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一日看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胡适《希望》
「三面环山展画景,一条绿水奏琴音;山明水秀清幽境,陶我天真童心。」 现代著名诗人汪静之曾在《忆故乡》中这样描写家乡上庄。千年古镇上庄,地处安徽绩溪的西陲,是徽商故里和徽文化的核心发源地之一,秀美的自然风光孕育了文化巨匠胡适、徽墨大师胡开文、中国第一位女农学博士曹诚英、现代著名诗人汪静之、茶叶巨贾汪裕泰等各界名流,灿若星辰的名人,让上庄成为了声名显赫的人文荟萃之地!
从婺源到绩溪,车在河谷中的山路上蜿蜒前行,山路两旁长满了杉木、黄山松,绵延不尽的群山一峰又一峰地扑面而来,油菜花遍布山间的梯田之上,真是满目金黄香千里,一方春色醉千山。正值开春之时,万物苏醒,白色的萝卜花,金黄的油菜花,粉红的桃花,绿色的小麦相继盛开,缤纷的色彩交相辉映,与徽派民居相映成趣,将这一方土地点缀得如同大地的调色盘一般,如诗如画。
美景相伴,路不觉远,满眼芬芳中就到了上庄。胡适诗中曾述“我从山中来”,上庄古镇名副其实,地形风水绝佳,万峰回抱,一水环带,中间一片开阔的盆地,四周环列着十座千米以上的山峰,像手指一样将上庄如明珠般托在手心。一条终年清澈见底的常溪河,从村边缓缓流过,滋润着上庄所在的芦昆常盆地。走过大樟树下的村口水圳,见远山青翠,溪中有几只鸭子钻到水下啄食,只露着尾巴在水面上扑扑摆动。村里的民居,大多沿河沿水道而建,村前的常溪河,有几座宽阔的水坝,建有一座杨林水口,是古徽州三大水口之一。春季雨水甚丰,常溪河水滑过水坝,似白练绸缎一般,吼声如雷,声震数里。恰如胡适借杨万里的诗对家乡的赞美:“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暄,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过了上庄小学堂,便能看见广场上胡适的青袍铜像,其后是胡开文纪念馆,周边是保留完好的古建筑群。蜿蜒曲折的溪水穿村而过,颇具徽派特色的古民居随形就势而建,高大的马头墙层层叠叠鳞次栉比,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小桥流水古巷幽幽,山水田园间,处处透着一股诗乡气,历经岁月沉淀颇具神韵。漫步古色古香的石板路,就仿佛在水墨画中行走一般,如梦如幻。每走一步,每到一处,都会发现不一样的美丽,这散落在乡野的清雅秘境,如同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婉约可人,温柔似水,正身着云裳,梳妆齐整,等着在这个浪漫的季节,和最懂她的你相遇。
来上庄,很多人都是冲着胡适故居来的,从村口的停车场到胡适故居老宅,顺着一线天般的街巷曲曲折折穿行,宅子藏在小巷深处,这是一座粉墙黛瓦的晚清徽派民居,园中正对着的是西装革履意气奋发的走姿胡适雕像。走进铺满了鹅卵石的院子,内部的陈设一如当年摆设的旧模样,宅子并不豪华,却处处弥漫着读书人的诗香气。整个院落布局严谨,虽然谈不上雕梁画栋,却也古色古香典雅精致。胡适童年时期在上庄受过九年的家乡教育,最后一次回到这里是母亲去世,回来奔丧的。故乡的传统文化氛围和民俗风物,对他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影随形地陪伴着胡适的一生。
院内收拾得干干净净,前厅摆放着破旧老式方桌、长条桌和几把椅子,中堂正面板墙横幅上“胡适故居”四字刚劲有力,屋内木墙窗额上全是清一色的兰花浮雕,镂刻精细,满堂溢香。“兰为王者,香不与众草伍”,反映了房室主人志高清心的立世风格。另一侧板墙上挂着胡适晚年的一首题名《希望》的诗:“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这首诗是胡适到了台湾之后所写,概因日日思念着故乡,兰花草亦是胡适寄情乡思的最爱。
