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25日,“QS全球MBA巡展精英展”上人头攒动。“虽然我明年才毕业,但现在就要考虑毕业后的出路了,希望可以到国外读一个MBA,这样回国找工作会更加容易些。”一个来巡展咨询的北京科技大学女生告诉记者。
近年来,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有MBA背景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更成了职场上的“香饽饽”。在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不少人纷纷把目光转向商学院。
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仝允桓教授用一组数据描绘着商学院的市场潜力:“美国每年有16万MBA学生,印度每年也招10万,中国才4万。目前美国的MBA已经有300万毕业生,中国才30万。”近年来国内许多知名院校开办了商学院,聘请国外知名教授来华授课。同时,国外的商学院也纷纷来华招生。
海外商学院:用国际化资源扩大新兴市场份额
随着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全球一些知名的商学院开始将中国作为下一个教育拓荒重地。在此次巡展上,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商学院的招生负责人Phil Carter就说:“我这次来是希望提高中国学生在MBA项目中的比例,目前这个比例仅为1%-5%。”
海外商学院在中国的主要诉求一方面是,试图将成型的教学模式和管理经验向中国市场推广;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在中国开展业务吸引中国学生出国交流,也为想来中国工作的外国学生提供了解中国市场的窗口。
国外商学院进入中国之后,只能通过合作办学的模式拿到招生执照,他们会选择具有优良社会资源和招生能力的中方院校进行合作。相比“单打独斗”,合作办学既能降低风险,又能快速打开市场。2010年3月,哈佛大学在上海浦东陆家嘴设立了上海中心,这是哈佛在海外设立的7个研究中心中最大的一个。5年前,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在上海设立了中国中心,并与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展开合作项目。此外,华东师范大学与美国纽约大学合办的上海纽约大学,也在今年进行了第一批招生。
然而,不是每个合作项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发生亏损也不无可能。浙大MBA教育中心主任寿涌毅表示,浙大与法国里昂商学院、美国普渡大学的合作项目当下是亏损的,因为“课程教学、企业的访问、学生的实习、就业等都会涉及到不小的开支。”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也在更加理性地审视海外商学院的入华动机。“如果海外商学院纯粹是为了商业利益而进入中国市场的话,我劝他们趁早打消这个念头。”复旦管院副院长殷志文直言不讳地指出。在他看来,海外商学院进入中国后收取的学费并不会比国外更高,但运营成本却会上升许多。
“坦率地讲,如今不是你有一个好的项目就一定能在中国获得成功,中国学生已经很理性,他会看你的项目是否符合需要,课程是否真正能带来价值,以及学习的成本会不会很高。”他表示,只有真正将中国市场纳入战略思考的境外商学院,才能在这里扎下根来。
国内商学院:用本地资源打造特色品牌
在此次“QS全球MBA巡展精英展”上,负责人杨何告诉记者:“虽然大多数人依然对北美商学院有很高的关注度,但近几年国内的商学院也越来越被看好。以前人们只追求海外镀金,现在觉得提高就业机会更重要。”
“选择在国内读还是在国外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国内商学院的大多是因为未来会以中国市场为工作重心。”每年都参展的长江商学院工作人员说。
带着得天独厚的“中国基因”,国内商学院致力于打造本土特色品牌。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骆玉鼎认为,金融危机让国内商学院迎来了树立自身品牌的好时机。一方面,国外商学院的“架子放下来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表现仍然比较抢眼,国内商学院的品牌得以提升,且获得国际认证的数量越来越多。
国内商学院先行者之一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也嗅到了这个时机。“到2013年底,我们上海校区的面积要扩大一倍。2010年,北京校区成立,深圳代表处也会在接下来的两到三年内转变成真正的校区。”副院长兼教务长奎尔奇说,“我们也有意西进。成都—西安—重庆三角地区有1亿人口,人们肯定有在当地读商学院的需求,而不必飞到北京或上海。”
