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教学是个系统工程。本文主要针对习作评价环节进行论述。一方面,班额大、互动少是目前习作评价面临的两大现实困惑;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教育而言,这是一种失衡状态。如何弥补与平衡?笔者尝试运用智能手机跟“为知笔记”、云盘结合,探索一种更高效的习作评价方式。“为知笔记”主要是记录心得体会和批语,云盘则主要负责存储分类。
及时拍摄
习作点评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如何将作品呈现给全班学生。以往不外乎如下几类做法:或是请作者重新誊写出来,进行张贴展示;或实物投影展示;或打印出来,印发给每个学生;或用朗读的方式展示。这些做法总有些不尽如人意:誊写耗时,打印耗材,朗读和投影如过眼云烟。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笔者以为“拍摄”是目前较好的选择。在批阅习作的过程中,旁边随时放着手机。典型的好词佳句、新鲜题材,要拍;普遍的错字乱句、泛泛而谈,也要拍;有的是通篇拍,有的是局部特写。总之,小到标点别字,大到篇章构思,笔者都会及时拍照,然后上传到“为知笔记”或云盘。这样做,快捷及时,而且照片具有一种原汁原味的感觉,还能看到书写的真实状况,这些都为评价做好了充分准备。
分类建档
上传的照片作为原始资料,还需要根据老师的需要进行分类建档。笔者的做法是分“纵向”和“横向”两块,再在其下建一系列的子目录。
“纵向”一块比较简单,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即给每个学生建一个档案,里面主要存放学生个人的代表性习作。这些作品,可以反映该学生阶段性的水平,有利于学生自我对照和教师的持续研究。如果带班的时间足够长,这样的个人习作照片档案,也是一个学生的写作成长史。
“横向”一块分得更细一些,所以要建一批子目录。笔者一般建“优秀作品”“问题作品”“语言”“选材”“标题”“开头”“结尾”“过渡”等子目录,并及时增加项目。有了这样的细分,就可以将每次拍下的照片放进相应的文件夹,让批改时随手拍下的资料各有归宿。之后,再一次浏览,梳理出每次习作的亮点和普遍问题,为点评做准备。这份档案还有以往建档所不具备的优势,即更新非常方便,调整极其灵活。有时直接在讲的过程中增删,只需复制、粘贴或移动一下;有时上完课,根据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操作方案。所以,这份档案是在不断完善的,真的可以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评价与互动
评价可以分两个层面进行,分别是网上和课堂上。这种评价方式最大的亮点是互动性强。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城郊,又有许多的外来民工子女,因此,家庭拥有网络的学生不多。所以,网上互动只占小部分。对这一小部分,笔者会利用“为知笔记”,将照片分享到该学生的文件夹。然后写上评语,学生登陆后可以及时留言。这样,师生就可以利用回家时间做充分交流。当然,也可以分享到群里讨论。笔者发现,学生更喜欢这种不是面对面的讨论,他们会比现实生活中更乐于表达心中的看法。特别是平常较内向的孩子,网络为他们打开了话匣子。这样灵活的互动,不受时空约束,学生何时想到什么,都可以及时留言。
课堂上的互动是习作评价的主战场。在课堂上,笔者会事先将讲稿制成PPT(以批改时拍下的照片为主),同时打开“为知笔记”和云盘(随时调取资料)。每次习作都是围绕一个特定的单元目标进行的,因此,点评势必有个重点。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有时选取一篇完整的代表性习作(照片),在屏幕上投射出来,学生读完之后即可纷纷发表看法;有时全班性地选取习作片段,然后逐个互动点评。如此灵活便捷的评价方式,使得更多的习作有了展示机会,也给了学生更多的互动时间。此外,基于照片的生动还原性,对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欲望能起到较好的催化作用。
在积累中分享
这样的积累较以往更具系统性 以往的积累方式,不外乎卡片式地摘抄或合成式的刊物,整理、存储都不易。现在,用照片的形式积累资料,大大超越了传统模式。通过上习作点评课,这些资料基本上都以课的单位、PPT的形式积累,系统性大大增加,况且,云盘的超大容量又消除了存储的顾虑。
这样的积累较以往更易分享 “铁打的云盘流水的学生”——学生一茬茬地换,但一定阶段的习作问题总是有些共性的。有以往的习作点评课件存在云盘,教师稍加补充,即可以轻松备好一堂习作点评课。以往学生的资料可以为新一届学生受用。用在习作前,那是“前车之鉴”;用在点评时,那是“它山之石”。这样的积累和循环使用,不仅学生受用,还可以教师间共享。教师可以教研组或学科为单位,共建这样一个资源库,以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即便外出开课,需要的资源也不必存放U盘,因为在网络普及的今天,有云盘就行。
当手机遇上云盘,存储变得只需动动指尖而已。及时拍摄、分类建档、互动评价和积累分享等以上四步,是笔者目前对习作评价方式探索。其中前两步是评价的基础性工作,必不可少;第四步是这种评价方式的衍生产品,这种附加值也能映射这一评价方式的更多价值及生命力。接下去,笔者觉得带着一定的习作课题研究目的开展这一系列活动,估计效果更好。课题研究会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收集材料。这样就可以实现一个阶段研究一两个重点,目标越清晰,效率越高。笔者考虑,将讲稿制成PPT或微课,再分享给学生,这样更灵活。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东湖镇中小学部)
