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有两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一个是“曹冲称象”,一个是“司马光砸缸”,千百年来,这两个主人公一直被人们当做神童,并且成为我们教育儿童,开发智力的典范。其实他们两个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创新思维。现代社会,一个人拥有创新能力更突显他的重要。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分数,而是能力,最值钱的不是学历而是创造力。其实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佳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形成速度快,还未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在一定外因的刺激下,更容易提升创新能力。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都包含着创新教育的诸多因素,例如:对一篇文章独特的阅读感受,对一篇习作精妙的构思,对一个问题多角度的思考,不人云亦云,不唯书本,不唯老师,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我们语文老师不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得有多难,不一定要学生创造前所未有的东西,课堂上学生的点滴发现和探索都叫创新。只要设计合理科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得到适宜的土壤,培养学生的主阵地就是课堂。课堂上我们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
一、 从理论角度:挑战传统课堂,创新语文学习方式
传统的语文课堂,严谨有余,活泼不足,尤其一支笔、一本语文书上课的现象太普遍,学生不思、不写。中国教师报的主编李炳亭说“今天的教育患了课堂并发症,推开教室的门看看吧,数数吧,还有多少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多少课堂能让学生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老师讲、学生记,这种方式正在肆虐今天的课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这样长期教育的训导下,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在全世界倒数第五。中国的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样的课堂会把天真浪漫的孩子训练成老太龙钟的儿童,行为上的循规蹈矩必然导致思维上的亦步亦趋,所以课堂必须改革,课堂必须还给学生。 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体验快乐呢?个人认为要关注这样几个要素:
1. 教学主题: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学生都有虚荣心和表现欲,有展现后、虚荣心满足后的快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享受成功的快感。比如说莫旗汉古尔河中学的语文课堂从最开始关注参与率的评价,到填写预约汇报单的学习方式,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体验一下展示之后的快乐。
2.教学意图: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
3.教学要求: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由一个人的积极性,变为几十个人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例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老师让学生用创意的方式记住,听课的老师很怀疑记忆方法怎么创意?结果十分钟后,一组一个小男孩把橡皮筋撑开,挂上许多笔,做成快板,打着节拍背;二组男女生二重唱;三组用流行歌曲的曲调来背;四组替作者来了个内心独白;五组用京剧唱腔唱出来。最后共有21种创意记法,专家评论这位老师人不牛,课真牛!课堂上只要能发散学生思维的内容就放手让给学生去讲,颠覆亚洲讲授式的传统课堂。
4.教育目的:教育不是把已有的知识储蓄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学知识是为了长智慧。
5.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学生,由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有自主人格的人 。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由师长变为朋友;由老师变为学生。老师的职责现在是越来越少的传播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正式的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充当好参加者和顾问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停留在肤浅层面的时候,我们要作为一位参加者将其内容深化。从理论形式上如果我们能用这样的理念去思考当今的课堂,那么学生将会乐学、善学。
二、从内容上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培养创新思想离不开想象思维的训练。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创新思想是无所不在的,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鼓励学生在想象中去阅读,去写作,去实践。
课标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感悟中加深体理解和体验。”所以学生初读课文时,我们培养创新能力的第一步:明确读的方式:一篇文章第一遍读是朗读、默读,还是自由读?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这样强调:“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章。”散文诗歌抒情性强的文章,我们强调书声朗朗,可是对于一些故事性强,可读性强的文章我们提倡默读,忌齐读和嚷读。默读时提倡“零”干扰阅读,指语文老师不要在阅读时“指手画脚”、“指点江山”,不要在学生读文章时,不放心的去叮嘱,不厌其烦的作要求,作提示,让本该轻松清静的阅读气氛变得令人聒噪不堪,破坏了阅读的心情。要不然就出示若干问题,强调读完了,老师就提问。那么学生的阅读目的将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不会有自己的阅读感受。零干扰下的阅读,学生的心态是放松的、自由的。摆脱了思维的羁绊,在阅读的天空里信马由缰。这时的思维是活跃的,发散的,想象更是丰富的,有的学生读文章时禁不住哑然失笑,有的泪眼婆娑,他们已置身于书中的世界,随主人公或喜或悲。阅读达到这样的境地你能说阅读不是一种思想和心灵的融合吗?不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陶冶吗?这时的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其中的一员,融入阅读队伍中,切身感受学生的阅读,有利于后面环节的有的放矢的指导和点拨。当学生读完之后,可能要畅谈阅读感受,可能要提疑难问题,老师引导找出答案,变教为导。
