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基本情况
为选拔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潜质的人才,经教育部批准,本校成为2008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之一。两年来,按照教育部提出的“标准刚性化,程序规范化,招生办法公开化,录取结果公示化”的四化要求,本校在充分调研、各方面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华中农业大学自主选拔录取实施办法》,该办法结合学校实际,在报名条件上,体现向有特长、综合素质较高的考生倾斜,向热爱农业和生命科学的考生倾斜;在考核方式上,从单一面试发展到笔试与面试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中英文口头表达、应变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个人的兴趣特长。
随着自主招生政策的深入宣传、考生和家长对本校综合实力、办学特色的进一步了解,越来越多的考生开始关注本校自主招生政策,选择通过自主选拔录取的方式进入本校学习深造。但与此同时,近三年的实际录取自主选拔生源数仍未达到计划数,除了入选考生未达线的情况外,部分考生取得多所自主招生考试的合格证,他们在报考的时候有更大的选择性,这也成为我校生源流失的重要因素。
二、本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一)招生过程讲规范,多措并举保公平
本校在自主招生工作中,严格执行教育部的相关规定,维护招生工作的严肃性。首先,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标准和录取办法。学校严格按录取办法操作,认真对申请人材料和资格进行审核,确定参加考核学生名单,成立由不同学科的专家、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中学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负责对候选人进行笔试和面试考核,学校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自主招生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对于录取过程中的核心环节都经过了录取员、招生部门负责人、招生领导小组的多道程序严格审查把关,切实落实各级管理责任制、重大问题报告制、招生过程督查制。其次,认真组织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在招生工作流程上进一步明确了各阶段信息公开的基本内容,规范结果公示时间、方式等具体要求。学校及时将所有信息包括录取规则、录取时间、录取进程、录取结果等信息通过网络、报纸等多种渠道进行公布,不断充实、完善“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招生网”。同时,学校认真做好咨询服务工作,安排专人处理考生来信,负责网上答疑,接待考生和家长的来访,对考生和家长需要了解的内容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考生及家长的知情权,确保自主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试题内容显特色,考核形式查素质
本校自主招生考试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既重视对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又通过面试考查学生知识面、思维、交流、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试题中,除了语、数、外等基本知识外,还包括学生对本校校情的了解。在2009年语文试卷中,有一道题目要求考生用不到50个字阐释对华中农业大学校徽象征意义的理解,我校校徽采用圆形造型,主体部分以楚国“编钟”和传统农具“耒耜”为基础,大多数考生考完后表示,这道题目的独特之处是可以猜到其一定跟学校的农学特色有关,深绿色的图案蕴含着“农业”和“绿色”主题。自主招生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选拔符合高校办学理念的学生,这样的试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字功底,更重要的是考查了学生在考试之前有没有主动了解学校基本情况的意识,是否清楚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是否认同学校的办学精神。
(三)“以生为本”放首位,立足校情选人才
学校在自主招生工作中始终贯穿以考生为本、为考生服务的精神,把最大限度地保证考生的利益放在工作首位。2008年受冰雪天气影响,部分考生由于交通问题未能前来参加考试,本着关爱考生的精神,学校于1月和3月分两次进行了自主招生面试考核,给缺考学生又一次机会。为进一步方便考生,近两年学校自主招生除在校内设立考点外,还在省内参加考核人数相对集中的襄樊、荆州地区安排考点,在生源大省山东也设立了考点,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就近参加考核。
通过三年的自主招生工作,学校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主招生是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学科特点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的重要方式。自主招生的定位不是单纯地为了发现“偏才”“怪才”,而是挑选符合学校办学理念的优质生源。在社会还对高等农业院校、农科专业存在一些偏见和错误认识的时代,农科专业的实际招生情况与办学水平并不相称,农科专业往往很难录取到高分考生,调剂志愿的居多,部分学生对自己录取的农科专业缺乏认同,专业思想不稳定。我们希望使自主招生成为对有一定专长、对农科专业感兴趣、愿意投身农业科技研究的考生行之有效的选拔渠道。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学校在自主招生报名条件中明确列出:对农业科技具有浓厚兴趣,立志学农爱农;热爱生命科学,立志从事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研究的考生均可报考。在录取规则中规定:若考生投档成绩达到生源省一本线,第一志愿报考农科专业,学校满足其第一专业志愿;若考生高考文化总分达到校线,高中阶段获得化学或生物奥赛省赛区三等奖以上,可以就读我校生物类基地班。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本校争取了更多的愿意学农爱农、热爱生命科学的优质生源。
三、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社会上存在着对自主招生公平性的质疑
