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2017年漯河市基础教育研究项目《关于小学阶段语文阅读的研究》(LHT2017007)研究成果。
新课程实施以来,按“主题”组织单元的设计已成为语文教科书编排的一个新取向。单元主题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单元的设计突破了以往教科书封闭、零散和乏味的结构体系,对学生的参与很有吸引力。这种设计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单元主题教学着眼于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更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策略,更多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问题,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既注意同一主题下各部分内容的相互支持,也要注意联系以往学过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现实生活,实施灵活而开放的教学。那如何进行单元主题导读,实现“教为不教”的目的。
一、浏览课文 验证主题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目录,看看精读课文有哪些?略读课文有哪些?接着快速默读(浏览)课文,自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目的,最后全班交流默读课文的收获,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注重了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概括文章内容能力的培养,更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本组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为下一步将课文与课文之间的整合打下了基础,遵循了“单元主题教学”的整体性、整合性。
二、围绕主题 形成体系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本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设计编排,单元内各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呈现、展示。“单元活动主题”是贯穿整个单元教学的主线,单元活动主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活动的实际情况,达到单元训练重点的目的。我想“单元主题”就像高高矗立的金字塔,单元内的每篇课文就是托起金字塔的一块块基石。只有对这些“基石”进行系统化的累砌,地面上才有可能出现金碧辉煌的“金字塔”;若“基石”东一块西一块,何来“金字塔”的耸峙云天?所以说,我们只有对单元内每篇课文的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才吻合新课程语文读本的编辑思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凸现和实现单元主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功能,才能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能主动积极的去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积累。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编排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通过认真阅读感悟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而训练的重点是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描写表现革命先辈对革命的忠诚、坚贞不屈,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我根据这一单元的编排目的及训练重点,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
(1)感悟革命豪情,学会品析人物。《十六年前的回忆》既要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李大钊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学会品析人物是自主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来体会和感受人物高贵品质的读书方法。在教学时,基于学生对李大钊不是很了解的原因,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及李大钊被捕时革命形式的资料,拉近学生与李大钊及当时背景的距离,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教学时,我破题导入,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得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进一步问学生“你觉得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以此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神态的句段引导学生感悟深入理解课文。此时,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画出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简单写下自己的感悟。例如句子“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神态、动作描写进行深入体会,想象李大钊当时的表情及心情,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在有所领悟的基础上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李大钊面对敌人的临危不惧及对革命事业的信心。让学生通过对本课地学习,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学会品析人物的基本方法。总之,教学时,避免过早地主观设定重点句段,造成学生对课文片面的理解,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
(2)巧用读书方法,感受人物品质。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品析人物能力的基础上,试着独立阅读,独立品析人物,体会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感受革命先辈的伟大,激发崇敬、缅怀革命先辈的思想感情。《灯光》《一夜的工作》两课的教学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会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让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体现人物高贵品质的语句体会郝副营长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不惜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人格。总而言之,就是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
(3)巧设辩论,树立人生理想。《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开篇点题提出中心论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首先提出要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也就是人生的价值,借此话题我跟学生说“理想是人生导航的灯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并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奋斗,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以“我的理想”为辩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辩论,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革命志士的无私奉献,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为自己有价值的人生努力的意识。 三、单元活动 拓展延伸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资源,有两大核心组成:一是课堂文本资源,二是课外文本资源。课堂文本资源是有限的、单一的,用叶老的话说“教材永远只是一个例子。”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课堂文本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大课外阅读。那如何进行课外拓展,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强化文本主题对学生的心灵冲撞力呢?