把国际视角与对中国市场的深刻洞察力相结合,是国内商学院的最大卖点。今年7月,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斯隆学院联合发布全球MBA项目,它的全球课程体系、全球师资力量与全球学生群体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骆玉鼎说:“我期待中国商学院携手国外商学院走出去,通过互设海外校园、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等方式把中式商学教育扩展到海外去”。这样不仅能为出海的中国企业提供本地化服务,也能为跨国公司培养中国通。
毕业生或遭遇低估值
MBA学员曾被戴上“人脉广”、“收入高”等光环。如今,情况或有变。
据QS《全球顶尖MBA申请者调查2013》显示,今年全球各地学生对MBA项目完成后的平均预期年薪为113000美元,较去年的126500美元大幅下降。中国MBA申请者的平均年薪期望值则从去年的128000美元下降到了121000美元;对完成MBA课程后年薪较目前薪资的预期涨幅更是下降了23.6%。
对此,“QS全球MBA巡展精英展”董事长Nunzio Quacquarelli认为:“这个报告呈现出一个倾向于规避风险的群体,他们仍然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余波有所回应。中国MBA申请者明显降低的薪水增幅预期,反映出他们更加保守。”他还说:“QS的《顶尖MBA工作和薪水趋势报告》显示,过去两年雇主对MBA毕业生的需求是稳定增长的,申请者其实有许多保持乐观的理由,而他们还没意识到。”
然而,猎聘网CEO戴科彬则发现,在中国市场,现代雇主对MBA并不“感冒”,MBA求职群体的能力在市场上未得到验证。原因在于,一方面,企业雇主对MBA教育的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人不了解MBA的价值特点;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的教育质量没有达到雇主的期望。
东盟基金合伙人阴子昕基于自己对海内外商学院的了解,做出了他对国内外商学院教育的观察结果:在美国,如果想做CEO,最好的选择是哈佛;如果想进银行,宾夕法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则是最佳考虑;如果要创业,斯坦福提供了非常浓厚的创业文化;西北大学凯罗德商学院则因其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卓越表现而声名远扬。这表明,国外的顶尖商学院在提供了全方位的商科基础教育外还各有侧重。但中国商学院教育目前比较多的还是集中在金融领域,这与当下中国金融行业处于与国际顶尖银行在管理方面接轨期的现状相关。
尽管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此次来展会咨询的人纷纷表示,会努力考取一所心仪的商学院,因为除了职业规划,人生历练、生活体验等其他因素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有MBA背景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更成了职场上的“香饽饽”。在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不少人纷纷把目光转向商学院。
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仝允桓教授用一组数据描绘着商学院的市场潜力:“美国每年有16万MBA学生,印度每年也招10万,中国才4万。目前美国的MBA已经有300万毕业生,中国才30万。”近年来国内许多知名院校开办了商学院,聘请国外知名教授来华授课。同时,国外的商学院也纷纷来华招生。
海外商学院:用国际化资源扩大新兴市场份额
随着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全球一些知名的商学院开始将中国作为下一个教育拓荒重地。在此次巡展上,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商学院的招生负责人Phil Carter就说:“我这次来是希望提高中国学生在MBA项目中的比例,目前这个比例仅为1%-5%。”
海外商学院在中国的主要诉求一方面是,试图将成型的教学模式和管理经验向中国市场推广;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在中国开展业务吸引中国学生出国交流,也为想来中国工作的外国学生提供了解中国市场的窗口。
国外商学院进入中国之后,只能通过合作办学的模式拿到招生执照,他们会选择具有优良社会资源和招生能力的中方院校进行合作。相比“单打独斗”,合作办学既能降低风险,又能快速打开市场。2010年3月,哈佛大学在上海浦东陆家嘴设立了上海中心,这是哈佛在海外设立的7个研究中心中最大的一个。5年前,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在上海设立了中国中心,并与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展开合作项目。此外,华东师范大学与美国纽约大学合办的上海纽约大学,也在今年进行了第一批招生。
