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子是用来“熬”的
中国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在2015年再次下降。在去年年末发布的《2015年中国白领满意度指数调查报告》显示:以满分为5分计算,都市人对工作的满意度平均得分只有2.28,以城市为单位,此项最高得分者杭州,也只有2.73分。
而对生活的满意度再创新低,低于2分的平均分,显示都市人在陪伴家人、性、心理健康、旅行休闲等生活方面“很不高兴”。
生活成了煎熬,不管是身体的还是心灵的。“熬出头就好了。”这句话几乎成为国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当同事去探望杜松家的新生儿时,看到了一个胡子拉渣、脸上写着“我三天都没睡觉”的狼狈奶爸。同事们成了他的树洞,听这个职场精英神情激动地讲述与儿子“鏖战”的激烈战况:如何不吃奶,如何不睡觉,如何听不得门外有丝毫的响动,如何不愿意离开澡盆。
“这两年熬过去就好啦。”同事们安慰他,想想你老婆,她更倒霉。一位有经验的女同事分享了自己如何在有了孩子以后过着没有自我的生活:
两年没有逛街,因为没有时间;一年没有买过新衣服,因为身材缘故,买了也是浪费;从怀孕开始到孩子上小学前,几乎没进过电影院;孩子上学后,周末都在各种陪读兴趣班中度过……
熬过去就好啦,熬到孩子念中学、念大学,最多熬到他上班就好啦。这位女同事说。但失去了自我、把自己奉献给孩子的中国父母,从选择“熬”的第一天起,就再没有拿回属于自己的那份生活的勇气。
自以为是的体贴
在即将到来的春节,无数小家庭又要为“回娘家还是回婆家”展开大战,或者和即将到来一起过节的父母、亲戚发生从价值观到生活习惯的全方位冲突。
整个春节,都陪着父母/亲戚逛街、参观景点去了,想自己好好休息一下都不可能,还不如上班呢。每年长假期间,许多人都会在朋友圈里抱怨。
情感专栏作家左益在2015年国庆长假后做了一个实验。她采访了几个发出类似抱怨的年轻人:你当时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告诉父母呢?
“当时觉得忍一忍,毕竟自己是子女,不好坏了长辈的兴致,他们也很难有机会到我这里来,我想让他们高兴。”
征得对方同意,她又找到了那些父母,问对方:你们知道孩子们其实很累吗?
一位叫陈淑君(音)的甘肃籍母亲,给了左益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其实我不喜欢逛街,我就想好好和孩子们聊聊天,给他们做点好吃的,到外面吃多贵啊。可是儿子媳妇都觉得既然来北京了,就该去好好转转。我不想浪费他们的心意。”
我们的牺牲,有时毫无价值。
我该为……放弃……吗?
一位年轻母亲向北京职业规划师王晴求助:我最近陷入事业与家庭的矛盾中,因为家里人希望我辞职回家照顾孩子,理由是我的工作更清闲,领导不重视,收入也不高。可我担心当孩子长大后再进入职场,会不适应社会;而且没有收入的女人,在家里是被丈夫轻视的。
事业和家庭,必须选择一个。在这段求助中,我们看到一个陷阱:作为女性独立的标志,就只剩下事业了吗?事业就一定与家庭冲突吗?为什么必须在二者间做出选择?
在王晴看来,职业规划的确是人生规划的一部分,而在中国,人们已经默认这样的逻辑:女性在做职业规划时,必需弄清楚事业和家庭哪个重要,并做好放弃其中一项的准备。而她身后的亲人爱人,也随时会提醒她必须“尽早做出选择”。
调查显示,大多数人都会支持女性放弃其中一项。“我为什么不能二者兼顾?”求助者在私信中最后问王晴。职业规划师最后给出的答案是:你可以先和家里人,尤其是伴侣,就人生规划进行一番深入沟通。也许他会很尊敬你为家庭的付出呢?或者让他换位思考一下,让他放弃事业为家庭牺牲一下呢?“找一个家里的事情都布置妥当、大家心情都不错的时候,心平气和地、正式地沟通这个问题,真正地了解他对于家庭分工的想法,对于家庭未来的设计,对于你付出的认可程度。”但王晴知道,她这番回答并不能帮助那位母亲真正解决问题,因为对方的家人已经帮她做出了选择,而她并没有具备坚持自己意愿的意志。
“我该为……放弃……吗?”这里可以填入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选择困扰:“我该为陪孩子放弃和朋友的聚会吗?”“我该为老公的喜好放弃自己的原则吗?”“我该为别人的话放弃坚持多年的生活习惯吗?”
