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韵”,宋人的流行语
为什么说是“宋韵”?
以一个“韵”字概括精彩千年的宋代文化是恰当的,因为这原来就是宋人偏爱的一个热词。
“韵”字的本义是指和谐的声音,属于比较主观化和抽象化的听觉概念。《说文》:“韵,和也。”《玉篇零卷·音部》:“韵,《声类》:‘音和曰韵也。’”而人类的感知性又极为丰富和复杂,由“韵”字生发和嬗变的各种含义因此也比较多样,听觉之外又集合了视觉、触觉、嗅觉等感知概念,譬如风度、情趣、风致、标致、风雅、风格、神情和意味等意思,既有人所展现的气质的一面,又有物所表现的魅力的一面。
那么,宋人眼中的“韵”,又有怎样的特别意思?南宋寓居临安城(今杭州)清波门附近的周煇,写有《清波杂志》一书,其中卷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北宋徽宗皇帝的宠妃刘氏去世,太宰王黼奉命为她撰写墓志铭。这文章少不了要对刘氏的颜值有所夸美,于是在一番描写形容她的容貌之后,概括了一句话:“六宫称之曰‘韵’。”文章在此假借后宫佳丽的“大众点评”,高度概括和称颂刘氏不同凡响的绝色之美。
周煇又说,这个“韵”字是徽宗宣和年间流行于东京(今开封)的用词,对一切美好事物,似乎非用一个“韵”字不足以形容。譬如,称标致漂亮的女子为“韵致”,夸赞新奇衣装为“韵缬”,美味果品称作“韵梅”,美妙词曲称作“韵令”。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三也说道:“宣和间,市井竞唱韵令。”
形容服饰的又有宋人蔡伸《小重山》词:“霞衣鹤氅并桃冠。新装好,风韵愈飘然。”描写友人身穿新衣有仙风道骨的风韵。
“韵”字在宋代书法家中,也是一个与“俗”相对的品评标准。黄庭坚认为苏轼书法“笔圆而韵胜”,而“韵胜”的极致则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二王体”。“韵胜”成为黄庭坚论书的精髓所在,而当时人评说他书法之妙,“唯有韵耳”。清人刘熙载《艺概》也说:“黄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
著名词人辛弃疾《小重山·茉莉》词中写到:“莫将他去比荼?,分明是,他更韵些儿。”这里的“韵”则是形容茉莉的美。而与之相比的荼?即荼蘼花,也有一说。南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卷三十一“酴醾(荼蘼)花”记载,两宋之交时的曾慥(字端伯)将十种花比作“十友”,其中荼蘼花称作“韵友”。这是对荼蘼花饱含赞美的雅称。
可见宋人流行语中的“韵”,指向的是人物、服饰、词曲、书法、美食和花木等方面。“韵”字所形容的对象,多半具备高华清雅、美丽脱俗的美学意义和时尚意趣。
今天说的“宋韵”指向何在?
在今天看来,宋人所说的“宋韵”,其美学意义仍有传续的文化价值。以此为启示,我们所说的“宋韵”文化概念,应该更多着眼于当时审美主体的人格、风骨、思想、修养、品位和格调等,且不局限于宋人所涉及的六“韵”。
“宋韵”和“唐风”截然不同,两者的文化内涵各具时代特点,也颇有些对比性。举个陶瓷文化的例子,唐三彩讲求绚丽、张扬、丰实、丰腴之美,南宋官窑瓷器则追求素雅、内敛、简约、清丽之美。这与唐宋两个王朝不同的政治生态、文化追求、生产力水平等历史背景和条件密不可分。而“宋韵”中以“清丽”为美的时代审美倾向,尤为今天的审美时尚所接受。但这只是一个小角度、视觉化的文化对比,并不能对“宋韵”一言以蔽之。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先生说:“宋代文化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在当时)是居于全世界的领先地位的。”前辈学者对宋文化予以了极高的肯定和赞誉。但他们都未概括或细数宋代时期的文化的“高度点”或“经典处”。这当然是因为宋代文化成就极高,并非三言两语所能归纳和涵盖。而且,对于历史文化的研读和评价,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有自身的站位、视角和立场,任何解读结果均非唯一标准。
那么,“宋韵”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们今天究竟又该怎么去理解、概括和表述?