(1)围绕主题,课前指导阅读。有些课文所讲述的事情,与我们尤其是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难以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针对这种情况,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学习新课文前我根据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资料补充,在师生搜集的资料助读下,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时还引进报刊杂志中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帮助学生将课文内容拉近我们的生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如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同学们可先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来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看有关李大钊的影视作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感受李大钊的革命精神,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2)围绕主题,课后指导阅读。为了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学完课文后我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有效阅读交流《经典阅读》的三篇文章,进行巩固阅读,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一重点内容。课后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有关革命英雄的书籍,进一步感受革命英雄的高贵品质,引导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去理解内容并掌握作者的这一写作方法。还有些课文节选自长篇作品中的片断,学完课文后,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来原著读一读,这样,既可以扩展知识面,同时又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学完《鲁宾孙漂流记》后,向同学们推荐《鲁宾孙漂流记》来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
(3)围绕主题,读写结合。著名作文教学专家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读写分离,两败俱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写分离,既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有害于作文能力的培养。进行单元主题教学,教师不仅要整体把握单篇文章内容的特点,还应找准读写结合点,读的重点应该成為写的重点,也就是注重对文章内容的拓展理解、生活化解读和对作者思想、人格的深入认识、评析的写作,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感悟能力。
走在单元主题教学这条路上,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相信我们一定会走出一条光明、宽阔的大道。
新课程实施以来,按“主题”组织单元的设计已成为语文教科书编排的一个新取向。单元主题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单元的设计突破了以往教科书封闭、零散和乏味的结构体系,对学生的参与很有吸引力。这种设计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单元主题教学着眼于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更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策略,更多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问题,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既注意同一主题下各部分内容的相互支持,也要注意联系以往学过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现实生活,实施灵活而开放的教学。那如何进行单元主题导读,实现“教为不教”的目的。
一、浏览课文 验证主题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目录,看看精读课文有哪些?略读课文有哪些?接着快速默读(浏览)课文,自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目的,最后全班交流默读课文的收获,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注重了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概括文章内容能力的培养,更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本组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为下一步将课文与课文之间的整合打下了基础,遵循了“单元主题教学”的整体性、整合性。
二、围绕主题 形成体系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本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设计编排,单元内各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呈现、展示。“单元活动主题”是贯穿整个单元教学的主线,单元活动主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活动的实际情况,达到单元训练重点的目的。我想“单元主题”就像高高矗立的金字塔,单元内的每篇课文就是托起金字塔的一块块基石。只有对这些“基石”进行系统化的累砌,地面上才有可能出现金碧辉煌的“金字塔”;若“基石”东一块西一块,何来“金字塔”的耸峙云天?所以说,我们只有对单元内每篇课文的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才吻合新课程语文读本的编辑思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凸现和实现单元主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功能,才能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能主动积极的去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积累。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编排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通过认真阅读感悟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而训练的重点是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描写表现革命先辈对革命的忠诚、坚贞不屈,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我根据这一单元的编排目的及训练重点,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
(1)感悟革命豪情,学会品析人物。《十六年前的回忆》既要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李大钊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学会品析人物是自主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来体会和感受人物高贵品质的读书方法。在教学时,基于学生对李大钊不是很了解的原因,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及李大钊被捕时革命形式的资料,拉近学生与李大钊及当时背景的距离,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教学时,我破题导入,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得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进一步问学生“你觉得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以此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神态的句段引导学生感悟深入理解课文。此时,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画出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简单写下自己的感悟。例如句子“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神态、动作描写进行深入体会,想象李大钊当时的表情及心情,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在有所领悟的基础上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李大钊面对敌人的临危不惧及对革命事业的信心。让学生通过对本课地学习,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学会品析人物的基本方法。总之,教学时,避免过早地主观设定重点句段,造成学生对课文片面的理解,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
(2)巧用读书方法,感受人物品质。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品析人物能力的基础上,试着独立阅读,独立品析人物,体会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感受革命先辈的伟大,激发崇敬、缅怀革命先辈的思想感情。《灯光》《一夜的工作》两课的教学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会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让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体现人物高贵品质的语句体会郝副营长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不惜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人格。总而言之,就是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
(3)巧设辩论,树立人生理想。《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开篇点题提出中心论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首先提出要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也就是人生的价值,借此话题我跟学生说“理想是人生导航的灯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并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奋斗,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以“我的理想”为辩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辩论,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革命志士的无私奉献,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为自己有价值的人生努力的意识。 三、单元活动 拓展延伸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资源,有两大核心组成:一是课堂文本资源,二是课外文本资源。课堂文本资源是有限的、单一的,用叶老的话说“教材永远只是一个例子。”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课堂文本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大课外阅读。那如何进行课外拓展,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强化文本主题对学生的心灵冲撞力呢?
(1)围绕主题,课前指导阅读。有些课文所讲述的事情,与我们尤其是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难以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针对这种情况,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学习新课文前我根据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资料补充,在师生搜集的资料助读下,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时还引进报刊杂志中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帮助学生将课文内容拉近我们的生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如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同学们可先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来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看有关李大钊的影视作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感受李大钊的革命精神,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2)围绕主题,课后指导阅读。为了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学完课文后我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有效阅读交流《经典阅读》的三篇文章,进行巩固阅读,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一重点内容。课后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有关革命英雄的书籍,进一步感受革命英雄的高贵品质,引导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去理解内容并掌握作者的这一写作方法。还有些课文节选自长篇作品中的片断,学完课文后,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来原著读一读,这样,既可以扩展知识面,同时又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学完《鲁宾孙漂流记》后,向同学们推荐《鲁宾孙漂流记》来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
(3)围绕主题,读写结合。著名作文教学专家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读写分离,两败俱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写分离,既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有害于作文能力的培养。进行单元主题教学,教师不仅要整体把握单篇文章内容的特点,还应找准读写结合点,读的重点应该成為写的重点,也就是注重对文章内容的拓展理解、生活化解读和对作者思想、人格的深入认识、评析的写作,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感悟能力。
走在单元主题教学这条路上,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相信我们一定会走出一条光明、宽阔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