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先生和他的散文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ao88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代散文大家黄裳先生离去,令人殊觉悲痛。这是不是意味着,一种已渗入中国文化血脉八十余年的文学传统,一种优美的文体和那脍炙人口的文章风格,将永远消逝·
  从他去世当晚至今,我接到好多报刊的采访电话。所有问题问完后,最末的也最重头的问题,必然是:“黄裳先生的散文得到了那么多名家的肯定,您能不能详细说一说,他的散文好在哪里·”
  1997年春,我替黄裳先生编六卷本《黄裳文集》,翌年由上海书店出版。那时我把他的大部分文章看了一遍,有些则此前就已细读并深爱。我反复想到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都能感到这些文章好,但谁能说出它们到底好在哪·因年少气盛,曾下了决心:此刻,恐怕没几个人比我读得再全再细了,那就趁热打铁,好好回答这个问题吧!
  但后来是,决心下过,想也想过,却没有做那种扎硬寨打硬仗的研究,也就没能写出像样的有分量的论文,只在每卷文集的前面各写了一段数百字的“弁言”,另外还写过一篇题为《黄裳先生》的短文,表述了自己粗略的想法。
  现在看,当时主要突出了两点,一是在文体上,强调他的各类文章都属“广义的杂文”;二是在风格上,强调它们有浓浓的“书卷气”。
  如在《黄裳文集》卷一“锦帆卷”前,我写道:“本卷所收多为作者记游作品,但它们又不同于一般的游记。在内容和写法上,它们和作者谈书、怀人、议世的散文随笔并无太大的不同。作者常说散文与杂文不应有明显的界限,他还喜欢将自己的作品统称为‘广义的杂文’,看来确有他的道理在。”
  在卷二“剧论卷”前,则说:“本卷文章都是谈戏的,但作者不愿称之为剧评,也不承认自己是‘剧评家’,而宁可称它们为‘论剧杂文’,说到底,还是他那‘广义的杂文’的意思。不将这些文章作为评论,而作为具有评论味的散文随笔来读,确是能得到更多的乐趣的。”
  卷三是“珠还卷”,收了好几种本来意义上的杂文集,我在弁言中写:“本卷中的许多作品似可归入狭义的‘杂文’范畴,但作者仍保持着他一贯的风格。即使写尖锐泼辣文章,依然不失厚重娴雅,处处充满独特的书卷气。”
  第四卷“榆下卷”,收入的都是最具书卷气的书话,我的喜爱之情在书前也溢于言表了:“本卷所收,多为‘书话’,这是作者最擅长的文体……当年,《榆下说书》初上市,读书界为之雀跃的情景,至今犹令人感慨。”——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一点当年对他的散文的欣赏、体验的痕迹。
  此后十多年里,不断读到黄裳先生的新作,也一直在思考他的艺术风格的特征。我写那本散文史论性质的《今文渊源》时,黄裳所代表的风格也是着重考虑的一个方面。所以,今天再来叙说这一话题,思路可能会更清晰一些。
  我发现,真要说清黄裳散文的魅力,似须从文体和风格两个方面入手。文体,也就是“广义的杂文”,这可说是渊源有自,是有传统和师承的;风格,则是他个人的。而“书卷气”,始终贯穿于他的文体和风格之中。
  用大专家的底子,写文学家的美文
  黄裳的文体,即那种打破了各类体裁的局限,使各种文类都充满作者的真性情和浓郁的书卷气的写法,是“五四”以后中国新文学的一大创造,这也就是周作人、俞平伯等开创的文人散文、学者散文的传统。周作人将这方面的论说统称之为“杂文学”,亦即各类文章之学,其实也就是“文章学”。这种打破文类边界的努力,促使小品作家和论文作家都成为“文章家”,都要把文章写好,使其可读耐读,而其中的关键,用周作人的话说,就是不仅要说得“理圆”,还须“有余情”。
  那时的很多论文,现在读,还是觉得好看,可读性并不逊于文学作品,奥妙也就在此。
  1923年9月2日,俞平伯在给周作人的信中说:
  近日偶念及中国旧诗词之特色至少有三点:
  (1)impressive,(2)indirect,(3)inarticulate,推演出来自非长文不办,然先生以为颇用得否·
