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并且,在提高国民基本素养、科学认知基础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因此,化学课在中学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化学》通常是在九年级才开设,诚然,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九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达到了一定的阶段,可以直面《化学》;但是,有一点我们通过近几年的课堂实践发现:有部分八年级的学生,若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化学启蒙,他们的理解程度一点也不逊色于九年级的学生,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其实有很多人,当他们学了一学期之后,尚不知化学的真正意义。平时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枯燥地记忆、再记忆,即使进了实验室,也丝毫提不起兴趣,究其原因,我发现其实无论是八年级,还是九年级,当他们第一次接触《化学》时,都是处在一个启蒙阶段。既然是启蒙教育,我们中学化学为什么就这么一直令学生烦恼、家长烦心、老师叫苦呢?在实际教学中,不能说我们中学教师没有下力气,也不能说学生没好好学。但结果往往难遂人意。因此,到了最后,老师与家长统统得出一个结论“《化学》难”。
难归难,《化学》我们还是得教,学生还是得学,大小考试还是离不开它。经过了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慢慢地从《化学》启蒙教育“痛苦”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通过一些大胆的革新,并且,经常与学生零距离的交流,使得我慢慢地认识到“启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方法以及由方法而导致的恶果,再加上,学生与我们教师的零距离感也是元凶之一。所以我们不能再一味地按图索骥、死板课本。当然,课本是我们授课的总指导、总方针。但,方法以及授课顺序我们不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重新安排,以使大多数的学生能够接受。下面就是我们的一些实践活动及方法。
首先,体会生活。
开始化学初始,我们不妨先带领学生体会一下生活,由生活中的化学,引入到课本中来。比如,我们先带领学生参观一下我们周围的一些化工厂以及他们的有关产品。由此,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的渗透。然后,我们领着学生到郊区,看一看周围河流的变化,再采集一些水样,拿到实验室,由老师指导、学生操作,检测一下水中的有害物质。由此,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只有学好化学,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们生活的环境。从而,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其次,发现规律。
我们做教师的,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还要发掘、培养他们的各项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知识中的规律。比如,学生的自学能力与阅读能力。八年级的学生,虽然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了,但说到阅读,他们只能算是“能读书”,还远远达不到会读书。这些是需要我们教师悉心指导,比如在讲《化学(上)》的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时,我们知道,这一章是我们中学阶段化学的基础,也是学生最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若想学好这一章,学生必须先好好地阅读、熟悉它,而且,由于这部分的基础知识,占到了80%以上。所以,学生必须要细读、精读、反复推敲、思索而达到理解和掌握。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上之后,自学能力也就相应的得到了提升。当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之后,老师讲起来,也就轻松了许多。学生在学元素周期表的时候,老师只要稍稍提示,学生便可自寻规律。比如,当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之后,他们自己就可以得出元素周期表排列的原因和规律,对它们的性质,自然也就会有一个大体的认识。由此,学生对此章自然而然的就有了更深刻的把握。通过以上能力的培养、训练后,不仅元素周期表这部分学生能自己总结出规律,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说,任何一个内容,学生均可以自己发现规律,从而也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
再次,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是文理两科的有机结合体。在众多的化学问题中既包含抽象的空间想象,又有具体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运用。因此,引导、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是学生学好化学很重要的方面。实验是使知识生动活泼的再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味。并且,对于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实验也最能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然而,对于中学生来说,生理上的特征,恰恰决定了他们正处在一生中好奇心最强的时期,对观看实验非常感兴趣。如果教师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凭个人兴趣、爱好、自由的选择某一现象,结果,得出的结论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有的抓不住要害,有的则达不到目的,所以老师在实验前,一定要引导学生,强调应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如:在《化学(上)》第二单元,P与O2的反应中,指导学生先观察红磷的颜色、状态等基本的物理特征。点燃时,要注意集气瓶内气体的颜色、状态的变化。打开止水夹后,注意观察液面的高低变化情况。所有以上细节,老师必须都要交代清楚,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才能达到实验的效果。同时,也能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观察方法及实验操作方法。当这些基本技能训练成熟之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也就由“老师带领”进入到了“自我领会”的状态,最终很多基础实验,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来做,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引申出的化学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说,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后就可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这把钥匙,轻松地打开科学大门,为日后的学习、深造铺平了道路。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化学初始,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要运用辩证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和知识的规律性。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化合价”这一节,只要学生抓住了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列的规律后,学习这一节,就可以很轻松的发现规律,并且掌握的也相当牢固。由此,就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日后学习其它知识,也就轻松自如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好的方法和经验,必须要配合良好、正确的学习态度。因此,我们在做启蒙教育之时,不仅要传授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而且还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做人的道理。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深入人心,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使我们国民的素质的到根本的提升。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化学》通常是在九年级才开设,诚然,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九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达到了一定的阶段,可以直面《化学》;但是,有一点我们通过近几年的课堂实践发现:有部分八年级的学生,若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化学启蒙,他们的理解程度一点也不逊色于九年级的学生,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其实有很多人,当他们学了一学期之后,尚不知化学的真正意义。平时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枯燥地记忆、再记忆,即使进了实验室,也丝毫提不起兴趣,究其原因,我发现其实无论是八年级,还是九年级,当他们第一次接触《化学》时,都是处在一个启蒙阶段。既然是启蒙教育,我们中学化学为什么就这么一直令学生烦恼、家长烦心、老师叫苦呢?在实际教学中,不能说我们中学教师没有下力气,也不能说学生没好好学。但结果往往难遂人意。因此,到了最后,老师与家长统统得出一个结论“《化学》难”。
