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一个人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了人类智慧的各种书籍,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徜徉书海与大师对话,与高尚为伍,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
一、延伸扩展,由一篇带多篇,陶冶情操
高尔基说过:“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大家都知道,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加强积累,首先就是扩大篇章的阅读量。因此,我们要尽力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条件,指导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知识和阅读方法灵活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相机渗透,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书中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学习了一组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后。推荐学生阅读其它反映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的文章,比如朱自清写的《背影》,王恒绩写的《疯娘》,史铁生写的《秋天的怀念》等,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感受父爱、母爱的崇高与无私,从而加强与父母的沟通,感恩父母的养育。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关于父爱、母爱的诗歌与名言并摘抄下来。
教师还要做有心人,要善于挖掘有关材料,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如学习了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后,介绍学生阅读肖复兴写的散文《超重》、《喝得很慢的土豆汤》、《花边饺》、《荔枝》等,从而体会作者如何把文章写得那么细致入微、那么真实自然。学习了课文《观潮》后,指导学生搜集各种描写海潮的文章进行阅读,欣赏不同情况下的潮起潮落景象。
二、超越教材,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滋养学生的心灵
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是不可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我们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觀念,我们要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把他们引向名著的海洋。
当然,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不是放任自流,对学生的兴趣不管不问。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推荐给学生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中高年级推荐给学生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科普作品,还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阅读有关名著。如学习了《丑小鸭》一文后,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蟋蟀的住宅》后,向学生推荐《昆虫记》;学习了《少年闰土》后,向学生推荐鲁迅写的《故乡》等。
引领学生徜洋在经典名著的海洋中,进入奇异瑰丽的想象世界,和名作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真是不亦乐乎!
三、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有学者指出,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诗歌养育了中华文明,诗歌浸润了华夏儿女。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古典诗文中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积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教育资源。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把阅读的视线投向古典诗文。教学一、二年级时,引导学生背诵《三字经》和童谣,教学中高年级时,我精选了100首名家诗词让学生诵读,从《诗经》到《楚辞》;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元曲……我每周安排值日干部抄录两首诗在黑板报的诗文欣赏栏中,规定课前诵读十分钟,每周五检查背诵情况。班上许多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背诵唐诗宋词。
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文学素养在不断丰厚,审美能力在不断提高。
四、加强语言积累,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假如知识可以移植,学到的东西终究是别人的记忆,如果想把别人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加强语言积累。语言积累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没有这个“表达的基础”就谈不上“提高阅读能力”。
利用课外读物,变化形式让学生积累不同的语言,从而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语言积累活动中。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将所看的内容进行摘抄归类。比如,带有比喻的对偶句,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对联,关于治学、立业的古诗名句,珍惜时间的谚语,贴近生活实际、跟历史典故有关的歇后语,描写大自然风光的词语,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的名联等,都可摘录在笔记本上,定期检查摘录或背诵的情况。我还经常举行评选“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小评论家”、“小创作家”等活动,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得到完全提高。
五、开展各类语文实践活动,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语文活动比起课堂教学来,内容更丰富多彩,形式更灵活多样,各种带有娱乐性、竞争性。趣味性的语文活动,比上课具有更大的魅力,更能吸引学生。因此,我们要经常开展各类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高年级学生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学过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许多文章,我们可以用这些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他的作品,感受他的为人,学习他的精神。于是,我在课前提出了“研究老舍”的课题。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上网、请教别人、读有关老舍的书,进行收集、加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几天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感悟老舍”的活动。活动课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汇报了老舍的生平、老舍的作品、别人对老舍的评价、有关老舍的图片、老舍的几个“之最”等。通过课前的研究与活动的交流,学生不但了解了老舍其人,也知道了研究人物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懂得了老舍的一生是辉煌的、伟大的,关于“老舍”的课题,仅靠一次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刻,以后到中学、大学还可以继续这一课题的探讨。
学生书读得多了,就有了表达的欲望,于是我利用每节语文课正式授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走上讲台自由演讲,后来学生还给每天的内容冠以栏目名称,如周一是“新闻聚集”,周二是“故事大会”,周三是“美文鉴赏”,周四为“诗文赏析”,周五为“好书推荐”,这些栏目深受学生喜爱,例如“好书推荐”,由一名学生向大家推荐一篇自己欣赏的文章,同时指出其优点,下课后学生争相传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一本好书就是一粒宝贵的种子,适时播撒在心田,就有了真善美的萌芽。我想,当我们的学生把课外阅读当作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把课外阅读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当孩子们的心总是被中外名著所深深吸引,那么,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荡涤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浸润学生的心田。只有学生心灵的沃土丰厚了,言语之树才会枝繁叶茂!
