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报道,近日,考古学家在巴西东北部石灰岩中发现一种独特的远古昆虫化石,长着“雪鞋”足部结构,能够在沙地环境中快速捕杀猎物。它们生活在白垩纪早期,当时冈瓦那超级大陆尚未瓦解,恐龙处于地球的统治地位。
这种结实的昆虫从头部至屁股体长6厘米,却具有完全古怪的外形,长着一副比身体长的触角,收缩的翅膀紧贴在背部,足部末端长着雪鞋,可在沙地环境中快速爬行。
此前在2007年仅描述了该昆虫的相关物种,它们属于Brauckmannia groenl‘ngae科昆虫,当时科学家并不知道它们的具体起源。基于目前挖掘发现的接近完整的昆虫化石样本,研究人员提供了更详尽精确的描述,揭示其真实身份是现今仍存活的SchlZOdactylus科昆虫,并称这种远古昆虫为“扁平足蟋蟀”,Schizodactylus科昆虫包括:蟋蟀、蝈蝈和蚱蜢。
美国伊利诺斯州大学昆虫学家萨姆·海德斯(samHeads)是这项研究负责人,他说:“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足部长着类似短桨的结构,可帮助它们在沙地栖息环境支持身体,移动灵活、迅速地捕捉猎物。”发表在《动物分类杂志》一项研究报告中对扁平足蟋蟀进行了详细描述。
海德斯强调称,扁平足蟋蟀捕杀猎物时并没有特殊的策略,它们主要在夜晚活动,爬行在沙丘栖息环境,捕杀途经的猎物。它们可以根据需要快速移动,捕食之后会狼吞虎咽地将猎物吞入腹中。他在与记者的电话采访中指出,如果在野外环境遇到它们,捕杀到它们并非易事,它们会在短时间内飞离。
由于扁平足蟋蟀移动快速,且极具侵略性,因此看上去这种肉食性昆虫并不需要飞行。但实际情况是,它们通常将翅膀收缩,只在必要的情况下伸展飞行。
扁平足蟋蟀与其它昆虫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它的腿部和雪鞋般的足部与现代的昆虫截然不同。海德斯称,这种远古昆虫体形很小,表明该物种在过去1亿年里处于一个“进化停滞期”。
此外,其它研究显示扁平足蟋蟀化石挖掘地点是干旱或者半干旱季风环境,暗示着该物种的后代所处栖息环境也很少改变。
(科学网)
知更鸟也“懂”量子力学
某些方面已经超出人类现有水平。
量子力学对大部分人来说意味着深奥和难懂。而有研究显示,小小的知更乌却“懂”量子力学。英国研究人员报告说,知更乌在迁徙中应用相关原理辨识地球磁场方向,甚至在有些方面比人类现有水平还高。
英国牛津大学目前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和国际同行在研究知更乌时曾发现,它们的眼睛中存在一种可以感应磁场的特殊结构,其功能与指南针相似,可用于辨认地球磁场的方向。随后的进一步研究又发现,知更乌眼中的“指南针”极为灵敏,对极微小的磁场噪声都会产生反应,这种灵敏度只有在量子层面上才能实现。
研究人员埃里克·高杰说,量子力学在科技上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由于研究困难,现在能投入实际应用的成果还不多,没想到已经有活生生的动物进化出了应用量子力学的能力。
研究人员还说,知更乌在“掌握”量子力学的某些方面已经超出人类的现有水平,比如其眼中的“指南针”需要用到一种名为“量子相干”的状态,现在人类制造出的类似装置在室温下最多只能维持这种状态80微秒,而知更鸟的“指南针”至少能维持这种状态100微秒。研究人员表示,将对知更鸟相关生理结构进行深入分析,这可能有助于研发出类似的量子技术。
相关研究报告将发表在学术刊物《物理评论快报》(PRL)上。
(科学网)
这种结实的昆虫从头部至屁股体长6厘米,却具有完全古怪的外形,长着一副比身体长的触角,收缩的翅膀紧贴在背部,足部末端长着雪鞋,可在沙地环境中快速爬行。
此前在2007年仅描述了该昆虫的相关物种,它们属于Brauckmannia groenl‘ngae科昆虫,当时科学家并不知道它们的具体起源。基于目前挖掘发现的接近完整的昆虫化石样本,研究人员提供了更详尽精确的描述,揭示其真实身份是现今仍存活的SchlZOdactylus科昆虫,并称这种远古昆虫为“扁平足蟋蟀”,Schizodactylus科昆虫包括:蟋蟀、蝈蝈和蚱蜢。
美国伊利诺斯州大学昆虫学家萨姆·海德斯(samHeads)是这项研究负责人,他说:“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足部长着类似短桨的结构,可帮助它们在沙地栖息环境支持身体,移动灵活、迅速地捕捉猎物。”发表在《动物分类杂志》一项研究报告中对扁平足蟋蟀进行了详细描述。
海德斯强调称,扁平足蟋蟀捕杀猎物时并没有特殊的策略,它们主要在夜晚活动,爬行在沙丘栖息环境,捕杀途经的猎物。它们可以根据需要快速移动,捕食之后会狼吞虎咽地将猎物吞入腹中。他在与记者的电话采访中指出,如果在野外环境遇到它们,捕杀到它们并非易事,它们会在短时间内飞离。
由于扁平足蟋蟀移动快速,且极具侵略性,因此看上去这种肉食性昆虫并不需要飞行。但实际情况是,它们通常将翅膀收缩,只在必要的情况下伸展飞行。
扁平足蟋蟀与其它昆虫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它的腿部和雪鞋般的足部与现代的昆虫截然不同。海德斯称,这种远古昆虫体形很小,表明该物种在过去1亿年里处于一个“进化停滞期”。
此外,其它研究显示扁平足蟋蟀化石挖掘地点是干旱或者半干旱季风环境,暗示着该物种的后代所处栖息环境也很少改变。
(科学网)
知更鸟也“懂”量子力学
某些方面已经超出人类现有水平。
量子力学对大部分人来说意味着深奥和难懂。而有研究显示,小小的知更乌却“懂”量子力学。英国研究人员报告说,知更乌在迁徙中应用相关原理辨识地球磁场方向,甚至在有些方面比人类现有水平还高。
英国牛津大学目前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和国际同行在研究知更乌时曾发现,它们的眼睛中存在一种可以感应磁场的特殊结构,其功能与指南针相似,可用于辨认地球磁场的方向。随后的进一步研究又发现,知更乌眼中的“指南针”极为灵敏,对极微小的磁场噪声都会产生反应,这种灵敏度只有在量子层面上才能实现。
研究人员埃里克·高杰说,量子力学在科技上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由于研究困难,现在能投入实际应用的成果还不多,没想到已经有活生生的动物进化出了应用量子力学的能力。
研究人员还说,知更乌在“掌握”量子力学的某些方面已经超出人类的现有水平,比如其眼中的“指南针”需要用到一种名为“量子相干”的状态,现在人类制造出的类似装置在室温下最多只能维持这种状态80微秒,而知更鸟的“指南针”至少能维持这种状态100微秒。研究人员表示,将对知更鸟相关生理结构进行深入分析,这可能有助于研发出类似的量子技术。
相关研究报告将发表在学术刊物《物理评论快报》(PRL)上。
(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