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源于生活,起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找准活动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过程组织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幼儿生活,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从创设情景中入手,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搭建幼儿内心体验的新平台,以深刻体验为基础,丰富幼儿的经验。
关键词:科学教育;幼儿;生活化;兴趣;探究
1内容选择“生活化”
科学源于生活,起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样的学习特点也要求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取之于幼儿生活,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就应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物和事来组织活动。如幼儿园、社区、小超市、学校、工厂等等,这些社会自然环境都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极好场所。秋天,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观察树叶的变化,看落叶飞舞,看小草枯黄,看菊花开放;可以让孩子观察自行车的修理、商品的加工、商品的运输等等,孩子在观察、探索、讨论、交流和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多种能力。活动室的环境也是科学教育的资源,门上的锁、墙壁上的涂料、窗户上的纱窗、室内的空调、电扇,甚至活动场地上的塑胶跑道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学的素材,这些来自幼儿生活的活动,都会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因为它们亲近自然,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吸引着幼儿的参与。
2活动导入“生活化”
科学教学活动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言”。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幼儿,必能吸引幼儿,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受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找准活动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相结合的情境导入活动,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和幼儿认识“左”、“右”的时候,活动一开始就直接地问:“小朋友,你们喜欢和老师做游戏吗?请举起你的小手。”(小朋友很坚定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此时,教师不动声色,马上直奔主题,问:“你知道你举起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吗?”幼儿兴趣盎然,很自然地集中了注意力。然后引导小朋友做左右的游戏,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能从自己身上找出像这样的好朋友吗?(左耳、右耳,左眼、右眼……)这样的引入,贴近幼儿的生活,沟通了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环境因素的刺激下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拓展了幼儿的思路,使幼儿较快地进入游戏状态。
3过程组织“生活化”
习惯的幼儿科学活动,教师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反复地观察和讲解,做到先声夺人,幼儿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日常生活中幼儿是自由的,不受各种常规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说、随心所欲地做、随心所欲地想。过程组织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幼儿生活,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从创设情景中入手,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搭建幼儿内心体验的新平台,以深刻体验为基础,丰富幼儿的经验。
一次户外活动中,笔者有意让幼儿玩得很痛快,回到活动室第一需要便是洗手、喝水,可是打开水龙头却一滴水也没有(教师事先关了总闸)。这引起了孩子们的焦虑与思考:“水怎么会没有了?是不是被我们用完了?”他们互相猜测着。过了好一会儿,笔者才打开总闸,让孩子洗了手,喝了水。之后提出了讨论问题:没有了水会怎么样?让孩子们热烈地交流并暗示节约用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为了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缺水的危害,笔者请孩子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没有水会怎么样,第二天,孩子们便把和爸爸妈妈一起画的画儿、剪的画报拿来讲给大家听,这次活动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一日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科学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正规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例如:在孩子们用点心时,发给每个幼儿一块正方形的面包,用来制作三明治娃娃,教师请幼儿说说面包是用什么做成的?想一想:三明治是什么形状的?怎么样把正方形的面包变成三角形的呢?在进行“糖果”的专题活动时,请幼儿收集糖果,然后把收集的糖果进行分类游戏,孩子们有的按软硬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大小分,还有的按味道分,然后老师又带着孩子进行点数,请孩子寻找剥糖纸的最佳方法,品尝各种糖果的味道,用剥下的糖纸进行手工制作,把幼儿的作品按幼儿的提议粘贴在活动室的墙壁上,一系列的過程自然而和谐。
4活动时间“生活化”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备课、制作教具、准备材料,可教育效果并不一定理想,课堂上再生动的教学方法也比不上泥土里一条蚯蚓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突破按计划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把孩子从课堂教学的笼子里解放出来。在生活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尽量给他们“活”的教育,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对幼儿进行随机引导。例如:在一次午睡起床后,笔者去挂窗帘时,发现窗帘后有个身影在晃动,过去掀开窗帘一看,青青正趴在窗边,用手指在窗户上比划着什么,“青青,在干什么?”“老师,你看窗户上能写字。”其他小朋友也围了过来,“你知道为什么窗户上能写字?”“有水呗!”“那水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有哪个小朋友知道?”笔者又问其他小朋友,活动室里,象炸了锅似的讨论开了,虽然起床活动的时间比平时晚了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认识了一种现象,而这些东西并不是教师强塞给他们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获得的。
教育原本就在儿童的生活之中,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生活不仅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也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了幼儿真正的内在探索动机,保持永久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供了前提和实际背景。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幼儿最关心或幼儿有直接联系的现实生活,采用观察、探究、实验和操作的方法,激发幼儿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激发幼儿广泛兴趣与求知欲望,保持与延伸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刘占兰,沈心燕主编.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版.
