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是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人积极思维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
关键词:培养;质疑;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途径是多方面的。本人积极参与教改试验,在语文“自学辅导,自主发展”的教改实践中,主要是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人积极思维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中蕴含着创新能力的开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十分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在“读”“练”“知”的教学环节中渗透“疑”的环节,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发挥学生创新的潜能。
一、 让学生明确质疑的目的
我们看到,在许多课堂上,当教师请学生质疑时,个别优等生会为了打破冷场的局面提出一些自己已经理解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明知故问的现象,主要在于学生不明确质疑的目的。为了防止学生为图表扬而提出“假问题”,我先是放手让学生提问,打开他们的思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自己来进行评比,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我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也委婉地对那些“明知故问”的学生提出要求,鼓励他们今后要真正开动脑筋,提出“真问题”。我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质疑的目的,使学生懂得只有提出真的问题才能帮助他们进步,也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有效地防止“假问题”的出现。
二、 为学生指点质疑的途径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完一篇课文后,老师让学生再回过头来,回忆学过的课文,那里学会了,那里不会,学生往往不知所以然。从表面现象看,学生好像什么都学懂了,但实际上是学生缺少一种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提出很多问题,但它们很乱,涉及不到课文的实质。这些都是学生不懂的具体表现,他们拿到一篇课文不知道怎么读课文,怎么在课文中发现问题,问一些什么样的问题。那么,引导学生提高质疑的能力,我是从这两方面入手的。
(一) 提示质疑的范围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引导学生要从多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告诉学生,质疑的范围包括文章的课题、内容、结构、句子、词语、标点,以及“某些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地方,却又是合情合理的地方”,让学生着眼于这些方面提出问题。在我的引导、提示下,学生的思路拓宽了,思维更活跃了,提出的许多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在教学《旅行家树》这篇课文时,有位学生问:“这种树的名字真怪,为什么叫旅行家树呢?是不是这种树和旅行家有什么关系?”在《苦柚》一课的教学中,有位学生问:“为什么说‘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思考、质疑,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使课堂上有问题,有争论。创造机会让学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诱发积极奋进的求知激情。
(二) 培养存疑的习惯
自学辅导教学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自己存疑的习惯,我根据不同的年段,为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四年级时,我要求学生在自学时如果发现有疑难问题便要在文中做出标记,用笔画“”,打上一个小问号,当课文学完后,再一一检查自己当初做出标记的问题,已经解决的做上记号,未解决的继续存疑再探究。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自学水平的提高,我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在有疑难的词、句、段旁边用笔注上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对于敏捷而又踏实型的学生,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大胆地对文章的句子表达形式、文章内容、表现手法甚至对作者的写作观点等方面提出疑问。刚开始进行这项训练时,我搜集了一些声情并茂、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利用活动课的时间让学生训练,并不断评估问题的质量,给学生以指点,采用“授之以渔”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懂得了存疑的方法,初步养成了自学存疑的习惯。
三、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是思维活动中个体形象的反映,反映出每个少年儿童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差异。依据学生课堂上质疑问题的反映,我把思维品质和能力归为四类:①课堂上不提问题;②课堂上问题提出单一;③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比较混乱;④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浅显易懂。我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对此,我简单地把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探索性;第二阶段:广阔性,条理性;第三阶段:深刻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班集体评估等手段,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质疑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也相应得到提高。
四、 质疑问难,鼓励求异思维
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创造需要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更要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的质疑积极性,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教《狼和小羊》时,我试着以“质疑问难”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对“狼为了吃小羊,就故意找借口”这一主要内容进行质疑,由学生自己提出研讨的问题。如:狼为什么要找借口?找了几次借口?它的借口是否合理?小羊是怎样分辨的?结果怎么样?……从而让学生自行理清了课文层次。然后引导学生就课文的重点进行质疑,以加深理解寓言中的意义。尽管只有一点点价值的质疑问难,也应给予表扬,从而在班中起到导向的作用。这样做,学生对自己的质疑会信心更足,思维的火花会越燃越旺。
总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精心设计质疑,使它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从质疑中会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茂艳.巧提问,大提高[J].文教资料,2010(21).
