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甜糯8 号和甜密1 号为材料,设计甜密1 号和甜糯8 号和番茄进行间作,研究间作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实验过程中,采取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将两个玉米品种在单间作种植模式下设置出四个处理,通过实验数据对植株农艺性状进行方差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的种植模式对两玉米品种的分枝数、雄穗高叶片数、秃尖长度等性状无明显的影响,即差异不显著;而单作甜密平均株高比间作低12.9%,处理间差异显著,单作甜糯平均株高低21.9%,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单作单株叶面积和穗位高均大于间作,这两种性状在处理间差异显著。
关键词:玉米;间作;农艺性状
间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间作愈加受人们重视,各种各样的间作模式已经走上了种植舞台,大豆玉米间作、花生玉米的间作等研究比较多,而番茄和玉米的间作相对较少,作物的产量的增加与其相关的农艺性状相关,在番茄和玉米这种新的间作模式下,对玉米的农艺性状的影响有哪些?现通过番茄于玉米间作,对甜密1 号和甜糯8 号两种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变化进行比较,为农艺性状因素的改变使作物增产方面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在九寨沟县勿角镇英各村进行。
1.2 试验材料
甜密1 号、甜糯8 号,硫酸钾、过磷酸钙、以及尿素等无机肥料。
1.3 试验设计
试验田露天栽培,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 个处理,即甜糯8 号-番茄间作、甜密1 号- 番茄间作、甜糯8 号单作、甜密1 号单作,间作玉米中番茄采用两行栽培,单作玉米作为对照,每个品种种植两畦,采用单畦双行方法进行定植,畦面宽60cm,畦内行距45cm,畦间行距20cm,株距30cm,设置3 组重复,小区面积为6㎡。选用粒大、饱满,具品种特性的玉米子粒做种子,机械或人工选粒除去病斑粒、虫蚀粒、破损粒、混杂粒及杂质,采用人工点播的方式播种,播种深度为3-4cm,深浅一致,并覆盖地膜。3叶期间苗,4-5叶期定苗,去病苗、杂苗、弱苗、大苗、小苗,留壮苗、齐苗等,田间管理方式同生产田生产一致。采集数据时每个品种选取5 株作为实验采集。
1.4 调查项目
每小区随机抽选5 株玉米进行性状观察和室内考种时对性状的测定。
1.5 材料测定
收获前按照玉米品种不同和种植方式,将已成熟的选好的5 株玉米标定,然后在灌浆期测定其株高、叶面积、穗位高、雄穗高、分枝数、叶片数等。在实验室考种的过程中,将测得株高、叶面积、穗位高、雄穗高、分枝数、叶片数等各个重复数据记录,并求平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作与单作玉米农艺性状的比较
2.1.1 间作与单作玉米株高的比较
对单作和间作玉米测得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单作甜密株高(cm)为173.00,159.98,167.34平 均数 为166.77Aa;间 作甜 密株 高为203.02,180.18,191.56平 均数 191.59Ab;单 作甜 糯株 高为152.72,153.56,166.24,平 均数 157.51Aa;间 作甜 糯株 高为202.54,196.18,203.1,平均数201.71Bb。由此可知单作华甜01号玉米的平均株高比其间作的平均株高低12.9%,处理间差异显著;單作川玉糯一号平均株高比间作平均株高低21.9%,处理间差异极显著,间作的平均株高显著高于单作株高。
2.1.2 间作与单作玉米单株叶面积比较
玉米的单株叶面积大小对光合产物的积累和产量影响很大。求出各株玉米重复的叶面积的平均数,可知单作处理的玉米单株叶面积大于间作处理叶面积,两者差异显著。
2.1.3 间作与单作玉米叶片数、秃尖长度比较
在考种过程中,对玉米植株的叶片数和秃尖的长度同时做了相关的数据研究,结果如下:单作甜密叶片数为12,10,10,平均数10.66Aa,秃尖长度1.98,1.72,2.17,平均数2.51Aa;间作甜密叶片数为11,12,11,平均数11.33Aa,秃尖长度2.54,2.21,2.78,平均数1.96Aa;单作甜糯叶片数为9,8,10,平均数为9.00Aa,秃尖长度1.97,1.69,1.52,平均数2.31Aa;间作甜糯叶片数11,11,10,平均数10.67Aa,秃尖长度2.38,1.63,2.93,平均数1.73Aa。由于玉米品种的不同,两品种在叶片数和秃尖两性状上表现有些差异,但华甜的单作叶片数和秃尖均相差很微,川玉糯在单间上叶片数和秃尖差异也不打,因此可知玉米的叶片数和秃尖这两种性状受种植模式的影响很小,差异均不显著。
2.1.6单间作玉米穗位高的比较