可以定义的是,“宋韵”所在的历史坐标,特指两宋时期(960—1279);“宋韵”所显现的宋文化遗产,既有这一时代的代表性、独特性和积极性的内涵,又能表达风雅、高格和韵味的美感和意境,譬如某种文化高峰、主流审美、思想境界等。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宋代并不完美,如今说的“宋韵”是指精彩千年的两宋文化成就,指那些值得我们今天传承与弘扬的宋代优秀文化遗产。相对而言,并不涉及两宋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种种负面现象。
难以概括的是,“宋韵”具体的文化内涵应该指向哪些方面?或可尝试归纳和解读为以下八大方面:文学之美、书法之美、绘画之美、戏曲之美、建筑之美、风物之美、风俗之美、风范之美等。
“宋韵”八说
文学之美,涵盖诗词、散文等辞章文化。“韵”的一种字义是指“韵文”。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相提并论的又一座文学高峰,而宋诗的哲理性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诗风。区别于诗、赋、词、曲等韵文的宋代其他文学形式,如散文等,也是名著迭出,成就卓著,后人追慕的“唐宋八大家”,宋人占了其中的六席,足見一代文学的成色。文学创作理论又引领或交融于当时的书画、戏曲、建筑等领域的风尚与创作。宋人卓越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宋韵”整体上的高远格局和审美境界——文学之美是“宋韵文化”的一抹底色。
书法之美,涵盖各大名家墨迹、刻帖、碑铭、摩崖等。唐人书法大气严整的“尚法”之美,正如唐诗一样,是一面难以逾越的丰碑,但这并不意味着宋人就此甘拜下风。宋朝“文治”国策下的每个读书人,都有辉煌人生的梦想,这也激发了他们在书法领域的积极探索。无论是“尚意”书法的别开境界,还是汲古出新的另辟蹊径,抑或金石学和“兰亭学”的发轫,传承魏晋风度的《淳化阁帖》所生成的“帖学”,宋人的尺牍书风并未被一方书斋所困,而是开创了迥异于唐人书法的艺术新境界,并成为此后近千年的书法主流——书法之美形成了“宋韵文化”的一脉清流。
绘画之美,涵盖各类画派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风俗画等。相比书法,宋人更精于作画。宫廷院画的创立,文人画的勃兴,水墨与设色各擅其长,工笔与写意比翼齐飞,这都是那时画坛百花齐放的缩影。而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精神,又影响了那时文人、画师的观察与思考,天地之间何物不能入画?何物不能至美?立意高远、用笔精纯、境界深妙、精益求精的艺术探索和实践,促使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的到来,并使宋画艺术这座高峰至今仍让人景仰——绘画之美勾画了“宋韵文化”的一幅景象。 戏曲之美,涵盖宋杂剧、南戏、傀儡戏、皮影戏、歌舞百戏等。王国维说,戏曲就是以歌舞演故事。两宋时期,南北之间剧烈的社会变迁、人口流动和文化交融,为古老的戏曲艺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从宫廷教坊到勾栏瓦舍,歌舞百戏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演不完的悲欢离合,唱不尽的善恶忠奸,世俗化的大舞台承载了民众百姓的集体梦想。宋杂剧的“故事”和“唱念”,确立了中国戏曲的两大基本要素。南宋开始,“百戏之祖”南戏大放异彩,它与宋杂剧并行齐飞,各擅风流,使中国戏曲最终形成一门独立艺术——戏曲之美传响了“宋韵文化”的一段韵律。
建筑之美,涵盖城市建筑、宫廷建筑、园林建筑等。宋代城市创立的坊巷制,彻底突破了之前里坊制坊墙的束缚,商业、学校、娱乐等建筑与民居混合共处,形成了新型的市井建筑群以及社会关系,城市发展因为面向经济规律和市民需求而迈上了新的台阶。宋代李诫创作的建筑工程学著作《营造法式》如同一座高峰,建树了崭新的典范,它讲到的木梁力学技术先于西方五六百年,它所记载的结构合理、造型柔美的建筑形态和风格,成为此后古典建筑的榜样。宫廷建筑的“御街―千步廊”制度,成为后世同类建筑的标配。写意化的造园艺术把诗意栖居的理想照进现实,至今都是东方生活美学的经典——建筑之美造就出“宋韵文化”的立体诗画。