很多牺牲都来自我们对自己的不确定,对世界的不安全感和对权威者的服从。我不确定自己的这份爱好能坚持多久,不确定孩子离开我的视线会不会遇到危险,不确定伴侣是不是会永远和我在一起,甚至,不确定我煮的这锅饭,够不够。
“牺牲者”不高兴
在那篇流传多年的故事里,只爱吃鱼头的妈妈,最后还是让儿子知道“其实妈妈不爱吃鱼头,她只是把好的都给了我”的真相。
但现实里,吃鱼头吃剩饭的妈妈,或者厚着脸皮从宴席上给孩子揣回点心的爸爸,当做出这些爱的举动时,总免不了带上无休止的唠叨。
专栏作家虫二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故事:自从几年前家里没养宠物后,妈妈天天都在吃剩饭,因为她总会下意识把饭煮多了。而习惯把自己排在最后一位的她,第二天又总把新鲜饭让给家人吃。她把吃剩饭当做展现伟大母爱的权利,谁要和她抢吃,谁就会惹她不高兴。
大家劝她:倒了吧,老吃剩饭对身体也不好。“要节约!”妈妈坚定地说,然后又唠叨起老伴和子女如何浪费、不知道日子的不容易;要放在过去,这样浪费食物会如何如何。终于有一天,妈妈因为剧烈的胃痛进了医院,“估计就是剩饭吃多了。”她又开始抱怨。
很多子女都是在父母的抱怨声中长大: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什么都给你们好的,起早贪黑地干活都是为了你们,为了这个家,你们却这样不懂事,真让我伤心。在《伟大母亲标准》里,事业、健康、爱好、时间、美貌,都在牺牲的行列。当母亲这一角色总是与奉献和牺牲联系在一起,她心里未必不会产生怨气,而她发泄怨氣的方式——唠叨,也会让身边的人产生压力。
而带着怨气的牺牲,也并非母亲的专利。
曾经有一个年轻女孩在网上提问:家里陷入破产边缘,而我只要嫁给那个男人就能救我的亲人,可我对那个男人没有任何感觉。我应该为了我的家庭牺牲自己吗?
一个用牺牲自己来成全别人的人,不管她是传统女性还是现代精英,骨子里都刻着贤惠和隐忍这两大特质。偏偏爱说真话的洪晃不给具有牺牲美德的人沾沾自喜的机会。她在《无目的美好生活》一书里毒舌:“最没救的就是又难看又贤惠的人,千万不要听那些拿‘内在美’说事的谎言。你有‘内在美’没长相,雇你当保姆的人有的是,没人娶你当媳妇。那漂亮得要死、坏得流油的人总是被男人抱回家供养得好好的。多少年来,贤惠是女人最大的缺点,最后倒霉全是贤惠闹的。”
把别人的生活当做自己的日子来过,你的牺牲,有什么价值?
中国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在2015年再次下降。在去年年末发布的《2015年中国白领满意度指数调查报告》显示:以满分为5分计算,都市人对工作的满意度平均得分只有2.28,以城市为单位,此项最高得分者杭州,也只有2.73分。
而对生活的满意度再创新低,低于2分的平均分,显示都市人在陪伴家人、性、心理健康、旅行休闲等生活方面“很不高兴”。
生活成了煎熬,不管是身体的还是心灵的。“熬出头就好了。”这句话几乎成为国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当同事去探望杜松家的新生儿时,看到了一个胡子拉渣、脸上写着“我三天都没睡觉”的狼狈奶爸。同事们成了他的树洞,听这个职场精英神情激动地讲述与儿子“鏖战”的激烈战况:如何不吃奶,如何不睡觉,如何听不得门外有丝毫的响动,如何不愿意离开澡盆。
“这两年熬过去就好啦。”同事们安慰他,想想你老婆,她更倒霉。一位有经验的女同事分享了自己如何在有了孩子以后过着没有自我的生活:
两年没有逛街,因为没有时间;一年没有买过新衣服,因为身材缘故,买了也是浪费;从怀孕开始到孩子上小学前,几乎没进过电影院;孩子上学后,周末都在各种陪读兴趣班中度过……
熬过去就好啦,熬到孩子念中学、念大学,最多熬到他上班就好啦。这位女同事说。但失去了自我、把自己奉献给孩子的中国父母,从选择“熬”的第一天起,就再没有拿回属于自己的那份生活的勇气。
自以为是的体贴
在即将到来的春节,无数小家庭又要为“回娘家还是回婆家”展开大战,或者和即将到来一起过节的父母、亲戚发生从价值观到生活习惯的全方位冲突。
整个春节,都陪着父母/亲戚逛街、参观景点去了,想自己好好休息一下都不可能,还不如上班呢。每年长假期间,许多人都会在朋友圈里抱怨。
情感专栏作家左益在2015年国庆长假后做了一个实验。她采访了几个发出类似抱怨的年轻人:你当时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告诉父母呢?
“当时觉得忍一忍,毕竟自己是子女,不好坏了长辈的兴致,他们也很难有机会到我这里来,我想让他们高兴。”
征得对方同意,她又找到了那些父母,问对方:你们知道孩子们其实很累吗?