一、延伸扩展,由一篇带多篇,陶冶情操
高尔基说过:“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大家都知道,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加强积累,首先就是扩大篇章的阅读量。因此,我们要尽力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条件,指导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知识和阅读方法灵活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相机渗透,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书中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学习了一组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后。推荐学生阅读其它反映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的文章,比如朱自清写的《背影》,王恒绩写的《疯娘》,史铁生写的《秋天的怀念》等,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感受父爱、母爱的崇高与无私,从而加强与父母的沟通,感恩父母的养育。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关于父爱、母爱的诗歌与名言并摘抄下来。
教师还要做有心人,要善于挖掘有关材料,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如学习了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后,介绍学生阅读肖复兴写的散文《超重》、《喝得很慢的土豆汤》、《花边饺》、《荔枝》等,从而体会作者如何把文章写得那么细致入微、那么真实自然。学习了课文《观潮》后,指导学生搜集各种描写海潮的文章进行阅读,欣赏不同情况下的潮起潮落景象。
二、超越教材,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滋养学生的心灵
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是不可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我们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觀念,我们要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把他们引向名著的海洋。
当然,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不是放任自流,对学生的兴趣不管不问。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推荐给学生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中高年级推荐给学生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科普作品,还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阅读有关名著。如学习了《丑小鸭》一文后,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蟋蟀的住宅》后,向学生推荐《昆虫记》;学习了《少年闰土》后,向学生推荐鲁迅写的《故乡》等。
引领学生徜洋在经典名著的海洋中,进入奇异瑰丽的想象世界,和名作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真是不亦乐乎!
三、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有学者指出,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诗歌养育了中华文明,诗歌浸润了华夏儿女。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古典诗文中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积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教育资源。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把阅读的视线投向古典诗文。教学一、二年级时,引导学生背诵《三字经》和童谣,教学中高年级时,我精选了100首名家诗词让学生诵读,从《诗经》到《楚辞》;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元曲……我每周安排值日干部抄录两首诗在黑板报的诗文欣赏栏中,规定课前诵读十分钟,每周五检查背诵情况。班上许多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背诵唐诗宋词。
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文学素养在不断丰厚,审美能力在不断提高。
四、加强语言积累,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假如知识可以移植,学到的东西终究是别人的记忆,如果想把别人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加强语言积累。语言积累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没有这个“表达的基础”就谈不上“提高阅读能力”。
利用课外读物,变化形式让学生积累不同的语言,从而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语言积累活动中。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将所看的内容进行摘抄归类。比如,带有比喻的对偶句,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对联,关于治学、立业的古诗名句,珍惜时间的谚语,贴近生活实际、跟历史典故有关的歇后语,描写大自然风光的词语,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的名联等,都可摘录在笔记本上,定期检查摘录或背诵的情况。我还经常举行评选“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小评论家”、“小创作家”等活动,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得到完全提高。
五、开展各类语文实践活动,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语文活动比起课堂教学来,内容更丰富多彩,形式更灵活多样,各种带有娱乐性、竞争性。趣味性的语文活动,比上课具有更大的魅力,更能吸引学生。因此,我们要经常开展各类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高年级学生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学过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许多文章,我们可以用这些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他的作品,感受他的为人,学习他的精神。于是,我在课前提出了“研究老舍”的课题。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上网、请教别人、读有关老舍的书,进行收集、加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几天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感悟老舍”的活动。活动课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汇报了老舍的生平、老舍的作品、别人对老舍的评价、有关老舍的图片、老舍的几个“之最”等。通过课前的研究与活动的交流,学生不但了解了老舍其人,也知道了研究人物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懂得了老舍的一生是辉煌的、伟大的,关于“老舍”的课题,仅靠一次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刻,以后到中学、大学还可以继续这一课题的探讨。
学生书读得多了,就有了表达的欲望,于是我利用每节语文课正式授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走上讲台自由演讲,后来学生还给每天的内容冠以栏目名称,如周一是“新闻聚集”,周二是“故事大会”,周三是“美文鉴赏”,周四为“诗文赏析”,周五为“好书推荐”,这些栏目深受学生喜爱,例如“好书推荐”,由一名学生向大家推荐一篇自己欣赏的文章,同时指出其优点,下课后学生争相传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一本好书就是一粒宝贵的种子,适时播撒在心田,就有了真善美的萌芽。我想,当我们的学生把课外阅读当作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把课外阅读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当孩子们的心总是被中外名著所深深吸引,那么,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荡涤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浸润学生的心田。只有学生心灵的沃土丰厚了,言语之树才会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