风物之美,涵盖丝绸、茶酒、印刷术、瓷器、玉器、金银器、风景等。宋代农业经济发展稳定,商贸业空前繁荣,手工业高度发达,成就了诸多风物名物的品质和韵味。宋代蜀锦甲天下,两浙地区的丝绸产量和花色品种,又傲居全国榜首,缂丝创意则赋予丝绸文化极致的艺术美。宋代年产茶叶超越唐代的6000万斤,达到1.5亿斤;茶为国饮,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茶马交易与南茶北输,又使更广大地区的饮茶之风延绵不绝。饮酒消费进入了品质时代,品牌名酒、上等佳酿新品迭出,纷争于世,《北山酒经》的问世更带来了酒品的大幅提升。印刷术在浙、蜀、闽形成三大出版中心,宝贵知识迅速转变成广大民众的精神财富,宋版书由此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块丰碑。兩宋时期的汝、官、哥、钧、定等五大名窑,共同开创了影响千年的陶瓷“黄金时代”。长期以来处庙堂之高的美玉之器,进入了文人化、世俗化和生活化的新领域,玉器的装饰美成为新的社会风尚。“旧时王谢堂前燕”的金银器也“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了华丽转身,其方寸之间蕴含的工艺匠心和艺术造诣,引领了陶瓷器和漆木器制作的审美意趣。潇湘八景、西湖十景完成了自然山水向精神家园的优美一转,景名的“点睛之笔”可以诗、词、书、画,可以歌、咏、乐、舞,促使各门类艺术在锦绣河山之间相互启示和打通,树立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艺术典范——风物之美折射出“宋韵文化”的巧思匠心。
风俗之美,涵盖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服饰、节庆、花饰、香道等。从北馔、南食和川饭的开宗立派,到名目繁多的点心、饮料、果品、小食的无处不在,饮食从果腹之需升华为美食文化;唐人一个简单的“品茗”演化出“斗茶”“分茶”“点茶”等“茶百戏”,唐人行酒令已然演变成“小词”“散曲”,宋人三餐饮食满满的是文化品位。宋代典型的都市街景是“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而受程朱理学影响的宋服一改唐装的宽袍大袖、华丽显露,变为合身淡雅、清丽文秀,在开创审美新时尚的同时,尽显一代衣冠的风雅。正月十五闹元宵,清明踏青祭祖先,端午粽子赛龙舟,中秋赏月观钱潮,宋人的岁时节庆带来了千年不衰的习俗风尚。把焚香、点茶、挂画、插花这四件“雅事”,做成了四样“闲事”,宋人又将雅致精致变成日常生活的常态——风俗之美传递出“宋韵文化”的生活风尚。
风范之美,涵盖家国情怀、道德操守、哲学理念、科学思想、爱国精神等。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文明的正面,有正气与风范;文明的背后,是胸怀和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生发的经世致用和责任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成为士大夫家国治理的情怀。理学、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思想理论促使了教育的全面兴盛,并影响了此后中国的主流教育。农学、医学、算学、天文学等领域则产生了可贵的科学思想。《梦溪笔谈》阐述分析了大量自然科学现象和工艺技术问题,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在外侮日深中迸发的那声“尽忠报国”呐喊,让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正气歌》的经久不息使一代文化尤为光彩夺目,余韵无穷——风范之美彰显出“宋韵文化”的风骨气质。
“宋韵文化”的概念或可以这样表述:它是两宋文化的精华和精彩所在,是在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中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高尚情操、哲学理念、美学观念、文学造诣、艺术格调、匠心精神和生活风尚等文化价值,具有积极进取、和谐包容、精致典雅、诗情画意的人文特色,代表了当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
作者系杭报集团新闻和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南宋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为什么说是“宋韵”?
