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于通过发布指令来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练习,这种教学方式虽然看似简单高效,然而却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地位,不利于学生体育学习的持续发展。在“非指令式”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激发起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内在需求,促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各项练习中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师的教学方式从指令变为引领,而且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身心,是实现终身体育的有效途径。
一、渲染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必须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教师应当注重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和运动的快乐。
如在进行快速起跑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奥运赛场上短跑比赛的视频,并精心剪辑出其中的起跑阶段片段,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起跑瞬间的紧张气氛,另一方面观察运动员们的起跑动作,教师再为学生讲解快速启动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会对本课时教学内容抱有认真、严谨的态度,也克服了机械重复训练的单调性。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节奏明显的音乐,在快、慢节奏的背景音乐中展开练习,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乐于重复训练。
二、模拟场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信息技术还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和灵活性,可以将原本体育活动中的现实映射到课堂教学中来,不但拉近了学生与体育学习之间的心理距离,让他们能较为真切、具体地进行感知.也可以在模拟的场景中推动学生主动地吸收知识、展开探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运动过程中创伤处理的基本知识时,由于该内容的特殊性,教师不可能用实体进行讲解,此时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模拟实际场景,减少教师讲解示范的空泛性。在多媒体展示中,一个学生在篮球比赛中不小心摔倒了,手掌和膝盖着地,其中膝盖有较为严重的擦伤,已经出现轻微出血症状。教师根据场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应当采取哪些应急措施进行妥善处理。这样的场景生动、逼真,很容易就将学生拉入到学习状态中来。他们很积极地进行了分组讨论,并汇报了处理方式,最后教师进行了点评和总结。
三、凸显细节。指导学生突破难点
在体育教学中有一些技术动作复杂,其中的细节不但很难用语言讲述清楚,而且讲解的难度也很大;在示范的过程中,也容易受到观察角度等情况的制约,因此形成了体育教学中的难点。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很好地突破这些限制。
如支撑跳跃的技术动作不但对于学生的上肢、下肢的力量提出了较高要求,更需要学生有较好的腿部柔韧性;同时,技术上积极踏跳、顶肩推手、提臀分腿、展髋挺身、缓冲落地等一系列动作均有其细节规范。教师将整个动作流程用动画进行了展示,特别是在“顶肩推手”这一难点处加入了特别的音效,帮助学生聚焦动作细节;在“提臀分腿”这一环节,教师将动作进行了重复慢放和定格特写,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較,从而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让学生在面对练习器械时能胸有成竹、跃跃欲试,培养他们战胜自我、完成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四、分享资源,推动学生课外延展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运动空间往往被禁锢在课堂中的方寸之地,难以实现“大体育”的教育理念。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拓展他们的体育活动时空,可以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当有价值的体育信息资源在学生之间顺畅流通时,他们的体育运动持续性也随之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如在教学篮球传接球时,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缺乏规范的动作和必要的练习,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训练是不够的。为了能够使学生保持练习的持续性,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性训练,特别是双手胸前传接球和单手肩上传接球的技能,并通过手机等将练习过程拍摄下来发送给教师;经过筛选后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进行观看和点评,使学生在自我感受、彼此激励中提高水平。这种资源分享的方式,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课外延展的积极性。
科学、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潜能,在视听结合、手眼并用中,极大地提升了体育教学效果,摈弃了传统指令式体育教学中学生亦步亦趋、单调呆板的学习方式,为进一步推动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渲染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必须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教师应当注重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和运动的快乐。
如在进行快速起跑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奥运赛场上短跑比赛的视频,并精心剪辑出其中的起跑阶段片段,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起跑瞬间的紧张气氛,另一方面观察运动员们的起跑动作,教师再为学生讲解快速启动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会对本课时教学内容抱有认真、严谨的态度,也克服了机械重复训练的单调性。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节奏明显的音乐,在快、慢节奏的背景音乐中展开练习,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乐于重复训练。
二、模拟场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信息技术还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和灵活性,可以将原本体育活动中的现实映射到课堂教学中来,不但拉近了学生与体育学习之间的心理距离,让他们能较为真切、具体地进行感知.也可以在模拟的场景中推动学生主动地吸收知识、展开探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运动过程中创伤处理的基本知识时,由于该内容的特殊性,教师不可能用实体进行讲解,此时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模拟实际场景,减少教师讲解示范的空泛性。在多媒体展示中,一个学生在篮球比赛中不小心摔倒了,手掌和膝盖着地,其中膝盖有较为严重的擦伤,已经出现轻微出血症状。教师根据场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应当采取哪些应急措施进行妥善处理。这样的场景生动、逼真,很容易就将学生拉入到学习状态中来。他们很积极地进行了分组讨论,并汇报了处理方式,最后教师进行了点评和总结。
三、凸显细节。指导学生突破难点
在体育教学中有一些技术动作复杂,其中的细节不但很难用语言讲述清楚,而且讲解的难度也很大;在示范的过程中,也容易受到观察角度等情况的制约,因此形成了体育教学中的难点。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很好地突破这些限制。
如支撑跳跃的技术动作不但对于学生的上肢、下肢的力量提出了较高要求,更需要学生有较好的腿部柔韧性;同时,技术上积极踏跳、顶肩推手、提臀分腿、展髋挺身、缓冲落地等一系列动作均有其细节规范。教师将整个动作流程用动画进行了展示,特别是在“顶肩推手”这一难点处加入了特别的音效,帮助学生聚焦动作细节;在“提臀分腿”这一环节,教师将动作进行了重复慢放和定格特写,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較,从而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让学生在面对练习器械时能胸有成竹、跃跃欲试,培养他们战胜自我、完成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四、分享资源,推动学生课外延展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运动空间往往被禁锢在课堂中的方寸之地,难以实现“大体育”的教育理念。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拓展他们的体育活动时空,可以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当有价值的体育信息资源在学生之间顺畅流通时,他们的体育运动持续性也随之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如在教学篮球传接球时,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缺乏规范的动作和必要的练习,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训练是不够的。为了能够使学生保持练习的持续性,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性训练,特别是双手胸前传接球和单手肩上传接球的技能,并通过手机等将练习过程拍摄下来发送给教师;经过筛选后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进行观看和点评,使学生在自我感受、彼此激励中提高水平。这种资源分享的方式,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课外延展的积极性。
科学、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潜能,在视听结合、手眼并用中,极大地提升了体育教学效果,摈弃了传统指令式体育教学中学生亦步亦趋、单调呆板的学习方式,为进一步推动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