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分析中医疏肝和胃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而对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中医疏肝和胃法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两组比较(x2=3.2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腹胀、上腹痛、烧心感、恶心呕吐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2.86%(1/35)显著低于对照组14.28%(5/35),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疏肝和胃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不仅效果显著,同时不良反应及复发率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胆汁反流性胃炎 中医疏肝和胃法 可行性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R25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7-0308-02
在胃炎发病中胆汁返流性胃炎是目前临床中最多见的类型之一,属于常见的消化道疾病。随着纤维胃镜在胃病中的广泛应用,近年来检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准确率正在逐渐提高,如何更好地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当前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为了分析中医疏肝和胃法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特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70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眼接收的7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8例;其年龄在18-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5±10.1)岁;病程在3月-15年,平均病程(2.6±1.2)年,本组70例患者均符合《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中BRG诊断标准。在治疗中,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3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在19-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4±10.3)岁;病程在3月-1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5±1.4)年。在病变部位方面,15例患者在胃窦部,12例患者在胃窦部并胃角部,8例患者在胃窦部并胃角部及胃体部。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在18-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6±10.2)岁;病程在3月-1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7±1.5)年。在病变部位方面,17例患者在胃窦部,11例患者在胃窦部并胃角部,7例患者在胃窦部并胃角部及胃体部。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实施西药治疗:每天口服法莫替丁(生产厂家:修正药业集团长春高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50294)。1天2次,每次20mg;吗丁啉(生产厂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10910003),1天3次,每次10mg。15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对观察组患者主要实施中医疏肝和胃法治疗:中药材柴胡、白芍、旋覆花、法半夏各15g,枳壳、木香各10g,甘草5g,丹参12g,黄连6g。可根据病情情况酌情加减其他药材。如脾虚者可加入各15g的黄芪、白术,阴虚者可加入各15g的沙参、石斛,胃痛明显者可加各10g的川楝子、延胡索等。水煎,每日一剂,早晚各服半剂,15天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一周内,对患者进行胃镜复查同时对患者进行黏膜活检,并在半年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此外,治疗期间,患者饮食必须清淡,烟酒等辛辣刺激食物为禁忌。
1.3 疗效判定指标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恢复正常,胃镜检查不再出现胆汁返流入胃,胃黏膜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呈基本消失状态,胃镜下胆汁返流情况明显减少,食欲基本正常,胃粘膜仅显示局部出血是为显效。有效:临床症状较之病时一定程度减轻,食欲相对增加,胃镜检查胆汁返流较治疗前有所减少,胃粘膜组织学改变不明显是为有效。无效:临床症状相对治疗前没有任何改善,胃镜检查与治疗前没有任何改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而组间独立样本均数采用( )表示,采用t检验,各项数据具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准。
2 结果
2.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
临床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对照组35例患者中痊愈9例(25.71%),显效5例(14.29%),有效11例(31.43%)无效10例(33.33%),总有效率为71.43%,而观察组35例患者中临床治疗痊愈17例(48.57%),显效9例(25.71%),有效7例(20.0%)
无效2例(5.71%),总有效率为94.29%,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x2=3.2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两组患者比较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
临床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进行比较可以得知,对照组35例患者治疗前