[2]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关键词:科学教育;幼儿;生活化;兴趣;探究
1内容选择“生活化”
科学源于生活,起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样的学习特点也要求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取之于幼儿生活,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就应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物和事来组织活动。如幼儿园、社区、小超市、学校、工厂等等,这些社会自然环境都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极好场所。秋天,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观察树叶的变化,看落叶飞舞,看小草枯黄,看菊花开放;可以让孩子观察自行车的修理、商品的加工、商品的运输等等,孩子在观察、探索、讨论、交流和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多种能力。活动室的环境也是科学教育的资源,门上的锁、墙壁上的涂料、窗户上的纱窗、室内的空调、电扇,甚至活动场地上的塑胶跑道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学的素材,这些来自幼儿生活的活动,都会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因为它们亲近自然,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吸引着幼儿的参与。
2活动导入“生活化”
科学教学活动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言”。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幼儿,必能吸引幼儿,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受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找准活动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相结合的情境导入活动,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和幼儿认识“左”、“右”的时候,活动一开始就直接地问:“小朋友,你们喜欢和老师做游戏吗?请举起你的小手。”(小朋友很坚定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此时,教师不动声色,马上直奔主题,问:“你知道你举起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吗?”幼儿兴趣盎然,很自然地集中了注意力。然后引导小朋友做左右的游戏,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能从自己身上找出像这样的好朋友吗?(左耳、右耳,左眼、右眼……)这样的引入,贴近幼儿的生活,沟通了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环境因素的刺激下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拓展了幼儿的思路,使幼儿较快地进入游戏状态。
3过程组织“生活化”
习惯的幼儿科学活动,教师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反复地观察和讲解,做到先声夺人,幼儿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日常生活中幼儿是自由的,不受各种常规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说、随心所欲地做、随心所欲地想。过程组织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幼儿生活,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从创设情景中入手,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搭建幼儿内心体验的新平台,以深刻体验为基础,丰富幼儿的经验。
一次户外活动中,笔者有意让幼儿玩得很痛快,回到活动室第一需要便是洗手、喝水,可是打开水龙头却一滴水也没有(教师事先关了总闸)。这引起了孩子们的焦虑与思考:“水怎么会没有了?是不是被我们用完了?”他们互相猜测着。过了好一会儿,笔者才打开总闸,让孩子洗了手,喝了水。之后提出了讨论问题:没有了水会怎么样?让孩子们热烈地交流并暗示节约用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为了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缺水的危害,笔者请孩子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没有水会怎么样,第二天,孩子们便把和爸爸妈妈一起画的画儿、剪的画报拿来讲给大家听,这次活动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一日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科学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正规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例如:在孩子们用点心时,发给每个幼儿一块正方形的面包,用来制作三明治娃娃,教师请幼儿说说面包是用什么做成的?想一想:三明治是什么形状的?怎么样把正方形的面包变成三角形的呢?在进行“糖果”的专题活动时,请幼儿收集糖果,然后把收集的糖果进行分类游戏,孩子们有的按软硬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大小分,还有的按味道分,然后老师又带着孩子进行点数,请孩子寻找剥糖纸的最佳方法,品尝各种糖果的味道,用剥下的糖纸进行手工制作,把幼儿的作品按幼儿的提议粘贴在活动室的墙壁上,一系列的過程自然而和谐。
4活动时间“生活化”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备课、制作教具、准备材料,可教育效果并不一定理想,课堂上再生动的教学方法也比不上泥土里一条蚯蚓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突破按计划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把孩子从课堂教学的笼子里解放出来。在生活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尽量给他们“活”的教育,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对幼儿进行随机引导。例如:在一次午睡起床后,笔者去挂窗帘时,发现窗帘后有个身影在晃动,过去掀开窗帘一看,青青正趴在窗边,用手指在窗户上比划着什么,“青青,在干什么?”“老师,你看窗户上能写字。”其他小朋友也围了过来,“你知道为什么窗户上能写字?”“有水呗!”“那水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有哪个小朋友知道?”笔者又问其他小朋友,活动室里,象炸了锅似的讨论开了,虽然起床活动的时间比平时晚了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认识了一种现象,而这些东西并不是教师强塞给他们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获得的。
教育原本就在儿童的生活之中,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生活不仅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也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了幼儿真正的内在探索动机,保持永久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供了前提和实际背景。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幼儿最关心或幼儿有直接联系的现实生活,采用观察、探究、实验和操作的方法,激发幼儿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激发幼儿广泛兴趣与求知欲望,保持与延伸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刘占兰,沈心燕主编.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版.
[2]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