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进行以来,社会上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最主要的矛盾集中在自主选拔录取的公平性上。首先是地区公平的问题。在部分举行自主招生的学校中,对学生报名地域进行了限制,并不是面向全国所有省份招生,这就造成了一定的不公平,剥夺了部分优秀考生通过自主招生选择高校的自主权。其次是校际公平的问题。很多高校的报名条件中明确要求重点中学的考生才能参加选拔,对于非重点中学的考生来说,在高中阶段就没有享受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这样的规定让他们更难享受高等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公平。第三是城乡公平的问题。从自主招生的生源情况来看,城市考生的数量远多于农村考生,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学生享受到的基础教育条件较好,综合素质相对比较高,在自主招生考生中更具优势,另一方面,参加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需要一定的成本,包括路费、报名费、住宿费等很多项目,农村考生尤其是非高校属地的农村考生是无力承担这些费用的。从这一点上看,自主招生制度加剧了城市与农村考生之间的不公平。
(二)自主招生给基础教育带来一定的压力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中指出,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推进自主招生制度改革,要按照“三个有助于”的原则,即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可见实行自主招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力量。高校人才选拔的价值取向对基础教育具有一定的引导性,高考分数不再是唯一的录取标准,其会使中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各种潜力的挖掘和培养,重视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鼓励学生实现个性发展,进而逐渐减弱基础教育领域唯分数论的巨大影响,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能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使高校能够真正吸纳高质量人才。但自主招生这一多元化的招生途径在试点过程中也给基础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自主招生对中学教学安排的干扰,部分中学校长认为自主招生考试的时间正好是宝贵的高三第二轮复习时间,由于要参加自主招生考试,一些考生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一些报考了多个学校的考生,连续一个月的周末都在东奔西跑,打乱了原有的复习规律,对考生来说影响非常大,而即使通过自主招生,绝大部分学校还是要求高考分数达到一本线。此外,部分高校自主招生的试题过于追求难度,基本知识的范围超出了高考大纲,例如英语甚至出现了大学六级单词,为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原本就复习紧张的中学生还要另外学习大学英语的词汇,这就在导向性上出现了问题。自主招生应该成为高考的有益补充,应该着重考察高考无法考核的综合素质等方面,而不是成为“二次高考”。
(三)高校自主招生面临“生源不足”的情况
自主招生考试工作的组织对于高校来说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从命题、制卷、评分到评委的确定等需要多个部门的分工协作。但从实际录取的结果来看,即便许多高校已经按照1∶2的比例发放合格证,最终录取的考生数还是不能完成计划,原本用于选拔高素质人才的自主招生计划不得不用于别处,这实际上就影响了自主招生制度功能的实现。一方面,自主招生要给考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允许考生同时参加多个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然后自由选择填报,但另一方面,这种制度使高校无法预测生源情况,尤其是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此外,大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还是要受到高考成绩的约束,有一些综合素质比较好、获得高校自主招生合格证的考生却因为高考成绩未达线而不能录取。综合以上的因素,部分高校最后实际录取的考生数占计划数的比例是比较小的,出现了相对“生源不足”的情况。
(四)考生个体对自主招生缺乏正确的认知
自主招生政策虽然已推行了数年,但广大考生及家长对于自主招生还未能正确的认知。一种情况是不知道自主招生的政策,很多考生只顾埋头复习,无暇了解各高校的招生信息,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的考生,家长也无力帮助考生来获取信息,不知道自主招生制度的存在,致使部分考生错失良机。另一种情况是对自主招生政策的认知存在偏差,在我校对新生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没有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原因是“觉得自己考不上”,他们认为自主招生考试只是那些有特长的、获得各种竞赛奖励的学生才能够参加的,这样的认识误区束缚了他们。从上述因素可以看出,自主招生制度的推行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特别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对接,只有中学认可了自主招生制度,才会有意识地向学生宣传政策,组织、鼓励学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自主招生才会被更多的考生和家长了解和认同。
四、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一)建立监督机制,规范招生工作
自主招生制度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相应的监督和保障机制的完善。监督机制不是单纯对高校或中学某一方面的约束,而应该是一个系统,对自主招生整个体系的监督。对于中学来说,在推荐考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时候不能弄虚作假,否则将接受相应的处罚;对于高校来说,要坚持条件明确、程序规范、办法公开、结果公示的自主招生原则,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做到公开透明,从考生报名资格认定、试卷制作、评委选聘到阅卷评分、成绩公布都要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招生行为,要始终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涉及招生工作的重大问题实行集体议事制度,由招生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决定,始终坚持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的工作原则,建立招生录取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做好自我约束。对于社会层面来说,应该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虽然自主招生制度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关键部分,将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产生巨大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实现需要社会各层面的共同努力。