一位叫陈淑君(音)的甘肃籍母亲,给了左益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其实我不喜欢逛街,我就想好好和孩子们聊聊天,给他们做点好吃的,到外面吃多贵啊。可是儿子媳妇都觉得既然来北京了,就该去好好转转。我不想浪费他们的心意。”
我们的牺牲,有时毫无价值。
我该为……放弃……吗?
一位年轻母亲向北京职业规划师王晴求助:我最近陷入事业与家庭的矛盾中,因为家里人希望我辞职回家照顾孩子,理由是我的工作更清闲,领导不重视,收入也不高。可我担心当孩子长大后再进入职场,会不适应社会;而且没有收入的女人,在家里是被丈夫轻视的。
事业和家庭,必须选择一个。在这段求助中,我们看到一个陷阱:作为女性独立的标志,就只剩下事业了吗?事业就一定与家庭冲突吗?为什么必须在二者间做出选择?
在王晴看来,职业规划的确是人生规划的一部分,而在中国,人们已经默认这样的逻辑:女性在做职业规划时,必需弄清楚事业和家庭哪个重要,并做好放弃其中一项的准备。而她身后的亲人爱人,也随时会提醒她必须“尽早做出选择”。
调查显示,大多数人都会支持女性放弃其中一项。“我为什么不能二者兼顾?”求助者在私信中最后问王晴。职业规划师最后给出的答案是:你可以先和家里人,尤其是伴侣,就人生规划进行一番深入沟通。也许他会很尊敬你为家庭的付出呢?或者让他换位思考一下,让他放弃事业为家庭牺牲一下呢?“找一个家里的事情都布置妥当、大家心情都不错的时候,心平气和地、正式地沟通这个问题,真正地了解他对于家庭分工的想法,对于家庭未来的设计,对于你付出的认可程度。”但王晴知道,她这番回答并不能帮助那位母亲真正解决问题,因为对方的家人已经帮她做出了选择,而她并没有具备坚持自己意愿的意志。
“我该为……放弃……吗?”这里可以填入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选择困扰:“我该为陪孩子放弃和朋友的聚会吗?”“我该为老公的喜好放弃自己的原则吗?”“我该为别人的话放弃坚持多年的生活习惯吗?”
很多牺牲都来自我们对自己的不确定,对世界的不安全感和对权威者的服从。我不确定自己的这份爱好能坚持多久,不确定孩子离开我的视线会不会遇到危险,不确定伴侣是不是会永远和我在一起,甚至,不确定我煮的这锅饭,够不够。
“牺牲者”不高兴
在那篇流传多年的故事里,只爱吃鱼头的妈妈,最后还是让儿子知道“其实妈妈不爱吃鱼头,她只是把好的都给了我”的真相。
但现实里,吃鱼头吃剩饭的妈妈,或者厚着脸皮从宴席上给孩子揣回点心的爸爸,当做出这些爱的举动时,总免不了带上无休止的唠叨。
专栏作家虫二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故事:自从几年前家里没养宠物后,妈妈天天都在吃剩饭,因为她总会下意识把饭煮多了。而习惯把自己排在最后一位的她,第二天又总把新鲜饭让给家人吃。她把吃剩饭当做展现伟大母爱的权利,谁要和她抢吃,谁就会惹她不高兴。
大家劝她:倒了吧,老吃剩饭对身体也不好。“要节约!”妈妈坚定地说,然后又唠叨起老伴和子女如何浪费、不知道日子的不容易;要放在过去,这样浪费食物会如何如何。终于有一天,妈妈因为剧烈的胃痛进了医院,“估计就是剩饭吃多了。”她又开始抱怨。
很多子女都是在父母的抱怨声中长大: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什么都给你们好的,起早贪黑地干活都是为了你们,为了这个家,你们却这样不懂事,真让我伤心。在《伟大母亲标准》里,事业、健康、爱好、时间、美貌,都在牺牲的行列。当母亲这一角色总是与奉献和牺牲联系在一起,她心里未必不会产生怨气,而她发泄怨氣的方式——唠叨,也会让身边的人产生压力。
而带着怨气的牺牲,也并非母亲的专利。
曾经有一个年轻女孩在网上提问:家里陷入破产边缘,而我只要嫁给那个男人就能救我的亲人,可我对那个男人没有任何感觉。我应该为了我的家庭牺牲自己吗?
一个用牺牲自己来成全别人的人,不管她是传统女性还是现代精英,骨子里都刻着贤惠和隐忍这两大特质。偏偏爱说真话的洪晃不给具有牺牲美德的人沾沾自喜的机会。她在《无目的美好生活》一书里毒舌:“最没救的就是又难看又贤惠的人,千万不要听那些拿‘内在美’说事的谎言。你有‘内在美’没长相,雇你当保姆的人有的是,没人娶你当媳妇。那漂亮得要死、坏得流油的人总是被男人抱回家供养得好好的。多少年来,贤惠是女人最大的缺点,最后倒霉全是贤惠闹的。”
把别人的生活当做自己的日子来过,你的牺牲,有什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