[2]杨倩.语文教学的“质疑”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
李彦,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宁夏石嘴山市星海小学。
关键词:培养;质疑;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途径是多方面的。本人积极参与教改试验,在语文“自学辅导,自主发展”的教改实践中,主要是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人积极思维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中蕴含着创新能力的开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十分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在“读”“练”“知”的教学环节中渗透“疑”的环节,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发挥学生创新的潜能。
一、 让学生明确质疑的目的
我们看到,在许多课堂上,当教师请学生质疑时,个别优等生会为了打破冷场的局面提出一些自己已经理解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明知故问的现象,主要在于学生不明确质疑的目的。为了防止学生为图表扬而提出“假问题”,我先是放手让学生提问,打开他们的思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自己来进行评比,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我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也委婉地对那些“明知故问”的学生提出要求,鼓励他们今后要真正开动脑筋,提出“真问题”。我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质疑的目的,使学生懂得只有提出真的问题才能帮助他们进步,也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有效地防止“假问题”的出现。
二、 为学生指点质疑的途径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完一篇课文后,老师让学生再回过头来,回忆学过的课文,那里学会了,那里不会,学生往往不知所以然。从表面现象看,学生好像什么都学懂了,但实际上是学生缺少一种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提出很多问题,但它们很乱,涉及不到课文的实质。这些都是学生不懂的具体表现,他们拿到一篇课文不知道怎么读课文,怎么在课文中发现问题,问一些什么样的问题。那么,引导学生提高质疑的能力,我是从这两方面入手的。
(一) 提示质疑的范围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引导学生要从多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告诉学生,质疑的范围包括文章的课题、内容、结构、句子、词语、标点,以及“某些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地方,却又是合情合理的地方”,让学生着眼于这些方面提出问题。在我的引导、提示下,学生的思路拓宽了,思维更活跃了,提出的许多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在教学《旅行家树》这篇课文时,有位学生问:“这种树的名字真怪,为什么叫旅行家树呢?是不是这种树和旅行家有什么关系?”在《苦柚》一课的教学中,有位学生问:“为什么说‘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思考、质疑,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使课堂上有问题,有争论。创造机会让学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诱发积极奋进的求知激情。
(二) 培养存疑的习惯
自学辅导教学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自己存疑的习惯,我根据不同的年段,为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四年级时,我要求学生在自学时如果发现有疑难问题便要在文中做出标记,用笔画“”,打上一个小问号,当课文学完后,再一一检查自己当初做出标记的问题,已经解决的做上记号,未解决的继续存疑再探究。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自学水平的提高,我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在有疑难的词、句、段旁边用笔注上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对于敏捷而又踏实型的学生,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大胆地对文章的句子表达形式、文章内容、表现手法甚至对作者的写作观点等方面提出疑问。刚开始进行这项训练时,我搜集了一些声情并茂、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利用活动课的时间让学生训练,并不断评估问题的质量,给学生以指点,采用“授之以渔”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懂得了存疑的方法,初步养成了自学存疑的习惯。
三、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是思维活动中个体形象的反映,反映出每个少年儿童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差异。依据学生课堂上质疑问题的反映,我把思维品质和能力归为四类:①课堂上不提问题;②课堂上问题提出单一;③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比较混乱;④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浅显易懂。我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对此,我简单地把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探索性;第二阶段:广阔性,条理性;第三阶段:深刻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班集体评估等手段,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质疑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也相应得到提高。
四、 质疑问难,鼓励求异思维
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创造需要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更要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的质疑积极性,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教《狼和小羊》时,我试着以“质疑问难”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对“狼为了吃小羊,就故意找借口”这一主要内容进行质疑,由学生自己提出研讨的问题。如:狼为什么要找借口?找了几次借口?它的借口是否合理?小羊是怎样分辨的?结果怎么样?……从而让学生自行理清了课文层次。然后引导学生就课文的重点进行质疑,以加深理解寓言中的意义。尽管只有一点点价值的质疑问难,也应给予表扬,从而在班中起到导向的作用。这样做,学生对自己的质疑会信心更足,思维的火花会越燃越旺。
总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精心设计质疑,使它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从质疑中会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茂艳.巧提问,大提高[J].文教资料,2010(21).
[2]杨倩.语文教学的“质疑”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
李彦,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宁夏石嘴山市星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