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一门面向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普遍开设的学科基础课,阅读并没有取得满意的教学成效,其固有的潜力远未发挥出来。教学实际中的众多误区反映出阅读课教学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是课程地位不明确。基于心理学家对阅读这项特殊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成果,同时以教学大纲规定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英语专业阅读课应当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中心,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教学过程中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并重,将课内阅读与课外自主阅读相结合。
关键词: 英语专业阅读课 定位 主观能动性 语言应用能力
一、引言
阅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高校普遍开设一二年级两年时间,部分高校在高年级还开设类似高级阅读的课程。无论是从其作为一种学习语言的活动来说,还是从其作为一项语言技能来说,阅读的重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从当前现状来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中阅读课的普遍开设并不代表该门课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更不必说是否收到相应的效果。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阅读课在一些人眼中概念比较模糊;而由于没有像其他课程那样显而易见的教学成效,阅读课甚至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当前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期待知识的传授,二是教师感觉无话可说。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阅读主要面向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此时学生大多尚未摆脱高中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及所衍生的思维方式,单纯地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是知识从教师传递到学生的过程。所以,阅读课要么像精读课那样讲解课文、操练语言点,要么直接进行阅读技巧的讲解和训练,帮助提高阅读速度以应对迫切的专业等级考试。这些“切实可见”的知识让学生感觉自己是在学习,有所收获,心里踏实。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课时量的不同已经在形式上区分了阅读课和精读课,阅读课一周两个课时不可能以课文和语言点为主要内容,阅读技巧的讲解又无需花费很多时间。于是,本来已经十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或者用于让学生做阅读理解题,或者用于核对讲解学生已经完成的课后习题,然后再就一两个相关话题组织学生讨论。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模糊。
以上误区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课教学成效的取得,使得这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发挥不了固有的潜力。而这些误区其实反映出阅读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课程定位不明确。缺乏明确的课程定位意味着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中教师做不到心中有数,教学成效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要解决当前阅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要对其进行比较明确的定位。笔者试图联系具体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这个方面的想法。
二、英语专业阅读课的定位
要还阅读课以本来面目,明确其定位,首先是要对阅读这项复杂的心理活动有正确的认识。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心理学界对阅读过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产生了众多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外语教学界受到越来越多重视的是Rumelhart于1977年提出的相互作用阅读模型。所谓的“模型”就是通过对阅读心理过程的局部认识而形成的对其心理机制和规律的系统认识。根据这一模型,阅读理解是视觉信息和读者已有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首先从对视觉信号的加工开始,一旦文字被分辨为可识别的信号,有关语言与常识的背景图式就开始活动并对信息来源进行解释。[1]由此可见,阅读过程不是机械被动的单向过程,而是复杂主动的双向交际过程;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无论是从文字中提取意义,还是实现概念能力、文化背景知识和处理策略之间的相互作用,读者都是无可争议的主体和中心。这就要求阅读课教学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樊篱,避免将知识点的讲解或者“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当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2]这一培养目标意味着英语专业教学绝不单单局限于语言知识和结构的积累,而是应当以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为导向;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应当能够被用于解决各个工作领域的具体问题。与这一培养目标相适应,阅读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其“泛”和“读”的特点,引导学生将广泛的阅读作为获取各种信息的方式。与此同时,丰富的语言结构和宽广的知识面虽然需要付出长期持续的努力,却并不代表学习的全部意义;帮助学生将这些积累转化成应对具体问题的能力才是阅读课教学的方向。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阅读课的描述是: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3]这一描述进一步明确了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两大重心。
在明确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发挥阅读课的固有潜力就是非常实际的问题了。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
