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须与时俱进,根据教育环境、教育要求的新变化,以新的思维方式和视角来审视、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
【关键词】和谐社会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与时俱进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胡锦涛总书记说:“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我们必须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教育环境、教育要求的新变化,以新的思维方式和视角来审视、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培养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全面和谐的社会。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围绕培养和谐的人为中心,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与时俱进。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与时俱进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把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重要目标,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深入开展和谐社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增添新力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胡锦涛总书记总结了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大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
第一,树立“成熟公民”的理念。所谓“成熟公民”是指能够参与公共权力之行使与监督的国民,清楚地知道自己应有的基本权利与应尽的义务,并以社会正义为原则,关心并热心参与公共事务及改造社会,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关键。民主法治的落实需要成熟的公民为基础。每个公民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享有国家和社会所赋予的各项权利的同时,应把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对社会和他人负责与对自己负责有机统一起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第二,加强“诚信”建设的理念。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现代诚信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将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使大学生做人做事都要重诚信,讲信誉,树立以诚实为荣,虚假为耻的观念,这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三,树立“公平、正义、宽容”的理念。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坚持公平和正义,才能确定社会生活的主流信念和合理、和谐、规范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法制、讲秩序的行为规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倡导公平、正义、宽容的社会理念,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第四,增强勤俭节约的意识。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以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学生是未来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者,厉行节约责无旁贷。大学生要增
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学习和工作中,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节约资源。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与时俱进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传统“灌输式”思想教育的长期影响,简单说教、硬性灌输的现象在高校仍较为普遍,而大学生渴望的“引导”、“对话”、“交流”等民主互动、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却相对缺乏。高校的人才培养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就要与时俱进,用科学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培养和谐人才应遵循的指导思想
(一)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高校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人才,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高校党组织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领导建设和谐校园的本领,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党内和谐促进校园和谐。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理念。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以人为本,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把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置于中心地位。坚持以人为本,要对人性有足够的理解和尊重,突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创新教育观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亲可近,充满人情味。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办学生之所盼。这样才能使每一个青年学生个人能借助集体的感染、熏陶和影响,更快、更健康地成长,最终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培养建设和谐社会人才的途径探索
(一)加强师德建设,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加强师德建设,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无非包括两个方面,即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教师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师德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才能从根本上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首要地位。师德建设搞好了,才能实现高校思想工作的和谐发展。
(二)加大和谐社会思想的教育,培养和谐意识
高校应当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以及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展和谐社会思想教育活动。一是要大力弘扬和谐社会的思想观念,使学生真正树立起和谐社会的崭新理念。目前大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十分贫乏,因此,需要加大教育的力度。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和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思考,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要认真传授和谐社会方面的知识和内容。要注意系统地介绍我国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和谐思想传统以及和谐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中国与世界之间如何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得到提高。三是要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和谐社会实践。要注意引导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情做起,把知识转化为行动,把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知行合一,尤其要重视在解决学生各种实际问题中去启发和深化和谐社会思想的教育,不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以诚信教育为重点,强化大学生人格修养和提升高尚情操
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也是大学生处世立身之本。诚信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核心的外在表现,是做人的根本准则,其核心是引导人格提升和情操高尚。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将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重点培养大学生诚信的自律觉悟,这种觉悟对于支持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将会产生更加持久、更加自觉的力量。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培养诚信的美德应当从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端正入手,通过严肃考风、净化学风从而做到认真对待作业、报告和论文的写作,将这种诚信的美德深入到学习和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仪表风范都合乎诚信的要求并成为诚信的载体。我们要通过诚信教育,进一步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大学生伦理文化建设的规律和有效途径,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建设社会新风尚做出努力。
(四)加强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围绕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目标, 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传统文化、学术文化和创业文化,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加快建设校园文化设施,有效整合校园文化资源,不断加强校园网络管理,积极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社会氛围,用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陶冶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操,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6/26/content_3138887.htm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4932454.html
[3]杨美英.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高校德育创新.闽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4]陈晓文.构建和谐社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刍议.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5]卢中旺,白鹤举,陈健.高校和谐发展路径初探——加强师德建设与促进高校和谐发展的关系.东岳论丛,2005,7
