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广泛研究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笔者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分析大学新生心理困境特征及其表现,并试图提出相应的调适途径,以更好地开展大学新生心理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新生 心理困境 调适
一、引言
2002年10月,宁波大学陈传峰教授对国内大学新生的一份调查反映:目前超过80%的新生不知道在大学如何学习,50.9%的大学新生在老师不布置作业的情况下,觉得无事可做。2003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全校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大规模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全校共有3512名学生参加了测试。通过标准化筛查,有中度以上症状体验的学生有373人,占测查总数的11.01%。在调查中有36名大学新生表现出比较重的症状体验。另据调查,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对新的学习、生活感到茫然、彷徨者占被调查人数的45.2%,突出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自己的计划和规律,得过且过,今天不知明天要做什么,常常随波逐流,无所适从,以至于过了一两个学期,还没有真正进入角色。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张小乔教授认为:当代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新生出现的这些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的高度重视,因此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使新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新环境。
二、大学新生心理困境特征及表现分析
1.理想与现实冲突
中学生是幻想力比较丰富的,幻想着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美丽的校园、热门的专业、光明的前途。然而现实与幻想往往有较大的差距。进入大学校门后,面对现实的学校条件和随着对学校深入的了解,大学生们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落感。特别是一些名气不响的本专科院校、地点偏远院校和条件较为艰苦院校的学生,更容易陷入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困境。有些同学由于在新集体中学习成绩排名,受重视的程度的变化等等,也会导致对现实大学生活的失望。由于心理尚未成熟,且对客观现实认识不足,都导致大学新生陷入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困境。
2.中心地位丧失
当大学新生怀着新鲜激动的心情,伴着人们羡慕的目光中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许多同学同样优秀时,自己往日那种被老师宠着、被同学围着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大学里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为大学新生提供了很多展现自己的舞台。然而很多学生延续以前在中学里只顾学习的习惯,而忽视了自己的全面发展,因此,他们的最大优势只是学习好而已。尤其是来自农村、山区或贫困地区的学生,通常会有自卑感,难免会产生相形见拙的感觉,于是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孤僻,甚至有些学生完全否定自己,产生自卑心理,生活在自己构筑的狭隘的心理困境。
3.目标不明确
在一些关于大学本科教学的座谈会上,不少学生反映大学一年级是在懵懵懂懂中度过的;一些同学还反映读到大学二年级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尚不明确,只有到了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由于前两年的摸索及大量专业课的开设,他们才豁然开朗;大四的时候又由于所开的课程已经少之又少,加上实习、写毕业论文、找工作等干扰,大家也无心再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上课了,因而除了要考研或确实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已感觉到自己知识的缺乏,知道必须抓紧在学校最后时光学习的同學外,大多数学生在大学里真正用功读书的时间主要是在大学三年级。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与学校对新生的培养教育方式及课程安排上明显存在着误区有很大的关系,一是对新生教育中的专业思想与专业学习方法的培养不够,二是大学教育基础课程(公共课)全部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在现行的新生的教育中,各个学校都要对新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军训,这对于培养新生的组织纪律性、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和集体主义精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军训结束后新生很快投入常规的学习生活,但在这之前有关专业思想及学习方法的教育却很少,以至于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生活,找不到明确的奋斗目标,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并表现出适应能力不够强的特征。同时,由于学生前两年的大学学习中很少接触有关本专业的课程的学习,这容易导致大学学生对本专业不了解,专业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大二的同学对毕业后将来工作方向仍然感到茫然。
4.新鲜、盲从心理支配
新鲜心理体验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对客观生活的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对新奇事物的过分寻求。具有这种心理的大学新生,往往对自身的要求较高,而对现实又缺乏真切的认识,同时对于新奇的事物特别敏感,而且很关注。刚进大学的大学新生,雄心壮志,为自己设立较高的目标,而这一目标在现实的基础上实现的可能性极小,自身却不愿为之付出代价,只有意念,而无实际行动。在新奇的事物出现时,按捺不住内心的躁动,千方百计去接近、去尝试。同时,也极易受旁人影响,随波逐流。例如,对于正常的学习、活动不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恶作剧地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对网上不健康内容的关注;对电子游戏的迷恋;对悄悄窃取别人的财物而丝毫未被察觉的冒险体验;对不负责任的赶集式的“谈朋友”的热衷等,这些都是刚进大学校园的学生的幻想猎奇而又盲目随从的心理体验的表现。这种心理困境,也是影响他们成才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5.自我调适能力较弱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知识大爆炸,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各种思潮的冲击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和行为,大学生面临的矛盾和冲突,心理上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越是敏感、进取心强的大学生压力感越强,就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是自我调适能力较弱的体现。在这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大学新生极易产生上述理想与现实冲突、中心地位消失、目标不明确和新鲜盲从心理等四种心理困境。要帮助这些大学新生从这些心理困境中走出来,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种调适途径。
三、调适途径
1.抓住时机,及时给大学新生打预防针
