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的第一个阶段。它不同于一般的院内急救(病房)和急症科急救。自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按发病原因可以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按病情程度可以分为一般急诊和危重急诊,前者占80%以上。而生命垂危(包括已发生脑死亡者)的患者仅占5%左右。院前急救的中心点就在于这5%上,要求突出一个“快”、“准”,及时对患者施救,争分夺秒地到达现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病情并急救措施的应用,一起挽救病人生命。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救程序;急救要点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1 院前急救的概念
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 ,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个阶段,是指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包括当时就在现场者)并采取一些必要的救护措施开始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急救处置,而后将病员送达目的医院急诊室或急救中心之间的阶段。院前急救具有随机性强、流动性强、一有呼救立即出动、救治环境差、病种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院前急救对于突发疾病或者遭受意外創伤的患者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病员的生命能否延续。不同于院内的一般急诊和急症科内的急救。专业人员要求不一,医疗设备的配置有其局限性。在我国各医疗单位现有的有限资源配备下,应该尽最大限度的努力,以期人尽其用、物尽其用,挽救一切可能的生命。
2 院前急救的内容和程序
2.1第一个到达现场者首先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救护措施,使病员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2.2同时拨打120,守护在病员身边,在现场等待救护人员到来。
2.3 120车到达后的现场救护及或立即运送并在运送途中继续施救,尽可能送至就近并有抢救条件的医疗点。
2.4 120车医护人员对患者施救同时将病情电话告知即将送达的医疗点,以保持好抢救的连贯性。
3 怎样才能做到及时、高效的院前急救?
3.1全民普及基本的急救医学常识,包括学校开设课程,进行特殊人员培训:如消防部队,派出所、110出警人员,特殊工种的岗前培训:如矿工、建筑工、驾驶员等。高危患者及家属的疾病防治常识,尤其是心肺复苏,伤者的止血、固定、搬动和通气。触电、中毒、溺水、烧伤等的即时处理。
3.2提高全民素质: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人心不古,一心向“前”的时代,整体素质的提高更显重要。不乱用120急救资源(空打、疾病咨询),做到有效利用。(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有限的医护人员担负着日常的诊疗工作,又额外的担负120出诊的任务,耗费着大量的精力,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带来的经济效益很低)。
3.3配备专门的抢救线路:简单、实用、快捷、准确,无死角。有院前急救资质的医疗单位应该统一联动,优势在于就近抢救,真正做到争分夺秒,既不会一哄而上,也不会互相都没车可出。某些单位既有120,又有自己的呼救号码,又与110联动。导致一处事故,常常有几辆救护车同时或先后到达现场。造成了令人痛心的医疗资源的浪费、以及极度不良的社会影响。
3.4加强急救医护人员的理论技能培训:加强急救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高病员存活率的关键。医院应重视对急救医护人员的培养,提高其急救理论与操作技能,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外伤包扎、止血、气管插管等护理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提高医院急救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与整体救治水平。
4 院前急救的要点
4.1方便、快捷的呼救电话,即120,高效的通讯网络,接听电话者也应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给予救护人员以准确的患者信息,以便调派合适的救护人员(初级救护者和专业救护者)对第一现场人做出即时急救措施的指导也是接受呼叫者的责任,这是院前急救的概念。救护人员应该能够通过通讯网络直接与目的医院沟通,接受院内急症医护人员的在线医疗帮助和指导。
4.2到达现场的急救措施,立即检查病人的生命体征,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有利于病人的治疗方案。包括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简易呼吸器使用(或人工呼吸),吸氧,建立静脉通道,抢救药品的应用,五大急救技术[1]的熟练运用,开通气道,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4.3及时运送并在运送途中继续施救,包括施救工具、施救人员的安全也应考虑。与送达医院的急救科室联系,做到争分夺秒、优先诊疗。
4.4合理的急救半径的布局,使达到现场的时间尽可能的短,应该真正做到统一调派。
4.5大型抢险救灾的指挥和组织能力,统一的调度以保证在灾险中迅速而有条不紊的展开抢救。
4.6社会教育知识宣传,任重而道远。
5 我国目前的院前急救模式
5.1急救中心独立完成:大城市人口区,也有半径问题。
5.2 120急救中心统一调派,运送至各级医疗单位,进行抢救。
5.3急救模式不明确造成资源浪费.
5.4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造成急救网络低水平运转。
5.5急救病人与急救需求相对失衡。
5.6院前急救网络不完善。
我国的院前急救模式有了“质”的飞跃,已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院前急救体系,该体系注重现场抢救,但无论是在装备、资金与组织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国外发达国家的院前急救模式因各国医院对急诊科的发展定位而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国外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科室的配置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相互补充的状态,因此先进国家的院前急救模式是我们的发展方向,而香港的消防型模式可以借鉴。
参考文献:
[1]周文丽.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4):495-496.
