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开国秘密战》是老八路张鼎中革命战争年代的回忆录。
张鼎中1919年8月出生于山西省榆社县,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八年抗战,参加百团大战等大小战斗百余次。1945年调军调处执行部第三十一谈判小组。在华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三科兼军法处工作期间,主审马法五、黄维、陈长捷等战犯。参加开国大典秘密保卫工作。1952年赴朝鲜战场作战。1954年调华北工程指挥部政治部(后改为北京军区工程兵),长期担任政治部副主任、顾问。
本书从一个亲历诸多历史重大事件的小人物的视角,从一个侧面真实客观地再现了历史镜头中的人物命运。从审讯敌特揭开毛泽东在城南庄遭遇国民党飞机轰炸之迷幕,到执行开国大典的特殊防空任务;从密助中原部队突围,到接受刘伯承、邓小平密令参加传奇突围;从担任刘邓与叶剑英之间的空中秘密交通线,到在军事调处执行部与美国和国民党代表针锋相对的谈判;从审查“东陵大盗”孙殿英,到收审战犯黄维;从审查活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陈长捷,到与起义将领高树勋打交道;从接受摄影家沙飞死刑执行任务,到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被岁月淘洗的一个个历史事件和一个个历史人物,抖落尘埃,穿越时空,引领读者回到了逼真的历史现场。
为夺取全国的胜利,党中央、毛主席1948年3月23日从陕北出发,于1948年4月13日到达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一带,形成领导全国解放战争的新的中心。
毛主席先没去西柏坡。华北军区首长住阜平城南庄,毛泽东主席就在城南庄住下。恰恰这一住,出事了。
蒋军飞机轰炸城南庄事件不可能不引起我们的极大震惊和愤怒。
我们保卫部住城南庄东面平山县烟堡。党中央、毛主席的行动不仅绝对保密,而且属于最高密级。应该说,我们严密控制着这一带的广大区域,当地群众基础也很好,平山西柏坡和阜平城南庄的警卫工作更是非常严密。可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敌人就知道得那么清楚,并且迅速采取了周密计划的行动,这绝非偶然所致。毫无疑问,肯定是有特务和内奸提供驻地目标的方位、坐标等确切情报。
为了此事,党政机关和军委进行了大量的内查工作。我们的调查工作重心则放在华北军区自身。这是聂荣臻司令员和薄一波政委的严格要求。我们判断,毛主席与华北军区合到一起后才出的事,我们内查的主攻方向是明确的。可如同大海捞针,没取得明显进展。我感到,困难之一,在于现场难以提取人员活动证据。但是,将责任推诿给战争环境的残酷恶劣和案情的极其特殊,在我们就是失职。
事后看,主要问题还是在我们自身。我们对核心区域机关人员的政治情况掌握不细,活动情况控制不严,特别是侦察思维存在死角,焦点比较集中地聚在现场上,聚在轰炸事件的短时间内,没把关注点放在此前的内部人员的外出和对外联系上,更想不到敌人在大撒网式的日常农村组织发展和情报收集中,竟意外地逼近我最高统帅部,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拉出去和获取重大情报的目标。敌人的意外是在事前,我们的意外是在事后,而事后较长时间我们还在茫然中。
同时,也要承认出事前的麻痹。毛主席到达后,虽然警卫工作的级别提到了最高,但是周围一般人员的管理没落实到细微处。军区领率机关长期没有遭受过各种袭击,因此认为惯性的标准是安全的。事情确实有偶然性,但万无一失的要求本来就是防堵偶然性,结果一连串的偶然性被敌方引导向必然性,教训非常非常深刻。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我们于2月初进入北平,这时保卫工作千头万绪,隐蔽战线斗争空前激烈。后来杨成武副司令员又单独赋予我保卫开国大典的专项秘密任务,10月1日在天安门上直接听他指挥。无论怎样忙,对城南庄被炸案的侦破一直没有放松。内部有特务和内奸、并持续危及首脑机关安全这一判断,始终让我们日夜不安。终于在10月从保定发现线索,我们全力以赴投入,短期内突破并扩大战果,先后抓获敌特分子七名。至此,我们心头大山一样沉重的城南庄轰炸案告破。
敌保密局绝密电报是怎样解读的。
最初的线索,意外地出自敌方档案。我军解放保定,与接管其他城市一样,放在与恢复整个城市核心功能同等重要位置的大项工作,是接收和清理浩如烟海的敌人档案,特别是敌特档案。保定敌特档案的清理中,意外地发现似与城南庄轰炸案有关的一封电报。
各级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当时保卫部住在东皇城根3号,三科兼军法处住在德胜门外北郊的北平市功德林第二监狱。名称是从傅作义军“接管”来的。功德林与监狱合在一起,很有些“行霹雳手段,显菩萨之心”的意味。功德林为西洋式大门,与现在北京动物园的门脸极相近。我们自己叫军法处监狱。军法处的名义高于保卫部,处长由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张南生兼任,大家习惯把军法处与保卫部合为一谈,其实办事职能主要归我们三科。
叶运高部长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参加人有各科科长。我清楚地记得是开国大典之后的一个晚上,会议室门口设了岗哨,屋里点了电灯。在延安点油灯,常常熏得鼻子黑,入城已近一年,仍觉得电灯特别先进。我们都抽劣质纸烟,使得原就不够明亮的灯光越发暗淡。
我们传看的电报抄件上面有各级首长的批示。我记得大致是,社会部部长许建国和公安部副部长杨奇清等人的批示。在传阅电报和传达各级指示后,大家首先议了议该电报内容的真伪。均认为真件的可能性很大,理由是敌特机要密件乃是整体缴获,单独一两件作假没多大意义,整体作假更是白费劲。这也等于基本确认电报原文上人员姓名的真实性。
是的,最重要一点,电报上有名有姓。
该电报的内容是:除报告其特务活动和要求外,提出补发活动经费。
另有一段重要内容是:“职组组员刘从文自参加工作以来,对工作尚称努力,每次情报,颇有价值,职挺对其按中尉待遇,正式任用。”
刘从文!