首先要利用好开学军训的时间,在进行组织纪律性、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时,还要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他们明确大学的培养目标,知道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要加强形势教育,增加社会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还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新需要,产生学习的新动力。此外,还要引导新生如何转变角色,如何适应从管制式的中学教育中转变到发展个性的大学教育中,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等等。新生入学后,还要培养他们社会视角转换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有的放矢,积极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新生入学时,学校就要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调查和测验,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主要问题,通过普测筛查出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和需要给予特别心理帮助的学生。同时及时了解记录学生心理发展的健康状况,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还要在全校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心理知识讲座和学习。要对学生进行环境适应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教育、心理疾病的防治教育和恋爱心理教育等。充分发挥心理学课程的作用.使学生对心理知识有初步了解,消除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惑,使其走出心理误区,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身心健康成长。
3.丰富生活,鼓励师长同学多交流互助
在课余活动时间,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新老生交流活动,互助活动,甚至可以尝试历奇训练等。同时,班主任要与家长常沟通,共同帮助新生明确目标,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一般大学里都有心理咨询室,但很多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以为去咨询的都是心理有病的病人,加上自尊心作用,很少同学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心理教育宣传,鼓励学生主动咨询。而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要以平等和朋友的身份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通过和谐的人际交流,给予动之以情的分析,使感情沟通,然后晓之以理,从而解除学生内心深处的痛苦。心理咨询是艰苦细致的心灵工作,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4.改革方法,对大学新生进行学习态度与方法教育
学校与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转变思想,对心理教育方法,要摈弃不好的,要改进不全面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多学习国内外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大学新生进行学习态度与方法教育,学校与教育工作者要目标一致,本着百年育人的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以端正的学习态度迎接大学的学习生活,教学相长,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传统的教育方法是面对面谈,这种方法会有一些限制, 建议可采取其他方法,如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可以节省成本,也可以化解见面的尴尬。
5.认真工作,培养新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自我、正确地评价自己。要充分认识到升入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一次暂时的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一切要从零开始,不要沉浸在以往“优势地位”的自我陶醉中,认识到自我的优点与不足,普通与平凡,减轻由于竞争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其次,要教育学生具备积极的心理防卫意识。如渲泄、抑制、升华、补偿等,降低因外部冲突和压力而引起的内心焦虑,保护自己免受情绪上的伤害。再次,磨炼意志,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帮助那些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正确认识差异的合理性,重新发现自己,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
参考文献
[1]辛晨.大学新生退学现象引人关注[N].生活时报,2002-11-15.
[2]孙楚航.新生:走好第一步[N].中国教育报,2001-10-23.
[3]丁肇文.大学学生心理普查表明:大学生急需健康教育[N].北京晚报,2003-04-05.
[4]刘辉,熊锦.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状况及其教育对策[J]. 南方论刊, 2008(4).
[关键词]大学新生 心理困境 调适
一、引言
2002年10月,宁波大学陈传峰教授对国内大学新生的一份调查反映:目前超过80%的新生不知道在大学如何学习,50.9%的大学新生在老师不布置作业的情况下,觉得无事可做。2003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全校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大规模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全校共有3512名学生参加了测试。通过标准化筛查,有中度以上症状体验的学生有373人,占测查总数的11.01%。在调查中有36名大学新生表现出比较重的症状体验。另据调查,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对新的学习、生活感到茫然、彷徨者占被调查人数的45.2%,突出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自己的计划和规律,得过且过,今天不知明天要做什么,常常随波逐流,无所适从,以至于过了一两个学期,还没有真正进入角色。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张小乔教授认为:当代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新生出现的这些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的高度重视,因此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使新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新环境。
二、大学新生心理困境特征及表现分析
1.理想与现实冲突
中学生是幻想力比较丰富的,幻想着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美丽的校园、热门的专业、光明的前途。然而现实与幻想往往有较大的差距。进入大学校门后,面对现实的学校条件和随着对学校深入的了解,大学生们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落感。特别是一些名气不响的本专科院校、地点偏远院校和条件较为艰苦院校的学生,更容易陷入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困境。有些同学由于在新集体中学习成绩排名,受重视的程度的变化等等,也会导致对现实大学生活的失望。由于心理尚未成熟,且对客观现实认识不足,都导致大学新生陷入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困境。
2.中心地位丧失
当大学新生怀着新鲜激动的心情,伴着人们羡慕的目光中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许多同学同样优秀时,自己往日那种被老师宠着、被同学围着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大学里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为大学新生提供了很多展现自己的舞台。然而很多学生延续以前在中学里只顾学习的习惯,而忽视了自己的全面发展,因此,他们的最大优势只是学习好而已。尤其是来自农村、山区或贫困地区的学生,通常会有自卑感,难免会产生相形见拙的感觉,于是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孤僻,甚至有些学生完全否定自己,产生自卑心理,生活在自己构筑的狭隘的心理困境。
3.目标不明确
