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栏寄语】
国家之兴,要靠人才。人才之兴,要靠教育。教育之兴,要靠教育家。
教育家的成长,必须深深根植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沃土。我们亟须重塑教育家精神,树立教育家旗帜,引领中国当代教师朝着教育家成长的目标迈进。
《成才之路》自创刊以来,一直“聚焦教育创新,探研成才新路”,关注教育家成长,努力成为广大校长、教师的良师益友,已逐渐成为中国教育期刊方阵里独具影响的学术期刊。
本刊从本期起,将开设“教育名家”专栏,每期介绍一位或几位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让读者对这些名家的教育生平、教育理念、学术成果进行全方位了解,分享教育名家的智慧。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言,“平凡与卓越相隔的距离并不会太远。教师只要怀有梦想,就能够及时抓住机遇,迈出那关键性的一步。”
点燃教育家成长梦想,助推新秀群起,人才辈出,是中国教育最迫切的呼唤,也一直是我们《成才之路》人的时代梦想。
3. 墨翟
一、生平介绍
墨翟(约前468年~前376年),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生卒年代难以确知。他生于鲁国,能制造车辖,长于军事工程和守御,大概是工匠或舆人出身,他自己也不否认。至于是否做过大夫,迄今未有确证。关于墨翟学术的师承问题,据《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孔丘所创的儒家兴于鲁,墨翟长期居鲁,曾入儒门,是有可能的。但他不满儒家烦琐扰人的“礼”和弦歌鼓舞的声乐,不同意儒家使人破财的厚葬和伤生害事的久丧,并反对儒家的命定说,从而另立新说,聚徒讲学。他的大弟子禽滑釐也曾受教于孔子的门人,后觉儒家的学说不意,方转入墨家。墨家的著述现存《墨子》一书共53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二、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 “兼士”,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责。墨翟认为贤士或兼士是否在位,对国家的治乱盛衰有决定性的影响。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够“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在这三项品德中,德行一项居于首位,因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这与儒家的说法颇为类似。但墨家所强调的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则又与儒家有所区别。墨家提出“兼爱”,主张实行没有差别的教育,与儒家学派“爱有等差,施有亲使”区别甚大。这进一步扩大了教育普及的阶级,为今后国家的建设奠定了智力基础。关于言谈,墨家认为在学派争鸣时代,立论能否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能否具有说服力,关系到一个学派势力的消长,因此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言善辩,能够奔走说教,转移社会的风气。兼士还必须“好学而博”,而且所学不仅是墨家的中心思想,并且包括技术的掌握。总的说来,墨家所要培养的贤士或兼士,必须具有“兼爱”的精神,长于辩论,明辨是非,又是道术渊博、有益于世的人才。
三、教育内容
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禽滑釐要学习战守之术,墨翟即教以战略战术和各种兵器的使用。《备城门》以下多篇,显示了墨翟对于这方面的工艺有湛深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墨翟的教导不仅是坐而言,而且是起而行。墨翟卒后,后学继承其业。墨家门徒多来自于“农与工肆”,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增长了不少科学知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以及《大取》《小取》等篇,大抵是墨家后学在百家争鸣中,进行研讨辩论,不断总结提高的结晶,其中所涉及的认识论、名学、几何学、力学、光学等,其造诣都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也丰富了墨家的教育内容。
四、教育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墨子反对儒家主张的“君子若钟,击之则鸣,弗击不鸣”以及“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的被动答问的教学态度。墨翟还特别重视“强说人”的积极教育态度,提出“强说强为”的主动教学方法,教师要强力教人,学者也要强力为学。
首先是“不叩必鸣”,墨翟主张教师要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不仅有问必答,并须“不叩必鸣”。因为“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即使学生不来求教,教师也应主动上门去教,不必“待问而发”。就一般的“上说下教”而论,他的“遍从人而说之”,与儒家的“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恰成对比。墨子强调教育者的主动精神与主导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相对忽视学习者必须具备的知识和心理准备。
其次墨翟重视逻辑思维,辨析名理,不仅运用于论辩,而且运用于教学。墨翟长于说教,除称说诗书外,多取材于日常社会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经验,或直称其事,或引为事例,具体生动,较能启发门下弟子的思想,亦较易为其他人所接受。例如他以分工筑墙为喻,教弟子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
再次是强调实践。墨家多是要求从实践求知的,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知识技能的教育,“强为”的特征都很明显。墨家重实践是因为:首先,“言必信,行必果”,才能造就“爱利天下”的兼士。其次,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下,“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人们不能怠惰。再次,“志不强者智不达”,没有在艰苦实践中磨炼出来的顽强意志,也就谈不上人的智慧。
最后是因材与量力。“因材”是说教学要因人而异、因才设教,“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并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使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做到可能“成学”者成学,可能“成射”者成射。对教师讲,这也是“因材施教”。“量力”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学生的精力而言,凡事要量力而行,切勿贪多。如有二三弟子向墨翟请求学射,他认为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告诫弟子不可同时“成学”又“成射”。二是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教师应当量力而教。对学习程度深的要教得深一些,对程度浅的要教得浅一些,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墨翟教学注意量力,既要求学生量力学习,也要求教者估计学生“力所能至”而施教。至于不允许学生同时既“成学”又“成射”,也具有使学生学习要“专心致志”的意义。
(作者系本刊编委会副主任)
