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对自己或别人手上的第二掌骨作一定的按压,就可以诊查和治疗全身各种病患,这就是第二掌骨疗法,是全息疗法的一种,也是一种方便、易学、有效的诊疗法。
第二掌骨侧的全息穴位群
第二掌骨侧的近心端是足腿穴,远心端是头穴,中间依次是颈穴,上肢穴,肺心穴,肝穴,胃穴,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它恰似人体的整体上的缩小。第二掌骨的穴位以全身的主要脏器来命名,但它同时也代表人躯体的这一部分其他体位上的生理病理信息。
只要在第二掌骨的头穴至足穴顺序做一次按压,即可根据被测试人的痛感和穴位的生理异常,判断出被测试者有病或无病,这就是第二掌骨诊法。如在找出的压痛点或生理异常处作按压或按摩一定时间,即对测试者病痛部位做治疗,就是第二掌骨疗法。
第二掌骨侧诊法
以右手为例,右手虎口向上,用左手拇指尖横切在第二掌骨侧面上,并沿着远心端向近心按照第二掌骨穴位群依次分布的位置,用大小适中的压力揉压,如在某穴位有麻、酸、胀、痛等感觉,则说明该穴位所对应的器官或部位有潜在病变。这就是第二掌骨诊法。
第二掌骨疗法
在第二掌骨诊出某些穴位有施压痛感时,则应进一步找出最痛点,在最痛点上施治5~10分钟的点压或揉压,即是对该穴位所对应的器官或部位进行治疗,其取穴方法与诊法相同。
■ 治疗时取选穴位要遵循下述几项原则:
①部位对应原则:哪个部位或器官有病,就可在其相对应的穴位附近用点压探找最敏感部位做治疗。只有找到最痛点施治,才最有效。
②同侧对应原则:即身体左侧有病用左手穴,右侧有病用右手穴;但头部的疾患则左右手相反。
③脏腑所主对应原则:即按中医理论脏腑的关系进行对症治疗,如肺开窍于鼻,感冒初起流鼻涕,可按压肺心穴5分钟即愈。心主神志,头晕、血压高等也应按心穴。肝开窍于目,眼病也应按压肝穴。肌肉痛可按压胃穴等。
■ 按压方法:压第二掌骨侧(骨腹部位)用拇指尖(姆指甲)切压穴位,也可点压或作小圆周运动,每分钟约百次,时间最少5分钟,长可至20分钟。其压按时间视病程长短而不同,损伤小可短些,伤重,时间长则应不少于25分钟。一般一日按压2~3次,7天一疗程;休2日再作第二疗程。
■ 注意事项:
①第二掌骨侧取穴,穴取在骨侧骨腹上,按压在骨膜上。
②加力要先小后大,切不可急于求成。
③对各种重病人要慎重对待,稍施治后虽然缓解,仍应就近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适应症:经实践有效疾患有:头痛,眼花,耳鸣,牙痛,腹胀,落枕,颈椎病,高血压,头晕,上感,冠心病,腰疼,腿痛,足跟疼,踝骨扭伤,胃疼,小腹痛,闪腰等;以及神经官能症,面肌痉挛,爆发火眼,三叉神经痛,失眠,面神经麻痹,美尼尔综合症,肩周炎,神经衰弱,扁桃体炎,咽炎,腹泻,关节炎,气管炎等多种疾病。
第二掌骨侧的全息穴位群
第二掌骨侧的近心端是足腿穴,远心端是头穴,中间依次是颈穴,上肢穴,肺心穴,肝穴,胃穴,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它恰似人体的整体上的缩小。第二掌骨的穴位以全身的主要脏器来命名,但它同时也代表人躯体的这一部分其他体位上的生理病理信息。
只要在第二掌骨的头穴至足穴顺序做一次按压,即可根据被测试人的痛感和穴位的生理异常,判断出被测试者有病或无病,这就是第二掌骨诊法。如在找出的压痛点或生理异常处作按压或按摩一定时间,即对测试者病痛部位做治疗,就是第二掌骨疗法。
第二掌骨侧诊法
以右手为例,右手虎口向上,用左手拇指尖横切在第二掌骨侧面上,并沿着远心端向近心按照第二掌骨穴位群依次分布的位置,用大小适中的压力揉压,如在某穴位有麻、酸、胀、痛等感觉,则说明该穴位所对应的器官或部位有潜在病变。这就是第二掌骨诊法。
第二掌骨疗法
在第二掌骨诊出某些穴位有施压痛感时,则应进一步找出最痛点,在最痛点上施治5~10分钟的点压或揉压,即是对该穴位所对应的器官或部位进行治疗,其取穴方法与诊法相同。
■ 治疗时取选穴位要遵循下述几项原则:
①部位对应原则:哪个部位或器官有病,就可在其相对应的穴位附近用点压探找最敏感部位做治疗。只有找到最痛点施治,才最有效。
②同侧对应原则:即身体左侧有病用左手穴,右侧有病用右手穴;但头部的疾患则左右手相反。
③脏腑所主对应原则:即按中医理论脏腑的关系进行对症治疗,如肺开窍于鼻,感冒初起流鼻涕,可按压肺心穴5分钟即愈。心主神志,头晕、血压高等也应按心穴。肝开窍于目,眼病也应按压肝穴。肌肉痛可按压胃穴等。
■ 按压方法:压第二掌骨侧(骨腹部位)用拇指尖(姆指甲)切压穴位,也可点压或作小圆周运动,每分钟约百次,时间最少5分钟,长可至20分钟。其压按时间视病程长短而不同,损伤小可短些,伤重,时间长则应不少于25分钟。一般一日按压2~3次,7天一疗程;休2日再作第二疗程。
■ 注意事项:
①第二掌骨侧取穴,穴取在骨侧骨腹上,按压在骨膜上。
②加力要先小后大,切不可急于求成。
③对各种重病人要慎重对待,稍施治后虽然缓解,仍应就近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适应症:经实践有效疾患有:头痛,眼花,耳鸣,牙痛,腹胀,落枕,颈椎病,高血压,头晕,上感,冠心病,腰疼,腿痛,足跟疼,踝骨扭伤,胃疼,小腹痛,闪腰等;以及神经官能症,面肌痉挛,爆发火眼,三叉神经痛,失眠,面神经麻痹,美尼尔综合症,肩周炎,神经衰弱,扁桃体炎,咽炎,腹泻,关节炎,气管炎等多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