在一些关于大学本科教学的座谈会上,不少学生反映大学一年级是在懵懵懂懂中度过的;一些同学还反映读到大学二年级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尚不明确,只有到了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由于前两年的摸索及大量专业课的开设,他们才豁然开朗;大四的时候又由于所开的课程已经少之又少,加上实习、写毕业论文、找工作等干扰,大家也无心再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上课了,因而除了要考研或确实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已感觉到自己知识的缺乏,知道必须抓紧在学校最后时光学习的同學外,大多数学生在大学里真正用功读书的时间主要是在大学三年级。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与学校对新生的培养教育方式及课程安排上明显存在着误区有很大的关系,一是对新生教育中的专业思想与专业学习方法的培养不够,二是大学教育基础课程(公共课)全部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在现行的新生的教育中,各个学校都要对新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军训,这对于培养新生的组织纪律性、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和集体主义精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军训结束后新生很快投入常规的学习生活,但在这之前有关专业思想及学习方法的教育却很少,以至于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生活,找不到明确的奋斗目标,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并表现出适应能力不够强的特征。同时,由于学生前两年的大学学习中很少接触有关本专业的课程的学习,这容易导致大学学生对本专业不了解,专业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大二的同学对毕业后将来工作方向仍然感到茫然。
4.新鲜、盲从心理支配
新鲜心理体验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对客观生活的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对新奇事物的过分寻求。具有这种心理的大学新生,往往对自身的要求较高,而对现实又缺乏真切的认识,同时对于新奇的事物特别敏感,而且很关注。刚进大学的大学新生,雄心壮志,为自己设立较高的目标,而这一目标在现实的基础上实现的可能性极小,自身却不愿为之付出代价,只有意念,而无实际行动。在新奇的事物出现时,按捺不住内心的躁动,千方百计去接近、去尝试。同时,也极易受旁人影响,随波逐流。例如,对于正常的学习、活动不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恶作剧地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对网上不健康内容的关注;对电子游戏的迷恋;对悄悄窃取别人的财物而丝毫未被察觉的冒险体验;对不负责任的赶集式的“谈朋友”的热衷等,这些都是刚进大学校园的学生的幻想猎奇而又盲目随从的心理体验的表现。这种心理困境,也是影响他们成才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5.自我调适能力较弱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知识大爆炸,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各种思潮的冲击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和行为,大学生面临的矛盾和冲突,心理上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越是敏感、进取心强的大学生压力感越强,就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是自我调适能力较弱的体现。在这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大学新生极易产生上述理想与现实冲突、中心地位消失、目标不明确和新鲜盲从心理等四种心理困境。要帮助这些大学新生从这些心理困境中走出来,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种调适途径。
三、调适途径
1.抓住时机,及时给大学新生打预防针
首先要利用好开学军训的时间,在进行组织纪律性、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时,还要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他们明确大学的培养目标,知道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要加强形势教育,增加社会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还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新需要,产生学习的新动力。此外,还要引导新生如何转变角色,如何适应从管制式的中学教育中转变到发展个性的大学教育中,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等等。新生入学后,还要培养他们社会视角转换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有的放矢,积极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新生入学时,学校就要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调查和测验,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主要问题,通过普测筛查出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和需要给予特别心理帮助的学生。同时及时了解记录学生心理发展的健康状况,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还要在全校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心理知识讲座和学习。要对学生进行环境适应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教育、心理疾病的防治教育和恋爱心理教育等。充分发挥心理学课程的作用.使学生对心理知识有初步了解,消除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惑,使其走出心理误区,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身心健康成长。
3.丰富生活,鼓励师长同学多交流互助
在课余活动时间,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新老生交流活动,互助活动,甚至可以尝试历奇训练等。同时,班主任要与家长常沟通,共同帮助新生明确目标,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一般大学里都有心理咨询室,但很多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以为去咨询的都是心理有病的病人,加上自尊心作用,很少同学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心理教育宣传,鼓励学生主动咨询。而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要以平等和朋友的身份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通过和谐的人际交流,给予动之以情的分析,使感情沟通,然后晓之以理,从而解除学生内心深处的痛苦。心理咨询是艰苦细致的心灵工作,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4.改革方法,对大学新生进行学习态度与方法教育
学校与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转变思想,对心理教育方法,要摈弃不好的,要改进不全面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多学习国内外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大学新生进行学习态度与方法教育,学校与教育工作者要目标一致,本着百年育人的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以端正的学习态度迎接大学的学习生活,教学相长,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传统的教育方法是面对面谈,这种方法会有一些限制, 建议可采取其他方法,如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可以节省成本,也可以化解见面的尴尬。
5.认真工作,培养新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自我、正确地评价自己。要充分认识到升入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一次暂时的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一切要从零开始,不要沉浸在以往“优势地位”的自我陶醉中,认识到自我的优点与不足,普通与平凡,减轻由于竞争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其次,要教育学生具备积极的心理防卫意识。如渲泄、抑制、升华、补偿等,降低因外部冲突和压力而引起的内心焦虑,保护自己免受情绪上的伤害。再次,磨炼意志,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帮助那些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正确认识差异的合理性,重新发现自己,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
参考文献
[1]辛晨.大学新生退学现象引人关注[N].生活时报,2002-11-15.
[2]孙楚航.新生:走好第一步[N].中国教育报,2001-10-23.
[3]丁肇文.大学学生心理普查表明:大学生急需健康教育[N].北京晚报,2003-04-05.
[4]刘辉,熊锦.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状况及其教育对策[J]. 南方论刊, 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