案件发生已经一年多,我们非常清楚隐患就在内部,迷茫中突然有了清晰明确的聚焦点。会议确定,就从查名字入手,争取发现嫌疑人。不管敌人是否混淆视线,我们都应就此查个水落石出。 每次情报,颇有价值!
敌人认为颇有价值,那么反之,曾经令我们颇为震惊颇为愤慨、目前又让我们颇为费心颇为被动的是什么呢?
刘从文!!!
叶部长指定,查名字由侦察科(二科)负责。在军区范围内分部队和机关两大块。具体分工,欧阳天负责部队人员审查,徐同岗负责机关人员审查。会议确定的排查方针为,通过各级党委和保卫干部,采取秘密方式,先从花名册中查,发现同名同姓者立即上报。排查上报后的甄别与调查,由保卫部实施。
经几天排查,重要线索浮出水面。
直政部保卫股股长何同禄查到军区司令部的各小单位,查到一个刘从文。这无疑引起了高度重视。令人吃惊的这个刘从文担任司令部小灶司务长。司令部小灶是保障军区首长的,而刘从文一直随华北军区司令部行动。就是说,刘从文与城南庄重叠了。小灶司务长有条件了解首长活动情况乃至接触首长。就是说,刘从文与毛主席住处重叠了。
其他同名同姓者审查及排除情况,在此省略。
密查司务长刘从文的档案,仅有的一张“军人登记表”,内容为:刘从文,河北阜平县王快镇人,贫农出身,1939年参军。在平时表现中,工作积极,为人老实,不爱多讲话。缺点是不爱学习,思想落后。
为慎重起见,立即派人去阜平刘的家乡调查。经查,王快镇确有此人,参加八路军多年,已结婚还有孩子。新情况是,入北平城前,司令部小灶随军区首长驻阜平一带时,刘从文经常回家。这些大体都属于基本情况。调查并没有到此止步。军区保卫部的工作人员依靠村里党员骨干在王快镇进一步秘密摸底,摸王快镇的可疑情况,再看与刘从文的关联。于是发现刘从文几次回王快镇,与一个叫孟建德的往来密切。孟在华北军区大丰烟厂工作,刘回来二人就在一起吃吃喝喝,群众反映刘、孟关系极不正常。当然,群众说的不正常,主要指二人原因不明的密切接近,还不是在政治方面有何发现。叶部长掌握此情况后,经研究将刘从文、孟建德定为重大嫌疑人,认为有必要迅速立案审查。
叶部长向军区参谋长唐延杰汇报后,认为延误不得,当即决定秘密逮捕刘从文。
这样抓人是不是太过简单?这要用历史的眼光对待历史。要知道,小灶司务长,这个位置可不简单,我们这些案件知情人一个眼神不对,就能引起他的猜疑,导致逃跑或报复,危及军区首长和军事领率机关的安全。下这样的决心,政治嗅觉更为重要。不要小看刘、孟吃吃喝喝,在战争年代已经是个很大的原则问题。我们暂无直接证据,而只有凭据和逻辑:敌电报——刘从文——小灶司务长刘从文——孟建德——二人不正常交往——轰炸城南庄。能在逻辑的前几点上出现,目前只刘从文一人。案情逻辑是行动指南,不是定罪依据。正确的思路能够少走弯路。如果抓错了,我们的原则是有错必纠。若是误了,在战争年代则后果不堪设想。当时的逮捕,在异常果断的基础上,事实上包含现在的拘留、审查、查明情况后的各种措置。总之,是坏人不放过,是好人不冤枉。
逮捕刘从文的命令迅即发出。
张鼎中1919年8月出生于山西省榆社县,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八年抗战,参加百团大战等大小战斗百余次。1945年调军调处执行部第三十一谈判小组。在华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三科兼军法处工作期间,主审马法五、黄维、陈长捷等战犯。参加开国大典秘密保卫工作。1952年赴朝鲜战场作战。1954年调华北工程指挥部政治部(后改为北京军区工程兵),长期担任政治部副主任、顾问。
本书从一个亲历诸多历史重大事件的小人物的视角,从一个侧面真实客观地再现了历史镜头中的人物命运。从审讯敌特揭开毛泽东在城南庄遭遇国民党飞机轰炸之迷幕,到执行开国大典的特殊防空任务;从密助中原部队突围,到接受刘伯承、邓小平密令参加传奇突围;从担任刘邓与叶剑英之间的空中秘密交通线,到在军事调处执行部与美国和国民党代表针锋相对的谈判;从审查“东陵大盗”孙殿英,到收审战犯黄维;从审查活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陈长捷,到与起义将领高树勋打交道;从接受摄影家沙飞死刑执行任务,到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被岁月淘洗的一个个历史事件和一个个历史人物,抖落尘埃,穿越时空,引领读者回到了逼真的历史现场。
为夺取全国的胜利,党中央、毛主席1948年3月23日从陕北出发,于1948年4月13日到达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一带,形成领导全国解放战争的新的中心。
