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4年1月,毛泽东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及人民委员会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作长篇报告。报告全文四万字,其中在《苏维埃的经济政策》中,多处肯定和称赞方志敏等开创的闽浙赣苏区的经济建设及其成就。他说,“从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我们财政的收入,是我们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明显的效验已在闽浙赣边区表现出来,在中央苏区也已开始表现出来了。”接着,他肯定了闽浙赣苏区农业与工业发展情况,当他谈及闽浙赣苏区的“对外贸易”和“商品流通”工作时,更是大加赞扬并具体评述:“有计划地组织人民的对外贸易,并且由国家直接经营若干必须的商品流通,现在是异常需要的了,这一工作,闽浙赣边区方面实行得较早,中央则开始于1933年春季。”
方志敏是闽浙赣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而且长期担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指导闽浙赣苏区开展“对外贸易”工作并取得不小成果。
红色采办入白区,建立贸易路线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方志敏等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时期开创的。1928年春,这块刚建立的根据地,被称作弋(阳)横(峰)根据地,后经历了“由弋横而信江,由信江而赣东北,由赣东北而闽浙赣”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根据地创建初期,乡村红色政权纷纷建立。如何在斗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和建设好苏维埃政权,方志敏等共产党人进行了开创性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追溯根据地初具雏形时期,不少农民出身的党政干部的思想认识以及工作方法,仍停留在打打杀杀干革命,风风火火斗地主的认识层面。面对着敌人疯狂的武装进攻和经济封锁,显得束手无策。不懂得同白区开展贸易交往。白区商人偶尔踏进苏区,还往往遭遇没收物资的厄运。对此,方志敏鼓励苏区干部要学会与白区来的商人做生意。他多次告诉苏区干部:那些从浙江、福建用马驮运盐到我们苏区的商人贩子,都是朋友,怎么能不分青红皂白,把他们的货物一律没收呢?你没收,人家还会来吗?(食盐)你吃一次就不吃啦?这是“杀鸡取蛋”。我们要以礼相待,可以跟人家订个合同嘛!
1929年冬,信江苏维埃政府建立之初,就规定禁止没收外来商人货物,制定了保护贸易自由、准许外来经商及低税率的相关政策。有些地方还出现对外贸易处这一机构,该机构最初的工作是恢复和开辟集市圩场,供苏区内外的群众和商人进行农副产品交换。苏区商业在“保护贸易自由,准许外商经商”的政策保障下,与根据地初创时相比有所复苏和发展。然而好景不长,很快因受“立三路线”的干扰,有些地方又出现了没收商人物资的现象,导致乡村农贸市场不景气。
这年年底,由于红军队伍扩大,军需供给不断增加,而根据地财源日益匮乏;加之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日趋严厉,道道设关口,处处有检查,生活生产物资流通不畅,苏区军民生活需要的物品普遍缺乏。时任赣东北苏区财政部副部长的谢文清回忆说,这段时期,方志敏多次开导财政部的同志,“能做好财政工作就能保证战斗胜利”,“要多想办法,广开财源”等等。
面对敌人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方志敏在1931年5月召开的赣东北特委会议上,尖锐批评了当时的过左的现象,指出近期赣东北苏维埃采用的经济政策是错误的。随意没收企业商店和商船物质,是断绝苏区与非苏区贸易流通的行为,是经济上的自杀政策。他严肃指出,国民党政府对苏区实行的经济封锁越来越严厉,苏区与白区的贸易已经越来越困难。我们必须打破这个局面,应迅速建立特种机构主持苏区对外贸易,疏通赤白区物资交流,活跃市场。接着,方志敏又主持了赣东北苏维埃财经委会议,再次提出必须建立特种机构主持苏区对外贸易处,疏通赤白区物资交流,活跃市场的主张。