及时拍摄
习作点评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如何将作品呈现给全班学生。以往不外乎如下几类做法:或是请作者重新誊写出来,进行张贴展示;或实物投影展示;或打印出来,印发给每个学生;或用朗读的方式展示。这些做法总有些不尽如人意:誊写耗时,打印耗材,朗读和投影如过眼云烟。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笔者以为“拍摄”是目前较好的选择。在批阅习作的过程中,旁边随时放着手机。典型的好词佳句、新鲜题材,要拍;普遍的错字乱句、泛泛而谈,也要拍;有的是通篇拍,有的是局部特写。总之,小到标点别字,大到篇章构思,笔者都会及时拍照,然后上传到“为知笔记”或云盘。这样做,快捷及时,而且照片具有一种原汁原味的感觉,还能看到书写的真实状况,这些都为评价做好了充分准备。
分类建档
上传的照片作为原始资料,还需要根据老师的需要进行分类建档。笔者的做法是分“纵向”和“横向”两块,再在其下建一系列的子目录。
“纵向”一块比较简单,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即给每个学生建一个档案,里面主要存放学生个人的代表性习作。这些作品,可以反映该学生阶段性的水平,有利于学生自我对照和教师的持续研究。如果带班的时间足够长,这样的个人习作照片档案,也是一个学生的写作成长史。
“横向”一块分得更细一些,所以要建一批子目录。笔者一般建“优秀作品”“问题作品”“语言”“选材”“标题”“开头”“结尾”“过渡”等子目录,并及时增加项目。有了这样的细分,就可以将每次拍下的照片放进相应的文件夹,让批改时随手拍下的资料各有归宿。之后,再一次浏览,梳理出每次习作的亮点和普遍问题,为点评做准备。这份档案还有以往建档所不具备的优势,即更新非常方便,调整极其灵活。有时直接在讲的过程中增删,只需复制、粘贴或移动一下;有时上完课,根据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操作方案。所以,这份档案是在不断完善的,真的可以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评价与互动
评价可以分两个层面进行,分别是网上和课堂上。这种评价方式最大的亮点是互动性强。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城郊,又有许多的外来民工子女,因此,家庭拥有网络的学生不多。所以,网上互动只占小部分。对这一小部分,笔者会利用“为知笔记”,将照片分享到该学生的文件夹。然后写上评语,学生登陆后可以及时留言。这样,师生就可以利用回家时间做充分交流。当然,也可以分享到群里讨论。笔者发现,学生更喜欢这种不是面对面的讨论,他们会比现实生活中更乐于表达心中的看法。特别是平常较内向的孩子,网络为他们打开了话匣子。这样灵活的互动,不受时空约束,学生何时想到什么,都可以及时留言。
课堂上的互动是习作评价的主战场。在课堂上,笔者会事先将讲稿制成PPT(以批改时拍下的照片为主),同时打开“为知笔记”和云盘(随时调取资料)。每次习作都是围绕一个特定的单元目标进行的,因此,点评势必有个重点。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有时选取一篇完整的代表性习作(照片),在屏幕上投射出来,学生读完之后即可纷纷发表看法;有时全班性地选取习作片段,然后逐个互动点评。如此灵活便捷的评价方式,使得更多的习作有了展示机会,也给了学生更多的互动时间。此外,基于照片的生动还原性,对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欲望能起到较好的催化作用。
在积累中分享
这样的积累较以往更具系统性 以往的积累方式,不外乎卡片式地摘抄或合成式的刊物,整理、存储都不易。现在,用照片的形式积累资料,大大超越了传统模式。通过上习作点评课,这些资料基本上都以课的单位、PPT的形式积累,系统性大大增加,况且,云盘的超大容量又消除了存储的顾虑。
这样的积累较以往更易分享 “铁打的云盘流水的学生”——学生一茬茬地换,但一定阶段的习作问题总是有些共性的。有以往的习作点评课件存在云盘,教师稍加补充,即可以轻松备好一堂习作点评课。以往学生的资料可以为新一届学生受用。用在习作前,那是“前车之鉴”;用在点评时,那是“它山之石”。这样的积累和循环使用,不仅学生受用,还可以教师间共享。教师可以教研组或学科为单位,共建这样一个资源库,以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即便外出开课,需要的资源也不必存放U盘,因为在网络普及的今天,有云盘就行。
当手机遇上云盘,存储变得只需动动指尖而已。及时拍摄、分类建档、互动评价和积累分享等以上四步,是笔者目前对习作评价方式探索。其中前两步是评价的基础性工作,必不可少;第四步是这种评价方式的衍生产品,这种附加值也能映射这一评价方式的更多价值及生命力。接下去,笔者觉得带着一定的习作课题研究目的开展这一系列活动,估计效果更好。课题研究会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收集材料。这样就可以实现一个阶段研究一两个重点,目标越清晰,效率越高。笔者考虑,将讲稿制成PPT或微课,再分享给学生,这样更灵活。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东湖镇中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