对玉米的穗位高进行测量,结果如下:单位(cm)单作甜密74.60,74.80,82.56,平均数77.32Aa;间作甜密62.16,70.62,66.36,平均数66.38Ab;单作甜糯55.42,59.32,76.66,平均数69.60Aa;间作甜糯56.88 ,61.40,55.18,平均数57.82Ab。两品种玉米在单间做模式中,单作模式下穗位高比之间作模式下分别高出14.1%和16.9%。说明玉米的间作模式会对穗位高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不同品种的影响也有差异。两种植模式下穗位高的差异呈现显著性。
3讨论 本研究表明,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在相同的种植模式下有一定的差异,说明不同品种的玉米对土地肥力、水分、环境等要求不同。同一作物的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种植模式下对其自身农艺性状影响不大,但个别性状会发生一些改变,这些变化体现单作的性状不一定比间作要好。
玉米间作对雄穗高、分枝数、叶片数、秃尖等农艺性状的影响很小,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而玉米的株高在生长中后期表现出的性状比较明显,对株高进行方差分析,单作甜密平均株高比其间作低,处理间差异显著,单作甜糯平均株高比间作低,处理间差异极显著,间作株高略有增高。对于玉米穗位高等间作对其影响不大,间作下略长但不稳定,可忽略不计。对于各株玉米重复的平均数进行方差分析后得出玉米单作的单株叶面积大于间作,两者处理间差异显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间作玉米种植的密度较高,使玉米在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时,叶片完全展开,生长空间不足,植株间相互制约,造成后期的间作玉米叶面积枯黄减小的结果。
在试验过程中可能存在误差,虽然这些矛盾在生长前期并不突出,但生长后期则不可协调,室内考种和数据测定过程中由于操作误差也可能会影响后面的分析结果。因而番茄与玉米的间作还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焦念元,宁堂原,赵春,等.玉米花生间作复合体系光合作用特性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6,32(6);917-923
[2] 李隆,杨思存,孙建好,等。小麦/ 大豆间作中作物间作用和促进作用[J].應用生态学报,1999,10(2):197-200
[3] 李植.秦向阳,李美,王建辉,王晓光,曹敏建等.间作与清种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比较研究[J].玉米科学,2011,19(6):91~94
[4] Tofinger M P,Snaydom R W,The root activity of cereals and pess when grown in pure stands and mixtures[J].Plant and soil,1992.142(2):281-285
[5] 刘玉华.大田作物间混作效果定量评价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0,30(5):490-493.
关键词:玉米;间作;农艺性状
间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间作愈加受人们重视,各种各样的间作模式已经走上了种植舞台,大豆玉米间作、花生玉米的间作等研究比较多,而番茄和玉米的间作相对较少,作物的产量的增加与其相关的农艺性状相关,在番茄和玉米这种新的间作模式下,对玉米的农艺性状的影响有哪些?现通过番茄于玉米间作,对甜密1 号和甜糯8 号两种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变化进行比较,为农艺性状因素的改变使作物增产方面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在九寨沟县勿角镇英各村进行。
1.2 试验材料
甜密1 号、甜糯8 号,硫酸钾、过磷酸钙、以及尿素等无机肥料。
1.3 试验设计
试验田露天栽培,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 个处理,即甜糯8 号-番茄间作、甜密1 号- 番茄间作、甜糯8 号单作、甜密1 号单作,间作玉米中番茄采用两行栽培,单作玉米作为对照,每个品种种植两畦,采用单畦双行方法进行定植,畦面宽60cm,畦内行距45cm,畦间行距20cm,株距30cm,设置3 组重复,小区面积为6㎡。选用粒大、饱满,具品种特性的玉米子粒做种子,机械或人工选粒除去病斑粒、虫蚀粒、破损粒、混杂粒及杂质,采用人工点播的方式播种,播种深度为3-4cm,深浅一致,并覆盖地膜。3叶期间苗,4-5叶期定苗,去病苗、杂苗、弱苗、大苗、小苗,留壮苗、齐苗等,田间管理方式同生产田生产一致。采集数据时每个品种选取5 株作为实验采集。
1.4 调查项目
每小区随机抽选5 株玉米进行性状观察和室内考种时对性状的测定。
1.5 材料测定
收获前按照玉米品种不同和种植方式,将已成熟的选好的5 株玉米标定,然后在灌浆期测定其株高、叶面积、穗位高、雄穗高、分枝数、叶片数等。在实验室考种的过程中,将测得株高、叶面积、穗位高、雄穗高、分枝数、叶片数等各个重复数据记录,并求平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间作与单作玉米农艺性状的比较
2.1.1 间作与单作玉米株高的比较
