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物价形势呈现出大幅上涨的趋势,给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2010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这“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本文对物价上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遏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物价上涨;原因;对策
1997年以后,中国物价水平一直很低,大家一直习惯低物价。但2008年上半年起,我国物价形势呈现出大幅上扬的趋势,以食品类涨价为主要动力,物价总指数上涨。鸡蛋、猪肉等民生类消费品一路高涨;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也不同程度上涨;居住类价格一直处于较高价位。2010年全年消费物价指数(CPI)平均同比上升3.3%;全年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上涨5.9%。据测算,2010年,食品类价格上涨7.2%。居住类上涨4.5%,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对CPI的贡献率约占90%。在这一轮价格上涨中,食品类和居住类的价格上涨起了主导作用。
一、物价上涨的原因分析
(一)货币供应量过多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的货币流通公式: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的流通次数=流通中的货币总量。20世纪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也提出了类似的通货膨胀理论模型,他认为,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与意识形态无关,“通货膨胀是发生在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品增加的速度,而且每单位产品所配合的货币量增加得愈快,通货膨胀就愈速”。我国当前物价明显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首先是巨额外汇储备的人民币占款。我国外汇储备从2006年的1万亿美元猛增至2010年底的2.8473万亿美元,4年间净增1.8473万亿美元。按平均7.2∶1汇率计算,即投入市场约13.3万亿元人民币。其次,为应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政策,投入巨资“救市”。2009年除投入4万亿财政资金外,还增加了9.6万亿信贷资金,2010年又继续新增贷款7.95万亿元,如此巨额资金投入市场,对缓解金融危机,刺激经济迅速复苏和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加也造成了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
(二)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
能源是一切生产企业都必需的燃料和重要成本构成因素。我国目前消费的石油约一半需要进口。2007年进口的原油、成品油达1.8亿吨,2010年更增至2亿吨以上。因此,国际油价的涨落对我国影响很大。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美元超发贬值,国际油价迅速回升。尤其是2011年初以来,西亚、北非地区不少国家政局出现动荡,导致国际社会对石油供应的担心,国际油价急剧上升。2月份,国际油价已重新突破每桶100美元的关口。在油价上涨的同时,与石油有互替关系的电、煤等能源的价格也随之上升。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这导致国际粮价市场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造成食品价格上涨原因是粮价上涨,而粮价上涨又与国际能源短缺有关,由于国际能源短缺,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因此世界各国包括我国都在加快發展玉米加工乙醇产业,“粮变油”提升了粮食价格、饲料价格,对养猪、养鸡的成本有所影响,从而拉动了肉禽蛋的价格,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
(三)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快速增长态势
随着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打工者的名义工资也必须增加,否则实际工资就要下降。有媒体报导,2010年初以来,我国工资上涨加速,各省的最低工资已经平均上调了15%-20%。例如,北京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已从2010年7月开始由每月800元增至960元,增幅达20%。政协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主席会议于2010年7月9日通过的《关于提高企业一线职工收入水平的建议案》中还明确提出,应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CPI联动的调整机制。工资成本普遍上涨,自然会推动产品价格普遍上升。总之,工资上升主要是物价上涨的结果,但也是物价上涨的一个原因。劳动工资水平上升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大,一方面将直接抬高企业成本和产品成本,诱发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将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导致需求推动型物价上涨。
(四)美元贬值带来的后续影响力
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扩散和恶化,美国进入新一轮降息周期,导致美元持续贬值。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美国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大量美元,成为全球货币的“供钞机”,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剩,资本流动性大幅提高。另外,在国际大宗商品以美元标价的状况下,不断贬值的美元使得大宗商品的身价相对上升。美元贬值诱发全球性通货膨胀,加大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
(五)国际热钱的大量涌入