胡适故居后堂小厅上悬一块红底金字大匾,上书“持节宣威”四字,是当年胡适出任美国大使时,国民政府所赠,在这里可以看到故人清晰的岁月的痕迹。狭小的书房里有油灯、宣纸、徽墨,还挂着胡适亲笔所题“努力做徽骆驼”的条幅,橱窗里陈列着胡适20世纪30年代作品集和他的日记、手稿、书信及胡适研究著作,不同时期的珍贵照片、文字,揭示了这位一代国学大师、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辉煌灿烂的一生:走出大山赴上海求学,美国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任上海公学校长、北大文学院院长、驻美大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开始,直到后来羁旅台湾期间的乡愁,此时此地,这位儒雅长者留下的是背影和回忆。
“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研无声”,落纸如漆,万古存真。徽墨,因产于古徽州府的绩溪、屯溪、歙县而得名,上庄古镇也是徽墨大师胡开文的故乡。在上庄中心街上,闻着一阵似有若无的墨香,有一栋有 “老胡开文墨厂”招牌的二层小楼,这是一家建于1982年的徽州老墨厂,至今传承徽墨名品“胡开文墨”的手工制墨技艺。
墨厂大门两边是两间偌大的门面房,推门进入,一阵墨香扑鼻而来,满眼都是各式各样的徽墨,店里一位老者热耐心地介绍每一款墨品,有“迎客松”、“天开文运”、“大好山水”、“铁斋翁书画宝墨”、“千秋光”等松烟墨、油烟墨、礼品墨数个种类百十多个品种,只见块块徽墨不仅色泽黑润、细腻生光、芳香浓郁,而且造型讲究,兼具图文妙、描饰美、内韵雅,集书、诗、画于一体,可谓“方寸之间,景象万千”。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置身这墨的世界,仿佛随着墨香重新回到阔别已久的中国古代文人雅士飘逸的精神生活意境中。
“天下墨业在绩溪。”老者说起家乡与徽墨,满是自豪,“这是有原因的,清代徽墨四大家,绩溪就有其二:汪近圣和胡开文,胡开文,这是近代影响最大的一位制墨大师,他就是我们上庄人。”听着他的娓娓话语,徽墨的前世今生、胡开文公的创业历程便如一部厚重的史书徐徐展开。绩溪有着“中国徽墨之乡”的美誉,上庄镇地处徽州腹地的绩溪,很早就是徽墨的重要产地。胡开文少年时曾在徽州休宁县一家墨店当学徒,学成之后,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创立了“胡开文墨庄”。胡开文制墨,集各家之长,既坚持古制,又勇于创新,终成徽墨业中集大成者。但真正令其声名远播是创制 “八宝五胆药墨”——他以熊胆、蛇胆、青鱼胆、牛胆、猪胆等,和入水牛角、羚羊角、珍珠、牛黄、麝香、朱砂等8种珍贵药材入墨,制成了凉血止血的“八宝五胆药墨”,胡开文也因此被誉为“药墨华佗”,成为一代药墨宗师。1915年,胡开文墨庄的“地球墨”还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由此而名冠海內外,久传不衰。今天的“老胡开文”墨厂,精制的徽墨产品继续守护着传统的制墨古法,继承着先人的智慧,用精湛的工艺传承着中国文化的珍品。
墨厂车间里,混合着松烟和冰片的香气直入鼻孔,远远地就闻到了沁人心脾的墨香,一位老师傅正从热气蒸腾的锅里,揪出一大团和好的墨泥,放在浸透墨色的木墩上,用锤子反复锤打,并不时用铲子翻搅着锤打过的泥饼,动作娴熟麻利,干净利索。加热过的墨泥冒着淡淡的热气黑亮软溜,这些墨泥黏合需要上好的胶,最常用的就是猪骨头、牛骨头熬的胶油,最高级的油烟墨里放的是阿胶、还有各种中药材,丁香、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珍贵材料,真正是“一两徽墨一两金!”