毛主席先没去西柏坡。华北军区首长住阜平城南庄,毛泽东主席就在城南庄住下。恰恰这一住,出事了。
蒋军飞机轰炸城南庄事件不可能不引起我们的极大震惊和愤怒。
我们保卫部住城南庄东面平山县烟堡。党中央、毛主席的行动不仅绝对保密,而且属于最高密级。应该说,我们严密控制着这一带的广大区域,当地群众基础也很好,平山西柏坡和阜平城南庄的警卫工作更是非常严密。可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敌人就知道得那么清楚,并且迅速采取了周密计划的行动,这绝非偶然所致。毫无疑问,肯定是有特务和内奸提供驻地目标的方位、坐标等确切情报。
为了此事,党政机关和军委进行了大量的内查工作。我们的调查工作重心则放在华北军区自身。这是聂荣臻司令员和薄一波政委的严格要求。我们判断,毛主席与华北军区合到一起后才出的事,我们内查的主攻方向是明确的。可如同大海捞针,没取得明显进展。我感到,困难之一,在于现场难以提取人员活动证据。但是,将责任推诿给战争环境的残酷恶劣和案情的极其特殊,在我们就是失职。
事后看,主要问题还是在我们自身。我们对核心区域机关人员的政治情况掌握不细,活动情况控制不严,特别是侦察思维存在死角,焦点比较集中地聚在现场上,聚在轰炸事件的短时间内,没把关注点放在此前的内部人员的外出和对外联系上,更想不到敌人在大撒网式的日常农村组织发展和情报收集中,竟意外地逼近我最高统帅部,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拉出去和获取重大情报的目标。敌人的意外是在事前,我们的意外是在事后,而事后较长时间我们还在茫然中。
同时,也要承认出事前的麻痹。毛主席到达后,虽然警卫工作的级别提到了最高,但是周围一般人员的管理没落实到细微处。军区领率机关长期没有遭受过各种袭击,因此认为惯性的标准是安全的。事情确实有偶然性,但万无一失的要求本来就是防堵偶然性,结果一连串的偶然性被敌方引导向必然性,教训非常非常深刻。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我们于2月初进入北平,这时保卫工作千头万绪,隐蔽战线斗争空前激烈。后来杨成武副司令员又单独赋予我保卫开国大典的专项秘密任务,10月1日在天安门上直接听他指挥。无论怎样忙,对城南庄被炸案的侦破一直没有放松。内部有特务和内奸、并持续危及首脑机关安全这一判断,始终让我们日夜不安。终于在10月从保定发现线索,我们全力以赴投入,短期内突破并扩大战果,先后抓获敌特分子七名。至此,我们心头大山一样沉重的城南庄轰炸案告破。
敌保密局绝密电报是怎样解读的。
最初的线索,意外地出自敌方档案。我军解放保定,与接管其他城市一样,放在与恢复整个城市核心功能同等重要位置的大项工作,是接收和清理浩如烟海的敌人档案,特别是敌特档案。保定敌特档案的清理中,意外地发现似与城南庄轰炸案有关的一封电报。
各级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当时保卫部住在东皇城根3号,三科兼军法处住在德胜门外北郊的北平市功德林第二监狱。名称是从傅作义军“接管”来的。功德林与监狱合在一起,很有些“行霹雳手段,显菩萨之心”的意味。功德林为西洋式大门,与现在北京动物园的门脸极相近。我们自己叫军法处监狱。军法处的名义高于保卫部,处长由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张南生兼任,大家习惯把军法处与保卫部合为一谈,其实办事职能主要归我们三科。
叶运高部长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参加人有各科科长。我清楚地记得是开国大典之后的一个晚上,会议室门口设了岗哨,屋里点了电灯。在延安点油灯,常常熏得鼻子黑,入城已近一年,仍觉得电灯特别先进。我们都抽劣质纸烟,使得原就不够明亮的灯光越发暗淡。
我们传看的电报抄件上面有各级首长的批示。我记得大致是,社会部部长许建国和公安部副部长杨奇清等人的批示。在传阅电报和传达各级指示后,大家首先议了议该电报内容的真伪。均认为真件的可能性很大,理由是敌特机要密件乃是整体缴获,单独一两件作假没多大意义,整体作假更是白费劲。这也等于基本确认电报原文上人员姓名的真实性。
是的,最重要一点,电报上有名有姓。
该电报的内容是:除报告其特务活动和要求外,提出补发活动经费。
另有一段重要内容是:“职组组员刘从文自参加工作以来,对工作尚称努力,每次情报,颇有价值,职挺对其按中尉待遇,正式任用。”
刘从文!