以一个“韵”字概括精彩千年的宋代文化是恰当的,因为这原来就是宋人偏爱的一个热词。
“韵”字的本义是指和谐的声音,属于比较主观化和抽象化的听觉概念。《说文》:“韵,和也。”《玉篇零卷·音部》:“韵,《声类》:‘音和曰韵也。’”而人类的感知性又极为丰富和复杂,由“韵”字生发和嬗变的各种含义因此也比较多样,听觉之外又集合了视觉、触觉、嗅觉等感知概念,譬如风度、情趣、风致、标致、风雅、风格、神情和意味等意思,既有人所展现的气质的一面,又有物所表现的魅力的一面。
那么,宋人眼中的“韵”,又有怎样的特别意思?南宋寓居临安城(今杭州)清波门附近的周煇,写有《清波杂志》一书,其中卷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北宋徽宗皇帝的宠妃刘氏去世,太宰王黼奉命为她撰写墓志铭。这文章少不了要对刘氏的颜值有所夸美,于是在一番描写形容她的容貌之后,概括了一句话:“六宫称之曰‘韵’。”文章在此假借后宫佳丽的“大众点评”,高度概括和称颂刘氏不同凡响的绝色之美。
周煇又说,这个“韵”字是徽宗宣和年间流行于东京(今开封)的用词,对一切美好事物,似乎非用一个“韵”字不足以形容。譬如,称标致漂亮的女子为“韵致”,夸赞新奇衣装为“韵缬”,美味果品称作“韵梅”,美妙词曲称作“韵令”。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三也说道:“宣和间,市井竞唱韵令。”
形容服饰的又有宋人蔡伸《小重山》词:“霞衣鹤氅并桃冠。新装好,风韵愈飘然。”描写友人身穿新衣有仙风道骨的风韵。
“韵”字在宋代书法家中,也是一个与“俗”相对的品评标准。黄庭坚认为苏轼书法“笔圆而韵胜”,而“韵胜”的极致则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二王体”。“韵胜”成为黄庭坚论书的精髓所在,而当时人评说他书法之妙,“唯有韵耳”。清人刘熙载《艺概》也说:“黄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
著名词人辛弃疾《小重山·茉莉》词中写到:“莫将他去比荼?,分明是,他更韵些儿。”这里的“韵”则是形容茉莉的美。而与之相比的荼?即荼蘼花,也有一说。南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卷三十一“酴醾(荼蘼)花”记载,两宋之交时的曾慥(字端伯)将十种花比作“十友”,其中荼蘼花称作“韵友”。这是对荼蘼花饱含赞美的雅称。
可见宋人流行语中的“韵”,指向的是人物、服饰、词曲、书法、美食和花木等方面。“韵”字所形容的对象,多半具备高华清雅、美丽脱俗的美学意义和时尚意趣。
今天说的“宋韵”指向何在?
在今天看来,宋人所说的“宋韵”,其美学意义仍有传续的文化价值。以此为启示,我们所说的“宋韵”文化概念,应该更多着眼于当时审美主体的人格、风骨、思想、修养、品位和格调等,且不局限于宋人所涉及的六“韵”。
“宋韵”和“唐风”截然不同,两者的文化内涵各具时代特点,也颇有些对比性。举个陶瓷文化的例子,唐三彩讲求绚丽、张扬、丰实、丰腴之美,南宋官窑瓷器则追求素雅、内敛、简约、清丽之美。这与唐宋两个王朝不同的政治生态、文化追求、生产力水平等历史背景和条件密不可分。而“宋韵”中以“清丽”为美的时代审美倾向,尤为今天的审美时尚所接受。但这只是一个小角度、视觉化的文化对比,并不能对“宋韵”一言以蔽之。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先生说:“宋代文化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在当时)是居于全世界的领先地位的。”前辈学者对宋文化予以了极高的肯定和赞誉。但他们都未概括或细数宋代时期的文化的“高度点”或“经典处”。这当然是因为宋代文化成就极高,并非三言两语所能归纳和涵盖。而且,对于历史文化的研读和评价,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有自身的站位、视角和立场,任何解读结果均非唯一标准。
那么,“宋韵”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们今天究竟又该怎么去理解、概括和表述?
