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下室工程作为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混凝土防水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预防地下室渗漏问题。本文主要对地下室工程渗漏原因、设计要求及技术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地下室工程;混凝土防水施工;渗漏原因;设计要求;技术应用
一、地下室渗漏的原因分析
地下室之所以渗漏都是由于外部防水层失效,结构混凝土本身又存在疏松、裂缝等缺陷,加上施工缝、变形缝等细部防水没做好而引起的。地下室渗漏主要有:
1、侧墙与底板漏水,主要是结构混凝土本身存在疏松、蜂窝等缺陷引起;
2、变形缝(包括沉降缝、温度缝和抗震缝等)渗漏现象,主要原因有: 止水带埋设不当;设置了止水带,混凝土施工质量不好,土不密实,造成漏水;止水带本身材质不合格;
3、施工缝引起的漏水,由于在地下室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留下施工缝和冷缝产生;
4、后浇带引起的漏水,在设计指定的位置预留一定宽度的后浇带。由于新老混凝土收缩值的不匹配,其界面出现裂缝成为渗水的通道;
5、底板及侧墙裂缝漏水,由于地基不稳,设计不当及养护不利等原因,底板及侧墙会出现裂缝。现有的柔性防水材料和刚性材料都很难抵抗这种裂缝引起的破坏。穿管管网上引起的漏水。有些管道在运行过程中伴随有震动和高温,使管道周围刚性防水材料疏松碎裂,柔性防水材料因热老化失去弹性而出现漏水。建筑物的散水功能没有做好,致使雨水倒灌入地下室,有时地下室的采光井防水、防雨措施不当也造成雨水沿着窗而渗入室内。
二、地下室防水设计基本要求
地下室防水工程设计方案,应该遵循以防为主,以排为辅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设计先进,防水可靠,经济合理。可按地下室防水工程设防表的要求进行设计。一般地下室防水工程设计,外墙主要抗水压或自防水作用,再做卷材外防水(即迎水面处理),卷材防水做法,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施工。地下工程比较复杂,设计时必须了解地下土质、水质及地下水位情况,设计时采取有效设防,保证防水质量。
地下室最高水位高于地下室地面时,地下室设计应该考虑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防水效果。地下室设防标高的确定,根据勘测资料提供的最高水位标高,再加上500mm为设防标高,上部可以做防潮处理,有地表水按安全防水地下室设计。地下室防水,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柔性防水或刚性防水,必要时可以采用刚柔结合防水方案。在特殊要求下,可以采用架空、夹壁墙等多道设防方案。
地下室外防水工作面时,可采用外防内贴法,有条件转为外防外贴法施工。地下室外防水层的保护,可以采取软保护层,如聚苯板等。对于特殊部位,如变形缝、施工缝、穿墙管、埋件等薄弱环节要精心设计,按要求作细部处理。
三、地下室工程混凝土防水施工技术的应用
1、底板混凝土施工中,在卸料点为防止混凝土集中堆积,应先振捣料口处混凝土,形成自然流淌坡度,然后全面振捣。对于积水沟(井)处采用吊模施工部位,应先振捣沟(井)底板混凝土,然后振捣侧壁混凝土,并使之由吊模底部溢出,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现裂缝。
由于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大,墙体混凝土采用循环浇筑路线,分层、连续浇筑,即“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依次浇筑到顶”,利用自然流淌形成的斜坡浇筑混凝土,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500mm 左右。混凝土浇筑时采用溜槽入模,使混凝土从一侧开始逐渐向前推进,并保证上下层混凝土浇筑间隔时间不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一般控制在2h 以内。
2、钢筋按图纸规范绑扎完毕后,安装钢丝网片,首先将钢丝网与墙体同等高度的两根钢筋固定在一起,宽度小于墙体竖向钢筋的间距,将钢筋及钢丝网竖向插入如图所示位置,然后竖向自上向下加拉钩将钢丝网与水平钢筋固定在一起。钢丝网安装完毕后,清扫墙内杂物,安装两侧模板,调整拉杆使墙体垂直后,拧紧穿墙螺栓,模板安装完毕后,检查一遍扣件、螺栓是否紧固,办理预检手续。
