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班级是教育的基本单位,是体现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在目前的中学班级管理中, 由于种种影响, 依旧存在制约学生的发展的因素, 学生的思想、心灵被禁锢,人性和情感受到压抑。笔者结合自己的班级管理经验,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应的对策,供各位同行借鉴。
关键词:班级管理 优化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1-103-02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实践对象和自我能力体现的直接阵地。所谓班级管理,即教育者与班级中全体学生一起,为着既定的目标,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通过应用组织、调控、沟通、评价等手段,不断创造和整合班级教育资源、优化班级学习环境、促进师生的合作与交流, 使学生健康愉快地生活,主动、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的历程。班级管理的运作状态, 直接影响到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但在目前的中学班级管理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班级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对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研究,提出一些对策, 对落实我国教育改革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1、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过分强调班主任的权威, 忽视学生的民主自治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特殊地位以及面对群体的特殊性,使树立权威、使用权利成了很多班主任管理班务工作的捷径。从班规的制定、班委的确立、管理的实施、监督的进行,都由班主任说了算。班主任充当着“ 管家” 的角色,学生成为被管制的对象。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这样就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遏制了学生的个性、情感、意志、品格的发展,造成多数学生只会循规蹈矩、依赖性强、创造性、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过分强调层次化管理结构,造成班级群体分裂
在稳定的层次化管理结构中,班级管理工作相对固定于少数班级成员,班级干部被看作是一种荣耀,拥有管理别人的权利,享有“高人一等”的地位。多数学生置于被管理的地位, 造成多数学生缺乏班级主人翁意识和自主管理意识,造成学生班级地位的差异,班级群体的分裂。学生在班级地位的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义务感,也不利于养成自主参与意识和民主、平等待人的行为习惯。
3、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过分强调“制度”和“教条”,忽视“人性化”
长期以来,班级管理是班主任靠着学校制定出的一整套充满着 禁止”和“ 不许”的规训制度对学生进行规范。这样的管理关注的仅仅是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学生的生活,这种明显体现着理性追求的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班级管理思想, 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只会导致学生主体性的丧失,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灵被禁锢,人性和情感受到压抑。
4、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过分强调封闭式管理,轻视开放性管理
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由于班主任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对当前中小学生心理特点的认识不够,倾向于把自己的班级看作是一个单元,并把它与外界隔绝开来,对班级实行封闭式管理,结果往往导致“狭隘的集体本位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轻视“开放性”管理,没能更好地针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活跃、交际广泛、明辨是非能力差等特点进行管理,从而导致学生身心不良发展。在班级管理误区的存在之下,构建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是每一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状态, 树立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训练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任何制约强加学生的纪律仅停留在学生精神之外,基于相互合作和尊重的纪律,才能根植于学生的心灵”。当学生的行为被迫经常服从他律性规范时, 就会感到个人自由的丧失。因此,班规的制定,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强化规范的“生成”性。只有充分体现班级全体学生意志的规范,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尊重学生个性,以生为本,民主管理,既能使学生由监督对象成为教育管理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要让班级成为学生自主管理的场所,学校只有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才能使他们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并且提高自主认识、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的能力。
2、关注学生互动优化班级管理
按照社会学的观点,“ 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是人们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它不仅是行为上的互动, 更包括人们心理上的相互影响。互动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形式,是个体成长及发展的基本途径,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关注学生互动, 形成班级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可以有效的推动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一个人在团体中所表现的行为和个体独处时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团体通过创造一种心理动力而影响和改变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要改变个体,应该先使其团体发生变化,这远比直接改变个体来的容易”。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非常重视班集体成员的互相影响。因此,班主任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尽可能多开展集体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真正感受乐趣,充分发挥班级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作用。
3、以人本为理念创建和谐班级
所谓“ 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和鲜明的个性。
首先,以人为本的管理可以有效纠正单纯依靠制度管理所产生的弊端,不是为管理而教条地管理,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疏通,注意讲究策略和方法,耐心细致、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好感,学生才会敞开心扉与你交谈,这样在做工作时才可能得到他们的配合和理解。 其次,在对待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时,班主任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学生留有辩护的余地,分析他犯错的原因, 既要热情帮助,又要严格要求。再次,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反复出现的问题班主任要有耐心,要允许学生犯错,给学生提供改过的机会,班主任应避免急于求成,对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否则欲速则不达, 甚至前功尽弃。
4、综合各种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良好的教育效果来自于学校、社会和家庭所形成的合力,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改变班级管理者在班级工作中“单打一”、孤军奋战的局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 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 四结合”的班级管理系统,使班级管理由“封闭”向“ 开放”转化。
首先,家庭教育是形成合力的关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 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效果”。“家庭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第一站,是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作为父母, 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长,能够较多地了解其个性、脾气、需要等, 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该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和联系,掌握学生发展变化的第一手材料,并且将学生在校的一些情况及时向家长进行反馈,共同做好教育工作,从而事半功倍地提高教育效果。
其次,人是社会的产物,一个人出生以后,在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要加入许多群体。就个人的发展而言,加入群体能够满足人的社会交往需要,满足人的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从而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因此,班级管理者要主动争取社会的支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团体开展的有益活动,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尽力延伸学生学习和认识社会的空间,让他们尽可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齐心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 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特殊性,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有效解决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管理工作成为学校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建.班级管理创新研究——以上海二期课改为背景[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评价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洪伟.优化班级管理关注学生互动[J].班主任,2004,(8).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克劳蒂娅.美国人的家庭教育[M].胡慧译.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8.
