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的各科教学中,数学始终都是备受关注学科,一直处于重要位置。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学面临巨大挑战,理论与实践暴露出许多复杂的矛盾,评价方式的改变对数学教师以及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多和更新的要求。
1.“学生兴趣”与“教师强迫”之间的矛盾问题
在教育问题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兴趣”与“教师强迫”这样的矛盾,但双方似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如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呢’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是教育的一个原则。然而,对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我们成人无论如何努力恐怕永远也不能完全地满足他们。对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而言,有时会强迫学生服从他们的意志、听从他们的安排,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是一种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要求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得到发展和提高。当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时,“学生兴趣”和“教师强迫”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上,如何既能满足兴趣又能达成小学数学的目标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曾这样说过:
“如果一个儿童学习有困难,而我们确实想帮助他,那么,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坚持人性的原则,使孩子获得自信和对学习的兴趣为目的”。学生如何获得自信和对数学产生兴趣,笔者认为为只有新的“数学课堂”才有可能改变这一问题。
2.“数学新课堂”出现的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笔者喜欢和学生一起学习。如在学习《统计》课时,笔者将学生学习相对较难的内容变得十分轻松,进行了两个内容模拟。一是选班长,让学生学会用“正”来记录,初步认识统计表,同时也选出了学生心且中的好班长。二是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同桌两个学生边玩边记录,最后不仅学会了简单的统计,还分出了胜负。如此,统计这一课就在学生轻松和愉悦的玩耍中完成了。
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相应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也应得到改变。在新课堂中,传统教学方式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还是学生的“催化剂”,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这种新课堂可以说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不仅仅把知识装进头脑,重要的是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学习的新知识有效地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变成自己的思想。
3.“课程改革”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关系问题
在课改实施以来,教师谈得最多的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已不适应课改和需求,所以,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面对农村学校各种资源较缺乏、信息较为闭塞的情况,教师深知要设计一堂好课并不容易,课程紧、任务重、事情多,但我们仍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行动中。办学条件的缺乏与新课程的要求、自身基础知识的缺失与教材体系不尽完善等现状,这也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探索出一条适合于课程、适合于自己的践行之路;要求教师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树立新的发展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要求教师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以新的理念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方式,适当规划教学,关注学生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定要互助互学,转变角色,消除矛盾,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学精数学。
1.“学生兴趣”与“教师强迫”之间的矛盾问题
在教育问题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兴趣”与“教师强迫”这样的矛盾,但双方似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如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呢’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是教育的一个原则。然而,对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我们成人无论如何努力恐怕永远也不能完全地满足他们。对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而言,有时会强迫学生服从他们的意志、听从他们的安排,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是一种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要求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得到发展和提高。当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时,“学生兴趣”和“教师强迫”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上,如何既能满足兴趣又能达成小学数学的目标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曾这样说过:
“如果一个儿童学习有困难,而我们确实想帮助他,那么,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坚持人性的原则,使孩子获得自信和对学习的兴趣为目的”。学生如何获得自信和对数学产生兴趣,笔者认为为只有新的“数学课堂”才有可能改变这一问题。
2.“数学新课堂”出现的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笔者喜欢和学生一起学习。如在学习《统计》课时,笔者将学生学习相对较难的内容变得十分轻松,进行了两个内容模拟。一是选班长,让学生学会用“正”来记录,初步认识统计表,同时也选出了学生心且中的好班长。二是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同桌两个学生边玩边记录,最后不仅学会了简单的统计,还分出了胜负。如此,统计这一课就在学生轻松和愉悦的玩耍中完成了。
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相应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也应得到改变。在新课堂中,传统教学方式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还是学生的“催化剂”,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这种新课堂可以说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不仅仅把知识装进头脑,重要的是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学习的新知识有效地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变成自己的思想。
3.“课程改革”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关系问题
在课改实施以来,教师谈得最多的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已不适应课改和需求,所以,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面对农村学校各种资源较缺乏、信息较为闭塞的情况,教师深知要设计一堂好课并不容易,课程紧、任务重、事情多,但我们仍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行动中。办学条件的缺乏与新课程的要求、自身基础知识的缺失与教材体系不尽完善等现状,这也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探索出一条适合于课程、适合于自己的践行之路;要求教师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树立新的发展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要求教师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以新的理念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方式,适当规划教学,关注学生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定要互助互学,转变角色,消除矛盾,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学精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