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固体非晶态材料的变形与失效

来源 :力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H395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类固体非晶态材料变形与失效的理论模型相继出现, 这些模型基于应力驱动分子重排从而在局部流动缺陷处发生剪切转变这一物理图像. 该图像是现代剪切转变区理论的基础, 也是本综述的焦点. 我们将首先概述该理论框架并给出一些应用案例, 特别是块体金属玻璃应力−应变测量结果的阐释, 剪切带数值模拟分析和剪切转变区运动方程在自由边界计算中的应用. 在本综述的第二部分, 为简单起见, 将关注非晶塑性的非热模型, 并基于该模型说明剪切转变区理论是如何从非平衡热力学的系统描述中发展起来的.“,”Since the 1970s, theories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amorphous, solidlike materials have started with models in which stress-driven, molecular rearrangements occur at localized flow defects via shear transformations. This picture is the basis for the modern theory of shear transformation zones (STZs), which is the focus of this review. We begin by describ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ory in general terms and by showing several applications, specifically, interpretation of stress-strain measurements for a bulk metallic glass, analysi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shear banding, and the use of the STZ equations of motion in free-boundary calculation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is review, we focus for simplicity on what we call an athermal model of amorphous plasticity, and use that model to illustrate how the STZ theory emerges within a systematic formulation of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
其他文献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动物已经进化出各种各样高效的、可靠的、适应性强的抗冲击策略和机体防护机制,抵抗来自周围复杂环境的碰撞和冲击载荷,保护生物外部结构和内部器官在进行激烈生物活动时不受伤害.相比传统工程防护结构,这些天然的生物防御系统具有优异的抗冲击特性、高效的能量耗散效率以及可重复使用等特征.因此,近年来,关于探索生物及其仿生机理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本文作者结合近期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综述了自然界各类动物的抗冲击策略与身体防护机制及其相关仿生设计与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地,我们归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文化的概括、总结和提升,其建设必须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上。中华文化的基础则是多样的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山西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均受到山西文化的濡养。将“山西文化-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统一整体研究,探讨三者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三者的“三位协同互动”模式,创建实践取向的育人模型,可创新“课程思政”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挖掘、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和山西文化。
eN方法是物理意义明确的转捩预测方法之一,但它无法考虑边界层中的局部突变(如粗糙元、缝隙、台阶等)对转捩的影响.而后者在飞行器表面经常出现.近期发展的局部散射理论框架提供了该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该理论框架从转捩的物理机理出发,定量刻画局部感受性和线性模态的局部散射两个机制,并用参数化的感受性系数和透射系数修正转捩判据.为了验证该理论框架的有效性,设计了一套高超声速边界层的直接数值模拟方案:分别在光滑壁与粗糙壁两种工况下引入相同的初始失稳模态,计算它们触发转捩的过程,并定量考察粗糙元对
根据国际新开发的可识别持续闭合性阻塞和开放性高压脊事件的判别方法,讨论了欧亚地区不同区域500 hPa持续性高值事件(PMZ)的发生频率及其对中国大兴安岭地区夏季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欧亚105°—125°E区域内PMZ事件与夏季尤其是6月大兴安岭地区气温关系最为紧密。105°—125°E地区PMZ事件频发时,贝加尔湖至中国东北地区异常高压引起的下沉增温及晴空辐射造成大兴安岭地区气温偏高,同时,该地区对流层低层相对湿度条件较差,配合对流层中低层异常反气旋性环流系统以及下沉运动,不利于大兴安岭地区出现
实验表明由软硬融合方式构造机电系统、力电耦合软体智能材料驱动的软体机器人无需耐压外壳即可适应极高静水压力(110 MPa)并实现驱动.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营口地区医疗废物处置的现状,指出目前营口地区存在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落后、对技术人员培训不足、监管体系落后、公众对医疗废物处置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并提出实现医疗废物处置产业化、对医疗废物管理人员加强技能培训、完善地方医疗废物管理细则、提高公众医疗防护意识等对策,以提升营口地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治理能力,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
张阿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航空工程专家、固体力学家、教育家.在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在新中国工业化初期的艰苦条件下,他面向我国航空工业发展需求,攻坚克难、培养后学,取得了突出成就.本文全面回顾张阿舟先生的学术生涯,介绍他在飞机结构强度、结构动力学、工程动力学反问题三个领域的主要学术贡献,归纳他的治学特点.文中介绍了张阿舟先生的航空报国情怀,以丰富的事例说明:他在主持新中国第一架飞机静力试验研究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在开拓我国飞机结构静/动强度等研究领域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在培养航空、力学领域的优秀人才中发挥了重要指
2018年3月27—28日,内蒙古中东部、中国东北地区、华北等地出现一次大范围沙尘天气。28日凌晨,沙尘进入北京,受此影响北京出现了严重的污染天气。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地面常规观测资料、气溶胶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资料、生态环境部大气成分等资料分析了北京沙尘天气前后边界层特征、沙尘来源以及沙尘天气前后大气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沙尘天气期间,北京沙尘气溶胶退偏振比约为0.25—0.40,退偏振比数据显示此次沙尘首先从高空进入北京,比地面提前6 h。此次影响北京的沙尘主要来自于北路,东路沙尘有一定补充;沙尘影响
利用地面加密站、雷达、微波辐射计和欧洲中心(ERA-interim)逐6 h等多种观测资料,对2019年5月17日北京通州区出现局地极端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超级单体是造成本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系统,雷达回波可识别出典型特征。午后在地面和超低空北京南部出现小的热低压系统,使得东南风显著加强,一方面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形成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另一方面,其与高空西风急流相互作用,使得垂直风切变增强,并产生垂直环流。低空逆温层长时间存在,能量不断积累,使午后雷暴爆发性增强成为可
用阿基米德法测量固体密度,其精确度的提高,在于测量质量时的准确度.利用FB806型固体密度实验仪中的压阻式力敏传感器测量待测样品在空气中、水中的电压,换算成相应的质量、浮力、体积,从而计算出样品的密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理论上而言,压阻式力敏传感器称衡法比传统物理天平称衡法更方便、精确度更高,但在实验中发现使用压阻式力敏传感器称衡法常常会产生较大的误差,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发现,该实验仪的压阻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