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案例教学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解决了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假、大、空"的局面,集中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重效果。案例教学虽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它却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此问题进行探索。
关键词:案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40-02
联系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时效性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点,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与特征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选择典型的事例,采用以问题为核心的求解模式,冲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科学体系的界限,从整体、发展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由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分析和探究,形成对这些问题的见解和提出解决方案,它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而展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1]。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启发性
在案例教学中,改变了过去教学过程中单独由教师唱主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转为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适时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供学生思考探讨,启发学生思维,开动脑筋,获得答案。
(二)参与性
案例教学能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案例作为中介,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增强,调动了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民主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必须处于平等地位,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与观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观点进行适当引导。
二、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一)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要求的实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涉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社会主义道德等内容。单凭书本上给出的概念和定义等理论知识不足以说明这些和大学生身心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这部分内容不但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性和社会实践性,同时还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此要达到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就要处理好课程讲解的系统性与针对性,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来为学生答疑解惑。而案例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身边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人生价值的实现、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等问题,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法律修养部分涉及法律的基础知识内容很全面,这部分知识的实践性又比较强,生活中不断发生的法律案件是法律理论联系现实的纽带。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知法懂法,光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案例分析、讨论甚至是模拟法庭,才能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懂得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法律捍卫自身的权利。
(二)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观能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与求知欲,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批判性地看待问题的能力以及敢想敢做的创新能力,对热点、难点问题也具有浓厚的兴趣。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大学生的这种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成才意识的增强,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加上教材枯燥乏味,大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案例教学启发式、参与式的特点,既能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从课堂中的被动地位推到主动地位,才可能认同并接受教学内容,使“知、情、意、行”这个德育过程统一起来,体现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时效性。
(三)培養大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案例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课程。案例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发言、讨论、演讲、表演等方式参与学习,潜移默化地贯穿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这种课堂互动中实现自我反思与自我选择的结合、内心释放与理性增长的结合,提高道德判断和正确目标选择的能力。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对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很有裨益。同时,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也有利于大学生养成平等、民主的作风和利他主义思想。
(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因素决定的。一直以来,学生反感、课程难讲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忽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该课程的性质特点缺乏深刻认识,教学没有贴近现实生活,或者将一门社科类课程变成了专业课一般,侧重讲授一些抽象的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以致产生厌烦情绪。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认真收集编写案例材料,以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而学生的努力与热情也能够激励教师的敬业精神。同时,生动鲜活的案例讨论也能够弥补教材的空洞乏味。在考试中也可采用案例点评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去分析现实问题,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这些层面上看案例教学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三、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成败。具体来说要发挥好案例教学的作用要做到以下几个环节:
(一)精心选编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的前提,要成功运用案例,对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教材
把握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点,吃透其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是评析案例所需理论依据的基本保证。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吃透教材,把握好教学全局,才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吃透教材,将理论与实际联系,把握好评析案例需要的理论依据,才能选准切入点,开展分析讨论。
2.贴近实际
案例的收集选择不仅要紧紧结合书本理论知识,更应该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注意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学生关心的、愿意积极讨论的,甚至是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的话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讨论的正是和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最相关的话题,需要我们在课堂上通过对具体的、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身边的事情才进行讨论和分析,才能起到引导的作用。
3.整体规划
在充分考虑了理论体系特征的基础上,将所有案例作出整体的规划是很有意义的。不光是理论知识分章分节系统规划,我们在选取案例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个问题。案例教学也可以是层层推进,环环紧扣的。具体来说,要关注案例本身的完整性和各案例之间的关联性,比如可围绕一个主题来编排准备多个案例,形成一个案例群,把握好案例推出的先后顺序,这样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二)科学使用案例
这是案例具体使用的关键环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大致分为浏览案例——分析讨论——科学评析——拓展升华四个环节。
1.浏览案例
这是讨论前的准备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纸质资料、多媒体课件、观看视频等方式把案例的具体内容推荐给学生,让大家有对问题感知、思考的过程,并且介绍好提供案例的背景,为下一环节作准备。
2.分析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学生在对案例有了初步了解后,老师可引导他们通过与书本知识点的结合来展开思考。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讨论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和讨论,确定自己的观点。
3.科学评析
到了这个环节,教师应通过组织发言、演讲等形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并进行自我分析。教师的分析则应从正反两面进行,进而引导到书本知识上来。
4.拓展升华
在对学生各色观点进行科学点评分析后,教师还应抓准时机,对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进行进一步的点评总结,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感受更为深刻,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升华。
总之,近年来,案例教学的使用使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解决了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假、大、空”的局面,集中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的多重效果。作为一种“亲民”的教学法,案例教学虽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它却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冯彩莲.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J].湛江师范学院报,2005,(1).