会后,赣东北苏维埃政府要求县、乡苏维埃政府开办商店、发动群众成立消费合作社,方便群众生活;恢复曾设立过的对外贸易处;培养红色采办员,开辟隐蔽而稳妥的贸易路线。
在方志敏的直接指导下,1931年8月建立赣东北特区对外贸易处,同时要求苏区各个县都要成立这一机构,以开展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商业贸易。其职能是“管理并监督苏区与非苏区的贸易,流通苏区与非苏区的经济”。
当年模范红色采办员练金科回忆说,其实方志敏早在特委会前就部署这项工作了。这年4月,方志敏就听取了赣东北苏维埃消费合作社总社主任宁春生的情况汇报,点将把练金科从横峰县苏维埃消费合作社调到赣东北总社葛源镇。方志敏要求练金科协助宁春生,尽快恢复贸易線路,寻找食盐的新来源,解决苏区燃眉之急。
练金科坚持在鹅蚣岭一带工作了三四个月,从白区收购积存了20多万斤盐。然后按省消费合作总社的计划,迅速分发送全苏区各食盐奇缺的地方。练金科成功开辟了苏区通往华埠的运盐路线,后来在群众掩护配合下,苏区的大米、皮毛、茶叶、莲子等土特产品通过这条贸易路线源源不断地出口,换取白区的军用物资、食盐、布匹、西药以及毛竹、木材等。为此,练金科被推举为全苏区模范人物,先后三次获苏维埃政府颁发的银质奖章。方志敏在大会上多次表扬了他。
除上述练金科开辟的从德兴县到浙江西部重镇华埠一线外,闽浙赣苏区围绕省会葛源镇,先后还建立有从玉山县到浙江省的常山县、金华、直至杭州、上海,以及从婺源县到景德镇,到皖南屯溪这两条贸易主线。
赣东北苏区还普遍建立对外贸易处,有效地推动了苏区经济发展。1932年11月20日,赣东北省委代表在上海向中央报告“经济工作”时说:全苏区共设立对外贸易处16个,全权负责苏区的贸易工作。输出苏区的物产,购进非苏区的物资,以实现商品流通,每月营业额达20万元,每月可盈利1.2万元至1.8万元……群众也从中获得莫大的便利,有些群众说“这是神仙想出来的办法呀”。到1933年,对外贸易处达到18个,“进口货物为12426元,出口货物19865元,出超为7439元”。
设立船舶检查局(所),开展水上贸易
流经赣东北与国民党统治区的信江与乐河,是运送物资的两条主要航道。那时没有公路、铁路交通运输,白区商人贸易流通全靠这两条水道船舶交通运送。早在1929年,信江苏维埃时期就出现有水上税关设立船舶检查所。1931年8月,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决定设立对外贸易处的同时,也设立特区船舶检查局,隶属赣东北苏维埃政府财政部直接领导。
每个船舶检查局一般都有当地县独立营武装掩护配合行动。船检局的主要职责是对过往关口的船只进行检查和征税,查禁没收军火、毒品、迷信用品等违禁品,维护水上交通秩序,杜绝非法拦截商船及没收物资,向过往商人、船工宣传革命,协调苏区对外贸易处与白区商人进行贸易往来。
船舶检查所通过检查往来船只,基本掌握了河道来往的客商的情况,检查中发现豪绅、官僚资本家的货物即予以没收,对一般商人的经双方协商同意后给予收购,按政策保证商人的合法利润。对于少数企图逃税漏税的行为,船检局税关人员按章行事,给予责罚。有次例行检查,发现有10条从信江下游溯江而上的商船,货主谎报货物是洋灰(即水泥),经检查却隐藏大批的血丹。按规定,洋灰只征税几百(银)元,而血丹却要征几千元,加上罚款,不下万元。但货主认罪态度好,只按税率征收了3380元的关税,没有罚款。
倘若船上货物为苏区必需的紧缺物资,如食盐、西药,布匹等,则动员商家以低税甚至免税卖给苏区,成交后即以苏区银行兑换券购之,商家获兑换券可持此券到对外贸易处购买苏区土特产,并且享有优先选购权。这种做法对白区商人颇有吸引力,不少外地商人想方设法“做手脚”,在船底下隐匿国民党官方“违禁物资”,冒险为苏区输送食盐等紧俏物资和日用必需品。商人与苏区交易的积极性被极大激励,促进了红白区商品更广泛的流通。
然而,对外贸易处和船舶检查所成立仅三个月,就受到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责难。1931年11月临时中央给赣东北省委的信中便指出:“你们设立的对外贸易局与船舶检查局,我们以为是税务局的变相,我们以为没有设立两个机构的必要。”
方志敏没有理会这种脱离实际的官僚式的错误指令,反而不断督促各级基层人员,加强管理,注重实际成效。当年闽浙赣苏区财政部部长谢文清回忆:“船检局每天的收入,一般有几千块大洋,多时,有七八千甚至上万元大洋,由于有了比较固定的关税收入,赣东北苏区的财政状况大大好转。”方志敏在他的狱中著作《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说:“过去财政的来源是靠红军去打,没收反动派财产及捕捉土(豪)劣(绅)筹款,现在转到从苏维埃经济的发展及整顿税收发掘财源。”