然而,不是每个合作项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发生亏损也不无可能。浙大MBA教育中心主任寿涌毅表示,浙大与法国里昂商学院、美国普渡大学的合作项目当下是亏损的,因为“课程教学、企业的访问、学生的实习、就业等都会涉及到不小的开支。”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也在更加理性地审视海外商学院的入华动机。“如果海外商学院纯粹是为了商业利益而进入中国市场的话,我劝他们趁早打消这个念头。”复旦管院副院长殷志文直言不讳地指出。在他看来,海外商学院进入中国后收取的学费并不会比国外更高,但运营成本却会上升许多。
“坦率地讲,如今不是你有一个好的项目就一定能在中国获得成功,中国学生已经很理性,他会看你的项目是否符合需要,课程是否真正能带来价值,以及学习的成本会不会很高。”他表示,只有真正将中国市场纳入战略思考的境外商学院,才能在这里扎下根来。
国内商学院:用本地资源打造特色品牌
在此次“QS全球MBA巡展精英展”上,负责人杨何告诉记者:“虽然大多数人依然对北美商学院有很高的关注度,但近几年国内的商学院也越来越被看好。以前人们只追求海外镀金,现在觉得提高就业机会更重要。”
“选择在国内读还是在国外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国内商学院的大多是因为未来会以中国市场为工作重心。”每年都参展的长江商学院工作人员说。
带着得天独厚的“中国基因”,国内商学院致力于打造本土特色品牌。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骆玉鼎认为,金融危机让国内商学院迎来了树立自身品牌的好时机。一方面,国外商学院的“架子放下来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表现仍然比较抢眼,国内商学院的品牌得以提升,且获得国际认证的数量越来越多。
国内商学院先行者之一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也嗅到了这个时机。“到2013年底,我们上海校区的面积要扩大一倍。2010年,北京校区成立,深圳代表处也会在接下来的两到三年内转变成真正的校区。”副院长兼教务长奎尔奇说,“我们也有意西进。成都—西安—重庆三角地区有1亿人口,人们肯定有在当地读商学院的需求,而不必飞到北京或上海。”
把国际视角与对中国市场的深刻洞察力相结合,是国内商学院的最大卖点。今年7月,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斯隆学院联合发布全球MBA项目,它的全球课程体系、全球师资力量与全球学生群体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骆玉鼎说:“我期待中国商学院携手国外商学院走出去,通过互设海外校园、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等方式把中式商学教育扩展到海外去”。这样不仅能为出海的中国企业提供本地化服务,也能为跨国公司培养中国通。
毕业生或遭遇低估值
MBA学员曾被戴上“人脉广”、“收入高”等光环。如今,情况或有变。
据QS《全球顶尖MBA申请者调查2013》显示,今年全球各地学生对MBA项目完成后的平均预期年薪为113000美元,较去年的126500美元大幅下降。中国MBA申请者的平均年薪期望值则从去年的128000美元下降到了121000美元;对完成MBA课程后年薪较目前薪资的预期涨幅更是下降了23.6%。
对此,“QS全球MBA巡展精英展”董事长Nunzio Quacquarelli认为:“这个报告呈现出一个倾向于规避风险的群体,他们仍然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余波有所回应。中国MBA申请者明显降低的薪水增幅预期,反映出他们更加保守。”他还说:“QS的《顶尖MBA工作和薪水趋势报告》显示,过去两年雇主对MBA毕业生的需求是稳定增长的,申请者其实有许多保持乐观的理由,而他们还没意识到。”
然而,猎聘网CEO戴科彬则发现,在中国市场,现代雇主对MBA并不“感冒”,MBA求职群体的能力在市场上未得到验证。原因在于,一方面,企业雇主对MBA教育的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人不了解MBA的价值特点;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的教育质量没有达到雇主的期望。
东盟基金合伙人阴子昕基于自己对海内外商学院的了解,做出了他对国内外商学院教育的观察结果:在美国,如果想做CEO,最好的选择是哈佛;如果想进银行,宾夕法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则是最佳考虑;如果要创业,斯坦福提供了非常浓厚的创业文化;西北大学凯罗德商学院则因其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卓越表现而声名远扬。这表明,国外的顶尖商学院在提供了全方位的商科基础教育外还各有侧重。但中国商学院教育目前比较多的还是集中在金融领域,这与当下中国金融行业处于与国际顶尖银行在管理方面接轨期的现状相关。
尽管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此次来展会咨询的人纷纷表示,会努力考取一所心仪的商学院,因为除了职业规划,人生历练、生活体验等其他因素也显得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