  这三个英语单词都是借用,当然不可循其本义,但细按俞平伯一贯的文心,似可意译为:(1)悠然心会(impressive),(2)朦胧蕴藉(indirect),(3)浑然一体(inarticulate)。这是中国旧诗词特色,而俞平伯也使之变成了他的散文乃至论文的特色。
  试看他的学术性专集《红楼梦辨》《读诗札记》《读词偶得》,乃至《唐宋词选释》,其风格大致如斯,与他小品散文中的议论说理部分并无二致,也因此,他的所有论著都可拿来当散文读。虽然这些文章都是讲逻辑的,表达也是精当的,但他更强调对研究对象的“心会”而不仅仅是逻辑推论,也更注意保持文章自身的“浑然一体”之美。
  当然还有另一个特点,即这一派的文章都是写给文化人看的,是含学术性的,不强调普及作用,不特别照顾读者的不同程度,所以也就不像胡适那一派文章注重循循善诱和平白清浅。抗战开始后,提倡“文章入伍”、“文章下乡”;新中国建立后,提倡“为工农兵服务”,普及成了为文的第一要义,文人的个性渐显式微,这一派的文章也就看不到了。所以,“文革”过后,黄裳的文章在《读书》杂志等处现身,《榆下说书》由三联书店推出,一时成为人见人爱的珍稀品,这也就是这派散文的重见天日吧。
  而在这一派的传人中(施蛰存、张中行、王世襄、邓云乡、钟叔河等均应在内),就文章本身说,黄裳无疑是首屈一指的佼佼者;在保持这一文体的纯粹性上,黄裳也是无人可及的。他能那么“顽固”地写这种充满旧气(但同时也颇有新意)的文章,昂然落笔,决不左顾右盼,谁也改变不了他的文体文风。这种为文的自信,亦即对自己所承袭的文学传统的自信,想来也是很感人的。
  至于黄裳的个人风格,应从四个方面来看,那就是:功底、见识、趣味、文笔。
  先说功底。黄裳知识面很广,文章深入到众多领域,诸如文学史、戏曲史、版本目录,书法绘画、晚明史、京昆剧、鲁迅研究、周作人研究、民国学人研究、红楼梦研究……他每钻一门,都是真读,真钻,能成为这一门中的专家,而且是一流专家。他能跟周汝昌讨论《红楼梦》,能跟钱钟书讨论古典文学,能跟姚雪垠辩论《圆圆曲》,能跟戏曲专家讨论剧目。解放初期郑振铎掌管国家文物局时还曾请他到北京搞图书版本,郑振铎本人就是一流版本目录学家。他的《关于柳如是》在《读书》发表后,眼界奇高的史学家朱维铮读得拍案叫绝,我就亲眼见到朱维铮在几年后不忘向黄裳表示自己的钦佩之情。王元化是大学问家,也是文章大家,但看了黄裳的文章,连声叫好,晚年和黄裳成了无话不谈的文友。
  正因为有这样的功力打底,他才写得出那手好散文。这是用大专家的底子,写文学家的美文——黄裳散文的厚重、耐读、不过时,最大的原因就在这里;这也是他的文章最主要的特色。
  至于见识和趣味,其实二而一的东西,都与人的性格相关,见识是它的理性的表达,而趣味是它的感性的存在。黄裳先生的性格,那一目了然的特点,无非是两条,即说话少、看书多。
  黄裳不仅在人多的时候光听不说,老朋友相对可几小时不发一言,面对采访也常常欲言又止终于还是不说;但要是谈得投机,问得得法,他还是会忍不住说一通的,有时还会口出妙言,笑声朗朗。他不说则已,一说,就一定有内容,是自己所思所想,写出来往往就是一篇好文章。可能就因为他说得少,也就听得多,读得多,想得多。
  每次去黄裳家,他总在看书,桌上,沙发上,茶几上,都摊着看了一半的书。他的文章的书卷气,跟他一生手不释卷大有关系。如此读书成瘾,就把眼界看得越来越高,于是常听他慨叹:“没有书看。”“最近没什么好文章。”他时时向人打听有什么有趣的好书好文,一旦看到一篇好东西也会急切地向人推荐,这时便口角含笑,眼中放光,一脸孩子气。
  人的趣味是一种极难言说的东西,它既有先天的因素,更有后天的积累和陶冶。在长期默默而深入的读书、涉世、阅人及艺术体验中,他形成了极高的趣味;以这样的趣味记游、谈戏、议世、论文,也就写出了独到的不俗的见解。写作也有为工作而写、为责任而写、因有趣味而写的不同,黄裳的性格从来是“依自不依他”的,他只肯因趣味而写,遇到有趣的题目,他的文章倚马可待,不然宁可一言不发。这就使他的散文更具个性和品位。
  黄裳的文笔极具特色,充满文人气,虽是白话,却有浓浓的古文韵味,厚重而有情;写到关键处,辄锋芒逼人,畅酣凌厉。他年轻时文字沉郁美艳,结实波俏;到晚年,炉火纯青了,老辣中仍藏有一丝美艳,简淡外形难掩其内在丰腴,于是,更耐读了。
  论战时的“弱点”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风格。正因黄裳散文具有如此魅力,它的弱点也就很难掩藏。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越容易发现不足,《红楼梦》与《战争与和平》是最好的例子。