难归难,《化学》我们还是得教,学生还是得学,大小考试还是离不开它。经过了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慢慢地从《化学》启蒙教育“痛苦”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通过一些大胆的革新,并且,经常与学生零距离的交流,使得我慢慢地认识到“启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方法以及由方法而导致的恶果,再加上,学生与我们教师的零距离感也是元凶之一。所以我们不能再一味地按图索骥、死板课本。当然,课本是我们授课的总指导、总方针。但,方法以及授课顺序我们不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重新安排,以使大多数的学生能够接受。下面就是我们的一些实践活动及方法。
首先,体会生活。
开始化学初始,我们不妨先带领学生体会一下生活,由生活中的化学,引入到课本中来。比如,我们先带领学生参观一下我们周围的一些化工厂以及他们的有关产品。由此,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的渗透。然后,我们领着学生到郊区,看一看周围河流的变化,再采集一些水样,拿到实验室,由老师指导、学生操作,检测一下水中的有害物质。由此,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只有学好化学,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们生活的环境。从而,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其次,发现规律。
我们做教师的,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还要发掘、培养他们的各项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知识中的规律。比如,学生的自学能力与阅读能力。八年级的学生,虽然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了,但说到阅读,他们只能算是“能读书”,还远远达不到会读书。这些是需要我们教师悉心指导,比如在讲《化学(上)》的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时,我们知道,这一章是我们中学阶段化学的基础,也是学生最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若想学好这一章,学生必须先好好地阅读、熟悉它,而且,由于这部分的基础知识,占到了80%以上。所以,学生必须要细读、精读、反复推敲、思索而达到理解和掌握。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上之后,自学能力也就相应的得到了提升。当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之后,老师讲起来,也就轻松了许多。学生在学元素周期表的时候,老师只要稍稍提示,学生便可自寻规律。比如,当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之后,他们自己就可以得出元素周期表排列的原因和规律,对它们的性质,自然也就会有一个大体的认识。由此,学生对此章自然而然的就有了更深刻的把握。通过以上能力的培养、训练后,不仅元素周期表这部分学生能自己总结出规律,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说,任何一个内容,学生均可以自己发现规律,从而也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
再次,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是文理两科的有机结合体。在众多的化学问题中既包含抽象的空间想象,又有具体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运用。因此,引导、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是学生学好化学很重要的方面。实验是使知识生动活泼的再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味。并且,对于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实验也最能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然而,对于中学生来说,生理上的特征,恰恰决定了他们正处在一生中好奇心最强的时期,对观看实验非常感兴趣。如果教师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凭个人兴趣、爱好、自由的选择某一现象,结果,得出的结论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有的抓不住要害,有的则达不到目的,所以老师在实验前,一定要引导学生,强调应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如:在《化学(上)》第二单元,P与O2的反应中,指导学生先观察红磷的颜色、状态等基本的物理特征。点燃时,要注意集气瓶内气体的颜色、状态的变化。打开止水夹后,注意观察液面的高低变化情况。所有以上细节,老师必须都要交代清楚,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才能达到实验的效果。同时,也能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观察方法及实验操作方法。当这些基本技能训练成熟之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也就由“老师带领”进入到了“自我领会”的状态,最终很多基础实验,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来做,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引申出的化学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说,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后就可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这把钥匙,轻松地打开科学大门,为日后的学习、深造铺平了道路。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化学初始,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要运用辩证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和知识的规律性。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化合价”这一节,只要学生抓住了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列的规律后,学习这一节,就可以很轻松的发现规律,并且掌握的也相当牢固。由此,就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日后学习其它知识,也就轻松自如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好的方法和经验,必须要配合良好、正确的学习态度。因此,我们在做启蒙教育之时,不仅要传授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而且还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做人的道理。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深入人心,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使我们国民的素质的到根本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