【关键词】和谐社会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与时俱进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胡锦涛总书记说:“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我们必须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教育环境、教育要求的新变化,以新的思维方式和视角来审视、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培养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全面和谐的社会。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围绕培养和谐的人为中心,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与时俱进。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与时俱进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把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重要目标,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深入开展和谐社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增添新力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胡锦涛总书记总结了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大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
第一,树立“成熟公民”的理念。所谓“成熟公民”是指能够参与公共权力之行使与监督的国民,清楚地知道自己应有的基本权利与应尽的义务,并以社会正义为原则,关心并热心参与公共事务及改造社会,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关键。民主法治的落实需要成熟的公民为基础。每个公民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享有国家和社会所赋予的各项权利的同时,应把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对社会和他人负责与对自己负责有机统一起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第二,加强“诚信”建设的理念。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现代诚信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将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使大学生做人做事都要重诚信,讲信誉,树立以诚实为荣,虚假为耻的观念,这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三,树立“公平、正义、宽容”的理念。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坚持公平和正义,才能确定社会生活的主流信念和合理、和谐、规范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法制、讲秩序的行为规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倡导公平、正义、宽容的社会理念,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第四,增强勤俭节约的意识。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以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学生是未来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者,厉行节约责无旁贷。大学生要增
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学习和工作中,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节约资源。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与时俱进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传统“灌输式”思想教育的长期影响,简单说教、硬性灌输的现象在高校仍较为普遍,而大学生渴望的“引导”、“对话”、“交流”等民主互动、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却相对缺乏。高校的人才培养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就要与时俱进,用科学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培养和谐人才应遵循的指导思想
(一)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高校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人才,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高校党组织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领导建设和谐校园的本领,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党内和谐促进校园和谐。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理念。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以人为本,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把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置于中心地位。坚持以人为本,要对人性有足够的理解和尊重,突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创新教育观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亲可近,充满人情味。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办学生之所盼。这样才能使每一个青年学生个人能借助集体的感染、熏陶和影响,更快、更健康地成长,最终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培养建设和谐社会人才的途径探索
(一)加强师德建设,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加强师德建设,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无非包括两个方面,即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教师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师德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才能从根本上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首要地位。师德建设搞好了,才能实现高校思想工作的和谐发展。
(二)加大和谐社会思想的教育,培养和谐意识
高校应当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以及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展和谐社会思想教育活动。一是要大力弘扬和谐社会的思想观念,使学生真正树立起和谐社会的崭新理念。目前大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十分贫乏,因此,需要加大教育的力度。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和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思考,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要认真传授和谐社会方面的知识和内容。要注意系统地介绍我国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和谐思想传统以及和谐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中国与世界之间如何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得到提高。三是要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和谐社会实践。要注意引导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情做起,把知识转化为行动,把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知行合一,尤其要重视在解决学生各种实际问题中去启发和深化和谐社会思想的教育,不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以诚信教育为重点,强化大学生人格修养和提升高尚情操
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也是大学生处世立身之本。诚信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核心的外在表现,是做人的根本准则,其核心是引导人格提升和情操高尚。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将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重点培养大学生诚信的自律觉悟,这种觉悟对于支持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将会产生更加持久、更加自觉的力量。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培养诚信的美德应当从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端正入手,通过严肃考风、净化学风从而做到认真对待作业、报告和论文的写作,将这种诚信的美德深入到学习和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仪表风范都合乎诚信的要求并成为诚信的载体。我们要通过诚信教育,进一步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大学生伦理文化建设的规律和有效途径,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建设社会新风尚做出努力。
(四)加强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围绕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目标, 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传统文化、学术文化和创业文化,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加快建设校园文化设施,有效整合校园文化资源,不断加强校园网络管理,积极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社会氛围,用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陶冶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操,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6/26/content_3138887.htm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4932454.html
[3]杨美英.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高校德育创新.闽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4]陈晓文.构建和谐社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刍议.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5]卢中旺,白鹤举,陈健.高校和谐发展路径初探——加强师德建设与促进高校和谐发展的关系.东岳论丛,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