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外合作纠纷的增多,人们开始反思中国利用外资的方式,“跨国公司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个老问题又被提起。那么,除了资金、技术、就业、税收这些贡献外,跨国公司在哪些方面还在更长久地影响中国经济的进步?哪些方面又从中国带走了对于中国意义重大的利益?理性分析,对我们在各个层面理性地与跨国公司合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跨国公司带来了什么
推动了制度变迁
随着跨国公司陆陆续续来到中国,国有企业不得不引入竞争机制、对僵化的管理体系进行改革;后来崛起的民营企业有了新的商业伙伴和学习对象;政府也开始了监管和服务职能的建立。从这些角度来看,跨国公司在全方位地推动中国的政策、法规、体制的变革,推动制度变迁的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培养了职业经理阶层
一方面,中国的商业人才是断代的,商业教育也严重缺乏有实际经验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长久以来中国的知识精英一直缺乏一条除仕途以外的发展道路。文革时期过分的阶级观念,导致了“执行”、“沟通”、“信托责任”等职业经理必须具备的意识完全没有培育的土壤,管理技术也非常缺乏。跨国公司的到来打破了这样的局面。10多年来,400多家在中国的500强公司和众多的中小外资企业为中国培养了一个庞大的职业经理阶层,后来,这个阶层又开始走向政府、大型国企、民营企业和自主创业企业以及商学院等机构,将接近全球标准的商业文化、商业技术和商业语言带到了更多的地方,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各经济组织的观念变革和管理进步。目前,这批精通外语、了解西方文化、通晓管理技术的职业经理阶层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外向经济的中坚力量。
引入了专业服务业
尽管中国历史上不缺少“说客”和“顾问”,但就在十多年前,整个中国财经社会对专业服务的理解与西方世界还相去甚远。1992年,即马丁·索罗收购WPP(现在奥美和智威汤逊的母公司)的15年后,中国的主流媒体还沉浸在发现“点子大师”的兴奋中,而此后的10年,尽管中国也发展起来众多的咨询、广告公司,但WPP、IPG等大型国际营销服务公司已经完成了从市场研究、策略咨询、广告、公关、媒介管理、互动等完整的营销服务体系布局,成为了可以彻底解决新业务融资问题的上市公司,旗下众多的公司品牌已经建立了在全球一线企业中难以撼动的影响力。这些营销专业服务集团和会计师、律师、投资银行等机构一起,聚成了西方企业最优秀的人才高地,和金融业一并成为西方经济的心脏产业和头脑产业。而专业机构和大企业的合作互动,则构筑了西方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支撑之一。
中国社会自古缺乏尊重专业和相信分工的科学传统,我们古代把诸侯的私人顾问称做“食客”,现在还经常把专业机构叫做“中介机构”,更难以想象像美国那样将一个专业服务机构的CEO任命为国家要害部门的部长。尽管中国不乏有天赋的企业家经常创造一些奇迹,但企业领袖管理能力的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远不如“职业经理+专业机构”这一模式来得稳定。
如果没有跨国公司大量地进入中国,没有这些公司为了改善自己的运营环境把他们熟习的专业机构也一起带到中国,我们可能很难理解现代专业服务体系是跨国公司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也很难了解一个品牌经理或产品经理所做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和各种专业服务公司召开会议并分解专业业务,我们可能还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发明营销ROI这样的概念和分析工具。更重要的是,跨国公司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在很多细分领域培育了一大批本土的专业机构,这些机构和国际专业机构一起,让很多本土企业在不合资的情况下就可以了解外资公司的管理方法,让很多中国企业可以方便地使用“职业经理+专业机构”这一模式扩展自己的管理能力。
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人才结构、思维方式不会是现在的格局。由此可以说,跨国公司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向肯定的同时,很多学者也开始反思,为什么中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增长没有引起人们财富和生活水平同比例的高速上升?中国经济目前的高能耗、低利润的增长模式是不是被跨国公司整体“锁定”的结果?这推导出一个我们原来算账时忽略的问题:跨国公司从中国带走了什么?
跨国公司带走了大量的财富
本来,人家来投资,我们给些优惠政策,让他们赚走些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国人心里也没有什么不平衡。但到近几年,人们突然发现外资带走的财富是如此的多,甚至多到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没有太大的改善!有的学者测算,外资经济每年在中国获取的利润至少在应该在1万亿人民币以上,加上各种优惠政策,实际可能多达4万亿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全国2年以上的工资总额。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利益似乎并没有落到老百姓的腰包中,而环境的污染却实实在在地留给了我们!
