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从2010年以来,理论界、学术界就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观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学理性研究。梳理总结近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果,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在十八大后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逻辑铺垫。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名人教授对核心价值观的思考,提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述;培育践行
一、关于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概述
万俊人教授认为:当今社会推行核心价值观最大的问题是群众不信。因为文化多元化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分歧,这使得现代人对很多问题往往难以达成共识。现代人既抛弃传统又被传统行为束缚,导致在现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观念中产生混乱和分离,所以,伦理学家应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一方面应该尊重人们社会生活的区域性和个人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如果只有这种区域性和个人多样性,那么,人们的共同生活是否还有可能?要共同生活,就要有共同的道德规范。所以,多元价值的冲突及其解决也是一个重要的道德问题。但是价值多元并不是一个坏事,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它意味着人们的道德认识更具体、更深化。分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道德共识的达成就绝无可能,有时候恰恰是因为认识的深入而发现了分歧,对分歧认识得更为充分,由此而达成道德共识的可能性反而会更大。
张怀承教授阐述了宋明时期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和演变,他认为经过两汉学者整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理论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宋代学者在批判、吸收佛道思想的过程中,自觉地建立了一个理论体系比先秦和汉唐更加精致和完善的儒学伦理道德学说,以及儒学的理学化标志着儒学理论的最终定型。
成中英教授对中国文化当代发展的逻辑——中国文化价值的八性与和谐创新的有其独到的见解,八性指本体性、治理性、生态性、经济性、知识性、艺术性、伦理性、典范性。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对中国文化整体的认识,一个发展中国文化的指标,也许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个考验与期待。考验我们的是如何面对现代化、全球化以及与西方的合作与竞争以求和而不同,周二不比。我们也要问中国文化在今天有无变质或贬值;问题是如何在此重建或再创造的过程中同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生存力以及当前中国现况带动的理想激动力。为此,必须要维护中国文化的真實身份以及其生命内涵潜在精神。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国学应该发展的方向,也可以看到当前国家着重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制度改革的重大文化意义。
赵艳霞教授则从中华传统养生思想这一全新的视角来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儒释道,还是与道家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中医,都是以长养生命和提高生命质量与价值为核心的生命哲学。她比较了儒道佛在养生维度与方法上的差异,她认为中华养生理论与实践有其独特的价值,发扬中国传统中对于个体生命本质和特性的尊敬,用无私的大爱激发和促进自己和他们个体生命本质的之成长和完善,让其按照自然规律茁壮成长。而且她认为作为未来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每个人都有责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核心价值,从我做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环境,做一个用“言、身、境”进行一体教育的养生典范!
陆晓禾教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人权入手,他认为,中国在现阶段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和保障市民社会的合法合理的权利,另一方面还要担当培育、激发和提升市民社会成员道德存在的职责,也就是突破人权的局限性,上升到公民性,今天的许多社会经济问题表明了,仅仅以人权为前提,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公民性公民道德是人权发展的方向。
唐凯麟教授在当代中国道德状况的理论反思中指出,当代中国道德前进的困境主要来自:①价值共识与价值多元化更加突出;②道德取向与功利更加困难;③道德引导与道德引导更具张力;④网络自由与网络治理制度更难等唐教授认为道德困境是暂时的,它必须要在困境中进行,如果没有矛盾、没有困境,很难强调发展与进步是历史的、具体的。新的道德的产生往往伴随着旧的道德的灭亡,道德的逆转倒退往往预示着新道德的产生,困境就是我们成功的前兆。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需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体系
要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为主导。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学习教育,在丰富公民精神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其精神力量,从而提高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2.时代精神需要以创新为主导内容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民族精神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精神的支持。如果一个民族,不进行创新改革,一味的闭关锁国,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衰亡。只有坚持创新改革,才能够将先进的文化注入到民族精神中,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不会落后时代的步伐。
3.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重要保障:法治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法治建设在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必须立足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和完善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注重在立法、司法、执法中体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即自主、竞争、平等、公正、诚信等观念,通过立法的形式,把能够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固定下来。
4.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党员必须要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带头模范作用。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自己,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好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有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解决做人的基本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J].新华网,2013-8-20.
[2]彭定光,左高山.当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访万俊人教授[J].现代大学教育,2003.
[3]张怀承.宋明时期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和演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
[4]成中英.中国文化当代发展的逻辑——中国文化价值的八性与和谐创新[N].光明日报,2011.
[5]赵艳霞.中华传统养生思想及其价值[J].道德与文明,2012(6).
[6]陆晓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人权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3).
