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起搏器植入后心房颤动发生情况的观察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f285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经常合并心房颤动(房颤),尤其是窦房结功能障碍患者。与单腔起搏器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双腔起搏有助于减少房颤的发生,然而调查研究表明植入双腔起搏器后患者的房颤发病率仍继续增加。本文对本中心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进行了随访,旨在了解植入术后房颤的发生情况。

其他文献
目的根据CHADS2评分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探讨口服阿司匹林抗凝治疗与口服华法林抗栓治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2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根据CHADS2评分进行分组,抗凝周期均大于6个月,其中40例评分〈2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组),评分≥2的患者中25例口服阿司匹林(2组)抗凝,17例口服华法林抗栓,分别随访是否有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及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1组1例发生缺
期刊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等)的一种转归,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虽然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不断取得进展,但仍有部分顽固性心力衰竭疗效不佳。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近年来已经得到公认。本文就本院植入CRT—D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
射频消融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有力手段,其原理是直接损伤心肌内兴奋点或传导通路,因损伤心电生理结构对缓慢心律失常无效,故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射频消融不能用于治疗缓慢心律失常。新近有作者另辟途径,采用心房内射频消融技术治疗缓慢心律失常取得良好效果,其原理是心脏去副交感神经支配,即通过心房内消融损伤紧贴心房的壁内神经节,减弱副交感神经对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影响,达到提高心率或改善房室传导的效果。下面对这一全新的
胺碘酮是60年代初合成的含碘苯呋喃衍生物,早年用作冠状动脉扩张剂,治疗心绞痛。但同时发现,胺碘酮能延长QT间期具有较强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于70年代后作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至今。临床医生对其使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由于胺碘酮能延长动作电位时限(APD),通常不用于QT间期延长的病人。笔者近期遇见两例应用胺碘酮治疗长QT综合征(LQTS)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心房自动阈值夺获功能迟迟未应用到临床,主要困难与障碍是心房的刺激波振幅低,极化电位相对高,临床在体表心电图上有时根本无法识别是否心房夺获。美敦力公司最新推出的EnPulse起搏器,具有心房自动阈值夺获功能,成为全球率先具有心房自动阈值管理(ACM)的起搏器。本文对EnPulse起搏器ACM功能的准确性及安全性进行初步观察。
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包括多种方法,目前药物治疗仍是应用最广的手段,非药物治疗,如经导管射频消融发展迅速,外科微创迷宫术、植入性心房除颤器、起搏治疗也在研究、探索之中。虽然房颤治疗手段多样,但如何选择仍然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问题之一。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并且有很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近年来,对房颤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房颤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一般人群房颤的总患病率约为0.6%,且有随年龄上升的趋势。由于冠心病的发生率也随年龄增大而提高,因此通常认为冠心病是中老年人房颤的主要原因。在Framingham心脏研究中并未发现冠心病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证实心肌梗死可以预测房颤的发生。本文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确诊为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24岁,汉族,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10年于2008年4月23日入院。曾于当地医院经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平素无胸闷、心悸、气短,无蹲踞现象,日常活动无明显受限。体格检查:血压120/75mm Hg(1mmHg=0.133kPa),口唇无紫绀,无杵状指。
束支折返性心动过速(bundle branch reentrant tachycardia,BBR—T)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一个类型,约占所有诱发室速的6%。BBR—T是人类心室折返激动中惟一具有清晰明确的折返环的室速。希氏束(至少其远段)一束支一浦肯野系统(HPS)和心室肌是折返环的必需组成部分。BBR—T也呈持续性单形室速,远比伴随冠心病、心肌梗死后的室速少见。证实持续性单形室速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