可以定义的是,“宋韵”所在的历史坐标,特指两宋时期(960—1279);“宋韵”所显现的宋文化遗产,既有这一时代的代表性、独特性和积极性的内涵,又能表达风雅、高格和韵味的美感和意境,譬如某种文化高峰、主流审美、思想境界等。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宋代并不完美,如今说的“宋韵”是指精彩千年的两宋文化成就,指那些值得我们今天传承与弘扬的宋代优秀文化遗产。相对而言,并不涉及两宋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种种负面现象。
难以概括的是,“宋韵”具体的文化内涵应该指向哪些方面?或可尝试归纳和解读为以下八大方面:文学之美、书法之美、绘画之美、戏曲之美、建筑之美、风物之美、风俗之美、风范之美等。
“宋韵”八说
文学之美,涵盖诗词、散文等辞章文化。“韵”的一种字义是指“韵文”。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相提并论的又一座文学高峰,而宋诗的哲理性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诗风。区别于诗、赋、词、曲等韵文的宋代其他文学形式,如散文等,也是名著迭出,成就卓著,后人追慕的“唐宋八大家”,宋人占了其中的六席,足見一代文学的成色。文学创作理论又引领或交融于当时的书画、戏曲、建筑等领域的风尚与创作。宋人卓越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宋韵”整体上的高远格局和审美境界——文学之美是“宋韵文化”的一抹底色。
书法之美,涵盖各大名家墨迹、刻帖、碑铭、摩崖等。唐人书法大气严整的“尚法”之美,正如唐诗一样,是一面难以逾越的丰碑,但这并不意味着宋人就此甘拜下风。宋朝“文治”国策下的每个读书人,都有辉煌人生的梦想,这也激发了他们在书法领域的积极探索。无论是“尚意”书法的别开境界,还是汲古出新的另辟蹊径,抑或金石学和“兰亭学”的发轫,传承魏晋风度的《淳化阁帖》所生成的“帖学”,宋人的尺牍书风并未被一方书斋所困,而是开创了迥异于唐人书法的艺术新境界,并成为此后近千年的书法主流——书法之美形成了“宋韵文化”的一脉清流。
绘画之美,涵盖各类画派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风俗画等。相比书法,宋人更精于作画。宫廷院画的创立,文人画的勃兴,水墨与设色各擅其长,工笔与写意比翼齐飞,这都是那时画坛百花齐放的缩影。而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精神,又影响了那时文人、画师的观察与思考,天地之间何物不能入画?何物不能至美?立意高远、用笔精纯、境界深妙、精益求精的艺术探索和实践,促使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的到来,并使宋画艺术这座高峰至今仍让人景仰——绘画之美勾画了“宋韵文化”的一幅景象。 戏曲之美,涵盖宋杂剧、南戏、傀儡戏、皮影戏、歌舞百戏等。王国维说,戏曲就是以歌舞演故事。两宋时期,南北之间剧烈的社会变迁、人口流动和文化交融,为古老的戏曲艺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从宫廷教坊到勾栏瓦舍,歌舞百戏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演不完的悲欢离合,唱不尽的善恶忠奸,世俗化的大舞台承载了民众百姓的集体梦想。宋杂剧的“故事”和“唱念”,确立了中国戏曲的两大基本要素。南宋开始,“百戏之祖”南戏大放异彩,它与宋杂剧并行齐飞,各擅风流,使中国戏曲最终形成一门独立艺术——戏曲之美传响了“宋韵文化”的一段韵律。
建筑之美,涵盖城市建筑、宫廷建筑、园林建筑等。宋代城市创立的坊巷制,彻底突破了之前里坊制坊墙的束缚,商业、学校、娱乐等建筑与民居混合共处,形成了新型的市井建筑群以及社会关系,城市发展因为面向经济规律和市民需求而迈上了新的台阶。宋代李诫创作的建筑工程学著作《营造法式》如同一座高峰,建树了崭新的典范,它讲到的木梁力学技术先于西方五六百年,它所记载的结构合理、造型柔美的建筑形态和风格,成为此后古典建筑的榜样。宫廷建筑的“御街―千步廊”制度,成为后世同类建筑的标配。写意化的造园艺术把诗意栖居的理想照进现实,至今都是东方生活美学的经典——建筑之美造就出“宋韵文化”的立体诗画。
