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跟你说个秘密

来源 :中学生博览·甜橙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ru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重要的是我们都知道,在更高的维度上爱坚不可摧,所有的埋怨,厌倦,愧疚,都可以因为这份坚定,烟消云散。
  曾经很多个放学的傍晚,我坐在副驾驶上安静得像个雕塑,或者说我的的确确被困在了一个无形的雕塑外壳里,做不到开口,做不到跟您分享我在学校的生活。你从未听我说过好朋友把她奶奶做的米花糖分给我吃,某天我的物理老师上衣穿反了,或者单纯什么也没发生,我某天学得很累,某天过得无聊,这些感受我也不会告诉你。
  只有我小升初考试,中考,还有高考结束之后要做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刻,你会作为一个人生导师的角色给我灌输很多道理,我们的所有交流都像是联合国开会一样正式。这些“正式”的谈话中我永远是一个被教育的角色,你说我听,雷打不动。
  我人生的其他重要时刻——比如声乐比赛或者演讲比赛,你几乎每次都会到场,尽职尽责地接送我,尽职尽责地照相,录像。尽管如此我们也几乎不会说什么话。
  所有的一切在我当时看来不过是走程序,是你的责任感让你去做这些事,仅此而已。
  可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们和绝大多数父女一样,你开心地抱着我,把我举得很高,有时甩来甩去,我总被逗得咯咯笑。
  后来,你工作越来越忙,经常加班出差,时常有应酬。
  小学六年,高中三年,我都在外婆家度过,上初中时我被接回家——因为离学校更近,你完美地担起父亲的责任,任劳任怨接我上下学。周末一有时间你就会带我们出去,诡异的是我们还是没什么话说。
  也许是外公外婆老套的教育理念和母亲偏于感性的教育方式在我身上留下了你所不快的印记,我能感受你对我的期待远高于我的实力。打小我就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倒也能够成为比较优秀的那一拨人,但绝非拔尖。
  你当然发现情况并不如你期待的那样,可你还是想挣扎着扳回一局,尝试改变我这件雕塑作品的形状。
  初中那段时间,你经常设置一些需要思考的小问题,比如为什么马路上某个路标和其他路口不一样,想要训练我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一开始我还会傻里冒气地给出一些不经大脑思考的答案。然后你炸了,我蒙了。
  理智的人撕开情绪的口子是很可怕的,我听出你的失望和无奈,然后牵扯到母亲和外公外婆身上。
  沉默许久,母亲会故作轻松地转移话题,问我今天的肉松小贝有没有分同桌吃,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很默契地当作什么都没发生,我也从不会戳穿母亲极力掩饰的心酸。
  我心里开始反抗,用沉默掩盖心里的思考,在心里进行千万次应对你发火的场面,每次都精准找到你的漏洞,无声地在内心反驳你。每次也都认真思考那些问题,甚至后来慢慢地和你最后揭晓的答案是一样的,可是我不会说,因为说出来有错的风险。
  我彻彻底底让你感受到深深的失望,我切断了你了解我的重要途径,你根本不知道我在想什么。坚硬的雕塑外壳下,只有我知道,在变的,也是因你而变的,有些我听进去了,成了我自己的东西,有些我不认同的,我自己在生活里努力寻找答案。
  实在什么时候不可避免犯错了,我也可以在心里做反击,慢慢地能像辩论一样推翻你情绪激动的时候说的一个个观点,并为之暗自庆幸。
  于是,我真的在心里跟你吵过千万次架。
  我时不时心里真的会怪你自己不多花时间陪伴我。这种感受是间歇性的,有时强烈,但往往又很容易消失得无影无踪。比如你带我和母亲参加某次酒局你的朋友喝多跟我說你对我心怀愧疚,请我不要因此怪你。那种时候,我甚至后悔以前居然真的产生过怪你的想法,甚至想要扑到你怀里安慰你我从来不怪你,将来也不会。不过这样的场面绝对不会发生,毕竟我们的相处模式里面可从来没有这么温情的场面。
  如今我自己步入大学,我成为了一个成年人,一个稚嫩的成年人,才尝到了做一个大人需要经历的一点点艰难。我甚至想,如果我现在有小孩,做得一定会比你糟糕一万倍。本职工作,人际关系,家庭责任各方面的压力都落在你的肩上。于是你不得不做出一些抉择,并且在并非绝佳的时机对没有被优先选择的方面做出补偿。
  有些时候矛盾的出现不是因为有人做错,但是却会一连串地让很多人承受痛苦,就跟蝴蝶效应一样可怕。可是没有人可以面面俱到,就算有,我也不会希望你是这个完美到可怕的人,完美地兼顾一切。
  成长过程必定伴有痛苦,但是我却觉得这件事非常美好,因为尽管那些矛盾仍然存在,成长让我拓宽的视野和格局也在慢慢治愈一切。矛盾,痛苦,它们的的确确存在,你承受着,母亲承受着,甚至外公外婆也承受着一小部分,我也承受着,可是那又怎样?现实不可能完满,分歧永远避免不了。可那些都是现实维度的问题,也永远不会改变你累了一整天应酬回来蹑手蹑脚给我盖上被子时看我的眼神。
  艾比荷泰说过:“我们登上并非自己选择的舞台,演绎并非自己选择的剧本。”纵使现实千万般无奈,我也知道爱永远存在。这种伟大的东西从不会减少,只是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有时会蒙住我们的双眼,让我们以为已经被现实扼住咽喉,其实它哪有那么大的能耐,它连爱的脚都碰不到。