  我觉得,黄裳散文的弱点,在那些论战性强,需要更充分地说理的地方,表现得较明显;虽然这些文章往往叫好,有的读者最喜欢的正他的这部分文章,他自己也往往以这些文章为得意之作。
  黄裳那一代作家年轻时都喜欢鲁迅的杂文,都爱学鲁迅的骂人。鲁迅在写《“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前,冯乃超曾写过一篇条分缕析的文章,鲁迅说:“乃超还是老实。”便亲挥大笔,遂成此文。鲁迅这种不按常规说理,以一击致敌死命的作文法,被后来许多杂文家奉为圭臬。黄裳本来就讲究趣味,感到这种写法其“酷”无比,对这种论战中的机智佩服无以,所以有了机会就爱拿来用。
  他从年轻时起(如1946年27岁时与吴祖光的论战)一直到晚年,只要一投入论战,就不爱按常规方式条分缕析,而总是从根子上入手,从对手最致命的地方突破,以图一击致敌死命。这种时候,他对“为文”的追求(其中有一种儿童般的逞能、“好玩”的心态),很容易取代对客观性的追求。所以那次和吴祖光论战后,柯灵批评他说“不是坦荡荡追求真理的态度”。
  其实鲁迅杂文的形象系统背后,仍有严密的逻辑系统作支撑,如名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路说故事,一路的俏皮话,但稍稍一想就知道指的是什么,看得出理性的批判在暗中层层推进。后来不少杂文家在此就有缺漏,何满子是最典型的,黄裳恰恰是喜欢何满子杂文的。前文说过,俞平伯这一派的文体,强调“悠然心会”,不喜欢规规矩矩的推论,这也就留下了隐患,即稍不注意,就容易背离逻辑,让趣味,让自己的心境牵着走。黄裳晚年的一些论战,虽以机智、狠辣让人叹服,读文章时也觉畅酣,但终究经不起事后的推敲,在逻辑上显得难以“理圆”,所以很难服人。
  当然,这一派的散文并非不可有严密的逻辑,比如知堂的趣味不下于俞平伯,但理论上、逻辑上就要严密得多;同理,也是杂文大家的曾彦修与柯灵(他们也学鲁迅),都很讲究趣味,而逻辑也很严密。可见理性和逻辑还是可以为美文所吸收的,周作人当初论美文时,也是先强调“理圆”,然后才强调“有余情”的。黄裳散文如在理性与逻辑上更严密些(当然它们应隐于趣味文章背后,而不破坏文章之美),那是会更迷人也更服人的。
  黄裳先生所代表的文体和文风不会随他而去,我相信它们将长存于文坛;但也希望今后的散文家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以使中国文章益增其美。
其他文献
老李是个“离经叛道”的农民。十二年前,他不顾家人反对,将20亩的水田全种上风景林木;七年前,他四处筹钱,贷款加借贷20万元拿下了300亩荒山的50年经营权;五年前,他为躲债甚至于年关跑向异乡。如今,他光卖树苗的年纯收入就有20万元左右,更别提利润更大的成树买卖。当年众人指指点点的“疯子”,已成为全市闻名的风景树专业大户,多家企事业单位指定买树基地,生意网络遍布全国。  “我只是抢先一步抓住了这个趋
【编者按】编者按  1998年,中国启动了影响最大的一次住房改革。  当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彻底结束了中国的住房实物分配,代之以住房分配货币化。  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成效是显著的。2011年初国家统计局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城市89%的居民拥有住房。  而作为1998年房改的三大目标之一,“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迟迟
“求变图存,勇于变革,本来是中国原生文明的丰厚传统。可是自独尊儒家之后,中国社会两千余年中的变法运动,几乎没有一次真正地完成过”    “看了《大秦帝国》,更深刻地感觉到今天的台湾还远远不如两千年前的秦国……即便近年来一直是‘法家’治国,却也到处充斥着贪赃枉法的事情。”台湾网友Elonia713在博客中写道。  由大陆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今年2月起在台湾年代综合台重播。