千锤百炼的墨团,如同触动婴儿的肌肤,光滑均匀、细腻发亮,变得特别“筋道”。老师傅把墨泥放到工作台上,开始制墨,不大的台面上井然有序地摆满了小刀、小锤、剪子、墨模等工具。只见他麻利地从一团墨泥上揪下一小团,放到天平上精准地称重后,又放到桌台上搓成圆条,然后趁热放入扣在一起的木制墨模槽里,用两手的拇指使劲压实,扣上模板。不一会儿五六个模具便一一被填上墨泥。老师傅抱起装好墨的模具放在了身后的杠杆板凳上,利用杠杆原理,猛然坐到长木凳一端,使劲将墨压制进模具。放了一会后,老师傅把模具打开,将其中的墨条一一取出,再用剪刀进行修边,一支支刻着“金不换”“紫玉光”“丹凤朝阳”等字样的墨锭就成型了。
然而这只是徽墨成形的开始,老师傅说,距离墨条能够真正使用,还要经历大约半年时间的阴干才行。在晾墨房中,木架上成千上万的墨条正在耐心地慢慢地挥发它们体内的水分,如同在漫长的沉睡中静候苏醒。晾墨房的旁边是描金车间,在完成了漫长的阴干以后,还要给墨块着装——描金。这个流程的工人,都是清一色的女性,细致的活儿需要极大的耐心,她们按照墨锭上的图案和字,用颜料进行描画、填彩,为的是增加墨锭外观的美感。至此,历经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等一系列繁复的工序,徽墨终于做好了。墨工手里成形的一锭锭徽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然而,这是多么的不易啊,制墨匠人把智慧与心血凝结进每一道沿袭古法的工序中,每一块质量上乘的徽墨都承载着制墨匠人执着的人生历练。
「三面环山展画景,一条绿水奏琴音;山明水秀清幽境,陶我天真童心。」 现代著名诗人汪静之曾在《忆故乡》中这样描写家乡上庄。千年古镇上庄,地处安徽绩溪的西陲,是徽商故里和徽文化的核心发源地之一,秀美的自然风光孕育了文化巨匠胡适、徽墨大师胡开文、中国第一位女农学博士曹诚英、现代著名诗人汪静之、茶叶巨贾汪裕泰等各界名流,灿若星辰的名人,让上庄成为了声名显赫的人文荟萃之地!
满目金黄 千年古镇春色醉人
从婺源到绩溪,车在河谷中的山路上蜿蜒前行,山路两旁长满了杉木、黄山松,绵延不尽的群山一峰又一峰地扑面而来,油菜花遍布山间的梯田之上,真是满目金黄香千里,一方春色醉千山。正值开春之时,万物苏醒,白色的萝卜花,金黄的油菜花,粉红的桃花,绿色的小麦相继盛开,缤纷的色彩交相辉映,与徽派民居相映成趣,将这一方土地点缀得如同大地的调色盘一般,如诗如画。
美景相伴,路不觉远,满眼芬芳中就到了上庄。胡适诗中曾述“我从山中来”,上庄古镇名副其实,地形风水绝佳,万峰回抱,一水环带,中间一片开阔的盆地,四周环列着十座千米以上的山峰,像手指一样将上庄如明珠般托在手心。一条终年清澈见底的常溪河,从村边缓缓流过,滋润着上庄所在的芦昆常盆地。走过大樟树下的村口水圳,见远山青翠,溪中有几只鸭子钻到水下啄食,只露着尾巴在水面上扑扑摆动。村里的民居,大多沿河沿水道而建,村前的常溪河,有几座宽阔的水坝,建有一座杨林水口,是古徽州三大水口之一。春季雨水甚丰,常溪河水滑过水坝,似白练绸缎一般,吼声如雷,声震数里。恰如胡适借杨万里的诗对家乡的赞美:“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暄,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过了上庄小学堂,便能看见广场上胡适的青袍铜像,其后是胡开文纪念馆,周边是保留完好的古建筑群。蜿蜒曲折的溪水穿村而过,颇具徽派特色的古民居随形就势而建,高大的马头墙层层叠叠鳞次栉比,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小桥流水古巷幽幽,山水田园间,处处透着一股诗乡气,历经岁月沉淀颇具神韵。漫步古色古香的石板路,就仿佛在水墨画中行走一般,如梦如幻。每走一步,每到一处,都会发现不一样的美丽,这散落在乡野的清雅秘境,如同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婉约可人,温柔似水,正身着云裳,梳妆齐整,等着在这个浪漫的季节,和最懂她的你相遇。
