众多研究者对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理论通过放松模型假设进行修正。
(二)汇率目标区理论模型
1.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模型。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模型描述了汇率目标区制度下的汇率行为,模型基于四个基本假设:外汇市场有效、商品价格完全弹性、央行在区间边际进行干预、汇率目标区完全可信。外汇市场有效假设下,持有一国货币的预期超额收益与持有该货币的机会成本向抵消。商品价格完全弹性假设下,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可以随时保持均衡状态。央行在区间边际进行干预的假设下,中央银行仅在边界上对汇率进行干预。汇率目标区完全可信的假设下,汇率目标区的中心汇率和波动幅度固定。
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模型推导出的两个重要结论是:平滑粘贴条件和蜜月效应。平滑粘贴条件是指汇率与基本变量的关系是非线性的,越接近汇率目标区,汇率对基本变量的变化的敏感度越低。蜜月效应是指在汇率目标区中汇率更加稳定,在基本因素变化影响下偏离中心汇率的汇率,又会自动趋向中心汇率。
2.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模型修正。虽然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模型结构十分精巧,但是其推导出的结论难以获得实证分析的证明。总的来说,经检验克鲁格曼模型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汇率目标区的汇率分布大部分是峰状的,少数情况才出现模型描述的汇率接近汇率带边界的情形。第二,利率差与汇率的负相关关系难以被实证数据分析证明,两者相关性一般为正,偶尔为负。第三,汇率与总基础变量的关系并不是模型提出的S型,而是一个分散的分布。
基于以上克鲁格曼模型在实证中暴露出的问题,学者尝试通过放松假设对模型的进行修正。一是放松汇率目标区完全可信假设。Svensson的简单汇率线性回归模型对汇率带内预期贬值的置信区间的估计值说明,货币汇率目标区不完全可信。基于不完全可信的汇率目标区假设,学者分别假定重新安排具有外生性和内生性,从而分别得出“漂移-调整法”和政策处于狭窄范围的结论。二是放松边际干预假设。Delgado、Dumas、Lindberg和Soderlind等人对边际干预建模,大大削弱了平滑粘贴条件的影响。三是放松完全价格弹性假设。Miller和Weller在把Dornbucsh的汇率超调模型引入克鲁格曼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黏性价格目标区模型。这也就放松了完全价格弹性的假设,假设价格存在黏性,同时假定需求决定产出,在此基础上建立随机微分方程。
(三)汇率目标区理论应用的主要问题
在汇率制度中应用汇率目标区理论的关键问题有两个:确定中心汇率和波动区间。第一,确定中心汇率。依据理论研究,理想的中心汇率水平为均衡汇率。第二,确定汇率波动区间。特定政策目标函数决定了汇率目标区的最优波动区间。从以往的研究看,有的学者认为较窄的汇率浮动区更有利,可以减小非经济基本因素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对汇率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汇率浮动区间要足够宽,这是因为估计的均衡汇率存在偏差,较宽的汇率浮动区间为实施货币政策留下空间,能承受较大的投机压力。多数学者倾向于10%的汇率浮动区间。
二、基于汇率目标区理论的我国离散浮动汇率制度
(一)我国运用汇率目标区理论的基础和条件
我国众多学者对在中国运用汇率目标区制度的合理性进行了相关研究和论证,认为在中国实施汇率目标区制度是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较好选择,为在中国运用汇率目标区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经济条件不断变化发展,为我国运用汇率目标区理论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本币升值压力。我国GDP从1980年到2011年增幅约为10274.08%,且仍处于继续增长中。依据传统理论经济增长会引起本币升值。第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近十年来,我国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顺差持续快速增长,人民币国际需求增加。第三,我国利率市场化作用日益凸显导致利率对汇率的影响逐渐加强。
(二)我国运用汇率目标区理论构建的离散浮动汇率制度
1.我国汇率制度的演进过程。1994年,我国改变了改革开发初期的固定汇率制度,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1996年,我国放开了经营项目的完全自由兑换。2005年,变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浮动汇率制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
2.实施有管理的离散浮动汇率制度。由于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理论上浮动汇率制度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如在投机作用下,浮动汇率制会出现显著的汇率失调问题;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带来更大程度放松资本账户管制,人民币独立性受到影响的问题。但是,资本流动、货币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三者不可兼得,只能在已形成的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降低央行干预的共识上,对汇率理论和框架做有限范围内的修正。基于此,为了避免汇率浮动过度引发的潜在风险,我国可实施有管理的离散浮动汇率制度。
三、结论
汇率目标区理论融合了固定汇率制度和完全浮动汇率制度的特点,是一种允许汇率在有限范围内浮动的汇率制度,在各国经济实践中表现较好的制度效益。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高抗风险能力,我国应坚持有管理的离散浮动制度。
参考文献
[1]王爱华.汇率目标区研究综述[J],北方经贸,2013(01).
[2]刘柏,张艾莲.基于汇率目标区的有管理的离散浮动汇率制度构建[J],求是学刊,2013(04).
[3]谢赤,郭娟娟,丁晖.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制度:理论基础与模式选择[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4]王聪,沈卓蕴.汇率目标区理论与我国汇率制度的比较[J],南方金融,2002(07).
