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构建立体引导性课堂成为了小学语文教育者关心的问题。以教学目标为引导,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建立个性化引导课堂是构建立体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本文就如何构建立体语文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展开详细探讨,并提出具体的研究思路,以供广大读者借鉴。
【关键词】语文教学 立体课堂 组织模式 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072-01
一、立体语文课堂的含义及作用
语文是一种经验性习得性教育方式,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价值理念、语言理解能力、想象精神为核心,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认知结构,让学生形成自主性的语言理解意识,并以此为基础来引导小学生形成完善的行为决策机制。立体化语文课堂教学组织模式主要以优化课堂组织结构为导向,通过建立课堂引导机制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其主要内容包括,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引导,协调学习个体的关系,对学习意愿较强、行为能力相近的学生优化分组,借以建立课堂引导机制。另一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参与意识,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层次化针对性教学,健全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形成自主性的行为机制积极学习语文知识。现代教育实践表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组织结构,健全学生的认知模式,引导学生形成语文学习个性,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立体化课堂组织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以学生语文兴趣培养为导向
构建立体化语文教学组织模式就要突出课堂教学设计,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树立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要以健全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行为决策机制为目标导向找到小学生的语文预期发展愿望,通过激发其潜在的学习欲望来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立体化课堂构建的核心是以课堂学习目标为导向,以建立学习个体的基础协作目标作为课堂组织的基本形态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我国学者在本世纪初提出了目标引导理论。该理论认为认为:“课堂教学组织是基于学习个体意愿而形成的目标引导机制,只有出于目标引导形成的课堂组织结构才是科学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小组作为基本的教学单元,通过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分别安排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小组内来引导学生树立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能力相近的教学组织中形成自主性学习意识,通过完善教学任务来增强其语言理解能力,完善小学生的语文认知结构。
(二)建立课堂兴趣引导机制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力量源泉,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不仅有着较高的学习热情,也会有着较强的学习主动性,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因此构建立体化语文教学课堂就要建立个性引导机制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一般而言,以学生的兴趣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结合学生个性的不同来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确立课堂引导目标。课堂引导目标主要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主观意愿建立的目标引导系统,主要是培养学生兴趣,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表现差异所建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引导机制本质是突出学生个体学习差异基础上而形成的引导性教育模式。通过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文意识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兴趣元素的融入要遵从学生的主观意愿,按照学生的行为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学方案,要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学习的需要。
(三)塑造多元化教学情景
构建立体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学生个性培养为基础,以信息化教学情境为核心,打造任务型课堂。这种教学组织模式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完善学生的认知模式,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因此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来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一方面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关注教学任务。另外一方面要优化课堂资源配置,突出信息化教学情景的主体地位,通过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分配课堂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信息化情景中健全认知思维,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学情景的设置以强化小学生的认知模式为基础,着力扩大学生的价值认知深度。一方面老师要注重学生个体情感的引导,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保持较高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另一方面老师要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认知,引导小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学习,树立学习自信。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建立立体化课堂组织结构就要调整课堂组织模式,分层次对学生进行兴趣引导,通过建立课堂兴趣引導机制,构建信息化教学情景来强化学生的主体认知结构,帮助学生找到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树立自主性学习意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旭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该怎样进校园[J].语文建设. 2015(07)
[2]张赛琴.真语文:教什么,怎么教——以小学作文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 2015(04)
[3]彭德正.真语文:母语教育的妙悟[J].语文教学通讯. 2015(03)
【关键词】语文教学 立体课堂 组织模式 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072-01
一、立体语文课堂的含义及作用
语文是一种经验性习得性教育方式,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价值理念、语言理解能力、想象精神为核心,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认知结构,让学生形成自主性的语言理解意识,并以此为基础来引导小学生形成完善的行为决策机制。立体化语文课堂教学组织模式主要以优化课堂组织结构为导向,通过建立课堂引导机制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其主要内容包括,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引导,协调学习个体的关系,对学习意愿较强、行为能力相近的学生优化分组,借以建立课堂引导机制。另一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参与意识,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层次化针对性教学,健全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形成自主性的行为机制积极学习语文知识。现代教育实践表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组织结构,健全学生的认知模式,引导学生形成语文学习个性,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立体化课堂组织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以学生语文兴趣培养为导向
构建立体化语文教学组织模式就要突出课堂教学设计,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树立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要以健全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行为决策机制为目标导向找到小学生的语文预期发展愿望,通过激发其潜在的学习欲望来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立体化课堂构建的核心是以课堂学习目标为导向,以建立学习个体的基础协作目标作为课堂组织的基本形态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我国学者在本世纪初提出了目标引导理论。该理论认为认为:“课堂教学组织是基于学习个体意愿而形成的目标引导机制,只有出于目标引导形成的课堂组织结构才是科学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小组作为基本的教学单元,通过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分别安排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小组内来引导学生树立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能力相近的教学组织中形成自主性学习意识,通过完善教学任务来增强其语言理解能力,完善小学生的语文认知结构。
(二)建立课堂兴趣引导机制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力量源泉,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不仅有着较高的学习热情,也会有着较强的学习主动性,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因此构建立体化语文教学课堂就要建立个性引导机制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一般而言,以学生的兴趣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结合学生个性的不同来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确立课堂引导目标。课堂引导目标主要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主观意愿建立的目标引导系统,主要是培养学生兴趣,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表现差异所建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引导机制本质是突出学生个体学习差异基础上而形成的引导性教育模式。通过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文意识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兴趣元素的融入要遵从学生的主观意愿,按照学生的行为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学方案,要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学习的需要。
(三)塑造多元化教学情景
构建立体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学生个性培养为基础,以信息化教学情境为核心,打造任务型课堂。这种教学组织模式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完善学生的认知模式,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因此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来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一方面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关注教学任务。另外一方面要优化课堂资源配置,突出信息化教学情景的主体地位,通过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分配课堂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信息化情景中健全认知思维,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学情景的设置以强化小学生的认知模式为基础,着力扩大学生的价值认知深度。一方面老师要注重学生个体情感的引导,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保持较高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另一方面老师要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认知,引导小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学习,树立学习自信。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建立立体化课堂组织结构就要调整课堂组织模式,分层次对学生进行兴趣引导,通过建立课堂兴趣引導机制,构建信息化教学情景来强化学生的主体认知结构,帮助学生找到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树立自主性学习意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旭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该怎样进校园[J].语文建设. 2015(07)
[2]张赛琴.真语文:教什么,怎么教——以小学作文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 2015(04)
[3]彭德正.真语文:母语教育的妙悟[J].语文教学通讯.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