在“2012世界末日”的“诅咒”下,我们担心着每一次地震、飓风和海啸。殊不知,伤害这个世界最深的“自然灾害”却是默默到来的各种经济危机。  鄂尔多斯,这座在中国版图上既偏远又广阔的北方城市,“暴富”、“千万富翁之城”一度成为其代名词。然而,第二波的“全球金融危机”,并没有放过这个城市新贵。暴增的钱,宽广的地,成就了迅速发展的房地产经济。资金链断了,无人居住的房子变成名副其实的“鬼城”——白天人少,
开车进城,一怕堵,二怕交通管制。堵已成常态,在车上熬熬就过去了。交通管制严重些,如果不熟悉城里的道路,就绕不到目的地了,如果目的地恰恰就在管制区内,那就得等管制时间结束了。  我一直认为交通管制对城市正常交通极具破坏力。有时要开一个演唱会,开一个大会,就会把场馆周围的路全部封了。前几年我开一普桑,在某城主干道上行驶,忽听警笛长鸣,几辆警车在“驱赶”所有汽车进入同一条车道。一辆警车的高音话筒对我怒喊
“我曾和美国、中国内地以及港台的学生谈到胡适的思想,对于美国学生和港台学生来说,胡适无疑已是个过去的人物。但与中国内地学生谈胡适,他们还有许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鲜感。”2012年上海书展上,在一场题为“今天,我们读胡适”的讲座中,胡适研究专家周质平这样表述“胡适研究”在海内外的现状。  2012年,距离胡适逝世已整整50个春秋。近年来,对于这位新文化运动巨擘的研究,在中国内地正重新成为显学。 
上海也有庞大的创意产业,并且有志于成为创意产业更发达的城市——激发创新背后的关键之处何在?勒布朗指出,关键之处在于如何保证创意人员有一个开放的环境去探索并犯错。    加拿大蒙特利尔与中国上海,因为世博会,有了一种跨越时空的联系。  蒙特利尔曾主办了1967年世博会,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当时整个加拿大只有2000万人口,蒙特利尔世博会却吸引了5000万全球观众。也正是因为世博会,蒙特利尔市修建了
行业内看,中小企业的税负长期高于大企业,从全行业来说,“税比利润高”则是肯定的    为深入了解家电业的税负现状,《嘹望东方周刊》走访了格力集团、美的集团与中山奥马电器有限公司。前二者分别是2009年营收规模最大的国企与民企,奥马电器则是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代表,连续两年冰箱出口额位居全国第一。  三家不同类型的代表性企业中,格力与奥马的财务负责人均表示,企业整体税负较重。美的电器未正面表态。    
地处粤东的揭阳,享有“中国玉都”、“亚洲玉都”的美誉。数据显示,迄今为止,揭阳玉器的加工销售量,已占据全国中高档翡翠玉器成品的85%以上;有相关企业近万家,从业人员达10万人以上,玉器贸易的总额则突破了百亿元。  但是,“中国玉都”揭阳是怎样将远在缅甸的高中档翡翠玉石和其他地方的玉石集聚到这里的,形成国内外首屈一指的玉器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揭阳市又是如何将玉器产业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通过挖掘玉文化
富士康跳楼事件和本田罢工事件都说明:低劳动成本、低附加值、低端产业增长、高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未来的竞争力应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  6月7日,又一批考生走进高考的考场。此前一天,《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向社会公布。这份《纲要》是我国首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被认为关系到国家发展命运的转变,一经发布便引来极大的关注。  十七大上,人才强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