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博物馆针对高校专业教学和研究而建立,受众群体主要为在校师生。高校博物馆需深入发掘藏品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实现其教育服务功能,实现其自身价值。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 藏品资源 教育服务功能
2015年度西安美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编号:2015XK0051。
高校博物馆依托于高校,主要针对高校的专业教学和科研而建立,因而有着丰厚的学术科研支持,也往往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专业性、学术性的珍贵藏品。其蕴含的巨大潜力,已被诸多学者所认可。[1]发掘博物馆的潜力,主要通过深入开发博物馆的功能实现。因此,本文将对高校博物馆藏品资源教育服务功能的实现方式提出一些浅见,以期抛砖引玉,在探讨中共同促进高校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1.藏品资源直接服务于教育活动
博物馆的藏品资源,无论文物遗存、历代书画、动植物标本等,首先均以“物”的形式,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自然变迁等信息。实物不言,唯有通过对藏品内涵进行深入充分的开发和解读,将其蕴含的非显见的知识信息归纳转化,通过合适的手段和方式,才便于向观众传播,实现其教育服务功能。
通过合理的布展陈列方式,进行藏品到展品的转化。目前学界多呼吁高校博物馆社会化,以充分发挥其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建设的阵地作用。[2]然而不可否认的,高校博物馆受诸多因素制约,其面向的主要观众,即教育对象,仍以高校本校师生为主。受众针对性强,则相应的较之其他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展览设置普遍专业性、系统性强。
首先展品选择时,需要注重其历史、艺术价值和代表性,使受教育者在参观时能够一目了然地抓住展览的逻辑线索和核心信息,方便构建起知识框架,帮助其由典型认知推广到普遍规律。
其次需安排适当的辅助展品,既要渲染主题,也不喧宾夺主。辅助展品包括复制品,以备展品序列缺失信息时进行补充。另外需要着重注意的是文字、图像展板、多媒体影响资料。
通过博物馆参观而实施的教育服务是潜移默化进行的,“所谓博物馆学习,是观众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博物馆进行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博物馆观众经由实物展品、辅助展品、说明文字、视听材料和其他相关活动等一系列的要素所激发的刺激反应,从而出现在认知、技能、情意诸方面的变化。”[3]参观者被吸引程度和对于展览的认同程度,对于教育成果影响甚巨。因此加强展陈,变知识的单向灌输为吸引受教育者进行自主学习,是高校博物馆应致力于实现的。
2.在博物馆中进行课堂教学
高校博物馆的现场课堂授课,以定时授课的形式,对藏品及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深入的讲授。由于高校博物馆受众较有针对性,主要包括历史专业、自然科学专业、艺术专业等学科的师生,因而讲授内容可以是深入而专业的。
博物馆现场课堂教学的形式,既弥补了藏品实物内在信息难以直接被有效观察的缺陷,也大大解决了多数高校博物馆人员缺乏,讲解能力有限的困境。与一般课堂教学方式相比,博物馆内现场直观教学可以给受教育者带来更为鲜明立体的印象,更为符合感知规律,有助于增强受教育者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3.数字博物馆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信息资源日益受到重视。“数字博物馆所达到的远程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互联网以图文、动画、虚拟现实、视频点播等多媒体技术,给浏览者以真实、形象并可互动的效果。”[4]高校处于学术、科技的前沿,更应重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
数字博物馆网络资源除发布馆内咨询外,最重要的还是藏品资源信息的共享,包括经研究考证得出的藏品基本文字背景,同时先进的建模渲染技术可将藏品各个细节准确还原并展示出来,供观者进行全方位的观摩。高校博物馆依托于高校,在数字博物馆建设方面拥有极大的便利。各综合类、理工类、艺术类高校普遍设有多媒体相关专业,可将博物馆教育服务与教学实践的专业力量联合。
4.通过间接手段开发藏品资源,培养受教育者的能力
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重要的教育辅助机构,理应紧跟高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创造性的新型教育理念,展开博物馆教育服务活动。因而,围绕博物馆的物质基础——藏品,开展多方面的教育形式发掘,帮助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人才,是新时期教育理念对博物馆提出的全新要求。
5.学生志愿讲解员培训
“讲解是以陈列为基础,运用科学的语言和其他辅助表达方式,将知识传递给观众的一种社会活动。[5]招纳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参与志愿讲解员培训活动,对于受教育者综合能力的开发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
进行讲解活动,需要讲解人员对于展品各个方面的信息足够熟悉和了解,这是作为讲解人员的首要条件。因而,讲解员培训活动首先需要对受教育者的藏品相关信息点及知识网络进行讲授和巩固。在讲解活动作为目标激励的参与下,这一学习巩固过程得到了极大强化,对受教育者自身的知识建构大有裨益。
除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外,讲解活动还对讲解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规范、体态礼仪、应变能力等诸多能力有所要求。“纸上得来终觉浅”,这些能力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方可获得。博物馆讲解培训即从专业化角度要求,向受教育者传授博物馆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逻辑学、美学等基础理论,并对语言表达、态势语言、礼仪礼节进行训练。随后进行讲解活动,感受现场效应,通过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检验和发展志愿讲解员的所学知识,开发个人潜能。
6.围绕藏品资源,引导进行文化产品开发训练,以文化产品加强教育成果