3、混凝土的振捣。根据泵送混凝土浇筑时自然形成一个坡度的实际情况,在每条浇筑带前、后布置两道振动器。前道振动器布置在底排钢筋处和混凝土的坡脚处,确保混凝土下部的密实;后道振动器布置在混凝土卸料点,解决上部混凝土的捣实问题,同时还要严格控制振捣的间距和时间。每一振点的振捣时间,应以混凝土捣实至表面呈现浮浆、不冒气泡和不再沉落为准,振捣时间为20-30s,避免漏振、少振和超振。底板混凝土振捣后,先用长刮尺按标高刮平,再用木抹子反复搓压,使其表面密实,以防混凝土表面龟裂。
4、、混凝土的泌水处理。大体积大流动性混凝土在浇筑和振捣中,上涌的泌水和浮浆会随着混凝土坡面流到坑底,并随混凝土向前推进。在支模时,应在混凝土浇筑前进方向两侧模底部留孔排出泌水和浮浆。
5、混凝土的表面处理。大体积泵送混凝土,排除泌水和浮浆后,表面仍有较厚的水泥浆,在浇完4-5h 后,要用长刮尺刮平,在初凝前用滚筒来回碾压数遍,待接近终凝前,用木抹再打磨一遍,使收水裂缝闭合。
6、拆模与养护。拆模时间不能少于3d,拆幕后不宜直接浇水养护,应及时覆膜进行保温养护,以尽量减少墙的表面收缩裂缝。混凝土裂缝防治工作中,新浇混凝土早期养护尤为重要,在拆模后半个月内应保持湿养护,朝阳面的墙面尤其要保养好,应采取覆膜挂草袋、专人喷水等办法保湿保温。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养护混凝土时不允许用大水直接冲淋养护面。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常温下在12h之内浇水(小水)养护。遇高温时6h之内浇水养护。墙体采用涂刷养生液养护,保证这些关键构件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并加强施工中养护的监督,保证混凝土在早期时不产生收缩裂缝和温度裂缝。混凝土养护测温点水平方向布置,测温计留置孔内不得少于3min,记录好浇筑完毕前7d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的温差值。
四、地下室工程防水施工注意事项
1、减少混凝土中水泥的水化热,应选用低水化热矿渣水泥,其标号不低于425# 最好用525# 标号,水泥用量少,水化热低,同时在混凝土掺些一级或二级粉煤灰,它是一种活性材料,可以代替部分水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加强了粉末效应,提高混凝土和易性,减少水灰比,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降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减少干缩。当每立方米混凝土掺入适当粉煤灰,降低水化热,提高混凝土强度,改善裂缝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2、混凝土的收缩随粗细骨料的含泥量增加而增加,随着粗细骨料的粒径加大而减少,石子含泥量必须少1%,砂、用中粗砂、其含泥量应不少于2%,这是减少干缩应力,控制混凝土收缩裂缝的重要措施。
3、严格控制水灰比,水是影响混凝土收缩主要因素,因混凝土中水份大部分蒸发引起混凝土内部形成很多毛细孔,降低混凝土抗拉强度、收缩变形也同时发生,因此采用减水剂、减少水灰比,改善混凝土和易性,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减少内约束应力产生裂缝。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建筑工程事业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各类质量问题得到了有效处理。地下室混凝土防水施工技术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技术之一,其施工效果是否良好将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施工单位必须重视地下室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有效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实现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马速春. 地下室防水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研究[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9)
[2] 邵泽鹏. 地下室工程防水施工技术的应用[J]. 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8(06)
[3] 杜文天. 大型地下室裂缝产生机理分析及处理措施探讨[D]. 浙江工业大学,2010
[4] 张同波,王胜,崔岗. 地下室抗裂防渗技术的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J]. 施工技术,2006(03)