应用语言学家对泛读的定义是:泛读就是大量阅读,阅读者对所读的材料不必面面俱到。泛读旨在培养学习者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者通过阅读不断积累词汇和语言知识结构,提高对阅读的兴趣。[3]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意味着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并且能够根据不同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自觉进行调整。较常见的阅读策略主要包括略读、寻读、预测阅读内容、猜测词义和识别指代关系等。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出于带有功利色彩的学习目的,学生更多地是将略读、寻读等方法当成迅速获取所需信息、提高阅读速度的具体技巧来学习,以期在考试中使用,而并没有将其转变成广泛阅读中的长期策略自觉运用。结果出现的情况是,学生似乎学了不少阅读技巧,实际上却没有哪一种是真正会使用的,即使到了期待的用武之地也还是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是由阅读实践的缺乏导致的。阅读策略的掌握是一个通过不断的阅读实践逐渐内化的过程。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明确各种阅读策略的意义和特点,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在实际运用中逐渐将阅读策略内化,从而真正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标。
显而易见,要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在数量上是远远不够的。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较强的针对性,将其作为很好的范例,引导学生在课后的自主阅读过程中加以模仿和实践。阅读策略教学宜采用的显性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示范、直接操练和评估。[4]课堂教学时间相对非常有限是阅读教学的特点。教师只有发挥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在阅读这项“个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二)教学过程中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并重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1]通过阅读,学习者既能接触到广泛的文化素材和大量不同的主题,还能积累与这些主题相关的词汇和语言结构。不少语言学习者对于这一信息输入过程都具备一定的自觉性。似乎信息输入的完成也就意味着阅读过程的完结和学习目的的达到。然而,事实表明,不少对信息输入具有自觉性的语言学习者仍然面临着语言能力低下、实际交流困难的局面。笔者注意到,不少学生都有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记录下来的习惯,长期坚持则可以记满厚厚的一本甚至几本。但是转到口头或者书面交流过程,这些积累的体现则微乎其微;从学生词汇的选择和句式的变换方面并不能看出其所付出的努力;其积累并没有真正体现在语言能力上。
由此可见,阅读的意义并不在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语言学家Widdowson 指出,阅读是一种交际活动。[5]学习者并非单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信息,而是在进行着积极的思考。阅读是语言交际活动的重要内容,学习者的信息输入应当以交际为目的。换句话说,作为信息输入方式的阅读活动应当和一定的信息输出活动相结合。所以,在强调信息输入的基础上,阅读教学应当着力于培养学习者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自觉的信息输出实现交际的功能。
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布置与信息输出有关的任务来刺激学生自觉运用语言,如讨论、读书报告、同主题写作等。在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文章中一些鲜活、地道的语言包括词语搭配、句意转承、文章布局等,给予特别的提示,引导学生敏感地发现并积极地吸收语言知识,激发对语言的兴趣,尽量缩小信息输出与信息输入之间的差距;论题的设计应该紧扣文章,既给予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又提供其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三)课内阅读与课外自主阅读相结合
要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阅读课教学应尽量使用真实材料。真实的阅读材料真正来自日常生活,是活生生的语言资料,其与生俱来的交际价值得到真实体现的过程也正是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真实的语言资料应当是原汁原味的,最好没有经过删节、改写或者简写等,这样原本来自于真实生活的资料将最终被运用于真实生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从“输入”到“输出”之间的自动转化。
在教学实践中,要达到真实性的要求,单单使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是不够的。当前各种阅读教材琳琅满目,给教学实践提供了众多选择;但是阅读课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必定要用于引导、监控学生进行大量有效的课外阅读。无论是选用一本还是数本教材,目的都是相同的,即课堂示范;而教材数目的增加从根本上说也并非扩大阅读量的最佳途径。所以,比较可行的办法是,选用一本在内容编排、语言难度和结构形式方面都能体现教学原则的教材作为课内阅读的范本,将文化背景知识、阅读理解、阅读方法和策略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与此同时,以话题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实实在在地接触真实的语言资料,自由地汲取有价值的信息,对课内阅读进行有效的延伸和补充。
当前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既为阅读课教学提供了便利,也为阅读材料的真实性赋予了新的含义。大量真实的语言资料不仅来自于经典的文学作品、畅销的英美杂志,还来自于众多反映当代社会历史生活的读物。互联网的盛行使这些语言资料的获得变得非常便捷。另一方面,“信息爆炸”的现实使得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可避免地要考虑时效性和时代感,与时俱进的阅读材料才真正具有真实性和更大的交际价值;而阅读教材中的材料在这个方面往往是相对滞后的。所以,阅读课教学一定要将课内阅读与课外自主阅读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发其学习潜力,发展其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
三、结语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涉及到视觉信息和读者已有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读者是这个过程中无可争议的主体和中心。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着力于培养其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是通过阅读学会阅读的。[4]课堂教学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对于阅读课来说尤其如此。要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发挥好示范、引导和监控作用,同时把广泛阅读的自主性发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阅读课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成效的取得和潜力的发挥同样应当另辟巧径。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07,101.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24.