1931年10月31日,中共赣东北省委向中共临时中央书面报告近期赣东北苏维埃政府的“关于苏区财政经济政策的转变”也作了类似的表述。这是苏区财经政策的标志性转变,后来获得毛泽东的高度评价:“我们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明显的效验已在闽浙赣边区表现出来”。
对外贸易处和船舶检查处的建立,既增加了苏区的物资供应,又增加了苏维埃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效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保障了群众生活需要,拓宽了商品流通渠道。我们从1932年11月中共赣东北省委向中共中央报告的“财政情况”看到,“只有船舶检查局每月可收入六七千元”;“对外贸易处可收三四千元”;赣东北苏区仍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各苏区要将筹款帮助中央作为目前战斗任务之一”的指示,向设在上海的党中央机关送去黄金100两。而赣东北苏区给中共中央提供经费支持,始于1930年12月,当月提供了价值10万大洋的黄金。1931年,3次共提供黄金650两,数年间累计提供黄金超过1000两。
重视统一战线,广交商贸朋友
赣东北苏区周边有两大名镇:一是瓷都景德镇,二是水路码头铅山县河口镇。这两处商贸繁荣,商贾云集。这里虽有中共地下组织开展活动,但基本上仍属国民党统治区域。
朱光明是铅山县河口镇著名商人,商号朱大昌。他思想开明,同情穷苦百姓。赣东北根据地尚处在信江苏维埃时期,方志敏便多次派人与朱光明联系,苏区的财政经济干部也多次拜访这位朱老板,向他请教有关发展苏区经济及如何理财等问题。朱光明对方志敏建设红色苏区的大业表示理解支持。他利用自己担任商会会长之便,团结商会进步同行,多次或明或暗地将布匹、西药、食盐、擦枪油、砂纸、电池等紧缺物资,成批运往苏区进行商贸交易。赣东北主力红十军攻打河口镇时,朱光明将住房提供给方志敏、邵式平作指挥所。红军占领河口后,朱光明协助红军向工商界宣传共产党的工商政策,打消商人顾虑,开门营业。并以商会会长的合法身份,召集镇内工商界人士,为红军筹款10万银元……
1930年6月6日,方志敏、邵式平率领赣东北军独立团第一次攻克了景德镇。城内的地方官吏士坤和巨商大贾皆仓皇逃走,惟景德镇总商会会长陈庚昌神态悠闲,如逢喜事。当天上午9时许,他从楼上窗口挂一块亲自书写的红布条幅,上书“欢迎红军!欢迎方志敏、邵式平、方维华(中共景德镇地下支部书记)!”原来方志敏早就通过地下党联系陈庚昌作为内应为红军进城做了准备。当天下午,方志敏、邵式平等与陈庚昌在总商会友好会面。陈庚昌积极协助红军做好宣传,次日全市前、后街的商店照常开门做生意,想乘机捣乱的流氓黑势力一下子遁形匿迹,整个社会秩序很快安定下来。接着,陈庚昌积极配合红军参与筹款工作,为支持红军革命共筹款万余元。
红军撤离时,根据方志敏指示,部队给商会留下八支枪,给商会组织治安队,以维持景德镇治安秩序。同年9月底,邵式平率领红十军,出击赣北返回苏区再次进驻景德镇,陈庚昌将以前留下的枪支如数交还了红军,并表示感谢。这次红军撤离时,陈庚昌应方志敏邀请,率18位景德镇商会董事,随同邵式平所率红军部队进入赣东北苏区实地考察,增进了解,建立和发展商贸往来。
赣东北苏区贯彻统一战线精神,广交商贸朋友,不止一次组织苏区以外的商贸团体及各界友好人士,前来参观走访,增进了解,扩大贸易。1932年5月1日,方志敏主持苏区军民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大会后,还主持了欢迎白区参观团到苏区参观考察的仪式。这次白区参观团的规模较大,据记载,有工人农民、学生商人,报界记者400余人,大部分来自“灰区”(靠近苏區的白区),省苏维埃党政各机关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了接待陪同活动,历时4天。
陈庚昌偕同景德镇商界朋友也参加了这次盛会。临别时,他为表示对苏维埃政府主席的谢意,单独前往方志敏住处拜访,并以一块足可做一件女性上衣的平绒布相赠,遭拒。告别之时,陈庚昌趁方志敏没在意留下布料而去,方志敏发现后随即让人追去,陈庚昌无奈接过方志敏退回的礼品,略带几分尴尬地对身旁的商人、记者发表感叹:我想代表我们景德镇商界表示一点心意都不行。这就是人家共产党的规矩,再大的官也不能例外。我们能不跟人家好好做生意吗?陈庚昌这番话,道出了方志敏开创的红色区域能不断克服时艰,冲破“围剿”,走向兴旺的根本原因。(责任编辑 杨琳)
(本文部分图片由左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