【关键词】汇率目标区理论 汇率 运用
一、汇率目标区理论
(一)汇率目标区理论提出和发展
汇率目标区理论的概念是由一国中央银行或中央银行当局为适应国际收支的长期状况,确定的一套可以调整的汇率范围,汇率可以在货币当局确定的范围内波动而不受限制。
凯恩斯于1922年曾提出各国汇率应当被允许围绕基于当时价格建立的货币平价上下波动,波动幅度为5%。威廉姆斯和伯格斯坦则在1982年,提出了汇率目标区的概念。1991年,克鲁格曼建立了汇率目标区理论的基本模型。此后众多研究者对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理论通过放松模型假设进行修正。
(二)汇率目标区理论模型
1.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模型。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模型描述了汇率目标区制度下的汇率行为,模型基于四个基本假设:外汇市场有效、商品价格完全弹性、央行在区间边际进行干预、汇率目标区完全可信。外汇市场有效假设下,持有一国货币的预期超额收益与持有该货币的机会成本向抵消。商品价格完全弹性假设下,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可以随时保持均衡状态。央行在区间边际进行干预的假设下,中央银行仅在边界上对汇率进行干预。汇率目标区完全可信的假设下,汇率目标区的中心汇率和波动幅度固定。
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模型推导出的两个重要结论是:平滑粘贴条件和蜜月效应。平滑粘贴条件是指汇率与基本变量的关系是非线性的,越接近汇率目标区,汇率对基本变量的变化的敏感度越低。蜜月效应是指在汇率目标区中汇率更加稳定,在基本因素变化影响下偏离中心汇率的汇率,又会自动趋向中心汇率。
2.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模型修正。虽然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模型结构十分精巧,但是其推导出的结论难以获得实证分析的证明。总的来说,经检验克鲁格曼模型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汇率目标区的汇率分布大部分是峰状的,少数情况才出现模型描述的汇率接近汇率带边界的情形。第二,利率差与汇率的负相关关系难以被实证数据分析证明,两者相关性一般为正,偶尔为负。第三,汇率与总基础变量的关系并不是模型提出的S型,而是一个分散的分布。
基于以上克鲁格曼模型在实证中暴露出的问题,学者尝试通过放松假设对模型的进行修正。一是放松汇率目标区完全可信假设。Svensson的简单汇率线性回归模型对汇率带内预期贬值的置信区间的估计值说明,货币汇率目标区不完全可信。基于不完全可信的汇率目标区假设,学者分别假定重新安排具有外生性和内生性,从而分别得出“漂移-调整法”和政策处于狭窄范围的结论。二是放松边际干预假设。Delgado、Dumas、Lindberg和Soderlind等人对边际干预建模,大大削弱了平滑粘贴条件的影响。三是放松完全价格弹性假设。Miller和Weller在把Dornbucsh的汇率超调模型引入克鲁格曼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黏性价格目标区模型。这也就放松了完全价格弹性的假设,假设价格存在黏性,同时假定需求决定产出,在此基础上建立随机微分方程。
(三)汇率目标区理论应用的主要问题
在汇率制度中应用汇率目标区理论的关键问题有两个:确定中心汇率和波动区间。第一,确定中心汇率。依据理论研究,理想的中心汇率水平为均衡汇率。第二,确定汇率波动区间。特定政策目标函数决定了汇率目标区的最优波动区间。从以往的研究看,有的学者认为较窄的汇率浮动区更有利,可以减小非经济基本因素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对汇率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汇率浮动区间要足够宽,这是因为估计的均衡汇率存在偏差,较宽的汇率浮动区间为实施货币政策留下空间,能承受较大的投机压力。多数学者倾向于10%的汇率浮动区间。
二、基于汇率目标区理论的我国离散浮动汇率制度
(一)我国运用汇率目标区理论的基础和条件
我国众多学者对在中国运用汇率目标区制度的合理性进行了相关研究和论证,认为在中国实施汇率目标区制度是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较好选择,为在中国运用汇率目标区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经济条件不断变化发展,为我国运用汇率目标区理论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本币升值压力。我国GDP从1980年到2011年增幅约为10274.08%,且仍处于继续增长中。依据传统理论经济增长会引起本币升值。第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近十年来,我国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顺差持续快速增长,人民币国际需求增加。第三,我国利率市场化作用日益凸显导致利率对汇率的影响逐渐加强。
(二)我国运用汇率目标区理论构建的离散浮动汇率制度
1.我国汇率制度的演进过程。1994年,我国改变了改革开发初期的固定汇率制度,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1996年,我国放开了经营项目的完全自由兑换。2005年,变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浮动汇率制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
2.实施有管理的离散浮动汇率制度。由于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理论上浮动汇率制度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如在投机作用下,浮动汇率制会出现显著的汇率失调问题;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带来更大程度放松资本账户管制,人民币独立性受到影响的问题。但是,资本流动、货币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三者不可兼得,只能在已形成的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降低央行干预的共识上,对汇率理论和框架做有限范围内的修正。基于此,为了避免汇率浮动过度引发的潜在风险,我国可实施有管理的离散浮动汇率制度。
三、结论
汇率目标区理论融合了固定汇率制度和完全浮动汇率制度的特点,是一种允许汇率在有限范围内浮动的汇率制度,在各国经济实践中表现较好的制度效益。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高抗风险能力,我国应坚持有管理的离散浮动制度。
参考文献
[1]王爱华.汇率目标区研究综述[J],北方经贸,2013(01).
[2]刘柏,张艾莲.基于汇率目标区的有管理的离散浮动汇率制度构建[J],求是学刊,2013(04).
[3]谢赤,郭娟娟,丁晖.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制度:理论基础与模式选择[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4]王聪,沈卓蕴.汇率目标区理论与我国汇率制度的比较[J],南方金融,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