案件发生已经一年多,我们非常清楚隐患就在内部,迷茫中突然有了清晰明确的聚焦点。会议确定,就从查名字入手,争取发现嫌疑人。不管敌人是否混淆视线,我们都应就此查个水落石出。 每次情报,颇有价值!
敌人认为颇有价值,那么反之,曾经令我们颇为震惊颇为愤慨、目前又让我们颇为费心颇为被动的是什么呢?
刘从文!!!
叶部长指定,查名字由侦察科(二科)负责。在军区范围内分部队和机关两大块。具体分工,欧阳天负责部队人员审查,徐同岗负责机关人员审查。会议确定的排查方针为,通过各级党委和保卫干部,采取秘密方式,先从花名册中查,发现同名同姓者立即上报。排查上报后的甄别与调查,由保卫部实施。
经几天排查,重要线索浮出水面。
直政部保卫股股长何同禄查到军区司令部的各小单位,查到一个刘从文。这无疑引起了高度重视。令人吃惊的这个刘从文担任司令部小灶司务长。司令部小灶是保障军区首长的,而刘从文一直随华北军区司令部行动。就是说,刘从文与城南庄重叠了。小灶司务长有条件了解首长活动情况乃至接触首长。就是说,刘从文与毛主席住处重叠了。
其他同名同姓者审查及排除情况,在此省略。
密查司务长刘从文的档案,仅有的一张“军人登记表”,内容为:刘从文,河北阜平县王快镇人,贫农出身,1939年参军。在平时表现中,工作积极,为人老实,不爱多讲话。缺点是不爱学习,思想落后。
为慎重起见,立即派人去阜平刘的家乡调查。经查,王快镇确有此人,参加八路军多年,已结婚还有孩子。新情况是,入北平城前,司令部小灶随军区首长驻阜平一带时,刘从文经常回家。这些大体都属于基本情况。调查并没有到此止步。军区保卫部的工作人员依靠村里党员骨干在王快镇进一步秘密摸底,摸王快镇的可疑情况,再看与刘从文的关联。于是发现刘从文几次回王快镇,与一个叫孟建德的往来密切。孟在华北军区大丰烟厂工作,刘回来二人就在一起吃吃喝喝,群众反映刘、孟关系极不正常。当然,群众说的不正常,主要指二人原因不明的密切接近,还不是在政治方面有何发现。叶部长掌握此情况后,经研究将刘从文、孟建德定为重大嫌疑人,认为有必要迅速立案审查。
叶部长向军区参谋长唐延杰汇报后,认为延误不得,当即决定秘密逮捕刘从文。
这样抓人是不是太过简单?这要用历史的眼光对待历史。要知道,小灶司务长,这个位置可不简单,我们这些案件知情人一个眼神不对,就能引起他的猜疑,导致逃跑或报复,危及军区首长和军事领率机关的安全。下这样的决心,政治嗅觉更为重要。不要小看刘、孟吃吃喝喝,在战争年代已经是个很大的原则问题。我们暂无直接证据,而只有凭据和逻辑:敌电报——刘从文——小灶司务长刘从文——孟建德——二人不正常交往——轰炸城南庄。能在逻辑的前几点上出现,目前只刘从文一人。案情逻辑是行动指南,不是定罪依据。正确的思路能够少走弯路。如果抓错了,我们的原则是有错必纠。若是误了,在战争年代则后果不堪设想。当时的逮捕,在异常果断的基础上,事实上包含现在的拘留、审查、查明情况后的各种措置。总之,是坏人不放过,是好人不冤枉。
逮捕刘从文的命令迅即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