满堂溢香 胡适故居典雅精致
来上庄,很多人都是冲着胡适故居来的,从村口的停车场到胡适故居老宅,顺着一线天般的街巷曲曲折折穿行,宅子藏在小巷深处,这是一座粉墙黛瓦的晚清徽派民居,园中正对着的是西装革履意气奋发的走姿胡适雕像。走进铺满了鹅卵石的院子,内部的陈设一如当年摆设的旧模样,宅子并不豪华,却处处弥漫着读书人的诗香气。整个院落布局严谨,虽然谈不上雕梁画栋,却也古色古香典雅精致。胡适童年时期在上庄受过九年的家乡教育,最后一次回到这里是母亲去世,回来奔丧的。故乡的传统文化氛围和民俗风物,对他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影随形地陪伴着胡适的一生。
院内收拾得干干净净,前厅摆放着破旧老式方桌、长条桌和几把椅子,中堂正面板墙横幅上“胡适故居”四字刚劲有力,屋内木墙窗额上全是清一色的兰花浮雕,镂刻精细,满堂溢香。“兰为王者,香不与众草伍”,反映了房室主人志高清心的立世风格。另一侧板墙上挂着胡适晚年的一首题名《希望》的诗:“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这首诗是胡适到了台湾之后所写,概因日日思念着故乡,兰花草亦是胡适寄情乡思的最爱。
胡适故居后堂小厅上悬一块红底金字大匾,上书“持节宣威”四字,是当年胡适出任美国大使时,国民政府所赠,在这里可以看到故人清晰的岁月的痕迹。狭小的书房里有油灯、宣纸、徽墨,还挂着胡适亲笔所题“努力做徽骆驼”的条幅,橱窗里陈列着胡适20世纪30年代作品集和他的日记、手稿、书信及胡适研究著作,不同时期的珍贵照片、文字,揭示了这位一代国学大师、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辉煌灿烂的一生:走出大山赴上海求学,美国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任上海公学校长、北大文学院院长、驻美大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开始,直到后来羁旅台湾期间的乡愁,此时此地,这位儒雅长者留下的是背影和回忆。
满是自豪 胡开文墨名冠海外
“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研无声”,落纸如漆,万古存真。徽墨,因产于古徽州府的绩溪、屯溪、歙县而得名,上庄古镇也是徽墨大师胡开文的故乡。在上庄中心街上,闻着一阵似有若无的墨香,有一栋有 “老胡开文墨厂”招牌的二层小楼,这是一家建于1982年的徽州老墨厂,至今传承徽墨名品“胡开文墨”的手工制墨技艺。
墨厂大门两边是两间偌大的门面房,推门进入,一阵墨香扑鼻而来,满眼都是各式各样的徽墨,店里一位老者热耐心地介绍每一款墨品,有“迎客松”、“天开文运”、“大好山水”、“铁斋翁书画宝墨”、“千秋光”等松烟墨、油烟墨、礼品墨数个种类百十多个品种,只见块块徽墨不仅色泽黑润、细腻生光、芳香浓郁,而且造型讲究,兼具图文妙、描饰美、内韵雅,集书、诗、画于一体,可谓“方寸之间,景象万千”。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置身这墨的世界,仿佛随着墨香重新回到阔别已久的中国古代文人雅士飘逸的精神生活意境中。
