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坏孩子的自白

来源 :启迪·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hu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叫安托万·东尼,13岁,我和母亲、继父住在巴黎。
  苏帕老师今天又让我难堪,起因是一张帮人传递的图片,就在考试的时候。我被罚站,没有课间休息,试卷也没有答完。我认为他应该把事情弄清楚再惩罚我。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地发生,所以我发誓,参军之前我一定要打他的脸。
  母亲的脾气乖张,她动不动就会大发脾气。继父是个乐观的人,我常常被他幽默的行为逗笑,这是我家庭生活中唯一的快乐,但母亲总是恰时地打断说,好了,这不好笑。
  我尽量让我的母亲高兴,我愿意做个乖孩子,点炉子、烧水、做饭、洗碗、倒垃圾。我竭尽所能抽出写作业的时间帮她多做一些家务——尽管我不喜欢做作业,但母亲对我的行为毫无反应。
  沙发上的睡袋,就是我的房子,如果他们吵架,我可以把睡袋蒙在头上。
  这一天我和勒内逃学。因为我们都要迟到了,我们知道苏帕老师不会让我们进教室的。于是我们去游戏厅,去看电影,去逛游乐场。
  回家的路上,我看到母亲和一个陌生男人亲吻。但我看到她的同时她也看到了我。我慌忙跑掉。
  回家后我开始模仿着写请假条。母亲还没回家,我和继父开始了两个男人的晚餐——煎鸡蛋,毫无味道。饭后继父问我是不是拿了他的书。我说没有,他想发脾气,但忍住了,只是说,那我问你母亲。睡觉后继父又蹑手蹑脚走进“走廊”——我的房間,东找西找。我不知道他在找什么,但我感受到的是一种不信任。这让我难过极了。
  漆黑的夜里母亲回家,接着我听到他们争吵。他们由各自的问题吵到我身上,似乎家庭的争吵永远源于孩子。
  第二天我回到学校,老师问我为什么旷课,在他的怒骂下我随口说母亲快死了。我不是故意要这样讲,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讲。我对母亲的事很生气,但我其实不舍得她有事。接着上课的时候母亲和继父来学校了,我的谎言被揭穿了,被继父打了两耳光。
  放学后我没有回家。我既伤心又害怕。勒内把我安排在他舅舅的印刷厂里,我将在这里过夜。我给家人写了信,承认了我的错误,但我决心长大后再回去。
  夜里的印刷厂真冷。我突然想起家里自己的睡袋,尽管我没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印刷厂很吵,我害怕被发现,在街上游荡。我很饿,偷了一罐牛奶,突然间觉得自己像一只无人问津的野猫。
  清晨我接着跑去上学。尽管我决定不回家,但我并没有决定不上学。但是中午母亲来学校找我,晚上我就回了家,母亲突然对我一反常态,而我却感到别扭,尽管我一直渴望着这一天。我们相互透露自己的小秘密,我答应她要好好学习。
  一次作文课,我做了一篇自鸣得意的文章,然而老师硬说我是从巴尔扎克的小说中抄来的。他根本不听我的解释。他把我赶出了教室,连同为我作证的同桌。一气之下,我决心不再上学。勒内这一次把我藏在他的家里。我们看电影、抽雪茄、吹纸球……
  一天深夜,我潜入继父的办公室,偷了一台打字机,老实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干,也许是因为他打了我,也许是别的什么。可是我无法销赃把打字机换成现钱,所以我只好又把打字机送回到办公室。就在送回去的时候,偏偏碰到巡夜的人,我当场被抓,人赃俱获。
  继父很生气,他把我送上了法庭。
  我想告诉继父自己其实很伤心、也很孤独,我多么怀念一家人去看电影的幸福,我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想要他们更爱我。可是他根本没有接我回去的意思,而是把我扔在了警察局然后送往少管所。
  我被押上囚车后,夜色深深地笼罩在我周围,囚车启动了,大街上灯火通明,却没有一盏灯能够照得我温暖,突然间,我难过极了,泪水滚落了下来。
  在少管所,我向心理医生诉说了我的家庭生活:母亲怀我的时候是个未婚妈妈,本想堕胎,后来在外婆的坚持下,才保住了我,后来母亲嫁给了父亲,也就是我的继父,母亲说我得感谢他,是他给了我姓氏。8岁以前我和外婆住在一起,后来外婆太老了,父母被迫把我接回了家……
  母亲来少管所探望我,她戴了一顶新的帽子,很好看。我隔着桌子看着她。我期待她说接我回家,而她却告诉我,继父再也不会管我了。
  天哪,他们再也不相信我了。
  没有家,外面的夜晚真黑,真冷。
  少管所里的孩子带着各自的伤痛玩耍,我抬头看天却只能看到灰蒙蒙一片。他们在踢足球,突然间,我决定做一件事情,我要逃走!我从球场中冲了出来,奔向篱笆,从篱笆下面的洞钻了出去。一个看守在后面追,我不停地跑。
  奔跑,我跑过农舍,穿过田野,经过灌木丛边的房子,却没有碰到任何人。好像这个世界只剩下了自己。我不停地跑,直到海边,我激动得几乎不能呼吸,我可以喊:我自由了!
