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县级财政运行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基层政权的稳定。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湖南省保靖为例,对其财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县级财政运行;现状及问题;成因及对策
1 县级财政现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财政收支矛盾尖锐,收支缺口大。收支缺口进一步拉大,从2005年的1.6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58亿元。
二是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并具逐年下降趋势。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到2008年分别为9.02%、7.85%、8.89%、8.54%。可见,地方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产出量的份额明显偏低。
三是人均地方财力水平低,地方可用财力缺乏。人均地方财政收支差距不断扩大,从2005年5.56倍进一步扩大到2008年6.52倍。
四是地方财政自给率逐年下降,对上级财政依赖性逐年加大。地方财政自给率从2005年的25.41%下降到2008年的20.69%。可见,对上级财政依赖程度由2005年的74.59%扩大到2008年的79.31%。
2 财政运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是受国际金融海啸因素的影响,工业经济大幅回落。当前,影响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是国际金融海啸造成的市场萎缩、需求下降的后续影响,导致企业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二是受增值税转型因素的影响,结构性减税明显。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一年来国家连续六次提高近万种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以及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税率下调、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税收等减税政策较多。
三是受政策性支出因素的影响,地方财政不堪重负。在地方财力极为有限,而政策刚性支出要求过多的现实情况下,导致县财政不堪重负。其一,教育、农业、科技、计划生育等法定性支出项目较多,负担加重;其二,解决民生问题增加支出,如安排五保户、农村低保、城市低保、新农村合作医疗县配套支出等;其三,体制改革形成的增人、增支,如畜牧、林业、水利等改革增支过多。
四是受债务负担因素的影响,财政风险进一步加剧。
3 提升县级财政运行质量的对策
3.1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做大做强财政收入蛋糕
一是突出发挥财税部门的职能作用。一要按照“抓主体、保两税、兼顾零散、查漏补缺”的思路,加强税收征管,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二要积极研究税收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的减税政策。以2009年1月1日增值税转型为契机,积极开展影响我县电力、陶瓷、食品、冶金四大支柱产业的研究,作好应对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加快发展。
二是突出发展新型工业。实践证明,我县税收的增长主要靠工业税收拉动,因此在发展工业上重视长效财税效应,减少直接投入,增加引导性投入。一要巩固现有税源。围绕占全县总收入85%以上的四大主导产业,坚持利于增加地方税收的原则,打破所有制界限。二要在结构调优上下功夫。集中各方力量和经济要素,重点围绕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运用市场机制,引导投资方向,以大项目培植新的收入增长点。
三是突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一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抓好农村通达工程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实现经营组织化。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7个,基本覆盖蜂、果、茶加工和销售及水产养殖等多个特色主导品种。三要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围绕柑桔、花椒、茶叶、蔬菜、红薯等主导产业,发展加工、流通龙头企业,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带动农民致富。四要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加大农业保险补助,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3.2 做优财政资源配置,增强县域财政实力
一是盘活“大财政”。首先,积极探索部门与部门之间对同类性质资金进行统筹使用的有效途径,按照规划整合,集中财力支持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其次,盘活国有资产资源,拓展思路,从有形资产到无形资源,拓宽增收渠道。
二是管好“小财政”。首先,加强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资金分配相结合的互动机制,推行预算与绩效捆绑、履责与绩效挂钩的管理模式,变“一拨了之”的粗放式管理为“用钱必问效”的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预算分配的科学性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其次,厉行节约,坚决制止铺张浪费,根据我县厉行节约工作“三压减、两降低”的要求,制定严格的措施,加大相关指标限额控制力度;最后,加強债务管理,对债务承受率进行合理评估。对县域经济发展上的举债,要立足“三个不超出”,不超出财政风险控制范围,不超出财政承受能力,不超出社会稳定的底限。对乡镇和部门单位的债务,要严格控制“新债”,化解“老债”,防止债务风险转嫁给财政。
3.3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地方财政困难
通过深化和完善省以下各级政府转移支付制度,改进现行税收返还定额补助分配方法,调整一般性转移支付在其比重结构,减少其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其透明度,加大对县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同时,按照地方各级政府财政的具体实情,免除国家扶贫县的各项配套资金,从而增加地方可用财力,缓解地方财政困境,提升贫困县财政运行质量。