(二)加强统筹规划,维护社会公平
自主招生制度的出台是高考改革迈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对于整个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对整个社会的人才流动机制都产生巨大影响。政府在自主招生改革过程中,应该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既赋予高校选拔人才的自主权,更要维护社会公平,保证社会机构的良性运行。政府应该加强在宏观规划协调方面的作用,引导高校自主招生的发展方向。首先,应该明确自主招生工作的目标,通过改革试点最终要构建何种教育体系,进一步理顺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关系,使自主招生摆脱由于权责关系模糊等因素带来的限制。其次,在推行步骤上应该有总体时间规划,从试点到全面铺开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即便是探索也应该制定阶段性的目标。再次,政府应该切实担负起统筹规划的作用,比如针对目前自主招生存在的各高校考试时间跨度过长,考生负担过重、地区不公平等情况制定相应的法规进行协调。
(三)更新思想观念,扩大高校自主权
任何制度的变迁都取决于思想观念的更新,自主招生制度出台以来在社会上备受争议,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因为社会上存在一些腐败现象就质疑自主招生的公平性,因为现行制度的不完善就否定自主招生制度的可行性。综观各国的招生制度,自主招生是高校选拔录取学生卓有成效的途径,有利于高校实现自己的办学理念,提高选拔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优化高校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对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自主招生制度应该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一是在招生范围方面,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适当扩大考生范围,不是只有生源大省、重点中学、获奖学生才可以参加自主招生选拔,只要符合学校办学特点、综合素质高的考生都有报名资格。二是在录取模式上,一些教育专家提出了“高考 自主招生”“学业水平测试 自主招生”等模式,其实这些模式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改变目前高考成绩“一刀切”的现状,实现招生体制的多元化,这就必须给高校确定录取标准的自主权,使通过自主招生的考生可以不参加高考直接录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
为选拔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潜质的人才,经教育部批准,本校成为2008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之一。两年来,按照教育部提出的“标准刚性化,程序规范化,招生办法公开化,录取结果公示化”的四化要求,本校在充分调研、各方面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华中农业大学自主选拔录取实施办法》,该办法结合学校实际,在报名条件上,体现向有特长、综合素质较高的考生倾斜,向热爱农业和生命科学的考生倾斜;在考核方式上,从单一面试发展到笔试与面试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中英文口头表达、应变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个人的兴趣特长。
随着自主招生政策的深入宣传、考生和家长对本校综合实力、办学特色的进一步了解,越来越多的考生开始关注本校自主招生政策,选择通过自主选拔录取的方式进入本校学习深造。但与此同时,近三年的实际录取自主选拔生源数仍未达到计划数,除了入选考生未达线的情况外,部分考生取得多所自主招生考试的合格证,他们在报考的时候有更大的选择性,这也成为我校生源流失的重要因素。
二、本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一)招生过程讲规范,多措并举保公平
本校在自主招生工作中,严格执行教育部的相关规定,维护招生工作的严肃性。首先,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标准和录取办法。学校严格按录取办法操作,认真对申请人材料和资格进行审核,确定参加考核学生名单,成立由不同学科的专家、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中学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负责对候选人进行笔试和面试考核,学校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自主招生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对于录取过程中的核心环节都经过了录取员、招生部门负责人、招生领导小组的多道程序严格审查把关,切实落实各级管理责任制、重大问题报告制、招生过程督查制。其次,认真组织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在招生工作流程上进一步明确了各阶段信息公开的基本内容,规范结果公示时间、方式等具体要求。学校及时将所有信息包括录取规则、录取时间、录取进程、录取结果等信息通过网络、报纸等多种渠道进行公布,不断充实、完善“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招生网”。同时,学校认真做好咨询服务工作,安排专人处理考生来信,负责网上答疑,接待考生和家长的来访,对考生和家长需要了解的内容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考生及家长的知情权,确保自主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试题内容显特色,考核形式查素质