腹胀评分为(4.51±0.68)分、上腹痛为(3.54±0.53)分、烧心感为(3.11±0.48)分、恶心呕吐为(2.27±0.62)分,而治疗后腹胀评分为(0.72±0.18)分、上腹痛为(0.65±0.22)分、烧心感为(0.53±0.16)分、恶心呕吐为(0.38±0.14)分。而观察组35例患者治疗前腹胀评分为(4.52±0.71)分、上腹痛为(3.56±0.51)分、烧心感为(3.08±0.52)分、恶心呕吐为(2.25±0.59)分,而治疗后腹胀评分为(0.46±0.15)分、上腹痛为(0.34±0.17)分、烧心感为(0.28±0.17)分、恶心呕吐为(0.15±0.12)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症状积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腹胀、上腹痛、烧心感、恶心呕吐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2.86%(1/35)显著低于对照组14.28%(5/35),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胆汁反流入胃多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障碍导致,除了会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外,还可能导致其溃疡或呈萎缩样变,患者则会因此出现反复中上腹胀痛、嗳气吐酸及恶心等症状,给患者生活和身体带来极大不便与痛苦。在胆汁反流入胃的治疗中,多以促进胃肠动力,对胃黏膜加以保护,以及通过制酸、抑制胆汁的分泌等方式为主,但治疗的效果却各不相同。
作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而形成的物质,胆汁主要协作脾胃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和运转。当胆气犯胃时,则会逆流入胃中,引发胆汁反流入胃病症。祖国医学《灵枢》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上逆则呕苦,故曰呕胆。”说明了胆胃不和、升降失常而造成胆汁上逆的病机。
因此,在治疗中应以疏肝利胆、和胃降逆为主。
本次中医疏肝和胃法中的多种药物均是针对胆汁反流入胃病症而来。其中柴胡对疏肝理气具有极大功效;旋覆花对降逆止呕具有显著效果;枳壳对胃肠平滑肌呈现双重作用,其不仅能够兴奋胃肠,同时还能够降低胃肠平滑肌张力和解痉的作用,同时其也具有行气开胸的作用,其能够将患者体重胀气消除,与柴胡形成一升一降之势;半夏则能促进旋覆花降逆止呕功效的实现;白芍具有养血敛阴、平抑肝阳、生津液的作用,能够一定程度缓解疼痛,其与枳壳联用能够达到刚柔相济,一补一散,共同达到升降气机、调干理脾的功能。黄连则是众所周知的清热燥湿药物,与丹参配合起来具有极好的行气化瘀功效;炙甘草则能够帮助患者益气健脾。这些药物综合在一起,互为补缺,能有效作用于胆汁反流入胃的各种不适症状。
有关学者研究表明,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是由于幽门功能失调,而造成胆汁返流入胃,进而造成胃粘膜屏障而发生炎性病变,其通过对110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胆汁返流性胃炎的患者分别采用中医疏肝和胃法和西医法进行治疗后可以得知,治疗组采用中医治疗的有效率达到96.7%,而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82.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从本次研究研究也可以看出,中医疏肝和胃治疗法能有效缓解胆汁反流入胃患者的各种症状,对少胆汁返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能较好地消除或减轻胃黏膜炎症。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疏肝和胃治疗法的总有效率达94.29%,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同时还能够有效缓解或者减轻胃痛、恶心呕吐、上腹痛以及泛酸等症状,减轻胃粘膜炎症。
综上所述,临床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实施中医中医疏肝和胃治疗法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和可行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福林.疏肝和胃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0例[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01)
[2]任顺平,刘竺华,郝海蓉,贾民.疏肝和胃降逆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0例[J].山西中医.2012(01)
【关键词】 胆汁反流性胃炎 中医疏肝和胃法 可行性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R25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7-0308-02
在胃炎发病中胆汁返流性胃炎是目前临床中最多见的类型之一,属于常见的消化道疾病。随着纤维胃镜在胃病中的广泛应用,近年来检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准确率正在逐渐提高,如何更好地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当前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为了分析中医疏肝和胃法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特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70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眼接收的7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8例;其年龄在18-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5±10.1)岁;病程在3月-15年,平均病程(2.6±1.2)年,本组70例患者均符合《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中BRG诊断标准。在治疗中,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3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在19-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4±10.3)岁;病程在3月-1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5±1.4)年。在病变部位方面,15例患者在胃窦部,12例患者在胃窦部并胃角部,8例患者在胃窦部并胃角部及胃体部。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在18-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6±10.2)岁;病程在3月-1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7±1.5)年。在病变部位方面,17例患者在胃窦部,11例患者在胃窦部并胃角部,7例患者在胃窦部并胃角部及胃体部。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实施西药治疗:每天口服法莫替丁(生产厂家:修正药业集团长春高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50294)。1天2次,每次20mg;吗丁啉(生产厂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10910003),1天3次,每次10mg。15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对观察组患者主要实施中医疏肝和胃法治疗:中药材柴胡、白芍、旋覆花、法半夏各15g,枳壳、木香各10g,甘草5g,丹参12g,黄连6g。可根据病情情况酌情加减其他药材。如脾虚者可加入各15g的黄芪、白术,阴虚者可加入各15g的沙参、石斛,胃痛明显者可加各10g的川楝子、延胡索等。水煎,每日一剂,早晚各服半剂,15天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一周内,对患者进行胃镜复查同时对患者进行黏膜活检,并在半年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此外,治疗期间,患者饮食必须清淡,烟酒等辛辣刺激食物为禁忌。