对单作和间作玉米测得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单作甜密株高(cm)为173.00,159.98,167.34平 均数 为166.77Aa;间 作甜 密株 高为203.02,180.18,191.56平 均数 191.59Ab;单 作甜 糯株 高为152.72,153.56,166.24,平 均数 157.51Aa;间 作甜 糯株 高为202.54,196.18,203.1,平均数201.71Bb。由此可知单作华甜01号玉米的平均株高比其间作的平均株高低12.9%,处理间差异显著;單作川玉糯一号平均株高比间作平均株高低21.9%,处理间差异极显著,间作的平均株高显著高于单作株高。
2.1.2 间作与单作玉米单株叶面积比较
玉米的单株叶面积大小对光合产物的积累和产量影响很大。求出各株玉米重复的叶面积的平均数,可知单作处理的玉米单株叶面积大于间作处理叶面积,两者差异显著。
2.1.3 间作与单作玉米叶片数、秃尖长度比较
在考种过程中,对玉米植株的叶片数和秃尖的长度同时做了相关的数据研究,结果如下:单作甜密叶片数为12,10,10,平均数10.66Aa,秃尖长度1.98,1.72,2.17,平均数2.51Aa;间作甜密叶片数为11,12,11,平均数11.33Aa,秃尖长度2.54,2.21,2.78,平均数1.96Aa;单作甜糯叶片数为9,8,10,平均数为9.00Aa,秃尖长度1.97,1.69,1.52,平均数2.31Aa;间作甜糯叶片数11,11,10,平均数10.67Aa,秃尖长度2.38,1.63,2.93,平均数1.73Aa。由于玉米品种的不同,两品种在叶片数和秃尖两性状上表现有些差异,但华甜的单作叶片数和秃尖均相差很微,川玉糯在单间上叶片数和秃尖差异也不打,因此可知玉米的叶片数和秃尖这两种性状受种植模式的影响很小,差异均不显著。
2.1.6单间作玉米穗位高的比较
对玉米的穗位高进行测量,结果如下:单位(cm)单作甜密74.60,74.80,82.56,平均数77.32Aa;间作甜密62.16,70.62,66.36,平均数66.38Ab;单作甜糯55.42,59.32,76.66,平均数69.60Aa;间作甜糯56.88 ,61.40,55.18,平均数57.82Ab。两品种玉米在单间做模式中,单作模式下穗位高比之间作模式下分别高出14.1%和16.9%。说明玉米的间作模式会对穗位高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不同品种的影响也有差异。两种植模式下穗位高的差异呈现显著性。
3讨论 本研究表明,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在相同的种植模式下有一定的差异,说明不同品种的玉米对土地肥力、水分、环境等要求不同。同一作物的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种植模式下对其自身农艺性状影响不大,但个别性状会发生一些改变,这些变化体现单作的性状不一定比间作要好。
玉米间作对雄穗高、分枝数、叶片数、秃尖等农艺性状的影响很小,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而玉米的株高在生长中后期表现出的性状比较明显,对株高进行方差分析,单作甜密平均株高比其间作低,处理间差异显著,单作甜糯平均株高比间作低,处理间差异极显著,间作株高略有增高。对于玉米穗位高等间作对其影响不大,间作下略长但不稳定,可忽略不计。对于各株玉米重复的平均数进行方差分析后得出玉米单作的单株叶面积大于间作,两者处理间差异显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间作玉米种植的密度较高,使玉米在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时,叶片完全展开,生长空间不足,植株间相互制约,造成后期的间作玉米叶面积枯黄减小的结果。
在试验过程中可能存在误差,虽然这些矛盾在生长前期并不突出,但生长后期则不可协调,室内考种和数据测定过程中由于操作误差也可能会影响后面的分析结果。因而番茄与玉米的间作还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焦念元,宁堂原,赵春,等.玉米花生间作复合体系光合作用特性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6,32(6);917-923
[2] 李隆,杨思存,孙建好,等。小麦/ 大豆间作中作物间作用和促进作用[J].應用生态学报,1999,10(2):197-200
[3] 李植.秦向阳,李美,王建辉,王晓光,曹敏建等.间作与清种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比较研究[J].玉米科学,2011,19(6):91~94
[4] Tofinger M P,Snaydom R W,The root activity of cereals and pess when grown in pure stands and mixtures[J].Plant and soil,1992.142(2):281-285
[5] 刘玉华.大田作物间混作效果定量评价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0,30(5):490-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