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难尽任继愈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ji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国家图书馆馆长、哲学史家、宗教史家任继愈与北大教授、东方学家季羡林同日辞世。民间对任继愈有意无意忽视,对季羡林有意无意重视,其社会心理根源,在对一个有机知识分子和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判断,而不在他们的学问本身。
  
  熊十力给这位昔日的学生回了一封信,说他“诚信不欺,有古人风”。然而,在这以后,据任继愈自述,他们书信往来依旧,但再不探讨学问。
  1959年,任继愈迎来学术生涯中一大转折。当年10月13日,毛泽东忽然接见任继愈。毛泽东说,他读过任继愈的所有著作,接着说:“我们过去都是搞无神论,搞革命的,没有顾得上宗教这个问题,宗教问题很重要,要开展研究。”随即又问他,北大有没有人研究宗教?任说除他搞佛教研究外,无人研究。毛又问,道教与福音书呢?任答,也没有人专门研究。毛最后问,你们哲学系多少人?任答,师生加起来有500人。毛说,500人一个系怎么能没有人研究宗教呢?后来,毛评价任的宗教研究是“凤毛麟角”。
  1963年,任继愈将自己1955-1962年发表的佛教论文,结为《汉唐佛教思想论集》,这是他最为人熟知的两部书之一,另一部则是其主编的四卷本《中国哲学史》。1964年,他受毛泽东的钦点,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他在那里一直干到1987年(中间曾下放到河南信阳干校,并患有严重眼疾,右眼失明),才调至国家图书馆任馆长,并于2005年卸任。
  纵览任继愈的一生学术,大约有三个最重要方向:1、佛教研究;2、中国哲学史研究;3、主持古籍文献整理。在前两个领域,他最主要的论著,都是以马列主义学说,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来指导贯穿的。
  在20世纪下半叶,接受马列主义学说的佛教研究者主要有范文澜、侯外庐、任继愈、方立天、郭朋、严北溟等人。其中范文澜的态度最激烈,他说,各宗教中说谎话技术最高、胆最大的无过于佛教!又说,佛经里谎话连篇,任何一部佛经决不可用认真的态度对待它,只能当作一种戏论加以唾弃。
  任继愈没有范文澜激烈,但也同样喜欢分析佛教思想的阶级属性。后来,任继愈受命创办杂志《科学与无神论》,批判地研究佛教与弘扬科学与无神论,此间正有一种颠扑不破的转化关系。但是,1978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国无神论学会成立大会上,任继愈提出“儒教是宗教”。就在任提出此说后不久,世界宗教研究所专门成立了儒教研究室。
  说回来,对于佛教及其思想,任继愈仍怀有一定的温情与推许,他承认佛家逻辑与论证方法相当精致,于是委婉地提出,可将佛教当成哲学史上的一个“反面教员”,通过对佛教唯心主义的批判,促进中国唯物主义的深化。
  再看中国哲学史。1949年后,大陆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也是一门显学,在1980年代以前,最主流的当是任继愈、冯友兰、侯外庐,稍小一号的还可加个杨荣国进来,1980年代后,则要放入一位张岱年(此前,在反右及文革中,他均受迫害)。
  这几位中,冯友兰特别值得一说。他在民国即因一部《中国哲学史》得享大名,1949年后希望与时俱进,却常遭遇尴尬。1957年,他给毛泽东写信,说愿意进行思想改造,要用马列主义重写中国哲学史。毛回信说:“你愿意接受改造固然很好,还是以老实为宜”。“文革”后,冯友兰晚年在身体极为不便的情况下完成《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工具之一仍是唯物史观。
  
  与冯的多舛不一样,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显得更加稳健。他主编的四卷本《中国哲学史》(冯友兰也有参与),根据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1962—1974年出齐。该书从问世起,占领中国各大学哲学系几达30年。但在今日,爱读这部书的人却不多了。人们似乎更愿意去读出生在这部书之前的,如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或者出生在这部书之后的,如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而张岱年在《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一文中,甚至对任继愈主编的这部书只字不提。(张岱年本人其实跟任继愈颇有渊源。张岱年是冯友兰的堂妹婿,任继愈则是冯友兰的侄女婿。20世纪三个最有名的中国哲学史家,围绕冯友兰的女性亲属,竟建立了一个有趣的三角裙带关系。)
  
  晚年的回归?
  
  在任继愈学术生涯的最后二十年,他致力于主持各样大型古籍整理丛书,如《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中华大典》、《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等。客观地说,以任氏的学问、功力及认真,确是主持此等工程的上佳人选。
  民间对任继愈有意无意忽视,对季羡林有意无意重视,其社会心理根源,在对一个有机知识分子和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判断,而不在他们的学问本身。事实上,如今大多数追悼二位逝者的作文,不过是借机跟学术,跟文化吊下膀子而已,并非一往情深。
  作为东方学专家,季羡林在专业领域内确实贡献巨大。而因为精通12类以上的语言,他又被看作与其师陈寅恪一样的天才,从而受到官方与民间的双重崇拜。但如其自言,他不是国宝,也不是泰斗,更不是国学大师。东方学根本就不属于传统国学范畴,他怎么会是国学大师呢?至于国宝,季羡林自己说,“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十三亿‘国宝’吗?”(季羡林《病榻杂记》)说到泰斗,季羡林的自谦也是一种自知。因为他要与整个20世纪的学术群星相较,而不是与当下比比皆是的桂冠大于实际学问的人比较。若与前者比,季羡林肯定不是最有分量的,若与后者比,季羡林则重得足以压死大象。
  在我看来,晚年的任继愈其实比季羡林更可爱。任主持的《中华大藏经》,质量也远在季挂名总编纂的《传世藏书》之上——当然,前者是国家重大文化项目,后者基本是商业项目,本不足比拟。
  如果季羡林还活着,还能清醒思考的话,他或会吁请人们多纪念任继愈,就像1997年3月,他对记者说的那样:“我不是搞中国文化的,更不是搞哲学的。毛主席最推重任继愈。说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你们最好去找任先生。”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一个人一生几十年,由于环境和个人社会地位的变迁,思想和行为都要发生变化,其社会作用在不同阶段也不同。汪精卫在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叛变投敌,出卖民族利益,遗臭万年,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汪精卫是汉奸,就完全否定他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思想和行为及其社会作用。对于汪精卫这段历史,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具体分析。    1911年的大半时间,汪兆铭都是在天朝的大牢里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