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孩子哭,比逗他笑更重要

来源 :家教世界·V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动不动就哭?正常
  那天碰到一位朋友,她说,“我把孩子照顾得挺好,也给了足够的陪伴时间,但5岁的孩子昨天居然说,妈妈,我不开心。我觉得很焦虑,我们哪里做得不好?”
  我想说,这种事,我经常碰到。
  葫芦在餐厅跟很多大人吃饭,吃着吃着,突然喊:不要说话了!吵死了!这时候我安抚两句,他可能会哭起来;
  晚上都熄灯入睡了,突然摸黑说:妈妈我饿了,我要吃蛋糕。我要劝几句,他也会哭起来;
  甚至我工作太多,那段时间他看到我回家,就用怨念的小眼神看我,一言不合就哭起来……
  以前的我,总是手足无措甚至气恼,拼命寻找原因,甚至情绪爆发。
  现在我从容多了,我明白了一点——难过,只是孩子正常的情绪。
  允许孩子难过,才是真正的尊重
  我们之所以费解于孩子的情绪低落,很大程度是受到一个潜意识的影响:童年是最快乐的,应该无忧无虑的。
  我们讨厌孩子乌云密布的样子,那个小小的人难过伤心的样子,让我们做大人的心痛,也怀疑自己的价值。
  但事实上,难过是帮助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情绪。
  在电影《头脑特工队》里,五个情绪小人——乐乐、忧忧、怕怕、厌厌、怒怒,主宰着小女孩莱利的大脑。
  莱利一直很快乐,直到随父亲工作变动到位于旧金山的新家。父母争吵、伙伴远去以及青春期的忧伤,一次争执之后,愤怒的她决定离家出走。
  就当莱利踏上离家火车的时候,突然,她脑海里出现了很多跟父母度过的温馨时光,那些回忆慢慢被染成蓝色,变成忧郁的颜色。
  那是“忧忧”为她做的一件事。
  她大哭一场,释放之后,深深意识到对家的眷恋,下车,回家。
  是的,让莱利重新快乐起来的,不是快乐本身,是那个湿漉漉的小“忧忧”。
  它也给“乐乐”上了一课——
  成长是悲喜交加的过程,学会接受失去,接受慢慢变得不那么单纯,接受完整的自我,才是成长的真正意义。
  有一个电影叫做《海洋之歌》,以诗意如水墨的画面,讲述了一个古老的爱尔兰传说。
  让我最感慨的是:玛卡(爱尔兰神话中海之子)遭遇了巨大的痛苦,他一直在悲伤地哭泣,泪水化作汪洋大海,几乎湮没大地。
  玛查(形似猫头鹰的女巫,会点精灵成石像的巫术)不忍心看儿子如此痛苦,把他所有情绪都关进了玻璃瓶里。
  儿子不再流泪,可是,从此也无法快乐,被没收了情绪的他——变成了一块巨石。
  故事的最后,玛查终于觉悟,若没有痛苦,快乐也会死去。
  她打破了情绪玻璃瓶,把所有情绪放出来,儿子复活,她紧紧拥抱儿子,儿子慢慢平复,两人一起走向了光明。
  她终于明白:难过是成长的一部分,而我们身为父母,接纳就是懂得。
  我们不是不接纳孩子,是不接纳自己
  有朋友录了一个视频。
  她儿子一起床就大哭大闹,没来由的情绪不好。她偷偷打开手机,一边录一边说:哭吧,哭吧,哭出来会好一点。
  儿子哭得更凶。过了一会,她问:哭舒服了?儿子一边嚎嚎大哭,一边说:舒服啊,好舒服啊。
  最后她觉得差不多了,说:那哭完了吗?哭完刷牙吧。儿子立刻顺着台阶下,收声说:好呀好呀,牙刷在哪儿?
  我们看了视频,笑过之后,又暗自佩服。
  能让孩子平静下来的妈妈,都是很强大的。如果说孩子的情绪场是S号,那么妈妈的情绪场应该是个L号。父母如果足够乐观、轻松、镇定,孩子的情绪一定会被感染。
  但很多妈妈在孩子难过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烦躁、担心、恐懼。这些负面情绪背后的心理是什么?
  为什么我那么努力,你还是不开心?
  我做错了什么,我的教育方式出问题了?
  我不是足够好的妈妈?
  如果我们可以真正看明白,并不是孩子所有的情绪都与我们有关,发自内心去认同他的独立价值,明白他作为小小人类情绪的完整和复杂,我们会平静很多。
  我们会给他一个拥抱,告诉他:难过是正常的,一会就好了。
  我们可以问问他难过的原因,聊聊心事背后的事,而不是粗暴地让他们憋回去。
  我们给他一个空间自己消化,而不是想尽一切办法,恨不得立刻让他露出笑容,才松一口气,好像终于完成了任务。
  即便是孩子,也要懂得难过之后,方能体验欢乐的可贵;背负过沉重,才能拥有真正的轻松。
  从单纯走向复杂,从孩童变成大人,这就是成长本身,我们只需要坚信,这依然是个阳光灿烂的故事。
  做个大气、智慧而有爱的父母吧,跟孩子说:男孩(女孩)哭吧哭吧不是罪。因为——想拥有一个真正身心健康的孩子,允许他哭,比逗他笑,更加重要。
其他文献
朋友圈三大宝:点赞,代购,晒宝宝。大家会发现,自己的朋友圈每天都会有爸爸妈妈在晒自己的孩子,如果一天没有人晒娃反而会觉得怪怪的。这样的晒娃父母被国外网友称为Sharent,即Share(分享) Parent(父母)。美国丹佛大学研究显示,这些酷爱晒娃的人在网上容易被人屏蔽或是直接被对方从好友名单中删除!理由是有谁愿意天天被迫翻看一本育儿日记。所以,喜欢晒娃的父母一定要掌握好尺度,要谨记:晒娃要有度
改变孩子,要从改变父母开始。父母改变了,孩子才能改变。  切勿在就餐时训斥孩子,餐桌是共享食物、交流思想与见闻的佳所。其乐融融的亲情也有助于孩子学会感恩和餐桌礼仪。  你每天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慢慢地,你便会有一张什么样的脸,是孩子塑造了我们的面貌。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与老师或其他家长议论孩子的优缺点。  孩子在学校遭受不公正、不人道的待遇,父母应主动与学校沟通、替孩子申诉,但同时也须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