国家之兴,要靠人才。人才之兴,要靠教育。教育之兴,要靠教育家。
教育家的成长,必须深深根植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沃土。我们亟须重塑教育家精神,树立教育家旗帜,引领中国当代教师朝着教育家成长的目标迈进。
《成才之路》自创刊以来,一直“聚焦教育创新,探研成才新路”,关注教育家成长,努力成为广大校长、教师的良师益友,已逐渐成为中国教育期刊方阵里独具影响的学术期刊。
本刊从本期起,将开设“教育名家”专栏,每期介绍一位或几位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让读者对这些名家的教育生平、教育理念、学术成果进行全方位了解,分享教育名家的智慧。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言,“平凡与卓越相隔的距离并不会太远。教师只要怀有梦想,就能够及时抓住机遇,迈出那关键性的一步。”
点燃教育家成长梦想,助推新秀群起,人才辈出,是中国教育最迫切的呼唤,也一直是我们《成才之路》人的时代梦想。
3. 墨翟
一、生平介绍
墨翟(约前468年~前376年),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生卒年代难以确知。他生于鲁国,能制造车辖,长于军事工程和守御,大概是工匠或舆人出身,他自己也不否认。至于是否做过大夫,迄今未有确证。关于墨翟学术的师承问题,据《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孔丘所创的儒家兴于鲁,墨翟长期居鲁,曾入儒门,是有可能的。但他不满儒家烦琐扰人的“礼”和弦歌鼓舞的声乐,不同意儒家使人破财的厚葬和伤生害事的久丧,并反对儒家的命定说,从而另立新说,聚徒讲学。他的大弟子禽滑釐也曾受教于孔子的门人,后觉儒家的学说不意,方转入墨家。墨家的著述现存《墨子》一书共53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二、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 “兼士”,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责。墨翟认为贤士或兼士是否在位,对国家的治乱盛衰有决定性的影响。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够“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在这三项品德中,德行一项居于首位,因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这与儒家的说法颇为类似。但墨家所强调的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则又与儒家有所区别。墨家提出“兼爱”,主张实行没有差别的教育,与儒家学派“爱有等差,施有亲使”区别甚大。这进一步扩大了教育普及的阶级,为今后国家的建设奠定了智力基础。关于言谈,墨家认为在学派争鸣时代,立论能否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能否具有说服力,关系到一个学派势力的消长,因此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言善辩,能够奔走说教,转移社会的风气。兼士还必须“好学而博”,而且所学不仅是墨家的中心思想,并且包括技术的掌握。总的说来,墨家所要培养的贤士或兼士,必须具有“兼爱”的精神,长于辩论,明辨是非,又是道术渊博、有益于世的人才。
三、教育内容
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禽滑釐要学习战守之术,墨翟即教以战略战术和各种兵器的使用。《备城门》以下多篇,显示了墨翟对于这方面的工艺有湛深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墨翟的教导不仅是坐而言,而且是起而行。墨翟卒后,后学继承其业。墨家门徒多来自于“农与工肆”,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增长了不少科学知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以及《大取》《小取》等篇,大抵是墨家后学在百家争鸣中,进行研讨辩论,不断总结提高的结晶,其中所涉及的认识论、名学、几何学、力学、光学等,其造诣都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也丰富了墨家的教育内容。
四、教育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墨子反对儒家主张的“君子若钟,击之则鸣,弗击不鸣”以及“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的被动答问的教学态度。墨翟还特别重视“强说人”的积极教育态度,提出“强说强为”的主动教学方法,教师要强力教人,学者也要强力为学。
首先是“不叩必鸣”,墨翟主张教师要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不仅有问必答,并须“不叩必鸣”。因为“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即使学生不来求教,教师也应主动上门去教,不必“待问而发”。就一般的“上说下教”而论,他的“遍从人而说之”,与儒家的“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恰成对比。墨子强调教育者的主动精神与主导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相对忽视学习者必须具备的知识和心理准备。
其次墨翟重视逻辑思维,辨析名理,不仅运用于论辩,而且运用于教学。墨翟长于说教,除称说诗书外,多取材于日常社会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经验,或直称其事,或引为事例,具体生动,较能启发门下弟子的思想,亦较易为其他人所接受。例如他以分工筑墙为喻,教弟子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
再次是强调实践。墨家多是要求从实践求知的,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知识技能的教育,“强为”的特征都很明显。墨家重实践是因为:首先,“言必信,行必果”,才能造就“爱利天下”的兼士。其次,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下,“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人们不能怠惰。再次,“志不强者智不达”,没有在艰苦实践中磨炼出来的顽强意志,也就谈不上人的智慧。
最后是因材与量力。“因材”是说教学要因人而异、因才设教,“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并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使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做到可能“成学”者成学,可能“成射”者成射。对教师讲,这也是“因材施教”。“量力”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学生的精力而言,凡事要量力而行,切勿贪多。如有二三弟子向墨翟请求学射,他认为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告诫弟子不可同时“成学”又“成射”。二是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教师应当量力而教。对学习程度深的要教得深一些,对程度浅的要教得浅一些,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墨翟教学注意量力,既要求学生量力学习,也要求教者估计学生“力所能至”而施教。至于不允许学生同时既“成学”又“成射”,也具有使学生学习要“专心致志”的意义。
(作者系本刊编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