风物之美,涵盖丝绸、茶酒、印刷术、瓷器、玉器、金银器、风景等。宋代农业经济发展稳定,商贸业空前繁荣,手工业高度发达,成就了诸多风物名物的品质和韵味。宋代蜀锦甲天下,两浙地区的丝绸产量和花色品种,又傲居全国榜首,缂丝创意则赋予丝绸文化极致的艺术美。宋代年产茶叶超越唐代的6000万斤,达到1.5亿斤;茶为国饮,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茶马交易与南茶北输,又使更广大地区的饮茶之风延绵不绝。饮酒消费进入了品质时代,品牌名酒、上等佳酿新品迭出,纷争于世,《北山酒经》的问世更带来了酒品的大幅提升。印刷术在浙、蜀、闽形成三大出版中心,宝贵知识迅速转变成广大民众的精神财富,宋版书由此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块丰碑。兩宋时期的汝、官、哥、钧、定等五大名窑,共同开创了影响千年的陶瓷“黄金时代”。长期以来处庙堂之高的美玉之器,进入了文人化、世俗化和生活化的新领域,玉器的装饰美成为新的社会风尚。“旧时王谢堂前燕”的金银器也“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了华丽转身,其方寸之间蕴含的工艺匠心和艺术造诣,引领了陶瓷器和漆木器制作的审美意趣。潇湘八景、西湖十景完成了自然山水向精神家园的优美一转,景名的“点睛之笔”可以诗、词、书、画,可以歌、咏、乐、舞,促使各门类艺术在锦绣河山之间相互启示和打通,树立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艺术典范——风物之美折射出“宋韵文化”的巧思匠心。
风俗之美,涵盖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服饰、节庆、花饰、香道等。从北馔、南食和川饭的开宗立派,到名目繁多的点心、饮料、果品、小食的无处不在,饮食从果腹之需升华为美食文化;唐人一个简单的“品茗”演化出“斗茶”“分茶”“点茶”等“茶百戏”,唐人行酒令已然演变成“小词”“散曲”,宋人三餐饮食满满的是文化品位。宋代典型的都市街景是“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而受程朱理学影响的宋服一改唐装的宽袍大袖、华丽显露,变为合身淡雅、清丽文秀,在开创审美新时尚的同时,尽显一代衣冠的风雅。正月十五闹元宵,清明踏青祭祖先,端午粽子赛龙舟,中秋赏月观钱潮,宋人的岁时节庆带来了千年不衰的习俗风尚。把焚香、点茶、挂画、插花这四件“雅事”,做成了四样“闲事”,宋人又将雅致精致变成日常生活的常态——风俗之美传递出“宋韵文化”的生活风尚。
风范之美,涵盖家国情怀、道德操守、哲学理念、科学思想、爱国精神等。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文明的正面,有正气与风范;文明的背后,是胸怀和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生发的经世致用和责任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成为士大夫家国治理的情怀。理学、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思想理论促使了教育的全面兴盛,并影响了此后中国的主流教育。农学、医学、算学、天文学等领域则产生了可贵的科学思想。《梦溪笔谈》阐述分析了大量自然科学现象和工艺技术问题,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在外侮日深中迸发的那声“尽忠报国”呐喊,让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正气歌》的经久不息使一代文化尤为光彩夺目,余韵无穷——风范之美彰显出“宋韵文化”的风骨气质。
“宋韵文化”的概念或可以这样表述:它是两宋文化的精华和精彩所在,是在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中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高尚情操、哲学理念、美学观念、文学造诣、艺术格调、匠心精神和生活风尚等文化价值,具有积极进取、和谐包容、精致典雅、诗情画意的人文特色,代表了当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
作者系杭报集团新闻和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南宋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