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表演理论是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在民间文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表演理论进行分析,并以《聊斋俚曲集》为例,探究如何采用表演理论进行民间文学分析,从中归纳表演理论对研究民间文学传承的启示。
关键词:表演理论 民间文学 聊斋俚曲
表演理论是由美国民俗学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重要理论,是当代世界最富有影响力和活力的理论与方法之一。表演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受到了民俗学者的重视,并且在民间文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表演理论以表演为中心,关注口头艺术文本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动态形成过程和其形式的实际应用。表演理论中的“表演”一词具有双重意义:艺术行为和艺术事件。
以《聊斋俚曲集》为例,我们在研究这部作品的时候,也可以采取表演理论。《聊斋俚曲集》是蒲松龄用淄川方言创作的作品集,主要以说唱和戏曲表演为主要表现形式,因为创作者是蒲松龄,因此后人将这种艺术命名为“聊斋俚曲”,也叫“蒲松龄俚曲”。从表演理论的角度对《聊斋俚曲集》的传承进行分析,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相比,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不同。
一是以往的研究将“作为事象的民俗”作为关注的重点,表演理论则关注的是“作为事件的民俗”。之前我们对于《聊斋俚曲集》的研究,采取的还是传统的研究方式,关注的重点是“对象”,我们可以采用表演理论进行研究,去对整个事件进行关注,而不是仅仅把其中的民俗当作一个个事象来研究,使《聊斋俚曲集》成为民俗事象的综合。我们应该以“事件”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聊斋俚曲表演时场景、行为顺序、基本规则以及表演者和观众。
二是以往的研究将“以文本为中心”作为关注的重点,表演理论则更注重文本与语境之间的互动。《聊斋俚曲集》虽然最初的形式是文本,但是蒲松龄先生为其做了曲谱,使得聊斋俚曲可以传唱,在演唱的过程中,可能又会对文本进行改动和创新,从而形成新的文本,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文本与语境之间的互动。
三是以往的研究将传播和传承作为关注的重点,表演理论则更注重即时性和创造性。《聊斋俚曲集》是清初的作品,至今仍然能够在山东传播,且有蒲家村一代又一代的传人在继续传承下去。研究它的传承和传播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单纯地考虑传播原曲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化,聊斋俚曲也衍生出了新的故事,我们也应该从聊斋俚曲的即时性和创新性角度对《聊斋俚曲集》进行研究,在创新中传承。
四是以往的研究将集体性作为关注的重点,表演理论则更关注个人。我们以往在研究《聊斋俚曲集》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了其中所表达的山东淄博的地方特色、风土人情,但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的发挥同样重要,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也应该关注表演中的个人。
五是以往的研究致力于寻求普遍的分类体系和功能图式,表演理论则更注重民族志背景下的情境实践。我们在研究《聊斋俚曲集》的时候,应该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亲自考察当地的习俗,才能更好地在民族志的背景下进行《聊斋俚曲集》的研究。
表演理論与“口头程式理论”“民族志诗学”等共同构筑了民俗学科对口头语言艺术研究的新视点,使民间文学的研究变为动态化的过程,使得民间文学传承不再是呆板的继承,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丰富。通过表演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对民间文学的传承进行研究,也可以更好地将《聊斋俚曲集》这类民间艺术传播出去并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陈建宪,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3]杨利慧.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民俗学——表演理论与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J].民俗研究,2011(01).
[4]覃继督,段静.“表演理论”在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中的应用述评[D].昆明:云南大学,2011.
[5]张梦娜.谈表演理论在表演实践中的价值[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6).
(作者简介:翟家齐,女,本科,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关键词:表演理论 民间文学 聊斋俚曲
表演理论是由美国民俗学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重要理论,是当代世界最富有影响力和活力的理论与方法之一。表演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受到了民俗学者的重视,并且在民间文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表演理论以表演为中心,关注口头艺术文本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动态形成过程和其形式的实际应用。表演理论中的“表演”一词具有双重意义:艺术行为和艺术事件。
以《聊斋俚曲集》为例,我们在研究这部作品的时候,也可以采取表演理论。《聊斋俚曲集》是蒲松龄用淄川方言创作的作品集,主要以说唱和戏曲表演为主要表现形式,因为创作者是蒲松龄,因此后人将这种艺术命名为“聊斋俚曲”,也叫“蒲松龄俚曲”。从表演理论的角度对《聊斋俚曲集》的传承进行分析,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相比,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不同。
一是以往的研究将“作为事象的民俗”作为关注的重点,表演理论则关注的是“作为事件的民俗”。之前我们对于《聊斋俚曲集》的研究,采取的还是传统的研究方式,关注的重点是“对象”,我们可以采用表演理论进行研究,去对整个事件进行关注,而不是仅仅把其中的民俗当作一个个事象来研究,使《聊斋俚曲集》成为民俗事象的综合。我们应该以“事件”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聊斋俚曲表演时场景、行为顺序、基本规则以及表演者和观众。
二是以往的研究将“以文本为中心”作为关注的重点,表演理论则更注重文本与语境之间的互动。《聊斋俚曲集》虽然最初的形式是文本,但是蒲松龄先生为其做了曲谱,使得聊斋俚曲可以传唱,在演唱的过程中,可能又会对文本进行改动和创新,从而形成新的文本,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文本与语境之间的互动。
三是以往的研究将传播和传承作为关注的重点,表演理论则更注重即时性和创造性。《聊斋俚曲集》是清初的作品,至今仍然能够在山东传播,且有蒲家村一代又一代的传人在继续传承下去。研究它的传承和传播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单纯地考虑传播原曲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化,聊斋俚曲也衍生出了新的故事,我们也应该从聊斋俚曲的即时性和创新性角度对《聊斋俚曲集》进行研究,在创新中传承。
四是以往的研究将集体性作为关注的重点,表演理论则更关注个人。我们以往在研究《聊斋俚曲集》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了其中所表达的山东淄博的地方特色、风土人情,但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的发挥同样重要,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也应该关注表演中的个人。
五是以往的研究致力于寻求普遍的分类体系和功能图式,表演理论则更注重民族志背景下的情境实践。我们在研究《聊斋俚曲集》的时候,应该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亲自考察当地的习俗,才能更好地在民族志的背景下进行《聊斋俚曲集》的研究。
表演理論与“口头程式理论”“民族志诗学”等共同构筑了民俗学科对口头语言艺术研究的新视点,使民间文学的研究变为动态化的过程,使得民间文学传承不再是呆板的继承,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丰富。通过表演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对民间文学的传承进行研究,也可以更好地将《聊斋俚曲集》这类民间艺术传播出去并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陈建宪,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3]杨利慧.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民俗学——表演理论与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J].民俗研究,2011(01).
[4]覃继督,段静.“表演理论”在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中的应用述评[D].昆明:云南大学,2011.
[5]张梦娜.谈表演理论在表演实践中的价值[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6).
(作者简介:翟家齐,女,本科,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