“天下墨业在绩溪。”老者说起家乡与徽墨,满是自豪,“这是有原因的,清代徽墨四大家,绩溪就有其二:汪近圣和胡开文,胡开文,这是近代影响最大的一位制墨大师,他就是我们上庄人。”听着他的娓娓话语,徽墨的前世今生、胡开文公的创业历程便如一部厚重的史书徐徐展开。绩溪有着“中国徽墨之乡”的美誉,上庄镇地处徽州腹地的绩溪,很早就是徽墨的重要产地。胡开文少年时曾在徽州休宁县一家墨店当学徒,学成之后,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创立了“胡开文墨庄”。胡开文制墨,集各家之长,既坚持古制,又勇于创新,终成徽墨业中集大成者。但真正令其声名远播是创制 “八宝五胆药墨”——他以熊胆、蛇胆、青鱼胆、牛胆、猪胆等,和入水牛角、羚羊角、珍珠、牛黄、麝香、朱砂等8种珍贵药材入墨,制成了凉血止血的“八宝五胆药墨”,胡开文也因此被誉为“药墨华佗”,成为一代药墨宗师。1915年,胡开文墨庄的“地球墨”还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由此而名冠海內外,久传不衰。今天的“老胡开文”墨厂,精制的徽墨产品继续守护着传统的制墨古法,继承着先人的智慧,用精湛的工艺传承着中国文化的珍品。
满载执着 匠心墨工传承古法
墨厂车间里,混合着松烟和冰片的香气直入鼻孔,远远地就闻到了沁人心脾的墨香,一位老师傅正从热气蒸腾的锅里,揪出一大团和好的墨泥,放在浸透墨色的木墩上,用锤子反复锤打,并不时用铲子翻搅着锤打过的泥饼,动作娴熟麻利,干净利索。加热过的墨泥冒着淡淡的热气黑亮软溜,这些墨泥黏合需要上好的胶,最常用的就是猪骨头、牛骨头熬的胶油,最高级的油烟墨里放的是阿胶、还有各种中药材,丁香、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珍贵材料,真正是“一两徽墨一两金!”
千锤百炼的墨团,如同触动婴儿的肌肤,光滑均匀、细腻发亮,变得特别“筋道”。老师傅把墨泥放到工作台上,开始制墨,不大的台面上井然有序地摆满了小刀、小锤、剪子、墨模等工具。只见他麻利地从一团墨泥上揪下一小团,放到天平上精准地称重后,又放到桌台上搓成圆条,然后趁热放入扣在一起的木制墨模槽里,用两手的拇指使劲压实,扣上模板。不一会儿五六个模具便一一被填上墨泥。老师傅抱起装好墨的模具放在了身后的杠杆板凳上,利用杠杆原理,猛然坐到长木凳一端,使劲将墨压制进模具。放了一会后,老师傅把模具打开,将其中的墨条一一取出,再用剪刀进行修边,一支支刻着“金不换”“紫玉光”“丹凤朝阳”等字样的墨锭就成型了。
然而这只是徽墨成形的开始,老师傅说,距离墨条能够真正使用,还要经历大约半年时间的阴干才行。在晾墨房中,木架上成千上万的墨条正在耐心地慢慢地挥发它们体内的水分,如同在漫长的沉睡中静候苏醒。晾墨房的旁边是描金车间,在完成了漫长的阴干以后,还要给墨块着装——描金。这个流程的工人,都是清一色的女性,细致的活儿需要极大的耐心,她们按照墨锭上的图案和字,用颜料进行描画、填彩,为的是增加墨锭外观的美感。至此,历经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等一系列繁复的工序,徽墨终于做好了。墨工手里成形的一锭锭徽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然而,这是多么的不易啊,制墨匠人把智慧与心血凝结进每一道沿袭古法的工序中,每一块质量上乘的徽墨都承载着制墨匠人执着的人生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