  可原来海水这样冰凉,沙滩萧瑟寂寞。原来外面,也是乌云漫天。
  回过头,我看到模糊的一片,仿佛我的童年。
  
  整理自电影《四百击》
  编辑/刘伟
其他文献
日本东京某咖啡店的老板,无意中发现了颜色与视觉之间的奥秘。   他请来几十位朋友,给每个人都端上三杯完全相同的咖啡,但是盛咖啡的杯子颜色却不同,分别为红色、青色、黄色三种。   试饮结果是,大家居然对完全相同的咖啡得出了迥异的结论:用红色杯子的人都说“太浓了”,用青色杯子的人则说“太淡了”,而用黄色杯子的人则认为“不浓不淡,刚好”。咖啡店的老板依据这个试验结果,想出了节省咖啡用料的方法:他将咖啡店
期刊
汉字就是丰富,洋文说“买东西”,有我们汉字的“采购”漂亮吗?“采”字会让我们想象出采摘的意思,像從果树上或从花园里采摘水果或鲜花一样来买东西,该是一种什么劲头和氛围?洋文只会说go shopping,到商店去,意义倒是非常明确,但多么直白,哪有一点诗意?  举个例子,洋文要说想念,想念得非常深,再深能有我们的“望穿秋水”那般深吗?用“秋水”一词该给我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呀,如果换成“春水”行吗?春水当
期刊
谢添题字狗不理  谢添导演很风趣,他聪明透顶,也精得出奇,写一笔倒书的书法,狗不理包子铺请他写字,他提笔就写了“笼的传人”四个字,幽默而意义双关。谢添和朋友一起吃饭,点完菜后,他说:“我给大家出一个谜语,就打今天点的一道菜,或者说一道菜的原料。”众人请谢添道来。他十分严肃地说:“进了后宫又没当上太监。”大家一时没有猜着。谢添说:“白鳝(骟)。”众人一想个个捂嘴大笑。这不是雕虫小技,而是谢添大智大慧
期刊
王了一就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若论学问,他可以说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要说文章,也堪称涉笔成趣,妙有词致。他有《龙虫并雕斋琐语》一书,其中的文章,大多是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散文小品,即现在所谓随笔。读这些文章,除了感慨于作者无论是衣食住行、风土人情,还是开会写信、跳舞看戏都可以入文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诙谐、幽默和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  关于诙谐、幽默,我想举三个例子:  一是他说文人不顾囊中
期刊
《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著  何怀宏译  漓江出版社    温总理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要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期刊
我第一次考试作弊是在初一。考试的前几天,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去外校弄了一套据说很可能会考的数学题。因为自己的数学太烂,我也厚着脸皮挤进人群,问他:“能告诉我几道题吗?”他看了我一眼,诡秘地笑笑,不肯透露一个字。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喊我的名字,回过头去,身后站着的正是那个男生。他告訴我,他跟别人讲的那些题都是假的,真正的试题是这样的……  那场考试后,我小小的心愿是:可以不再被数学老师
期刊
一个谈笑风生的场合,有人调侃列夫·托尔斯泰:你除了会写小说还能干什么?   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句玩笑话说得有点过分,而且也不是事实。大家都知道偌大一个雅司纳亚·波良纳庄园里的每一项农活,托尔斯泰都能拿得起来。俄国绘画大师列宾曾画过一幅闻名世界的“托翁犁地”的油画,那就是列宾每天躲在一条壕沟里,由灌木遮挡着偷看托尔斯泰犁地画出来的。  当时已年近花甲的托尔斯泰,并没有对朋友的嘲讽还嘴,未吭一声回到
期刊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  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30年  你都曉得,我都记得    余光中的“售后服务”  余光中是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祖籍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1928年出生于南京。余光中说他生就一副“不列颠的脸”,西
期刊
从前有一个聪明人到他富裕的邻居家去借一只银勺子。富裕的邻居借给他了。几天以后,他把这勺子连同一只小勺子一起还了回来。  “这是干什么?”富人问道,“我只借了你一只勺子啊。”  借东西的人回答说:“你的勺子生下了这只小勺,所以我把母子俩都带回来,因为这两只都该是你的。”  尽管这个人的话听起来太傻,可是贪婪的富人还是把两只勺子都收下了。  过了一阵子,聪明人又来找富裕的邻居借一只大的银酒杯。  富人
期刊
请您把拉链拉好  一天,在给一客户办理完取款业务后,我交待说:“请您把卡收好。”再看,发现客户的手包拉链没拉好,又提醒说:“请您把拉链拉好。”客户立即低头查看,周围同事笑成一片。    请您挂个羊头  某客户持一张现金支票来柜台取现,同事A说:“请您在小写金额前挂个羊头(即¥),谢谢!”只见那客户在支票上写了足足5分钟,才严肃并慎重地将支票从柜台外递过来。天啊,那位客户居然在金额前真画了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