[3]Richards,Jack,et al.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Harlow,Essex,England:Longman,1985:46.
[4]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04.
[5]Widdowson,H.G.Teaching English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5.
关键词: 英语专业阅读课 定位 主观能动性 语言应用能力
一、引言
阅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高校普遍开设一二年级两年时间,部分高校在高年级还开设类似高级阅读的课程。无论是从其作为一种学习语言的活动来说,还是从其作为一项语言技能来说,阅读的重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从当前现状来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中阅读课的普遍开设并不代表该门课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更不必说是否收到相应的效果。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阅读课在一些人眼中概念比较模糊;而由于没有像其他课程那样显而易见的教学成效,阅读课甚至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当前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期待知识的传授,二是教师感觉无话可说。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阅读主要面向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此时学生大多尚未摆脱高中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及所衍生的思维方式,单纯地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是知识从教师传递到学生的过程。所以,阅读课要么像精读课那样讲解课文、操练语言点,要么直接进行阅读技巧的讲解和训练,帮助提高阅读速度以应对迫切的专业等级考试。这些“切实可见”的知识让学生感觉自己是在学习,有所收获,心里踏实。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课时量的不同已经在形式上区分了阅读课和精读课,阅读课一周两个课时不可能以课文和语言点为主要内容,阅读技巧的讲解又无需花费很多时间。于是,本来已经十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或者用于让学生做阅读理解题,或者用于核对讲解学生已经完成的课后习题,然后再就一两个相关话题组织学生讨论。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模糊。
以上误区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课教学成效的取得,使得这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发挥不了固有的潜力。而这些误区其实反映出阅读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课程定位不明确。缺乏明确的课程定位意味着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中教师做不到心中有数,教学成效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要解决当前阅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要对其进行比较明确的定位。笔者试图联系具体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这个方面的想法。
二、英语专业阅读课的定位
要还阅读课以本来面目,明确其定位,首先是要对阅读这项复杂的心理活动有正确的认识。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心理学界对阅读过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产生了众多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外语教学界受到越来越多重视的是Rumelhart于1977年提出的相互作用阅读模型。所谓的“模型”就是通过对阅读心理过程的局部认识而形成的对其心理机制和规律的系统认识。根据这一模型,阅读理解是视觉信息和读者已有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首先从对视觉信号的加工开始,一旦文字被分辨为可识别的信号,有关语言与常识的背景图式就开始活动并对信息来源进行解释。[1]由此可见,阅读过程不是机械被动的单向过程,而是复杂主动的双向交际过程;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无论是从文字中提取意义,还是实现概念能力、文化背景知识和处理策略之间的相互作用,读者都是无可争议的主体和中心。这就要求阅读课教学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樊篱,避免将知识点的讲解或者“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当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2]这一培养目标意味着英语专业教学绝不单单局限于语言知识和结构的积累,而是应当以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为导向;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应当能够被用于解决各个工作领域的具体问题。与这一培养目标相适应,阅读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其“泛”和“读”的特点,引导学生将广泛的阅读作为获取各种信息的方式。与此同时,丰富的语言结构和宽广的知识面虽然需要付出长期持续的努力,却并不代表学习的全部意义;帮助学生将这些积累转化成应对具体问题的能力才是阅读课教学的方向。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阅读课的描述是: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3]这一描述进一步明确了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两大重心。
在明确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发挥阅读课的固有潜力就是非常实际的问题了。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
应用语言学家对泛读的定义是:泛读就是大量阅读,阅读者对所读的材料不必面面俱到。泛读旨在培养学习者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者通过阅读不断积累词汇和语言知识结构,提高对阅读的兴趣。[3]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意味着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并且能够根据不同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自觉进行调整。较常见的阅读策略主要包括略读、寻读、预测阅读内容、猜测词义和识别指代关系等。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出于带有功利色彩的学习目的,学生更多地是将略读、寻读等方法当成迅速获取所需信息、提高阅读速度的具体技巧来学习,以期在考试中使用,而并没有将其转变成广泛阅读中的长期策略自觉运用。结果出现的情况是,学生似乎学了不少阅读技巧,实际上却没有哪一种是真正会使用的,即使到了期待的用武之地也还是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是由阅读实践的缺乏导致的。阅读策略的掌握是一个通过不断的阅读实践逐渐内化的过程。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明确各种阅读策略的意义和特点,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在实际运用中逐渐将阅读策略内化,从而真正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标。