[5] 赵云. 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的应用[J]. 民营科技,2014(08)
关键词:地下室工程;混凝土防水施工;渗漏原因;设计要求;技术应用
一、地下室渗漏的原因分析
地下室之所以渗漏都是由于外部防水层失效,结构混凝土本身又存在疏松、裂缝等缺陷,加上施工缝、变形缝等细部防水没做好而引起的。地下室渗漏主要有:
1、侧墙与底板漏水,主要是结构混凝土本身存在疏松、蜂窝等缺陷引起;
2、变形缝(包括沉降缝、温度缝和抗震缝等)渗漏现象,主要原因有: 止水带埋设不当;设置了止水带,混凝土施工质量不好,土不密实,造成漏水;止水带本身材质不合格;
3、施工缝引起的漏水,由于在地下室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留下施工缝和冷缝产生;
4、后浇带引起的漏水,在设计指定的位置预留一定宽度的后浇带。由于新老混凝土收缩值的不匹配,其界面出现裂缝成为渗水的通道;
5、底板及侧墙裂缝漏水,由于地基不稳,设计不当及养护不利等原因,底板及侧墙会出现裂缝。现有的柔性防水材料和刚性材料都很难抵抗这种裂缝引起的破坏。穿管管网上引起的漏水。有些管道在运行过程中伴随有震动和高温,使管道周围刚性防水材料疏松碎裂,柔性防水材料因热老化失去弹性而出现漏水。建筑物的散水功能没有做好,致使雨水倒灌入地下室,有时地下室的采光井防水、防雨措施不当也造成雨水沿着窗而渗入室内。
二、地下室防水设计基本要求
地下室防水工程设计方案,应该遵循以防为主,以排为辅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设计先进,防水可靠,经济合理。可按地下室防水工程设防表的要求进行设计。一般地下室防水工程设计,外墙主要抗水压或自防水作用,再做卷材外防水(即迎水面处理),卷材防水做法,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施工。地下工程比较复杂,设计时必须了解地下土质、水质及地下水位情况,设计时采取有效设防,保证防水质量。
地下室最高水位高于地下室地面时,地下室设计应该考虑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防水效果。地下室设防标高的确定,根据勘测资料提供的最高水位标高,再加上500mm为设防标高,上部可以做防潮处理,有地表水按安全防水地下室设计。地下室防水,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柔性防水或刚性防水,必要时可以采用刚柔结合防水方案。在特殊要求下,可以采用架空、夹壁墙等多道设防方案。
地下室外防水工作面时,可采用外防内贴法,有条件转为外防外贴法施工。地下室外防水层的保护,可以采取软保护层,如聚苯板等。对于特殊部位,如变形缝、施工缝、穿墙管、埋件等薄弱环节要精心设计,按要求作细部处理。
三、地下室工程混凝土防水施工技术的应用
1、底板混凝土施工中,在卸料点为防止混凝土集中堆积,应先振捣料口处混凝土,形成自然流淌坡度,然后全面振捣。对于积水沟(井)处采用吊模施工部位,应先振捣沟(井)底板混凝土,然后振捣侧壁混凝土,并使之由吊模底部溢出,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现裂缝。
由于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大,墙体混凝土采用循环浇筑路线,分层、连续浇筑,即“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依次浇筑到顶”,利用自然流淌形成的斜坡浇筑混凝土,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500mm 左右。混凝土浇筑时采用溜槽入模,使混凝土从一侧开始逐渐向前推进,并保证上下层混凝土浇筑间隔时间不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一般控制在2h 以内。
2、钢筋按图纸规范绑扎完毕后,安装钢丝网片,首先将钢丝网与墙体同等高度的两根钢筋固定在一起,宽度小于墙体竖向钢筋的间距,将钢筋及钢丝网竖向插入如图所示位置,然后竖向自上向下加拉钩将钢丝网与水平钢筋固定在一起。钢丝网安装完毕后,清扫墙内杂物,安装两侧模板,调整拉杆使墙体垂直后,拧紧穿墙螺栓,模板安装完毕后,检查一遍扣件、螺栓是否紧固,办理预检手续。
3、混凝土的振捣。根据泵送混凝土浇筑时自然形成一个坡度的实际情况,在每条浇筑带前、后布置两道振动器。前道振动器布置在底排钢筋处和混凝土的坡脚处,确保混凝土下部的密实;后道振动器布置在混凝土卸料点,解决上部混凝土的捣实问题,同时还要严格控制振捣的间距和时间。每一振点的振捣时间,应以混凝土捣实至表面呈现浮浆、不冒气泡和不再沉落为准,振捣时间为20-30s,避免漏振、少振和超振。底板混凝土振捣后,先用长刮尺按标高刮平,再用木抹子反复搓压,使其表面密实,以防混凝土表面龟裂。