本校自主招生考试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既重视对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又通过面试考查学生知识面、思维、交流、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试题中,除了语、数、外等基本知识外,还包括学生对本校校情的了解。在2009年语文试卷中,有一道题目要求考生用不到50个字阐释对华中农业大学校徽象征意义的理解,我校校徽采用圆形造型,主体部分以楚国“编钟”和传统农具“耒耜”为基础,大多数考生考完后表示,这道题目的独特之处是可以猜到其一定跟学校的农学特色有关,深绿色的图案蕴含着“农业”和“绿色”主题。自主招生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选拔符合高校办学理念的学生,这样的试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字功底,更重要的是考查了学生在考试之前有没有主动了解学校基本情况的意识,是否清楚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是否认同学校的办学精神。
(三)“以生为本”放首位,立足校情选人才
学校在自主招生工作中始终贯穿以考生为本、为考生服务的精神,把最大限度地保证考生的利益放在工作首位。2008年受冰雪天气影响,部分考生由于交通问题未能前来参加考试,本着关爱考生的精神,学校于1月和3月分两次进行了自主招生面试考核,给缺考学生又一次机会。为进一步方便考生,近两年学校自主招生除在校内设立考点外,还在省内参加考核人数相对集中的襄樊、荆州地区安排考点,在生源大省山东也设立了考点,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就近参加考核。
通过三年的自主招生工作,学校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主招生是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学科特点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的重要方式。自主招生的定位不是单纯地为了发现“偏才”“怪才”,而是挑选符合学校办学理念的优质生源。在社会还对高等农业院校、农科专业存在一些偏见和错误认识的时代,农科专业的实际招生情况与办学水平并不相称,农科专业往往很难录取到高分考生,调剂志愿的居多,部分学生对自己录取的农科专业缺乏认同,专业思想不稳定。我们希望使自主招生成为对有一定专长、对农科专业感兴趣、愿意投身农业科技研究的考生行之有效的选拔渠道。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学校在自主招生报名条件中明确列出:对农业科技具有浓厚兴趣,立志学农爱农;热爱生命科学,立志从事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研究的考生均可报考。在录取规则中规定:若考生投档成绩达到生源省一本线,第一志愿报考农科专业,学校满足其第一专业志愿;若考生高考文化总分达到校线,高中阶段获得化学或生物奥赛省赛区三等奖以上,可以就读我校生物类基地班。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本校争取了更多的愿意学农爱农、热爱生命科学的优质生源。
三、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社会上存在着对自主招生公平性的质疑
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进行以来,社会上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最主要的矛盾集中在自主选拔录取的公平性上。首先是地区公平的问题。在部分举行自主招生的学校中,对学生报名地域进行了限制,并不是面向全国所有省份招生,这就造成了一定的不公平,剥夺了部分优秀考生通过自主招生选择高校的自主权。其次是校际公平的问题。很多高校的报名条件中明确要求重点中学的考生才能参加选拔,对于非重点中学的考生来说,在高中阶段就没有享受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这样的规定让他们更难享受高等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公平。第三是城乡公平的问题。从自主招生的生源情况来看,城市考生的数量远多于农村考生,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学生享受到的基础教育条件较好,综合素质相对比较高,在自主招生考生中更具优势,另一方面,参加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需要一定的成本,包括路费、报名费、住宿费等很多项目,农村考生尤其是非高校属地的农村考生是无力承担这些费用的。从这一点上看,自主招生制度加剧了城市与农村考生之间的不公平。
(二)自主招生给基础教育带来一定的压力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中指出,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推进自主招生制度改革,要按照“三个有助于”的原则,即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可见实行自主招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力量。高校人才选拔的价值取向对基础教育具有一定的引导性,高考分数不再是唯一的录取标准,其会使中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各种潜力的挖掘和培养,重视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鼓励学生实现个性发展,进而逐渐减弱基础教育领域唯分数论的巨大影响,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能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使高校能够真正吸纳高质量人才。但自主招生这一多元化的招生途径在试点过程中也给基础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自主招生对中学教学安排的干扰,部分中学校长认为自主招生考试的时间正好是宝贵的高三第二轮复习时间,由于要参加自主招生考试,一些考生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一些报考了多个学校的考生,连续一个月的周末都在东奔西跑,打乱了原有的复习规律,对考生来说影响非常大,而即使通过自主招生,绝大部分学校还是要求高考分数达到一本线。此外,部分高校自主招生的试题过于追求难度,基本知识的范围超出了高考大纲,例如英语甚至出现了大学六级单词,为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原本就复习紧张的中学生还要另外学习大学英语的词汇,这就在导向性上出现了问题。自主招生应该成为高考的有益补充,应该着重考察高考无法考核的综合素质等方面,而不是成为“二次高考”。
(三)高校自主招生面临“生源不足”的情况