关键词:班级管理 优化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1-103-02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实践对象和自我能力体现的直接阵地。所谓班级管理,即教育者与班级中全体学生一起,为着既定的目标,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通过应用组织、调控、沟通、评价等手段,不断创造和整合班级教育资源、优化班级学习环境、促进师生的合作与交流, 使学生健康愉快地生活,主动、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的历程。班级管理的运作状态, 直接影响到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但在目前的中学班级管理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班级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对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研究,提出一些对策, 对落实我国教育改革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1、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过分强调班主任的权威, 忽视学生的民主自治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特殊地位以及面对群体的特殊性,使树立权威、使用权利成了很多班主任管理班务工作的捷径。从班规的制定、班委的确立、管理的实施、监督的进行,都由班主任说了算。班主任充当着“ 管家” 的角色,学生成为被管制的对象。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这样就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遏制了学生的个性、情感、意志、品格的发展,造成多数学生只会循规蹈矩、依赖性强、创造性、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过分强调层次化管理结构,造成班级群体分裂
在稳定的层次化管理结构中,班级管理工作相对固定于少数班级成员,班级干部被看作是一种荣耀,拥有管理别人的权利,享有“高人一等”的地位。多数学生置于被管理的地位, 造成多数学生缺乏班级主人翁意识和自主管理意识,造成学生班级地位的差异,班级群体的分裂。学生在班级地位的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义务感,也不利于养成自主参与意识和民主、平等待人的行为习惯。
3、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过分强调“制度”和“教条”,忽视“人性化”
长期以来,班级管理是班主任靠着学校制定出的一整套充满着 禁止”和“ 不许”的规训制度对学生进行规范。这样的管理关注的仅仅是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学生的生活,这种明显体现着理性追求的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班级管理思想, 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只会导致学生主体性的丧失,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灵被禁锢,人性和情感受到压抑。
4、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过分强调封闭式管理,轻视开放性管理
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由于班主任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对当前中小学生心理特点的认识不够,倾向于把自己的班级看作是一个单元,并把它与外界隔绝开来,对班级实行封闭式管理,结果往往导致“狭隘的集体本位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轻视“开放性”管理,没能更好地针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活跃、交际广泛、明辨是非能力差等特点进行管理,从而导致学生身心不良发展。在班级管理误区的存在之下,构建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是每一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状态, 树立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训练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任何制约强加学生的纪律仅停留在学生精神之外,基于相互合作和尊重的纪律,才能根植于学生的心灵”。当学生的行为被迫经常服从他律性规范时, 就会感到个人自由的丧失。因此,班规的制定,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强化规范的“生成”性。只有充分体现班级全体学生意志的规范,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尊重学生个性,以生为本,民主管理,既能使学生由监督对象成为教育管理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要让班级成为学生自主管理的场所,学校只有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才能使他们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并且提高自主认识、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的能力。
2、关注学生互动优化班级管理
按照社会学的观点,“ 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是人们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它不仅是行为上的互动, 更包括人们心理上的相互影响。互动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形式,是个体成长及发展的基本途径,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关注学生互动, 形成班级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可以有效的推动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一个人在团体中所表现的行为和个体独处时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团体通过创造一种心理动力而影响和改变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要改变个体,应该先使其团体发生变化,这远比直接改变个体来的容易”。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非常重视班集体成员的互相影响。因此,班主任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尽可能多开展集体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真正感受乐趣,充分发挥班级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作用。
3、以人本为理念创建和谐班级
所谓“ 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和鲜明的个性。
首先,以人为本的管理可以有效纠正单纯依靠制度管理所产生的弊端,不是为管理而教条地管理,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疏通,注意讲究策略和方法,耐心细致、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好感,学生才会敞开心扉与你交谈,这样在做工作时才可能得到他们的配合和理解。 其次,在对待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时,班主任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学生留有辩护的余地,分析他犯错的原因, 既要热情帮助,又要严格要求。再次,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反复出现的问题班主任要有耐心,要允许学生犯错,给学生提供改过的机会,班主任应避免急于求成,对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否则欲速则不达, 甚至前功尽弃。
4、综合各种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良好的教育效果来自于学校、社会和家庭所形成的合力,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改变班级管理者在班级工作中“单打一”、孤军奋战的局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 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 四结合”的班级管理系统,使班级管理由“封闭”向“ 开放”转化。
首先,家庭教育是形成合力的关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 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效果”。“家庭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第一站,是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作为父母, 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长,能够较多地了解其个性、脾气、需要等, 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该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和联系,掌握学生发展变化的第一手材料,并且将学生在校的一些情况及时向家长进行反馈,共同做好教育工作,从而事半功倍地提高教育效果。
其次,人是社会的产物,一个人出生以后,在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要加入许多群体。就个人的发展而言,加入群体能够满足人的社会交往需要,满足人的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从而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因此,班级管理者要主动争取社会的支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团体开展的有益活动,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尽力延伸学生学习和认识社会的空间,让他们尽可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齐心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 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特殊性,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有效解决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管理工作成为学校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建.班级管理创新研究——以上海二期课改为背景[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评价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洪伟.优化班级管理关注学生互动[J].班主任,2004,(8).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克劳蒂娅.美国人的家庭教育[M].胡慧译.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