再读课文的时候,新课标中有这样,有一句话“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给学生空间,多角度的设计能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例如:有位名师在教授郑振铎的《猫》时,让学生给三只猫取名字,在陈述取名的理由时,学生就已经把文本挖掘透彻了,这样既能激发学生思维又能研读文本的设计,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品析语言的时候,更需要借助语言文字,发挥想象来感受语文的魅力。我们常见很多老师在利用多媒体时先将课文中描绘的美景用图片展示出来,那么学生的感受就不是通过语言文字得来的,也就失去了语文的魅力,更不会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训练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大胆质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历来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主动深入的重要内容。课堂上很多学生展示的内容是肤浅的、不规范的,但是经过大家的质疑补充,经过老师作为顾问的参与,内容就深化了。一定要养成学生的质疑习惯。比如说我听过一位老师的《陈涉世家》,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其他学生目光一致,认真倾听,捕捉和自己不同的信息和观点,包括措辞,正可谓是在百家争鸣中互促成长。在这样的课上,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属于自己特定年龄段的认识,尽管带有许多天真,甚至是幼稚可笑,但毕竟是自己的而不是谁授业解惑灌输给他们的。不唯书本,不唯教师,更不唯他人的言论。这样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能是平庸之人吗?因为我们的教育毕竟不只是传授知识,而要为孩子的终身教育打基础。老师的精彩不一定代表学生的精彩,但学生精彩一定源于老师的精彩。
要想让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都能在课堂中得到发展,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的还有许多,例如:我们要确立“人人发展”的理念,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创新思想的人才。另外,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处理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不等于不要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语文教学的基石,要常抓不懈,如果基础都夯实不了,那么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
总之,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创新意识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借助想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欲望,就能使语文学科成为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
一、 从理论角度:挑战传统课堂,创新语文学习方式
传统的语文课堂,严谨有余,活泼不足,尤其一支笔、一本语文书上课的现象太普遍,学生不思、不写。中国教师报的主编李炳亭说“今天的教育患了课堂并发症,推开教室的门看看吧,数数吧,还有多少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多少课堂能让学生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老师讲、学生记,这种方式正在肆虐今天的课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这样长期教育的训导下,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在全世界倒数第五。中国的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样的课堂会把天真浪漫的孩子训练成老太龙钟的儿童,行为上的循规蹈矩必然导致思维上的亦步亦趋,所以课堂必须改革,课堂必须还给学生。 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体验快乐呢?个人认为要关注这样几个要素:
1. 教学主题: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学生都有虚荣心和表现欲,有展现后、虚荣心满足后的快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享受成功的快感。比如说莫旗汉古尔河中学的语文课堂从最开始关注参与率的评价,到填写预约汇报单的学习方式,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体验一下展示之后的快乐。
2.教学意图: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
3.教学要求: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由一个人的积极性,变为几十个人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例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老师让学生用创意的方式记住,听课的老师很怀疑记忆方法怎么创意?结果十分钟后,一组一个小男孩把橡皮筋撑开,挂上许多笔,做成快板,打着节拍背;二组男女生二重唱;三组用流行歌曲的曲调来背;四组替作者来了个内心独白;五组用京剧唱腔唱出来。最后共有21种创意记法,专家评论这位老师人不牛,课真牛!课堂上只要能发散学生思维的内容就放手让给学生去讲,颠覆亚洲讲授式的传统课堂。