自主招生考试工作的组织对于高校来说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从命题、制卷、评分到评委的确定等需要多个部门的分工协作。但从实际录取的结果来看,即便许多高校已经按照1∶2的比例发放合格证,最终录取的考生数还是不能完成计划,原本用于选拔高素质人才的自主招生计划不得不用于别处,这实际上就影响了自主招生制度功能的实现。一方面,自主招生要给考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允许考生同时参加多个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然后自由选择填报,但另一方面,这种制度使高校无法预测生源情况,尤其是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此外,大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还是要受到高考成绩的约束,有一些综合素质比较好、获得高校自主招生合格证的考生却因为高考成绩未达线而不能录取。综合以上的因素,部分高校最后实际录取的考生数占计划数的比例是比较小的,出现了相对“生源不足”的情况。
(四)考生个体对自主招生缺乏正确的认知
自主招生政策虽然已推行了数年,但广大考生及家长对于自主招生还未能正确的认知。一种情况是不知道自主招生的政策,很多考生只顾埋头复习,无暇了解各高校的招生信息,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的考生,家长也无力帮助考生来获取信息,不知道自主招生制度的存在,致使部分考生错失良机。另一种情况是对自主招生政策的认知存在偏差,在我校对新生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没有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原因是“觉得自己考不上”,他们认为自主招生考试只是那些有特长的、获得各种竞赛奖励的学生才能够参加的,这样的认识误区束缚了他们。从上述因素可以看出,自主招生制度的推行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特别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对接,只有中学认可了自主招生制度,才会有意识地向学生宣传政策,组织、鼓励学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自主招生才会被更多的考生和家长了解和认同。
四、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一)建立监督机制,规范招生工作
自主招生制度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相应的监督和保障机制的完善。监督机制不是单纯对高校或中学某一方面的约束,而应该是一个系统,对自主招生整个体系的监督。对于中学来说,在推荐考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时候不能弄虚作假,否则将接受相应的处罚;对于高校来说,要坚持条件明确、程序规范、办法公开、结果公示的自主招生原则,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做到公开透明,从考生报名资格认定、试卷制作、评委选聘到阅卷评分、成绩公布都要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招生行为,要始终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涉及招生工作的重大问题实行集体议事制度,由招生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决定,始终坚持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的工作原则,建立招生录取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做好自我约束。对于社会层面来说,应该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虽然自主招生制度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关键部分,将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产生巨大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实现需要社会各层面的共同努力。
(二)加强统筹规划,维护社会公平
自主招生制度的出台是高考改革迈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对于整个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对整个社会的人才流动机制都产生巨大影响。政府在自主招生改革过程中,应该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既赋予高校选拔人才的自主权,更要维护社会公平,保证社会机构的良性运行。政府应该加强在宏观规划协调方面的作用,引导高校自主招生的发展方向。首先,应该明确自主招生工作的目标,通过改革试点最终要构建何种教育体系,进一步理顺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关系,使自主招生摆脱由于权责关系模糊等因素带来的限制。其次,在推行步骤上应该有总体时间规划,从试点到全面铺开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即便是探索也应该制定阶段性的目标。再次,政府应该切实担负起统筹规划的作用,比如针对目前自主招生存在的各高校考试时间跨度过长,考生负担过重、地区不公平等情况制定相应的法规进行协调。
(三)更新思想观念,扩大高校自主权
任何制度的变迁都取决于思想观念的更新,自主招生制度出台以来在社会上备受争议,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因为社会上存在一些腐败现象就质疑自主招生的公平性,因为现行制度的不完善就否定自主招生制度的可行性。综观各国的招生制度,自主招生是高校选拔录取学生卓有成效的途径,有利于高校实现自己的办学理念,提高选拔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优化高校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对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自主招生制度应该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一是在招生范围方面,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适当扩大考生范围,不是只有生源大省、重点中学、获奖学生才可以参加自主招生选拔,只要符合学校办学特点、综合素质高的考生都有报名资格。二是在录取模式上,一些教育专家提出了“高考 自主招生”“学业水平测试 自主招生”等模式,其实这些模式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改变目前高考成绩“一刀切”的现状,实现招生体制的多元化,这就必须给高校确定录取标准的自主权,使通过自主招生的考生可以不参加高考直接录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