[7]唐凯麟.当代中国道德状况的理论反思[J].伦理学研究,2014,0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述;培育践行
一、关于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概述
万俊人教授认为:当今社会推行核心价值观最大的问题是群众不信。因为文化多元化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分歧,这使得现代人对很多问题往往难以达成共识。现代人既抛弃传统又被传统行为束缚,导致在现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观念中产生混乱和分离,所以,伦理学家应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一方面应该尊重人们社会生活的区域性和个人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如果只有这种区域性和个人多样性,那么,人们的共同生活是否还有可能?要共同生活,就要有共同的道德规范。所以,多元价值的冲突及其解决也是一个重要的道德问题。但是价值多元并不是一个坏事,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它意味着人们的道德认识更具体、更深化。分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道德共识的达成就绝无可能,有时候恰恰是因为认识的深入而发现了分歧,对分歧认识得更为充分,由此而达成道德共识的可能性反而会更大。
张怀承教授阐述了宋明时期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和演变,他认为经过两汉学者整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理论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宋代学者在批判、吸收佛道思想的过程中,自觉地建立了一个理论体系比先秦和汉唐更加精致和完善的儒学伦理道德学说,以及儒学的理学化标志着儒学理论的最终定型。
成中英教授对中国文化当代发展的逻辑——中国文化价值的八性与和谐创新的有其独到的见解,八性指本体性、治理性、生态性、经济性、知识性、艺术性、伦理性、典范性。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对中国文化整体的认识,一个发展中国文化的指标,也许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个考验与期待。考验我们的是如何面对现代化、全球化以及与西方的合作与竞争以求和而不同,周二不比。我们也要问中国文化在今天有无变质或贬值;问题是如何在此重建或再创造的过程中同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生存力以及当前中国现况带动的理想激动力。为此,必须要维护中国文化的真實身份以及其生命内涵潜在精神。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国学应该发展的方向,也可以看到当前国家着重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制度改革的重大文化意义。
赵艳霞教授则从中华传统养生思想这一全新的视角来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儒释道,还是与道家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中医,都是以长养生命和提高生命质量与价值为核心的生命哲学。她比较了儒道佛在养生维度与方法上的差异,她认为中华养生理论与实践有其独特的价值,发扬中国传统中对于个体生命本质和特性的尊敬,用无私的大爱激发和促进自己和他们个体生命本质的之成长和完善,让其按照自然规律茁壮成长。而且她认为作为未来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每个人都有责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核心价值,从我做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环境,做一个用“言、身、境”进行一体教育的养生典范!
陆晓禾教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人权入手,他认为,中国在现阶段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和保障市民社会的合法合理的权利,另一方面还要担当培育、激发和提升市民社会成员道德存在的职责,也就是突破人权的局限性,上升到公民性,今天的许多社会经济问题表明了,仅仅以人权为前提,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公民性公民道德是人权发展的方向。
唐凯麟教授在当代中国道德状况的理论反思中指出,当代中国道德前进的困境主要来自:①价值共识与价值多元化更加突出;②道德取向与功利更加困难;③道德引导与道德引导更具张力;④网络自由与网络治理制度更难等唐教授认为道德困境是暂时的,它必须要在困境中进行,如果没有矛盾、没有困境,很难强调发展与进步是历史的、具体的。新的道德的产生往往伴随着旧的道德的灭亡,道德的逆转倒退往往预示着新道德的产生,困境就是我们成功的前兆。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需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体系
要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为主导。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学习教育,在丰富公民精神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其精神力量,从而提高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2.时代精神需要以创新为主导内容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民族精神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精神的支持。如果一个民族,不进行创新改革,一味的闭关锁国,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衰亡。只有坚持创新改革,才能够将先进的文化注入到民族精神中,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不会落后时代的步伐。
3.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重要保障:法治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法治建设在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必须立足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和完善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注重在立法、司法、执法中体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即自主、竞争、平等、公正、诚信等观念,通过立法的形式,把能够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固定下来。
4.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党员必须要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带头模范作用。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自己,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好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有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解决做人的基本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J].新华网,2013-8-20.
[2]彭定光,左高山.当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访万俊人教授[J].现代大学教育,2003.
[3]张怀承.宋明时期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和演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
[4]成中英.中国文化当代发展的逻辑——中国文化价值的八性与和谐创新[N].光明日报,2011.
[5]赵艳霞.中华传统养生思想及其价值[J].道德与文明,2012(6).
[6]陆晓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人权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3).
[7]唐凯麟.当代中国道德状况的理论反思[J].伦理学研究,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