关键词:县级财政运行;现状及问题;成因及对策
1 县级财政现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财政收支矛盾尖锐,收支缺口大。收支缺口进一步拉大,从2005年的1.6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58亿元。
二是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并具逐年下降趋势。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到2008年分别为9.02%、7.85%、8.89%、8.54%。可见,地方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产出量的份额明显偏低。
三是人均地方财力水平低,地方可用财力缺乏。人均地方财政收支差距不断扩大,从2005年5.56倍进一步扩大到2008年6.52倍。
四是地方财政自给率逐年下降,对上级财政依赖性逐年加大。地方财政自给率从2005年的25.41%下降到2008年的20.69%。可见,对上级财政依赖程度由2005年的74.59%扩大到2008年的79.31%。
2 财政运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是受国际金融海啸因素的影响,工业经济大幅回落。当前,影响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是国际金融海啸造成的市场萎缩、需求下降的后续影响,导致企业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二是受增值税转型因素的影响,结构性减税明显。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一年来国家连续六次提高近万种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以及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税率下调、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税收等减税政策较多。
三是受政策性支出因素的影响,地方财政不堪重负。在地方财力极为有限,而政策刚性支出要求过多的现实情况下,导致县财政不堪重负。其一,教育、农业、科技、计划生育等法定性支出项目较多,负担加重;其二,解决民生问题增加支出,如安排五保户、农村低保、城市低保、新农村合作医疗县配套支出等;其三,体制改革形成的增人、增支,如畜牧、林业、水利等改革增支过多。
四是受债务负担因素的影响,财政风险进一步加剧。
3 提升县级财政运行质量的对策
3.1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做大做强财政收入蛋糕
一是突出发挥财税部门的职能作用。一要按照“抓主体、保两税、兼顾零散、查漏补缺”的思路,加强税收征管,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二要积极研究税收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的减税政策。以2009年1月1日增值税转型为契机,积极开展影响我县电力、陶瓷、食品、冶金四大支柱产业的研究,作好应对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加快发展。
二是突出发展新型工业。实践证明,我县税收的增长主要靠工业税收拉动,因此在发展工业上重视长效财税效应,减少直接投入,增加引导性投入。一要巩固现有税源。围绕占全县总收入85%以上的四大主导产业,坚持利于增加地方税收的原则,打破所有制界限。二要在结构调优上下功夫。集中各方力量和经济要素,重点围绕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运用市场机制,引导投资方向,以大项目培植新的收入增长点。
三是突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一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抓好农村通达工程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实现经营组织化。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7个,基本覆盖蜂、果、茶加工和销售及水产养殖等多个特色主导品种。三要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围绕柑桔、花椒、茶叶、蔬菜、红薯等主导产业,发展加工、流通龙头企业,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带动农民致富。四要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加大农业保险补助,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3.2 做优财政资源配置,增强县域财政实力
一是盘活“大财政”。首先,积极探索部门与部门之间对同类性质资金进行统筹使用的有效途径,按照规划整合,集中财力支持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其次,盘活国有资产资源,拓展思路,从有形资产到无形资源,拓宽增收渠道。
二是管好“小财政”。首先,加强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资金分配相结合的互动机制,推行预算与绩效捆绑、履责与绩效挂钩的管理模式,变“一拨了之”的粗放式管理为“用钱必问效”的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预算分配的科学性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其次,厉行节约,坚决制止铺张浪费,根据我县厉行节约工作“三压减、两降低”的要求,制定严格的措施,加大相关指标限额控制力度;最后,加強债务管理,对债务承受率进行合理评估。对县域经济发展上的举债,要立足“三个不超出”,不超出财政风险控制范围,不超出财政承受能力,不超出社会稳定的底限。对乡镇和部门单位的债务,要严格控制“新债”,化解“老债”,防止债务风险转嫁给财政。
3.3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地方财政困难
通过深化和完善省以下各级政府转移支付制度,改进现行税收返还定额补助分配方法,调整一般性转移支付在其比重结构,减少其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其透明度,加大对县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同时,按照地方各级政府财政的具体实情,免除国家扶贫县的各项配套资金,从而增加地方可用财力,缓解地方财政困境,提升贫困县财政运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