4、、混凝土的泌水处理。大体积大流动性混凝土在浇筑和振捣中,上涌的泌水和浮浆会随着混凝土坡面流到坑底,并随混凝土向前推进。在支模时,应在混凝土浇筑前进方向两侧模底部留孔排出泌水和浮浆。
5、混凝土的表面处理。大体积泵送混凝土,排除泌水和浮浆后,表面仍有较厚的水泥浆,在浇完4-5h 后,要用长刮尺刮平,在初凝前用滚筒来回碾压数遍,待接近终凝前,用木抹再打磨一遍,使收水裂缝闭合。
6、拆模与养护。拆模时间不能少于3d,拆幕后不宜直接浇水养护,应及时覆膜进行保温养护,以尽量减少墙的表面收缩裂缝。混凝土裂缝防治工作中,新浇混凝土早期养护尤为重要,在拆模后半个月内应保持湿养护,朝阳面的墙面尤其要保养好,应采取覆膜挂草袋、专人喷水等办法保湿保温。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养护混凝土时不允许用大水直接冲淋养护面。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常温下在12h之内浇水(小水)养护。遇高温时6h之内浇水养护。墙体采用涂刷养生液养护,保证这些关键构件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并加强施工中养护的监督,保证混凝土在早期时不产生收缩裂缝和温度裂缝。混凝土养护测温点水平方向布置,测温计留置孔内不得少于3min,记录好浇筑完毕前7d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的温差值。
四、地下室工程防水施工注意事项
1、减少混凝土中水泥的水化热,应选用低水化热矿渣水泥,其标号不低于425# 最好用525# 标号,水泥用量少,水化热低,同时在混凝土掺些一级或二级粉煤灰,它是一种活性材料,可以代替部分水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加强了粉末效应,提高混凝土和易性,减少水灰比,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降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减少干缩。当每立方米混凝土掺入适当粉煤灰,降低水化热,提高混凝土强度,改善裂缝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2、混凝土的收缩随粗细骨料的含泥量增加而增加,随着粗细骨料的粒径加大而减少,石子含泥量必须少1%,砂、用中粗砂、其含泥量应不少于2%,这是减少干缩应力,控制混凝土收缩裂缝的重要措施。
3、严格控制水灰比,水是影响混凝土收缩主要因素,因混凝土中水份大部分蒸发引起混凝土内部形成很多毛细孔,降低混凝土抗拉强度、收缩变形也同时发生,因此采用减水剂、减少水灰比,改善混凝土和易性,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减少内约束应力产生裂缝。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建筑工程事业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各类质量问题得到了有效处理。地下室混凝土防水施工技术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技术之一,其施工效果是否良好将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施工单位必须重视地下室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有效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实现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马速春. 地下室防水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研究[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9)
[2] 邵泽鹏. 地下室工程防水施工技术的应用[J]. 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8(06)
[3] 杜文天. 大型地下室裂缝产生机理分析及处理措施探讨[D]. 浙江工业大学,2010
[4] 张同波,王胜,崔岗. 地下室抗裂防渗技术的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J]. 施工技术,2006(03)
[5] 赵云. 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的应用[J]. 民营科技,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