跨国公司带走了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依托巨大的本土市场成为全球强势企业和领导品牌的机会
这可能更加重要。从全球性企业和全球性品牌的成长特征上看,世界上很少有品牌一开始就是全球品牌,大多是依托一个巨大的本土市场发展起来的,首先在本土市场取得优势,然后再开始逐步全球化。本来,中国庞大的市场为大品牌和大企业的诞生提供了很好的本土市场。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控制好引入外资和扶持本土企业的节奏,目前,在中国已开放的所有产业中,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在28个主要产业中,有21个产业外资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本土品牌更不容乐观,即便在中国国内的市场上,跨国公司也在汽车、通讯、食品饮料、日化等众多的消费品领域占有优势地位,而且种种迹象表明,品牌排序的过程已经接近完成,中国人的生活已经和众多的跨国公司品牌难以分离,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优秀品牌的崛起虽然不能说完全不可能,至少会是非常艰难。毕竟,“现在森林中的猴子很难变成人,因为地球上到处都有人了”。
天下果然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巨大、长久的和战略性的。展望未来10年,如何更准确地定位外资在中国经济的位置,如何在推动力量和消极影响的相互作用间取得整体的社会利益,将会是一个艰难的课题。
跨国公司带来了什么
推动了制度变迁
随着跨国公司陆陆续续来到中国,国有企业不得不引入竞争机制、对僵化的管理体系进行改革;后来崛起的民营企业有了新的商业伙伴和学习对象;政府也开始了监管和服务职能的建立。从这些角度来看,跨国公司在全方位地推动中国的政策、法规、体制的变革,推动制度变迁的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培养了职业经理阶层
一方面,中国的商业人才是断代的,商业教育也严重缺乏有实际经验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长久以来中国的知识精英一直缺乏一条除仕途以外的发展道路。文革时期过分的阶级观念,导致了“执行”、“沟通”、“信托责任”等职业经理必须具备的意识完全没有培育的土壤,管理技术也非常缺乏。跨国公司的到来打破了这样的局面。10多年来,400多家在中国的500强公司和众多的中小外资企业为中国培养了一个庞大的职业经理阶层,后来,这个阶层又开始走向政府、大型国企、民营企业和自主创业企业以及商学院等机构,将接近全球标准的商业文化、商业技术和商业语言带到了更多的地方,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各经济组织的观念变革和管理进步。目前,这批精通外语、了解西方文化、通晓管理技术的职业经理阶层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外向经济的中坚力量。
引入了专业服务业
尽管中国历史上不缺少“说客”和“顾问”,但就在十多年前,整个中国财经社会对专业服务的理解与西方世界还相去甚远。1992年,即马丁·索罗收购WPP(现在奥美和智威汤逊的母公司)的15年后,中国的主流媒体还沉浸在发现“点子大师”的兴奋中,而此后的10年,尽管中国也发展起来众多的咨询、广告公司,但WPP、IPG等大型国际营销服务公司已经完成了从市场研究、策略咨询、广告、公关、媒介管理、互动等完整的营销服务体系布局,成为了可以彻底解决新业务融资问题的上市公司,旗下众多的公司品牌已经建立了在全球一线企业中难以撼动的影响力。这些营销专业服务集团和会计师、律师、投资银行等机构一起,聚成了西方企业最优秀的人才高地,和金融业一并成为西方经济的心脏产业和头脑产业。而专业机构和大企业的合作互动,则构筑了西方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支撑之一。
中国社会自古缺乏尊重专业和相信分工的科学传统,我们古代把诸侯的私人顾问称做“食客”,现在还经常把专业机构叫做“中介机构”,更难以想象像美国那样将一个专业服务机构的CEO任命为国家要害部门的部长。尽管中国不乏有天赋的企业家经常创造一些奇迹,但企业领袖管理能力的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远不如“职业经理+专业机构”这一模式来得稳定。
如果没有跨国公司大量地进入中国,没有这些公司为了改善自己的运营环境把他们熟习的专业机构也一起带到中国,我们可能很难理解现代专业服务体系是跨国公司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也很难了解一个品牌经理或产品经理所做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和各种专业服务公司召开会议并分解专业业务,我们可能还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发明营销ROI这样的概念和分析工具。更重要的是,跨国公司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在很多细分领域培育了一大批本土的专业机构,这些机构和国际专业机构一起,让很多本土企业在不合资的情况下就可以了解外资公司的管理方法,让很多中国企业可以方便地使用“职业经理+专业机构”这一模式扩展自己的管理能力。
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人才结构、思维方式不会是现在的格局。由此可以说,跨国公司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向肯定的同时,很多学者也开始反思,为什么中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增长没有引起人们财富和生活水平同比例的高速上升?中国经济目前的高能耗、低利润的增长模式是不是被跨国公司整体“锁定”的结果?这推导出一个我们原来算账时忽略的问题:跨国公司从中国带走了什么?
跨国公司带走了大量的财富
本来,人家来投资,我们给些优惠政策,让他们赚走些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国人心里也没有什么不平衡。但到近几年,人们突然发现外资带走的财富是如此的多,甚至多到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没有太大的改善!有的学者测算,外资经济每年在中国获取的利润至少在应该在1万亿人民币以上,加上各种优惠政策,实际可能多达4万亿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全国2年以上的工资总额。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利益似乎并没有落到老百姓的腰包中,而环境的污染却实实在在地留给了我们!
跨国公司带走了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依托巨大的本土市场成为全球强势企业和领导品牌的机会
这可能更加重要。从全球性企业和全球性品牌的成长特征上看,世界上很少有品牌一开始就是全球品牌,大多是依托一个巨大的本土市场发展起来的,首先在本土市场取得优势,然后再开始逐步全球化。本来,中国庞大的市场为大品牌和大企业的诞生提供了很好的本土市场。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控制好引入外资和扶持本土企业的节奏,目前,在中国已开放的所有产业中,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在28个主要产业中,有21个产业外资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本土品牌更不容乐观,即便在中国国内的市场上,跨国公司也在汽车、通讯、食品饮料、日化等众多的消费品领域占有优势地位,而且种种迹象表明,品牌排序的过程已经接近完成,中国人的生活已经和众多的跨国公司品牌难以分离,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优秀品牌的崛起虽然不能说完全不可能,至少会是非常艰难。毕竟,“现在森林中的猴子很难变成人,因为地球上到处都有人了”。
天下果然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巨大、长久的和战略性的。展望未来10年,如何更准确地定位外资在中国经济的位置,如何在推动力量和消极影响的相互作用间取得整体的社会利益,将会是一个艰难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