  最重要的是我们都知道,在更高的维度上爱坚不可摧,所有的埋怨,厌倦,愧疚,都可以因为这份坚定,烟消云散。
其他文献
6岁以前,我是在姑姑家长大的。  父亲总说,我小时候肉嘟嘟胖乎乎,天不怕地不怕的稚嫩样子十分可爱。对此,我总是一笑置之,那些记忆,于我而言已经十分模糊了。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与我同框的镜头很少。  当父亲把我接到城市里时,我记得,第一個映入我眼帘的,是父亲那辆掉漆破旧的自行车。掉漆的自行车虽破旧,可它却承载了我和父亲的身躯,也承载了我与父亲美好温馨的回忆。父亲的自行车常常载着我那单薄、瘦小的剪影
期刊
小弟有难,大哥逃跑,大哥有事,小弟逃跑。嗐,这就是我,150小北鼻大哥。  不知什么时候,我已经成了我们4408宿舍的大哥了。这个名字还是我小弟给我取的,我在学校里面还是挺有名气的——其实我在学校里面只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小渣渣……  事情发生在某天语文晚自习下课的时候。我小弟不知什么缘故被4409宿舍的人抱团欺负,我拿着书站在走廊,大老远就听到有人在呼唤我大名:“北鼻大哥,你小弟在后廊被欺负,请求支
期刊
无意间翻到高中毕业照,猝不及防闯入一个笑脸。我轻轻点了一下那张还没有我指尖大的脸,突然思绪万千,要怎么讲我和萧可可的故事呢?  对了,她以前说过,如果我把她写出来,她要叫“萧可可”这个名字。我可真是个遵守约定的人。  其实我第一次对她有印象是在高一的一次考试中。当时还没文理分科,她在6班,我在15班。我们学校根据学生的名次划分考场,她在隔壁考场,下考后,一堆女生簇拥着她到我们考场来找一个女孩玩儿。
期刊
他说:“笔记本怎么能没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我们的同学们把笔记和错题如海边拾贝一样,作为宝贝收藏起来,所以它应该叫‘宝贝本’。”  先生姓王,以物理为学,授以道,因其每絮语念叨,故生明称之王老师,暗其“神叨叨”也。而私意称呼之“叨叨先生”。  叨叨先生自我们初二时移居办公室,彼时办公室是女老师的天下,此外只有一位数学老师是男性,可谓德高望重,为群花丛中一片叶。有一日,班里的“包打听”溜进办公室借着问
期刊
高考前拍毕业照那天,轮到我们班的时候,太阳刚好从东边升了起来。摄影师在照相机后面让我们笑一笑,我扯了扯嘴角忽然不知道该怎么笑了。我不知道别人的表情是怎样的,但我想我的表情一定丑极了,因为我用力扯嘴角的动作导致脸上的肌肉开始抽筋了。  “咔嚓”一下,毕业照拍好了。摄影师刚按下快门,就挥手让我们赶快让开场地,我们哗啦啦走开,到一边去拍合影。  米丽拿着马克笔兴奋地跑过来让我在她的校服上面写祝福语。我的
期刊
“欸?你头发怎么炸了?!”老妈信步而来,我一眼便“叼”中了焦点。她的发量原本就少,加上昨天修修剪剪,补补齐齐,只剩下了几绺儿在风中摇摆,着实是弱不禁风!也不知是天气过于干燥,还是梳头时未掌握分寸,她的马尾已不忍直视地四下炸开了,似乡村里一把缺了一半儿的扫帚,也如一朵怒放的“喇叭花”。  但见她风风火火地穿梭在廊道间,后面的“喇叭花”也随之上下乱抖,那不多的根根發丝向四面八方散开,却又挣脱不开皮筋的
期刊
佟咚咚这名字掷地有声,但他本人却从不说话,不是内向,是跟他同班三年来,他仅用一句话告知大家自己并没有丧失语言功能后,便用行动坚定地贯彻起了沉默是金。  除此之外,佟咚咚还是我们学校的传奇。当然,高中掀不起波澜的岁月里,但凡是学霸或是学渣,再加上点儿“丰功伟绩”,都会在学校广为流传,但佟咚咚是唯一一个连老师都会对他好奇的人。  我妈第一次花大价钱给我请一对一的家教补课,第一节课前老师当然得熟悉一下学
期刊
王教授就是王教授,王讲师就是王讲师,他们是一个人。古代汉语课上他讲话生动有趣的时候就是王教授,朋友圈里他发表毒舌评论的时候,就是王讲师。  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而“教授”和“讲师”这两个字的差别,就是我们的春秋笔法。  《春秋》是本有名的书,入了汉语言这条不归路的同仁们,对它感官还是比较好的。毕竟,这是一本虽然在期末考纲以内,但还是没可怕到考试前一天晚上,还要压在枕头下,指望知识自动从
期刊
正是这些融于日常生活中的爱,才给了我充分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给了我长大和面对世界的勇气,因为我知道,妈妈永远都会在我的背后支持和鼓励我。  我小时候并不大喜爱文字。我是动画片的狂热爱好者,而且超容易满足,一部《喜羊羊与灰太狼》就能成为我整个假期的快乐源泉。  但蒋女士对此非常不满。她时常怒气冲冲地喊我去看书——其实我觉得我看动画片也从中学习到了不少,但蒋女士似乎觉得只有书本上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她也时
期刊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揣着孤独的灵魂行走在这个世界上。  是怎么认识她,又是怎么和她成为无话不说的闺蜜,早就记不清了。  只是,每每想起这一段友谊,脑海中浮现的就是各色书籍。——非常奇怪的第一反应。  我和她共同的兴趣爱好是看书,而阅读的取向惊人地重合在了一起。  就像“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和她对同一本书的理解都各不相同,却又因为彼此思想中相同的部分而产生共鸣,有了交流的欲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