西方各国政府为摆脱金融危机纷纷增(下转第62页)(上接第59页)发货币,对我国也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2008年,西方各国投入数以万亿计的美元、欧元,大大增加了世界市场的流动性,从而推高了全球物价水平;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又两次推行大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首次实行量宽政策,购进总额1.5万亿美元的长期国债、抵押证券、“两房”债券;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又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计划到2011年6月共购买6000亿美元国债。由于美元占据世界储备货币的霸权地位,美国增发的货币很大一部分迟早会流入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寻求更高回报,使新兴国家面临货币汇率上升压力,制造资产泡沫,推高商品价格。流入我国的“热钱”活动就是其表现之一。据估计,近两年来有上千亿美元的“热钱”涌入股市、楼市、农产品等领域兴风作浪,干扰我国经济。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2010年5月25日公布的数据,仅从该年2月开始查实的流入我国的“热钱”就有73.5亿美元,比上年的35.4亿美元增加1倍多。不难理解,这些“热钱”的涌入,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物价上涨。
二、遏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对策
价格上涨对广大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不合理涨价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为了缓解价格过快上涨对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必须采取多项措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一)从近期来看,遏制物价上涨过快首当其冲地在于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中央银行已经在金融危机之后连续六次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这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在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二)从长远来看,要千方百计地发展经济,增加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方面的有效供给。加快农业生产扶持力度,增加农产品供给,充分利用国内国外市场,增加重要商品供应,稳定物价。
(三)继续加强价格行政执法和价格监管,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方面,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努力保证重要商品及服务价格基本稳定和市场正常供应;另一方面,稳定政府管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继续执行已经出台的各项补助政策。
(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国际“热钱”大量涌入,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国家为抑制通货膨胀便采取加息等紧缩货币政策,这又可能进一步引诱“热钱”涌入。“解铃还需系铃人”,摆脱此恶性循环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严防“热钱”流入作乱。
(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流通程序、抑制过度投机,遏制某些领域的非正常高价,警惕资产泡沫。如2009年以来,我国政府为了平抑虚高的房地产市场价格,连续出台了多项措施控制房价等。
参考文献:
[1] 丁冰,《对我国当前物价上涨原因和相关矛盾的分析》,《红旗文稿》,2011.3.
[2] 《管理通胀预期的经济学分析》,《西安日报》,2010-3-29.
[3] 商青华,《对物价上涨的一些思考》,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6-17.
[4] 武文,《物价上涨原因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华管理学习网,2009-7-7.
[5] 李丛珊, 《缓解物价上涨的措施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7期.
关键词:物价上涨;原因;对策
1997年以后,中国物价水平一直很低,大家一直习惯低物价。但2008年上半年起,我国物价形势呈现出大幅上扬的趋势,以食品类涨价为主要动力,物价总指数上涨。鸡蛋、猪肉等民生类消费品一路高涨;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也不同程度上涨;居住类价格一直处于较高价位。2010年全年消费物价指数(CPI)平均同比上升3.3%;全年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上涨5.9%。据测算,2010年,食品类价格上涨7.2%。居住类上涨4.5%,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对CPI的贡献率约占90%。在这一轮价格上涨中,食品类和居住类的价格上涨起了主导作用。
一、物价上涨的原因分析
(一)货币供应量过多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的货币流通公式: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的流通次数=流通中的货币总量。20世纪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也提出了类似的通货膨胀理论模型,他认为,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与意识形态无关,“通货膨胀是发生在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品增加的速度,而且每单位产品所配合的货币量增加得愈快,通货膨胀就愈速”。我国当前物价明显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首先是巨额外汇储备的人民币占款。我国外汇储备从2006年的1万亿美元猛增至2010年底的2.8473万亿美元,4年间净增1.8473万亿美元。按平均7.2∶1汇率计算,即投入市场约13.3万亿元人民币。其次,为应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政策,投入巨资“救市”。2009年除投入4万亿财政资金外,还增加了9.6万亿信贷资金,2010年又继续新增贷款7.95万亿元,如此巨额资金投入市场,对缓解金融危机,刺激经济迅速复苏和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加也造成了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
(二)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
能源是一切生产企业都必需的燃料和重要成本构成因素。我国目前消费的石油约一半需要进口。2007年进口的原油、成品油达1.8亿吨,2010年更增至2亿吨以上。因此,国际油价的涨落对我国影响很大。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美元超发贬值,国际油价迅速回升。尤其是2011年初以来,西亚、北非地区不少国家政局出现动荡,导致国际社会对石油供应的担心,国际油价急剧上升。2月份,国际油价已重新突破每桶100美元的关口。在油价上涨的同时,与石油有互替关系的电、煤等能源的价格也随之上升。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这导致国际粮价市场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造成食品价格上涨原因是粮价上涨,而粮价上涨又与国际能源短缺有关,由于国际能源短缺,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因此世界各国包括我国都在加快發展玉米加工乙醇产业,“粮变油”提升了粮食价格、饲料价格,对养猪、养鸡的成本有所影响,从而拉动了肉禽蛋的价格,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