博物馆利用藏品资源,创造丰富的精神产物,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类产物被学界统称为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开发作为传播博物馆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博物馆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被各大博物馆所重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无疑是个中翘楚。 大型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开发,一般由专业的开发团队进行。也有部分博物馆举办社会活动集思广益,这对于高校博物馆是一重要启示,将文化产品的开发作为博物馆的一项长期活动,鼓励高校学生参与,无疑是对其能力的极佳训练方式。以博物馆藏品为基础进行文化产品的研发过程,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同时需要有创意理念和审美水准。
以文化为根是博物馆创意型文化产品开发的首要原则。博物馆藏品周边文化产品研发必须以本馆的特色为创意来源。高校博物馆开发文化产品的先天优势就是博物馆拥有自己独特的藏品资源,其作为传播博物馆文化的载体,具备文化内涵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力。文化产品设计参与者只有在对藏品本身进行深入研究后,才能充分将其历史文化价值、自然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融入到新的产品中去,创造出独具品位的作品。
“美观”也是文化产品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人类普遍具有对于美的本能的追求,文化产品是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之后所追求的精神产品。对于精神产品,美观性相较于一般产品而言更为重要,它能够吸引观众第一印象的感官刺激。所以,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具有美观性这也是最基本的原则。除此之外,实用性也是博物馆文化产品需要具备的另一个重要的特质。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时充分深入挖掘生活,且具备独到的审美眼光。
高校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设计活动,可作为一项长期课题,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审美能力。这无疑是博物馆教育服务功能的延伸。
高校博物馆在不断增长文化的需求下,需要在教育活动中起到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发挥出自身潜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昝淑芹、金利勇、续颜:《关于高校博物馆现状与发展的思考》,《中国博物馆》1999年第2期。
[2]戴玮:《高校博物馆的研究现状分析》,《中国文物报》2013年6月26日,第6版。
[3]李胜男:《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博物馆教育功能探析》,《博物馆研究》2010年第3期。
[4]韩国军:《大学构建数字博物馆的优势》,《中国博物馆》2003年第4期。
[5]刘建:《高校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的培养与发展——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为例》,《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9月第19卷第5期。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 陕西西安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 藏品资源 教育服务功能
2015年度西安美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编号:2015XK0051。
高校博物馆依托于高校,主要针对高校的专业教学和科研而建立,因而有着丰厚的学术科研支持,也往往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专业性、学术性的珍贵藏品。其蕴含的巨大潜力,已被诸多学者所认可。[1]发掘博物馆的潜力,主要通过深入开发博物馆的功能实现。因此,本文将对高校博物馆藏品资源教育服务功能的实现方式提出一些浅见,以期抛砖引玉,在探讨中共同促进高校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1.藏品资源直接服务于教育活动
博物馆的藏品资源,无论文物遗存、历代书画、动植物标本等,首先均以“物”的形式,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自然变迁等信息。实物不言,唯有通过对藏品内涵进行深入充分的开发和解读,将其蕴含的非显见的知识信息归纳转化,通过合适的手段和方式,才便于向观众传播,实现其教育服务功能。
通过合理的布展陈列方式,进行藏品到展品的转化。目前学界多呼吁高校博物馆社会化,以充分发挥其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建设的阵地作用。[2]然而不可否认的,高校博物馆受诸多因素制约,其面向的主要观众,即教育对象,仍以高校本校师生为主。受众针对性强,则相应的较之其他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展览设置普遍专业性、系统性强。
首先展品选择时,需要注重其历史、艺术价值和代表性,使受教育者在参观时能够一目了然地抓住展览的逻辑线索和核心信息,方便构建起知识框架,帮助其由典型认知推广到普遍规律。
其次需安排适当的辅助展品,既要渲染主题,也不喧宾夺主。辅助展品包括复制品,以备展品序列缺失信息时进行补充。另外需要着重注意的是文字、图像展板、多媒体影响资料。
通过博物馆参观而实施的教育服务是潜移默化进行的,“所谓博物馆学习,是观众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博物馆进行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博物馆观众经由实物展品、辅助展品、说明文字、视听材料和其他相关活动等一系列的要素所激发的刺激反应,从而出现在认知、技能、情意诸方面的变化。”[3]参观者被吸引程度和对于展览的认同程度,对于教育成果影响甚巨。因此加强展陈,变知识的单向灌输为吸引受教育者进行自主学习,是高校博物馆应致力于实现的。
2.在博物馆中进行课堂教学
高校博物馆的现场课堂授课,以定时授课的形式,对藏品及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深入的讲授。由于高校博物馆受众较有针对性,主要包括历史专业、自然科学专业、艺术专业等学科的师生,因而讲授内容可以是深入而专业的。