1.3 疗效判定指标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恢复正常,胃镜检查不再出现胆汁返流入胃,胃黏膜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呈基本消失状态,胃镜下胆汁返流情况明显减少,食欲基本正常,胃粘膜仅显示局部出血是为显效。有效:临床症状较之病时一定程度减轻,食欲相对增加,胃镜检查胆汁返流较治疗前有所减少,胃粘膜组织学改变不明显是为有效。无效:临床症状相对治疗前没有任何改善,胃镜检查与治疗前没有任何改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而组间独立样本均数采用( )表示,采用t检验,各项数据具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准。
2 结果
2.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
临床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对照组35例患者中痊愈9例(25.71%),显效5例(14.29%),有效11例(31.43%)无效10例(33.33%),总有效率为71.43%,而观察组35例患者中临床治疗痊愈17例(48.57%),显效9例(25.71%),有效7例(20.0%)
无效2例(5.71%),总有效率为94.29%,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x2=3.2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两组患者比较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
临床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进行比较可以得知,对照组35例患者治疗前
腹胀评分为(4.51±0.68)分、上腹痛为(3.54±0.53)分、烧心感为(3.11±0.48)分、恶心呕吐为(2.27±0.62)分,而治疗后腹胀评分为(0.72±0.18)分、上腹痛为(0.65±0.22)分、烧心感为(0.53±0.16)分、恶心呕吐为(0.38±0.14)分。而观察组35例患者治疗前腹胀评分为(4.52±0.71)分、上腹痛为(3.56±0.51)分、烧心感为(3.08±0.52)分、恶心呕吐为(2.25±0.59)分,而治疗后腹胀评分为(0.46±0.15)分、上腹痛为(0.34±0.17)分、烧心感为(0.28±0.17)分、恶心呕吐为(0.15±0.12)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症状积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腹胀、上腹痛、烧心感、恶心呕吐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2.86%(1/35)显著低于对照组14.28%(5/35),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胆汁反流入胃多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障碍导致,除了会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外,还可能导致其溃疡或呈萎缩样变,患者则会因此出现反复中上腹胀痛、嗳气吐酸及恶心等症状,给患者生活和身体带来极大不便与痛苦。在胆汁反流入胃的治疗中,多以促进胃肠动力,对胃黏膜加以保护,以及通过制酸、抑制胆汁的分泌等方式为主,但治疗的效果却各不相同。
作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而形成的物质,胆汁主要协作脾胃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和运转。当胆气犯胃时,则会逆流入胃中,引发胆汁反流入胃病症。祖国医学《灵枢》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上逆则呕苦,故曰呕胆。”说明了胆胃不和、升降失常而造成胆汁上逆的病机。
因此,在治疗中应以疏肝利胆、和胃降逆为主。
本次中医疏肝和胃法中的多种药物均是针对胆汁反流入胃病症而来。其中柴胡对疏肝理气具有极大功效;旋覆花对降逆止呕具有显著效果;枳壳对胃肠平滑肌呈现双重作用,其不仅能够兴奋胃肠,同时还能够降低胃肠平滑肌张力和解痉的作用,同时其也具有行气开胸的作用,其能够将患者体重胀气消除,与柴胡形成一升一降之势;半夏则能促进旋覆花降逆止呕功效的实现;白芍具有养血敛阴、平抑肝阳、生津液的作用,能够一定程度缓解疼痛,其与枳壳联用能够达到刚柔相济,一补一散,共同达到升降气机、调干理脾的功能。黄连则是众所周知的清热燥湿药物,与丹参配合起来具有极好的行气化瘀功效;炙甘草则能够帮助患者益气健脾。这些药物综合在一起,互为补缺,能有效作用于胆汁反流入胃的各种不适症状。
有关学者研究表明,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是由于幽门功能失调,而造成胆汁返流入胃,进而造成胃粘膜屏障而发生炎性病变,其通过对110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胆汁返流性胃炎的患者分别采用中医疏肝和胃法和西医法进行治疗后可以得知,治疗组采用中医治疗的有效率达到96.7%,而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82.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从本次研究研究也可以看出,中医疏肝和胃治疗法能有效缓解胆汁反流入胃患者的各种症状,对少胆汁返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能较好地消除或减轻胃黏膜炎症。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疏肝和胃治疗法的总有效率达94.29%,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同时还能够有效缓解或者减轻胃痛、恶心呕吐、上腹痛以及泛酸等症状,减轻胃粘膜炎症。
综上所述,临床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实施中医中医疏肝和胃治疗法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和可行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福林.疏肝和胃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0例[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01)
[2]任顺平,刘竺华,郝海蓉,贾民.疏肝和胃降逆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0例[J].山西中医.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