4.教育目的:教育不是把已有的知识储蓄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学知识是为了长智慧。
5.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学生,由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有自主人格的人 。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由师长变为朋友;由老师变为学生。老师的职责现在是越来越少的传播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正式的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充当好参加者和顾问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停留在肤浅层面的时候,我们要作为一位参加者将其内容深化。从理论形式上如果我们能用这样的理念去思考当今的课堂,那么学生将会乐学、善学。
二、从内容上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培养创新思想离不开想象思维的训练。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创新思想是无所不在的,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鼓励学生在想象中去阅读,去写作,去实践。
课标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感悟中加深体理解和体验。”所以学生初读课文时,我们培养创新能力的第一步:明确读的方式:一篇文章第一遍读是朗读、默读,还是自由读?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这样强调:“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章。”散文诗歌抒情性强的文章,我们强调书声朗朗,可是对于一些故事性强,可读性强的文章我们提倡默读,忌齐读和嚷读。默读时提倡“零”干扰阅读,指语文老师不要在阅读时“指手画脚”、“指点江山”,不要在学生读文章时,不放心的去叮嘱,不厌其烦的作要求,作提示,让本该轻松清静的阅读气氛变得令人聒噪不堪,破坏了阅读的心情。要不然就出示若干问题,强调读完了,老师就提问。那么学生的阅读目的将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不会有自己的阅读感受。零干扰下的阅读,学生的心态是放松的、自由的。摆脱了思维的羁绊,在阅读的天空里信马由缰。这时的思维是活跃的,发散的,想象更是丰富的,有的学生读文章时禁不住哑然失笑,有的泪眼婆娑,他们已置身于书中的世界,随主人公或喜或悲。阅读达到这样的境地你能说阅读不是一种思想和心灵的融合吗?不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陶冶吗?这时的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其中的一员,融入阅读队伍中,切身感受学生的阅读,有利于后面环节的有的放矢的指导和点拨。当学生读完之后,可能要畅谈阅读感受,可能要提疑难问题,老师引导找出答案,变教为导。
再读课文的时候,新课标中有这样,有一句话“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给学生空间,多角度的设计能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例如:有位名师在教授郑振铎的《猫》时,让学生给三只猫取名字,在陈述取名的理由时,学生就已经把文本挖掘透彻了,这样既能激发学生思维又能研读文本的设计,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品析语言的时候,更需要借助语言文字,发挥想象来感受语文的魅力。我们常见很多老师在利用多媒体时先将课文中描绘的美景用图片展示出来,那么学生的感受就不是通过语言文字得来的,也就失去了语文的魅力,更不会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训练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大胆质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历来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主动深入的重要内容。课堂上很多学生展示的内容是肤浅的、不规范的,但是经过大家的质疑补充,经过老师作为顾问的参与,内容就深化了。一定要养成学生的质疑习惯。比如说我听过一位老师的《陈涉世家》,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其他学生目光一致,认真倾听,捕捉和自己不同的信息和观点,包括措辞,正可谓是在百家争鸣中互促成长。在这样的课上,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属于自己特定年龄段的认识,尽管带有许多天真,甚至是幼稚可笑,但毕竟是自己的而不是谁授业解惑灌输给他们的。不唯书本,不唯教师,更不唯他人的言论。这样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能是平庸之人吗?因为我们的教育毕竟不只是传授知识,而要为孩子的终身教育打基础。老师的精彩不一定代表学生的精彩,但学生精彩一定源于老师的精彩。
要想让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都能在课堂中得到发展,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的还有许多,例如:我们要确立“人人发展”的理念,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创新思想的人才。另外,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处理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不等于不要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语文教学的基石,要常抓不懈,如果基础都夯实不了,那么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
总之,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创新意识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借助想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欲望,就能使语文学科成为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