博物馆现场课堂教学的形式,既弥补了藏品实物内在信息难以直接被有效观察的缺陷,也大大解决了多数高校博物馆人员缺乏,讲解能力有限的困境。与一般课堂教学方式相比,博物馆内现场直观教学可以给受教育者带来更为鲜明立体的印象,更为符合感知规律,有助于增强受教育者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3.数字博物馆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信息资源日益受到重视。“数字博物馆所达到的远程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互联网以图文、动画、虚拟现实、视频点播等多媒体技术,给浏览者以真实、形象并可互动的效果。”[4]高校处于学术、科技的前沿,更应重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
数字博物馆网络资源除发布馆内咨询外,最重要的还是藏品资源信息的共享,包括经研究考证得出的藏品基本文字背景,同时先进的建模渲染技术可将藏品各个细节准确还原并展示出来,供观者进行全方位的观摩。高校博物馆依托于高校,在数字博物馆建设方面拥有极大的便利。各综合类、理工类、艺术类高校普遍设有多媒体相关专业,可将博物馆教育服务与教学实践的专业力量联合。
4.通过间接手段开发藏品资源,培养受教育者的能力
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重要的教育辅助机构,理应紧跟高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创造性的新型教育理念,展开博物馆教育服务活动。因而,围绕博物馆的物质基础——藏品,开展多方面的教育形式发掘,帮助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人才,是新时期教育理念对博物馆提出的全新要求。
5.学生志愿讲解员培训
“讲解是以陈列为基础,运用科学的语言和其他辅助表达方式,将知识传递给观众的一种社会活动。[5]招纳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参与志愿讲解员培训活动,对于受教育者综合能力的开发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
进行讲解活动,需要讲解人员对于展品各个方面的信息足够熟悉和了解,这是作为讲解人员的首要条件。因而,讲解员培训活动首先需要对受教育者的藏品相关信息点及知识网络进行讲授和巩固。在讲解活动作为目标激励的参与下,这一学习巩固过程得到了极大强化,对受教育者自身的知识建构大有裨益。
除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外,讲解活动还对讲解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规范、体态礼仪、应变能力等诸多能力有所要求。“纸上得来终觉浅”,这些能力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方可获得。博物馆讲解培训即从专业化角度要求,向受教育者传授博物馆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逻辑学、美学等基础理论,并对语言表达、态势语言、礼仪礼节进行训练。随后进行讲解活动,感受现场效应,通过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检验和发展志愿讲解员的所学知识,开发个人潜能。
6.围绕藏品资源,引导进行文化产品开发训练,以文化产品加强教育成果
博物馆利用藏品资源,创造丰富的精神产物,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类产物被学界统称为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开发作为传播博物馆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博物馆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被各大博物馆所重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无疑是个中翘楚。 大型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开发,一般由专业的开发团队进行。也有部分博物馆举办社会活动集思广益,这对于高校博物馆是一重要启示,将文化产品的开发作为博物馆的一项长期活动,鼓励高校学生参与,无疑是对其能力的极佳训练方式。以博物馆藏品为基础进行文化产品的研发过程,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同时需要有创意理念和审美水准。
以文化为根是博物馆创意型文化产品开发的首要原则。博物馆藏品周边文化产品研发必须以本馆的特色为创意来源。高校博物馆开发文化产品的先天优势就是博物馆拥有自己独特的藏品资源,其作为传播博物馆文化的载体,具备文化内涵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力。文化产品设计参与者只有在对藏品本身进行深入研究后,才能充分将其历史文化价值、自然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融入到新的产品中去,创造出独具品位的作品。
“美观”也是文化产品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人类普遍具有对于美的本能的追求,文化产品是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之后所追求的精神产品。对于精神产品,美观性相较于一般产品而言更为重要,它能够吸引观众第一印象的感官刺激。所以,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具有美观性这也是最基本的原则。除此之外,实用性也是博物馆文化产品需要具备的另一个重要的特质。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时充分深入挖掘生活,且具备独到的审美眼光。
高校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设计活动,可作为一项长期课题,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审美能力。这无疑是博物馆教育服务功能的延伸。
高校博物馆在不断增长文化的需求下,需要在教育活动中起到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发挥出自身潜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昝淑芹、金利勇、续颜:《关于高校博物馆现状与发展的思考》,《中国博物馆》1999年第2期。
[2]戴玮:《高校博物馆的研究现状分析》,《中国文物报》2013年6月26日,第6版。
[3]李胜男:《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博物馆教育功能探析》,《博物馆研究》2010年第3期。
[4]韩国军:《大学构建数字博物馆的优势》,《中国博物馆》2003年第4期。
[5]刘建:《高校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的培养与发展——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为例》,《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9月第19卷第5期。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