[2]梁天林.高校两课教学法研究[M].北京: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石 银)
关键词:案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40-02
联系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时效性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点,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与特征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选择典型的事例,采用以问题为核心的求解模式,冲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科学体系的界限,从整体、发展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由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分析和探究,形成对这些问题的见解和提出解决方案,它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而展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1]。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启发性
在案例教学中,改变了过去教学过程中单独由教师唱主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转为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适时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供学生思考探讨,启发学生思维,开动脑筋,获得答案。
(二)参与性
案例教学能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案例作为中介,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增强,调动了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民主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必须处于平等地位,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与观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观点进行适当引导。
二、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一)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要求的实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涉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社会主义道德等内容。单凭书本上给出的概念和定义等理论知识不足以说明这些和大学生身心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这部分内容不但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性和社会实践性,同时还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此要达到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就要处理好课程讲解的系统性与针对性,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来为学生答疑解惑。而案例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身边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人生价值的实现、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等问题,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法律修养部分涉及法律的基础知识内容很全面,这部分知识的实践性又比较强,生活中不断发生的法律案件是法律理论联系现实的纽带。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知法懂法,光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案例分析、讨论甚至是模拟法庭,才能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懂得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法律捍卫自身的权利。
(二)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观能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与求知欲,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批判性地看待问题的能力以及敢想敢做的创新能力,对热点、难点问题也具有浓厚的兴趣。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大学生的这种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成才意识的增强,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加上教材枯燥乏味,大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案例教学启发式、参与式的特点,既能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从课堂中的被动地位推到主动地位,才可能认同并接受教学内容,使“知、情、意、行”这个德育过程统一起来,体现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时效性。
(三)培養大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案例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课程。案例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发言、讨论、演讲、表演等方式参与学习,潜移默化地贯穿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这种课堂互动中实现自我反思与自我选择的结合、内心释放与理性增长的结合,提高道德判断和正确目标选择的能力。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对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很有裨益。同时,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也有利于大学生养成平等、民主的作风和利他主义思想。
(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因素决定的。一直以来,学生反感、课程难讲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忽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该课程的性质特点缺乏深刻认识,教学没有贴近现实生活,或者将一门社科类课程变成了专业课一般,侧重讲授一些抽象的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以致产生厌烦情绪。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认真收集编写案例材料,以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而学生的努力与热情也能够激励教师的敬业精神。同时,生动鲜活的案例讨论也能够弥补教材的空洞乏味。在考试中也可采用案例点评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去分析现实问题,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这些层面上看案例教学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三、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成败。具体来说要发挥好案例教学的作用要做到以下几个环节:
(一)精心选编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的前提,要成功运用案例,对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教材
把握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点,吃透其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是评析案例所需理论依据的基本保证。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吃透教材,把握好教学全局,才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吃透教材,将理论与实际联系,把握好评析案例需要的理论依据,才能选准切入点,开展分析讨论。
2.贴近实际
案例的收集选择不仅要紧紧结合书本理论知识,更应该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注意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学生关心的、愿意积极讨论的,甚至是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的话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讨论的正是和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最相关的话题,需要我们在课堂上通过对具体的、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身边的事情才进行讨论和分析,才能起到引导的作用。
3.整体规划
在充分考虑了理论体系特征的基础上,将所有案例作出整体的规划是很有意义的。不光是理论知识分章分节系统规划,我们在选取案例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个问题。案例教学也可以是层层推进,环环紧扣的。具体来说,要关注案例本身的完整性和各案例之间的关联性,比如可围绕一个主题来编排准备多个案例,形成一个案例群,把握好案例推出的先后顺序,这样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二)科学使用案例
这是案例具体使用的关键环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大致分为浏览案例——分析讨论——科学评析——拓展升华四个环节。
1.浏览案例
这是讨论前的准备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纸质资料、多媒体课件、观看视频等方式把案例的具体内容推荐给学生,让大家有对问题感知、思考的过程,并且介绍好提供案例的背景,为下一环节作准备。
2.分析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学生在对案例有了初步了解后,老师可引导他们通过与书本知识点的结合来展开思考。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讨论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和讨论,确定自己的观点。
3.科学评析
到了这个环节,教师应通过组织发言、演讲等形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并进行自我分析。教师的分析则应从正反两面进行,进而引导到书本知识上来。
4.拓展升华
在对学生各色观点进行科学点评分析后,教师还应抓准时机,对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进行进一步的点评总结,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感受更为深刻,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升华。
总之,近年来,案例教学的使用使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解决了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假、大、空”的局面,集中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的多重效果。作为一种“亲民”的教学法,案例教学虽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它却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冯彩莲.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J].湛江师范学院报,2005,(1).
[2]梁天林.高校两课教学法研究[M].北京: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石 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