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使化学教学教得有效,使学生学得高效,学得有趣,学得有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肤浅的体会。
一、教材处理的艺术策略
认识新教材的内容特点。必修的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色彩缤纷,精彩纷呈。各种彩图、插图及诸多栏目都直观全面地展示了化学中的美,使教科书的人文性、艺术性、时代性、可读性及科学性同时得到了充分体现,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领悟更多的化学道理。新教材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高中化学知识,与老教材相比,又增添了许多科技新成果。因为必修教材内容繁多,课时紧张是个不争的事实。
1.合理取舍。课程标准是化学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及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教材只是完成课程标准的一种工具,是课程实施的一种载体。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应体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大于教材,高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因此,教师完全有权利也有必要对教材内容做出“裁减”和补充,使之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合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也完全有责任对教材编写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和评述,同时融入自己的见解。例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时,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的角度直切主题,结合学生实际,对得氧失氧、四个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等内容予以舍弃,同时补充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以及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方法。这样,该舍的舍,该补的补。只有舍弃,才能为补充提供时间和空间;有了补充,就能为舍弃填补空白和不足。二者并举,取舍自如,切合实际,讲究实效。
2.横向整合。新课程改革倡导“一标多本”,新课程的现行教材有多种版本。对于不同的编撰者,由于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风格,对新课标理解的角度不同,因此所编出教材的内容、侧重点、呈现方式各有所长。任何一种教科书,即使编写得再完美,也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学生。教师要在吃准新课标的前提下,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认真研究,仔细比较,有效整合。例如,在处理“硅”这部分教材内容时,人教版将重点放在硅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研究上,而鲁教版、苏教版则更多地将硅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设计时,可吸取人教版中注重这部分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的优点和鲁教版、苏教版侧重这部分知识的应用性特点,各取所长,为我所用。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
1.放一点
放一点,即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写在教科书上的内容,必须逐章逐节、逐句逐字地讲,像做超声波扫描似的,生怕哪一点讲不到位,学生就不会,就是教师的失职。学生听课提不起精神,无需思考,盲目的储存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缺乏自身的实践、思考和感悟,使学到的化学知识巩固率低,再现率差,遗忘率高,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值得反思的是,现在这种传统的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新的必修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虽然知识面拓宽了,内容丰富了,但是难度降低了。许多内容可让学生课后阅读、自学,这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放开一点、“丢弃”一点成为可能。例如,在进行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教学时,教师不必详述其物理性质及其用途,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同时给予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如学习SO2的物理性质时,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比较几种常见气体(CO2、Cl2、H2S、SO2等)的颜色、气味、毒性、溶解性、用途等,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孤立记忆。这样,教师减少了枯燥的不必要的说教,学生增加了自主学习的体验。当然,教师有意识的“放弃”,是为了让学生自觉地投入。“放弃”的教学内容不能弃之不管,要通过适当的提问、抽查、座谈等方式进行检查,及时补救存在的问题。
2.挖一点
挖一点,即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有关的重点、疑点内容,挖掘一点,引申说透。例如,关于二氧化硫的教学,重点探究SO2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首先,引导学生分析SO2中硫元素化合价特征(中间价态),从而说明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然后,进行如下一系列的实验探究:将SO2通入溴水、酸性KMnO4溶液、双氧水、FeCl3溶液、H2S溶液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认真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总之,课堂上应重点抓住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来展开教学。
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有的教师把新课改理念形式化了,过分地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表面的“活跃”,为探究而“探究”,为合作而“合作”,为自主而“自主”,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的唯一原则和要求。笔者认为,该丢的丢,该讲的讲,只要是学生模糊的,只要是学生追求的,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师还是要大胆地放开讲,而且要讲得充实,讲得精彩,甚至讲得学生一辈子忘不了。
几年来,笔者边实践、边摸索,逐渐改变了过去课堂上教师一统天下、一讲到底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良好的学习品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教材处理的艺术策略
认识新教材的内容特点。必修的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色彩缤纷,精彩纷呈。各种彩图、插图及诸多栏目都直观全面地展示了化学中的美,使教科书的人文性、艺术性、时代性、可读性及科学性同时得到了充分体现,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领悟更多的化学道理。新教材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高中化学知识,与老教材相比,又增添了许多科技新成果。因为必修教材内容繁多,课时紧张是个不争的事实。
1.合理取舍。课程标准是化学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及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教材只是完成课程标准的一种工具,是课程实施的一种载体。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应体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大于教材,高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因此,教师完全有权利也有必要对教材内容做出“裁减”和补充,使之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合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也完全有责任对教材编写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和评述,同时融入自己的见解。例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时,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的角度直切主题,结合学生实际,对得氧失氧、四个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等内容予以舍弃,同时补充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以及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方法。这样,该舍的舍,该补的补。只有舍弃,才能为补充提供时间和空间;有了补充,就能为舍弃填补空白和不足。二者并举,取舍自如,切合实际,讲究实效。
2.横向整合。新课程改革倡导“一标多本”,新课程的现行教材有多种版本。对于不同的编撰者,由于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风格,对新课标理解的角度不同,因此所编出教材的内容、侧重点、呈现方式各有所长。任何一种教科书,即使编写得再完美,也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学生。教师要在吃准新课标的前提下,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认真研究,仔细比较,有效整合。例如,在处理“硅”这部分教材内容时,人教版将重点放在硅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研究上,而鲁教版、苏教版则更多地将硅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设计时,可吸取人教版中注重这部分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的优点和鲁教版、苏教版侧重这部分知识的应用性特点,各取所长,为我所用。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
1.放一点
放一点,即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写在教科书上的内容,必须逐章逐节、逐句逐字地讲,像做超声波扫描似的,生怕哪一点讲不到位,学生就不会,就是教师的失职。学生听课提不起精神,无需思考,盲目的储存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缺乏自身的实践、思考和感悟,使学到的化学知识巩固率低,再现率差,遗忘率高,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值得反思的是,现在这种传统的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新的必修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虽然知识面拓宽了,内容丰富了,但是难度降低了。许多内容可让学生课后阅读、自学,这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放开一点、“丢弃”一点成为可能。例如,在进行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教学时,教师不必详述其物理性质及其用途,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同时给予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如学习SO2的物理性质时,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比较几种常见气体(CO2、Cl2、H2S、SO2等)的颜色、气味、毒性、溶解性、用途等,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孤立记忆。这样,教师减少了枯燥的不必要的说教,学生增加了自主学习的体验。当然,教师有意识的“放弃”,是为了让学生自觉地投入。“放弃”的教学内容不能弃之不管,要通过适当的提问、抽查、座谈等方式进行检查,及时补救存在的问题。
2.挖一点
挖一点,即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有关的重点、疑点内容,挖掘一点,引申说透。例如,关于二氧化硫的教学,重点探究SO2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首先,引导学生分析SO2中硫元素化合价特征(中间价态),从而说明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然后,进行如下一系列的实验探究:将SO2通入溴水、酸性KMnO4溶液、双氧水、FeCl3溶液、H2S溶液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认真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总之,课堂上应重点抓住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来展开教学。
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有的教师把新课改理念形式化了,过分地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表面的“活跃”,为探究而“探究”,为合作而“合作”,为自主而“自主”,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的唯一原则和要求。笔者认为,该丢的丢,该讲的讲,只要是学生模糊的,只要是学生追求的,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师还是要大胆地放开讲,而且要讲得充实,讲得精彩,甚至讲得学生一辈子忘不了。
几年来,笔者边实践、边摸索,逐渐改变了过去课堂上教师一统天下、一讲到底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良好的学习品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