显而易见,要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在数量上是远远不够的。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较强的针对性,将其作为很好的范例,引导学生在课后的自主阅读过程中加以模仿和实践。阅读策略教学宜采用的显性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示范、直接操练和评估。[4]课堂教学时间相对非常有限是阅读教学的特点。教师只有发挥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在阅读这项“个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二)教学过程中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并重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1]通过阅读,学习者既能接触到广泛的文化素材和大量不同的主题,还能积累与这些主题相关的词汇和语言结构。不少语言学习者对于这一信息输入过程都具备一定的自觉性。似乎信息输入的完成也就意味着阅读过程的完结和学习目的的达到。然而,事实表明,不少对信息输入具有自觉性的语言学习者仍然面临着语言能力低下、实际交流困难的局面。笔者注意到,不少学生都有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记录下来的习惯,长期坚持则可以记满厚厚的一本甚至几本。但是转到口头或者书面交流过程,这些积累的体现则微乎其微;从学生词汇的选择和句式的变换方面并不能看出其所付出的努力;其积累并没有真正体现在语言能力上。
由此可见,阅读的意义并不在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语言学家Widdowson 指出,阅读是一种交际活动。[5]学习者并非单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信息,而是在进行着积极的思考。阅读是语言交际活动的重要内容,学习者的信息输入应当以交际为目的。换句话说,作为信息输入方式的阅读活动应当和一定的信息输出活动相结合。所以,在强调信息输入的基础上,阅读教学应当着力于培养学习者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自觉的信息输出实现交际的功能。
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布置与信息输出有关的任务来刺激学生自觉运用语言,如讨论、读书报告、同主题写作等。在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文章中一些鲜活、地道的语言包括词语搭配、句意转承、文章布局等,给予特别的提示,引导学生敏感地发现并积极地吸收语言知识,激发对语言的兴趣,尽量缩小信息输出与信息输入之间的差距;论题的设计应该紧扣文章,既给予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又提供其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三)课内阅读与课外自主阅读相结合
要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阅读课教学应尽量使用真实材料。真实的阅读材料真正来自日常生活,是活生生的语言资料,其与生俱来的交际价值得到真实体现的过程也正是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真实的语言资料应当是原汁原味的,最好没有经过删节、改写或者简写等,这样原本来自于真实生活的资料将最终被运用于真实生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从“输入”到“输出”之间的自动转化。
在教学实践中,要达到真实性的要求,单单使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是不够的。当前各种阅读教材琳琅满目,给教学实践提供了众多选择;但是阅读课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必定要用于引导、监控学生进行大量有效的课外阅读。无论是选用一本还是数本教材,目的都是相同的,即课堂示范;而教材数目的增加从根本上说也并非扩大阅读量的最佳途径。所以,比较可行的办法是,选用一本在内容编排、语言难度和结构形式方面都能体现教学原则的教材作为课内阅读的范本,将文化背景知识、阅读理解、阅读方法和策略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与此同时,以话题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实实在在地接触真实的语言资料,自由地汲取有价值的信息,对课内阅读进行有效的延伸和补充。
当前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既为阅读课教学提供了便利,也为阅读材料的真实性赋予了新的含义。大量真实的语言资料不仅来自于经典的文学作品、畅销的英美杂志,还来自于众多反映当代社会历史生活的读物。互联网的盛行使这些语言资料的获得变得非常便捷。另一方面,“信息爆炸”的现实使得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可避免地要考虑时效性和时代感,与时俱进的阅读材料才真正具有真实性和更大的交际价值;而阅读教材中的材料在这个方面往往是相对滞后的。所以,阅读课教学一定要将课内阅读与课外自主阅读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发其学习潜力,发展其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
三、结语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涉及到视觉信息和读者已有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读者是这个过程中无可争议的主体和中心。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着力于培养其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是通过阅读学会阅读的。[4]课堂教学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对于阅读课来说尤其如此。要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发挥好示范、引导和监控作用,同时把广泛阅读的自主性发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阅读课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成效的取得和潜力的发挥同样应当另辟巧径。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07,101.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24.
[3]Richards,Jack,et al.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Harlow,Essex,England:Longman,1985:46.
[4]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04.
[5]Widdowson,H.G.Teaching English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