[2]王木琼.急性脑出血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及患者预防模式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3):20.
[3]李晓芳,杨会梅.基于序贯评估法的院前急救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 整体救治时间及护理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28):3177-3180.
[4]丁璐.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应用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16):2638-2639.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救程序;急救要点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1 院前急救的概念
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 ,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个阶段,是指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包括当时就在现场者)并采取一些必要的救护措施开始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急救处置,而后将病员送达目的医院急诊室或急救中心之间的阶段。院前急救具有随机性强、流动性强、一有呼救立即出动、救治环境差、病种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院前急救对于突发疾病或者遭受意外創伤的患者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病员的生命能否延续。不同于院内的一般急诊和急症科内的急救。专业人员要求不一,医疗设备的配置有其局限性。在我国各医疗单位现有的有限资源配备下,应该尽最大限度的努力,以期人尽其用、物尽其用,挽救一切可能的生命。
2 院前急救的内容和程序
2.1第一个到达现场者首先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救护措施,使病员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2.2同时拨打120,守护在病员身边,在现场等待救护人员到来。
2.3 120车到达后的现场救护及或立即运送并在运送途中继续施救,尽可能送至就近并有抢救条件的医疗点。
2.4 120车医护人员对患者施救同时将病情电话告知即将送达的医疗点,以保持好抢救的连贯性。
3 怎样才能做到及时、高效的院前急救?
3.1全民普及基本的急救医学常识,包括学校开设课程,进行特殊人员培训:如消防部队,派出所、110出警人员,特殊工种的岗前培训:如矿工、建筑工、驾驶员等。高危患者及家属的疾病防治常识,尤其是心肺复苏,伤者的止血、固定、搬动和通气。触电、中毒、溺水、烧伤等的即时处理。
3.2提高全民素质: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人心不古,一心向“前”的时代,整体素质的提高更显重要。不乱用120急救资源(空打、疾病咨询),做到有效利用。(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有限的医护人员担负着日常的诊疗工作,又额外的担负120出诊的任务,耗费着大量的精力,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带来的经济效益很低)。
3.3配备专门的抢救线路:简单、实用、快捷、准确,无死角。有院前急救资质的医疗单位应该统一联动,优势在于就近抢救,真正做到争分夺秒,既不会一哄而上,也不会互相都没车可出。某些单位既有120,又有自己的呼救号码,又与110联动。导致一处事故,常常有几辆救护车同时或先后到达现场。造成了令人痛心的医疗资源的浪费、以及极度不良的社会影响。
3.4加强急救医护人员的理论技能培训:加强急救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高病员存活率的关键。医院应重视对急救医护人员的培养,提高其急救理论与操作技能,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外伤包扎、止血、气管插管等护理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提高医院急救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与整体救治水平。
4 院前急救的要点
4.1方便、快捷的呼救电话,即120,高效的通讯网络,接听电话者也应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给予救护人员以准确的患者信息,以便调派合适的救护人员(初级救护者和专业救护者)对第一现场人做出即时急救措施的指导也是接受呼叫者的责任,这是院前急救的概念。救护人员应该能够通过通讯网络直接与目的医院沟通,接受院内急症医护人员的在线医疗帮助和指导。
4.2到达现场的急救措施,立即检查病人的生命体征,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有利于病人的治疗方案。包括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简易呼吸器使用(或人工呼吸),吸氧,建立静脉通道,抢救药品的应用,五大急救技术[1]的熟练运用,开通气道,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4.3及时运送并在运送途中继续施救,包括施救工具、施救人员的安全也应考虑。与送达医院的急救科室联系,做到争分夺秒、优先诊疗。
4.4合理的急救半径的布局,使达到现场的时间尽可能的短,应该真正做到统一调派。
4.5大型抢险救灾的指挥和组织能力,统一的调度以保证在灾险中迅速而有条不紊的展开抢救。
4.6社会教育知识宣传,任重而道远。
5 我国目前的院前急救模式
5.1急救中心独立完成:大城市人口区,也有半径问题。
5.2 120急救中心统一调派,运送至各级医疗单位,进行抢救。
5.3急救模式不明确造成资源浪费.
5.4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造成急救网络低水平运转。
5.5急救病人与急救需求相对失衡。
5.6院前急救网络不完善。
我国的院前急救模式有了“质”的飞跃,已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院前急救体系,该体系注重现场抢救,但无论是在装备、资金与组织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国外发达国家的院前急救模式因各国医院对急诊科的发展定位而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国外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科室的配置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相互补充的状态,因此先进国家的院前急救模式是我们的发展方向,而香港的消防型模式可以借鉴。
参考文献:
[1]周文丽.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4):495-496.
[2]王木琼.急性脑出血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及患者预防模式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3):20.
[3]李晓芳,杨会梅.基于序贯评估法的院前急救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 整体救治时间及护理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28):3177-3180.
[4]丁璐.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应用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16):2638-2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