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联网是世界信息产业的又一次革命性浪潮。本文从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联系与不同出发,对物联网的概念、整体架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做了总结。
关键词:物联网、互联网、RFID
一、物联网与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Internet)最早出现于1969年,始于美军的APARNET。互联网是指具有“地址”的计算机终端按照共同的规则(协议)连接起来的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从而实现无时空限制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1999年,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首次提出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概念: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形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5年,突尼斯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正式定义“物联网”: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除RFID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1]。2011年,工信部发表的《工信部物联网白皮书》中指出,物联网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
从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概念看,物联网是对物联网的继承和发展,互联网是物联网的基础,互联网和物联网中应用主体之间的通信和交流均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不受时空的限制。此外,物联网将互联网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发展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物联网与互联网的架构
互联网的承载网(IP网)是一种分组数据网,TCP(UDP)协议用于进程复用;TCP/IP是目前连接不同物理网络形成互联网的协议体系。在该协议体系下,网络主机包括应用层、传输层、互联网层、网络接口层。
物联网在技术架构上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感知层主要是利用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网络层主要依托现有的移动通信网、互联网等,实现对信息的传递;应用层是物联网的顶层,经应用层基础设施和中间件的信息处理和服务,物联网已应用在多个领域。
从物联网和互联网的体系结构看,物联网具有更复杂的体现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的技术非常多,包括:RFID技术、传感技术、M2M技术、云计算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隐私保护、安全加密等。
2、物联网具有更为丰富的网络终端。在互联网中,网络终端主要是电脑和手机。而在物联网中,网络终端可以是人们能够想到的任何物品。
3、较之互联网,物联网对网络的安全、可知、可感、可控等方面的有更高的要求。物联网的承载网需要采用更为先进的分组数据网[2]。
三、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得到了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子邮件逐渐取代了传统书信,WWW浏览几乎可以查到你想得到的任何信息。互联网服务基本实现了泛在化,无论是政府、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参与到互联网服务和被服务中。
借助于智能终端网络和应用程序之间连接的实现,物联网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可以有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物联网首先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4]:
1、环境检测:在环境监测中物联网技术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例如利用感应器感知温度、湿度、烟雾浓度等信息,并实时处理这些信息。
2、智慧城市:通过在城市内部署通信、云计算等基础设施以达到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和提高公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3、智慧商务:基于RFID,人们可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实现无缝的互操作;将RFID技术集成到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可以支持产品识别、物流跟踪等。
4、智能家居:采用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的建筑不仅可以减少水电等资源的消耗,还可以提高人们我对居住和办公条件的满意度。
5、远程医疗保健:物联网健康医疗方面的应用可分为两类。一是针对患者提供远程医疗解决方案。二是保健,利用传感器跟踪人的日常活动,相关人员可以根据跟踪数据提出建议,使人们拥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6、安全和监控:在商场、停车场等公共场合安全监控是一种必然。物联网有望以更低成本、植入性更高的产品代替现有摄像头,提高安全防范性能。
显然,物联网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与互联网应用不同的是,互联网提供的服务具有虚拟性,而物联网的应用是实物,是实物之间的互操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将物联网与互联网之间的差异总结为表1。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它通过传感器、RFID、无线通信等技术建立起实体世界的互联。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物联网涉及的领域非常多,具有广大的发展空间,要推进这一新技术的发展,就要更大程度的使更多的人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优势。(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国际电信联盟(ITU).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005.
[2]蒋林涛.互联网与物联网.电信工程与标准化,2005(02):1-5.
[3]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工信部物联网白皮书(2011),2011.
[4]Daniele Miorandi,Sabrina Sicari.Internet of things:Vision,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 challenges.Miorandi et al./Ad Hoc Networks 2012(10):1497-1516.
[5]邬贺铨.从互联网到物联网.办公自动化,2011(04):7-8.
关键词:物联网、互联网、RFID
一、物联网与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Internet)最早出现于1969年,始于美军的APARNET。互联网是指具有“地址”的计算机终端按照共同的规则(协议)连接起来的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从而实现无时空限制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1999年,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首次提出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概念: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形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5年,突尼斯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正式定义“物联网”: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除RFID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1]。2011年,工信部发表的《工信部物联网白皮书》中指出,物联网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
从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概念看,物联网是对物联网的继承和发展,互联网是物联网的基础,互联网和物联网中应用主体之间的通信和交流均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不受时空的限制。此外,物联网将互联网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发展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物联网与互联网的架构
互联网的承载网(IP网)是一种分组数据网,TCP(UDP)协议用于进程复用;TCP/IP是目前连接不同物理网络形成互联网的协议体系。在该协议体系下,网络主机包括应用层、传输层、互联网层、网络接口层。
物联网在技术架构上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感知层主要是利用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网络层主要依托现有的移动通信网、互联网等,实现对信息的传递;应用层是物联网的顶层,经应用层基础设施和中间件的信息处理和服务,物联网已应用在多个领域。
从物联网和互联网的体系结构看,物联网具有更复杂的体现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的技术非常多,包括:RFID技术、传感技术、M2M技术、云计算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隐私保护、安全加密等。
2、物联网具有更为丰富的网络终端。在互联网中,网络终端主要是电脑和手机。而在物联网中,网络终端可以是人们能够想到的任何物品。
3、较之互联网,物联网对网络的安全、可知、可感、可控等方面的有更高的要求。物联网的承载网需要采用更为先进的分组数据网[2]。
三、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得到了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子邮件逐渐取代了传统书信,WWW浏览几乎可以查到你想得到的任何信息。互联网服务基本实现了泛在化,无论是政府、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参与到互联网服务和被服务中。
借助于智能终端网络和应用程序之间连接的实现,物联网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可以有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物联网首先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4]:
1、环境检测:在环境监测中物联网技术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例如利用感应器感知温度、湿度、烟雾浓度等信息,并实时处理这些信息。
2、智慧城市:通过在城市内部署通信、云计算等基础设施以达到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和提高公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3、智慧商务:基于RFID,人们可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实现无缝的互操作;将RFID技术集成到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可以支持产品识别、物流跟踪等。
4、智能家居:采用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的建筑不仅可以减少水电等资源的消耗,还可以提高人们我对居住和办公条件的满意度。
5、远程医疗保健:物联网健康医疗方面的应用可分为两类。一是针对患者提供远程医疗解决方案。二是保健,利用传感器跟踪人的日常活动,相关人员可以根据跟踪数据提出建议,使人们拥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6、安全和监控:在商场、停车场等公共场合安全监控是一种必然。物联网有望以更低成本、植入性更高的产品代替现有摄像头,提高安全防范性能。
显然,物联网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与互联网应用不同的是,互联网提供的服务具有虚拟性,而物联网的应用是实物,是实物之间的互操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将物联网与互联网之间的差异总结为表1。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它通过传感器、RFID、无线通信等技术建立起实体世界的互联。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物联网涉及的领域非常多,具有广大的发展空间,要推进这一新技术的发展,就要更大程度的使更多的人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优势。(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国际电信联盟(ITU).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005.
[2]蒋林涛.互联网与物联网.电信工程与标准化,2005(02):1-5.
[3]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工信部物联网白皮书(2011),2011.
[4]Daniele Miorandi,Sabrina Sicari.Internet of things:Vision,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 challenges.Miorandi et al./Ad Hoc Networks 2012(10):1497-1516.
[5]邬贺铨.从互联网到物联网.办公自动化,2011(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