(三)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快速增长态势
随着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打工者的名义工资也必须增加,否则实际工资就要下降。有媒体报导,2010年初以来,我国工资上涨加速,各省的最低工资已经平均上调了15%-20%。例如,北京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已从2010年7月开始由每月800元增至960元,增幅达20%。政协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主席会议于2010年7月9日通过的《关于提高企业一线职工收入水平的建议案》中还明确提出,应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CPI联动的调整机制。工资成本普遍上涨,自然会推动产品价格普遍上升。总之,工资上升主要是物价上涨的结果,但也是物价上涨的一个原因。劳动工资水平上升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大,一方面将直接抬高企业成本和产品成本,诱发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将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导致需求推动型物价上涨。
(四)美元贬值带来的后续影响力
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扩散和恶化,美国进入新一轮降息周期,导致美元持续贬值。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美国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大量美元,成为全球货币的“供钞机”,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剩,资本流动性大幅提高。另外,在国际大宗商品以美元标价的状况下,不断贬值的美元使得大宗商品的身价相对上升。美元贬值诱发全球性通货膨胀,加大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
(五)国际热钱的大量涌入
西方各国政府为摆脱金融危机纷纷增(下转第62页)(上接第59页)发货币,对我国也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2008年,西方各国投入数以万亿计的美元、欧元,大大增加了世界市场的流动性,从而推高了全球物价水平;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又两次推行大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首次实行量宽政策,购进总额1.5万亿美元的长期国债、抵押证券、“两房”债券;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又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计划到2011年6月共购买6000亿美元国债。由于美元占据世界储备货币的霸权地位,美国增发的货币很大一部分迟早会流入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寻求更高回报,使新兴国家面临货币汇率上升压力,制造资产泡沫,推高商品价格。流入我国的“热钱”活动就是其表现之一。据估计,近两年来有上千亿美元的“热钱”涌入股市、楼市、农产品等领域兴风作浪,干扰我国经济。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2010年5月25日公布的数据,仅从该年2月开始查实的流入我国的“热钱”就有73.5亿美元,比上年的35.4亿美元增加1倍多。不难理解,这些“热钱”的涌入,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物价上涨。
二、遏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对策
价格上涨对广大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不合理涨价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为了缓解价格过快上涨对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必须采取多项措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一)从近期来看,遏制物价上涨过快首当其冲地在于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中央银行已经在金融危机之后连续六次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这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在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二)从长远来看,要千方百计地发展经济,增加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方面的有效供给。加快农业生产扶持力度,增加农产品供给,充分利用国内国外市场,增加重要商品供应,稳定物价。
(三)继续加强价格行政执法和价格监管,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方面,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努力保证重要商品及服务价格基本稳定和市场正常供应;另一方面,稳定政府管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继续执行已经出台的各项补助政策。
(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国际“热钱”大量涌入,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国家为抑制通货膨胀便采取加息等紧缩货币政策,这又可能进一步引诱“热钱”涌入。“解铃还需系铃人”,摆脱此恶性循环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严防“热钱”流入作乱。
(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流通程序、抑制过度投机,遏制某些领域的非正常高价,警惕资产泡沫。如2009年以来,我国政府为了平抑虚高的房地产市场价格,连续出台了多项措施控制房价等。
参考文献:
[1] 丁冰,《对我国当前物价上涨原因和相关矛盾的分析》,《红旗文稿》,2011.3.
[2] 《管理通胀预期的经济学分析》,《西安日报》,2010-3-29.
[3] 商青华,《对物价上涨的一些思考》,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6-17.
[4] 武文,《物价上涨原因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华管理学习网,2009-7-7.
[5] 李丛珊, 《缓解物价上涨的措施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